【摘 要】
:
随着人口预期寿命延长,国民储蓄率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增加而在另一些国家和地区减少,在某些时期上升而在另一些时期下降。文章利用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将预期寿命分解为"不健康"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从人口寿命结构视角观察人口在不同健康状态下的储蓄率差异。研究发现:(1)"不健康"预期寿命的长度对国民储蓄率有负面影响。即随着"不健康"预期寿命的延长,国民储蓄率趋于降低。(2)健康预期寿命的长短对国民储蓄率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其延长涉及的人群特征与国民储蓄率息息相关。具体而言,中青年人口健康状况的改善将促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口预期寿命延长,国民储蓄率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增加而在另一些国家和地区减少,在某些时期上升而在另一些时期下降。文章利用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将预期寿命分解为"不健康"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从人口寿命结构视角观察人口在不同健康状态下的储蓄率差异。研究发现:(1)"不健康"预期寿命的长度对国民储蓄率有负面影响。即随着"不健康"预期寿命的延长,国民储蓄率趋于降低。(2)健康预期寿命的长短对国民储蓄率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其延长涉及的人群特征与国民储蓄率息息相关。具体而言,中青年人口健康状况的改善将促进储蓄率增长,而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的改善则会弱化储蓄动机。这意味着健康状况的持续改善将推动新兴经济体的储蓄率形成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形走势。结合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可以推断目前中国国民储蓄率已进入寿命延长所诱发的下行通道。
其他文献
文章通过测算高等教育质量指数,对全国和地区层面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所带来的“就业效应”进行综合检验。结果表明:(1)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给社会就业带来了“直接效应”,即高校扩招以来虽然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幅度总体较小,但较大程度地促进了整体就业水平的提高;(2)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给社会就业带来了“间接效应”,即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通过促进科技创新而间接提高就业率;(3)市场开放、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也是促进社会就业的重要因素,发挥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在这些因素中的积极作用,能够更为有效地提升就业水平。因此,提升高等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特征的变化不仅对区域劳动力供需平衡产生影响,也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家庭收入结构的优化。文章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回流、再外出的流动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利用2013和2018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中国农村劳动力存在反复流动的现象,外出的原因主要为增加收入,回流的原因主要为照顾老人及子女等非经济因素,流出地与流入地在政治、社会及环境生态等方面的差异促使回到流出地的劳动力心理成本不降反增而再外出,再外出的原因还与农业经营收入的相对低稳定性有关。厘清农村劳动力回流与
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结构和流动特征的变动,流动人口失业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关注。文章利用2014和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对中国省际流动人口失业风险的变动趋势进行初步分析,并通过嵌套模型、奥萨卡模型对省际流动人口失业风险的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的贡献率进行研究。结果发现,2017年省际流动人口失业率为2.31%,比2014年上升1.19个百分点。流动特征、个人特征和制度特征的变动是省际流动人口失业风险上升的3个主要决定因素。失业保险、流动模式、流出地耕地、宅基地的变动对流动人口失业风险变动的贡献率分别为-25
文章基于2005~2018年中国278个地级市数据,将“宽带中国”试点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构建渐进DID模型评估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1)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系数为正值,且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2)网络基础设施通过促进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及缓解资源错配等途径促进了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3)中东部地区、大中城市、科技水平较高、传统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城市,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西部地
文章使用调整后的中国和发达国家人口死亡数据,运用百分位数法、死因分析等方法,探析1980~2015年中国老年人口预期寿命增长的态势、死亡年龄分布规律和死因构成。研究结果表明,近几十年来中国老年人口死亡状况持续改善,但预期寿命增长速度偏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日益扩大,中国老年男性预期寿命与21个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差距由1980年的1.0年扩大到2015年的3.4年,女性由3.5年扩大至4.3年。低龄老人死亡状况改善迟缓是中国与发达国家老年人口预期寿命差距逐渐扩大的直接原因。其中,防治低龄老人的心脑血管疾病等慢
文章从城市人口规模与房地产及商业市场动态变化的现实条件出发,阐释地铁开通的交通替代和交通创造效应的作用机理,基于2014~2018年中国21个城市194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日度数据,利用断点回归方法系统考察新开通地铁线路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交通替代效应与交通创造效应的综合作用下,地铁开通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城市异质性:(1)在常住人口规模为400万~700万的城市,交通替代效应大于交通创造效应,地铁开通提升了空气质量;(2)当城市常住人口规模在700万~900万之间时,交通替代效
目前中国老年流动人口数量庞大,群体多样性日趋明显,城市管理与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其需求,亟须对老年流动人口的群体差异进行研究。文章使用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西安6个大城市实地调查数据,采用Logit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不同老年流动人口群体异地生活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长期居住愿望和社会融入感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城—城”型比“乡—城”型老年流动人口异地生活感知更好;“主动型”比“被动型”老年流动人口的生活感知更好;流动距离越长,生理和心理健康越差,但市内跨区(县)的老年流动人口长期居住愿望最低,而
测算中国养老金税式支出总额对正确评估养老金制度现状、明确改革取向和拓展研究前沿非常重要。文章首先锚定《企业所得税法》和《个人所得税法》,以"两法口径"作为估算养老金税式支出的基准税制,"财政口径"和"全域口径"作为辅助,采用收入放弃法对包括3个支柱和全国社保基金在内的中国养老金税式支出逐一分析和估算,最终得出养老金体系税式支出总额。从估算结果看,在中国养老金体系中,国家承担的财政责任重大,企业承担的融资负担沉重,从而再次印证了近5年连续大幅降费的必要性;虽然3个估算口径得出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
如何提高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性和老年劳动者劳动参与率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问题。文章使用Harmonized健康与退休追踪数据测算中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下劳动者的社会养老保险财富,以及累计值、峰值、期权价值3个退休激励指标,运用久期模型估计其对退休的影响,据此比较中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提前退休的激励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国,累计值和峰值对提前退休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影响较大,而在美国,二者对提前退休的影响不显著;中美两国期权价值对提前退休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中国劳动者的提前退休影响更大,对美国劳动者提前退
文章利用中国31个省份1990~2018年的相关数据,对各省的人类发展水平进行测度。数据分析表明,1990年以来,中国的人类发展水平稳步提高,人类发展指数由1990年的0.485上升至2018年的0.773,已跻身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行列。但分地区来看,中国各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较为突出,人类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面临一定的困难。文章为此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对影响中国人类发展水平的诸要素进行实证分析。主要结论是:中国的教育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水平明显阻碍了中国人类发展水平的提升;稳步提高中国城乡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