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织绣与书画例来就有着不解之缘,织绣无论是作为书画的载体还是作为表现书画作品的形式,都具有极强的艺术欣赏性。缂丝工艺作为织绣艺术的其中一个门类,它的起源问题目前仍不得而知,但毫无疑问的是,它在宋代时便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表现为它的技术性、艺术性乃至题材的拓展创新等多方面都与之前大有不同。可以说,缂丝的技艺水平在宋代已经跃升到了新的平台,并且开始了从实用品向欣赏性艺术品的转化过程。
关键词:缂丝;北宋院体画;结合;影响
一、织绣(缂丝)与书画的关系
织绣书画的存在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们艺术欣赏水平提高的产物,二者互为前提,织绣丰富了书画的载体与表现形式,而书画也为织绣工艺提供了更多新鲜的题材。讨论织绣与书画的关系是研究缂丝与北宋院体画的前提。
(一)织绣与书画的渊源
纵观织绣与书画的发展史可知,织绣与书画相结合的形式可追根溯源至上古时期。《周礼·缋画注》曰:“凡绣,亦须画,乃刺之,故画绣二工,共其职也。”又如湖南长沙东南郊楚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的《人物龙凤帛画》,便是以布帛为载体的绘画作品。这表明二者肇始之时便已结合,虽然织绣门类很多,但是以书画为蓝本的表现形式则一直延续至今。随着人们艺术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织绣书画的艺术表现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促使了织绣技艺的不断发展进步。
(二)织绣书画的种类
织绣书画的种类很多,据单国强先生所编写的《织绣书画》一书来看,大致分为刺绣书画、缂丝书画以及织锦书画三大类,其中尤以刺绣与缂丝书画最具有代表性,它们各有特点,刺绣因地域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与流派,因而在表现书画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而缂丝以其通经断纬的独特工艺结构成为最具有表现力的织绣书画形式,这是因为缂丝以彩色纬线的梭织来表现花纹,可随图案与色彩的变化自由更换纬线的颜色,换梭自然,从而可以达到画面逼真的效果。随着缂织技法的提高,缂丝对书画的表现也可达到日益精细的水平。一件工艺精湛的缂丝书画作品,既能表现原作的神韵,同时又能呈现出笔墨所无法企及的质感。
(三)缂丝书画的发展概况
以书画为蓝本的欣赏性缂丝作品出现在宋代。缂丝书画的出现,一方面与缂丝本身的工艺特点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宋代较高的书画艺术发展水平密不可分。尤其是在北宋后期,宋徽宗赵佶对书画的酷爱,以及在他领导下形成与发展起来的“院体画”风格,都对缂丝书画的制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纵观缂丝书画的发展,北宋时期院体画对它的影响可谓后世未见出其右者。皇室贵族的审美取向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缂丝作为欣赏性艺术品的价值,同时,以院体画风格织入缂丝作品的题材也在后世得到了延续,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清代的宫廷缂丝书画等,下文将略作论述。
二、缂丝由实用品向欣赏性艺术品转变的条件
(一)缂丝技法的发展
缂丝技法是指缂丝工艺的表现方法,或具体称之为戗法、戗色法等,其中尤为重要的当属色线的使用技巧,技巧越灵活,作品所受到颜色与图案的限制就越小,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表现对象的神韵,在摹缂书画作品的过程中,这一点显得至关重要。宋代缂丝基本沿袭了唐代的“掼”、“勾”、“搭梭”等风格粗犷的表现技法,但在此基础上仍新创了“结”、“参和戗”等新技法,此类技法的使用使得花纹更加立体且富有装饰性,缂成作品也日趋精细富丽。例如辽宁省博物馆所藏的北宋缂丝《紫鸾鹊谱》,缂法运用掼、结、勾、搭梭、参和戗等,作品已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性。因此,技法的创新与发展是缂丝作品由实用性转为欣赏性艺术品的重要条件。
(二)对缂丝作品的艺术性要求
缂丝在唐代,由于缂织技法的局限,艺术性不高,这使得缂丝较多得用于丝带、荷包等日常实用饰品,而至北宋,缂丝生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缂丝制品开始用于书画包首、经卷封面、妇女衣物等,如元陶宗仪《辍耕录》中记载宋代御府中藏有大量用于装裱书画的缂丝,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缂丝的艺术欣赏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宋代文风盛行,书画艺术达到较高的水平,因此对于装裱书画的缂丝的艺术性也提出了同样高的要求,以至于缂丝从实用与装饰领域脱窠而出并且逐渐转化为专供欣赏的艺术品。因此,对缂丝作品艺术性要求的提高,是缂丝由实用品向艺术品转化的必然。
(三)缂丝制作题材的创新与发展
自北宋开始,随着缂丝制作的技法与艺术性的提高,除了有更多日趋完美的缂丝实用品产生之外,以书画为蓝本的欣赏性缂丝也日渐增多,其一是基于北宋绘画的繁荣,为摹缂书画作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其二是缂丝“通经断纬”的工艺特点决定了它可以最大限度地还原书画原作的笔法、墨法乃至神韵;再者是缂丝经久不坏、耐洗耐磨的结构吸引人们进行书画作品的摹缂以得到长久的保存。
三、北宋院体画对缂丝工艺产生的影响
(一)北宋院体画概述
北宋院体画的产生与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北宋初期开设了翰林图画院,并接收了来自西蜀南唐的画院画家,其中包括黄荃父子,他们精细妍丽的花鸟绘画风格受到皇室贵族的认可,并且一度成为当时的审美标准,北宋院体画风就此初步形成,这当属第一个阶段;而黄氏风格的绝对地位却导致院体画的千篇一律,此时便出现赵昌与易元吉等技艺精湛的职业画家,他们以各自独特的风格扭转北宋画院一味模仿与陈陈相因的局面,并且也为崔白打破黄氏体制在画院的垄断局面奠定基础,院体画亦工亦写,重在传达画面气息与感受的阶段就此形成,这便是院体画形成的第二阶段;至北宋末年徽宗赵佶时期,在他的参与和领导之下,画院进入繁荣阶段,此时的绘画风格既不失黄氏的精工妍丽,又充满文人画观的诗意,可以说北宋院体画风格就此达到了真正的成熟。
(二)表现
1.出现了具有院体画风格的缂丝作品
首先是出自北宋的缂丝作品《赵佶绘花鸟图轴》,赵佶是北宋院体画风格极为重要的代表人物,因而此幅摹缂的作品具有北宋“院体”花鸟画的典型风格,赵佶的绘画崇尚细腻生动,作品通过各种缂丝技法的灵活运用达到原作的神韵且具备胜于原作的质感。当然,北宋院体画风格的缂丝作品不仅仅局限于宋代,后世同样有以北宋院体花鸟画为蓝本的缂丝作品,这表明北宋院体画对缂丝工艺的影响并不只是在宋代,这可以从后世的传世缂丝作品中加以证明。 2.摹缂名人书画的艺人以及他们的作品
一幅优秀的缂丝书画作品,不仅表现为极其精湛的工艺水平,同时也反映着缂织艺人的艺术修养,若要准确地再现原作的神韵,艺人必将对书画的形制、色彩甚至是意境等进行充分的领悟,否则断难通过缂丝技巧传达书画作品。宋代正是有了一批具有极高艺术修养的缂丝艺人,才得以将北宋院体画的典型风格融入缂丝工艺,创造出具有时代意义的欣赏性缂丝艺术品。在宋代,最具有代表性且成就最高的当属朱克柔与沈子藩两位艺人。沈子藩为南宋时期的缂丝名匠,他的作品工丽雅致,其存世的代表作品为《梅花寒鹊图轴》与《青碧山水图轴》,以下将作具体分析。
《梅花寒鹊图轴》(如图1),可见其工丽典雅,生动传神。作品明显地承袭了宋代院体花鸟画风,梅花、寒鹊以重彩描绘,枝干则以水墨渲染而成,工写相兼,就画面风格而论,它是北宋院体画成熟的表现,此幅作品将原画细腻精美的风格展现无遗,是缂丝传世的经典之作。沈子藩的另一幅作品《青碧山水图轴》(如图2),此幅作品为工笔绘成的青绿山水,亦是宋人典型的院体山水风格,艺人在局部表现不够细腻之处,加淡彩进行渲染,极力追摹原画稿的意蕴,而缂丝纹路所表现出来的独特质感则更胜于绘画原作,这也正是缂丝表现北宋院体画的魅力之所在。
3.受到缂丝制作青睐的院体画家及他们的作品
诸如崔白、赵昌等北宋时期的院体画家的作品常常被用作缂丝创作的蓝本。花鸟画在北宋宫廷绘画中一枝独秀,成为当时院体绘画的典型代表,在中国绘画的题材中,花鸟画的精髓在于表现自然的情趣之美,它相较于唐卡等宣教功能强烈的作品来说,更适合供人欣赏与玩味,这也是北宋院体画受到缂丝制作青睐的重要因素。
(三)北宋院体画对缂丝工艺产生影响的原因
1宋代文风盛行,绘画趋于观赏性
宋代“文治”的兴盛不仅培养了一批文人士大夫阶层,也将教育深入到平民百姓之中,“取士不问家世”的教育普及政策使得宋代全民文化艺术修养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市民阶层的精神生活得到提高,对绘画以及工艺美术领域的欣赏水平同样达到新的高度。北宋院体花鸟画的发展与成熟表明绘画的功能逐渐趋于观赏,这使得本身具有较强观赏性的工艺美术也开始借鉴绘画的元素来增强自身的观赏价值,因而画院的绘画样本开始引领工艺品的仿制,缂丝工艺与北宋院体画的结合便是很好的范例。
2.缂丝具有表现书画的工艺特点
缂丝与刺绣不同,它属于纺织技艺的一种,缂丝图案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水平的高低。缂丝工艺发展到宋代时技法已相对成熟全面,掼缂、勾缂、搭梭、子母经、长短戗等技法的灵活运用,已能忠实再现书画作品的笔法、墨法,达到“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的水平。精湛的缂丝技法不仅能细腻地表现山石的皴染,鸟兽的翎羽,还可将篆隶楷行草等书法作品缂织得气韵俱全。
3.缂丝工艺受到了帝王贵族的赏识
缂丝因其工艺的独特性,例来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美誉。由于受到北宋院体画的影响较为深远,因此历代都会出现较多摹缂名家书画的作品,可谓工丽精巧,自成风韵。以宋徽宗赵佶为代表的皇室贵族对缂丝工艺亦极为推崇。这不仅代表着古代缂丝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同时也为缂丝打上了皇家的烙印,奠定了它作为“织中之圣”的地位,宣和画院的绘画样本自然而然地首选缂丝进行仿制以提高其观赏价值。
四、缂丝与院体画的结合对后世的影响
以清代的宫廷缂丝书画为例。清代的宫廷缂丝书画以乾隆时期发展极盛,这与乾隆皇帝酷爱书画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北宋时期徽宗赵佶引领院体画与缂丝的发展也是极为相似的。缂丝与院体画的结合,出现并繁荣在宋代,而至清乾隆时期,以御笔书法绘画为蓝本所作的缂丝作品亦是不胜枚举。乾隆皇帝的喜好同样带动了缂丝与清代院体画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乾隆年间的缂丝画作品缂工细腻,在题材与内容的选择上,他个人的兴趣爱好极大地影响了这一时期的缂丝作品,也留下了众多可供研究与欣赏的缂丝画作品。
五、结语
缂丝作为一种古老的手工技艺,是值得我们将其进行传承与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的研究不应仅仅局限于技法的传承与创新,还应更多地关注它的艺术性特点,这包括织物结构本身所呈现出来的质感美,也包括缂丝受到特定时期绘画风格影响而带来的转变。正如本文所讨论的课题一样,缂丝因为受到了北宋院体画的深刻影响,而使其逐步由实用性转化为欣赏性的艺术品。这在缂丝工艺的发展史上是极其重要的,也对后世缂丝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为当今缂丝工艺的发展道路提供借鉴与方向。
【参考文献】
[1]孙卓.中国缂丝[M].扬州:广陵书社,2008
[2]朴文英.缂丝[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3]黄能馥,陈娟娟.中国丝绸科技艺术七千年:历代织绣珍品研究[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
[4]单国强.织绣书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5]故宫博物院.经纶无尽——故宫藏织绣书画[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
[6]徐书城.宋代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7]令狐彪.宋代画院研究[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织绣与书画例来就有着不解之缘,织绣无论是作为书画的载体还是作为表现书画作品的形式,都具有极强的艺术欣赏性。缂丝工艺作为织绣艺术的其中一个门类,它的起源问题目前仍不得而知,但毫无疑问的是,它在宋代时便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表现为它的技术性、艺术性乃至题材的拓展创新等多方面都与之前大有不同。可以说,缂丝的技艺水平在宋代已经跃升到了新的平台,并且开始了从实用品向欣赏性艺术品的转化过程。
关键词:缂丝;北宋院体画;结合;影响
一、织绣(缂丝)与书画的关系
织绣书画的存在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们艺术欣赏水平提高的产物,二者互为前提,织绣丰富了书画的载体与表现形式,而书画也为织绣工艺提供了更多新鲜的题材。讨论织绣与书画的关系是研究缂丝与北宋院体画的前提。
(一)织绣与书画的渊源
纵观织绣与书画的发展史可知,织绣与书画相结合的形式可追根溯源至上古时期。《周礼·缋画注》曰:“凡绣,亦须画,乃刺之,故画绣二工,共其职也。”又如湖南长沙东南郊楚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的《人物龙凤帛画》,便是以布帛为载体的绘画作品。这表明二者肇始之时便已结合,虽然织绣门类很多,但是以书画为蓝本的表现形式则一直延续至今。随着人们艺术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织绣书画的艺术表现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促使了织绣技艺的不断发展进步。
(二)织绣书画的种类
织绣书画的种类很多,据单国强先生所编写的《织绣书画》一书来看,大致分为刺绣书画、缂丝书画以及织锦书画三大类,其中尤以刺绣与缂丝书画最具有代表性,它们各有特点,刺绣因地域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与流派,因而在表现书画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而缂丝以其通经断纬的独特工艺结构成为最具有表现力的织绣书画形式,这是因为缂丝以彩色纬线的梭织来表现花纹,可随图案与色彩的变化自由更换纬线的颜色,换梭自然,从而可以达到画面逼真的效果。随着缂织技法的提高,缂丝对书画的表现也可达到日益精细的水平。一件工艺精湛的缂丝书画作品,既能表现原作的神韵,同时又能呈现出笔墨所无法企及的质感。
(三)缂丝书画的发展概况
以书画为蓝本的欣赏性缂丝作品出现在宋代。缂丝书画的出现,一方面与缂丝本身的工艺特点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宋代较高的书画艺术发展水平密不可分。尤其是在北宋后期,宋徽宗赵佶对书画的酷爱,以及在他领导下形成与发展起来的“院体画”风格,都对缂丝书画的制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纵观缂丝书画的发展,北宋时期院体画对它的影响可谓后世未见出其右者。皇室贵族的审美取向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缂丝作为欣赏性艺术品的价值,同时,以院体画风格织入缂丝作品的题材也在后世得到了延续,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清代的宫廷缂丝书画等,下文将略作论述。
二、缂丝由实用品向欣赏性艺术品转变的条件
(一)缂丝技法的发展
缂丝技法是指缂丝工艺的表现方法,或具体称之为戗法、戗色法等,其中尤为重要的当属色线的使用技巧,技巧越灵活,作品所受到颜色与图案的限制就越小,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表现对象的神韵,在摹缂书画作品的过程中,这一点显得至关重要。宋代缂丝基本沿袭了唐代的“掼”、“勾”、“搭梭”等风格粗犷的表现技法,但在此基础上仍新创了“结”、“参和戗”等新技法,此类技法的使用使得花纹更加立体且富有装饰性,缂成作品也日趋精细富丽。例如辽宁省博物馆所藏的北宋缂丝《紫鸾鹊谱》,缂法运用掼、结、勾、搭梭、参和戗等,作品已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性。因此,技法的创新与发展是缂丝作品由实用性转为欣赏性艺术品的重要条件。
(二)对缂丝作品的艺术性要求
缂丝在唐代,由于缂织技法的局限,艺术性不高,这使得缂丝较多得用于丝带、荷包等日常实用饰品,而至北宋,缂丝生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缂丝制品开始用于书画包首、经卷封面、妇女衣物等,如元陶宗仪《辍耕录》中记载宋代御府中藏有大量用于装裱书画的缂丝,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缂丝的艺术欣赏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宋代文风盛行,书画艺术达到较高的水平,因此对于装裱书画的缂丝的艺术性也提出了同样高的要求,以至于缂丝从实用与装饰领域脱窠而出并且逐渐转化为专供欣赏的艺术品。因此,对缂丝作品艺术性要求的提高,是缂丝由实用品向艺术品转化的必然。
(三)缂丝制作题材的创新与发展
自北宋开始,随着缂丝制作的技法与艺术性的提高,除了有更多日趋完美的缂丝实用品产生之外,以书画为蓝本的欣赏性缂丝也日渐增多,其一是基于北宋绘画的繁荣,为摹缂书画作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其二是缂丝“通经断纬”的工艺特点决定了它可以最大限度地还原书画原作的笔法、墨法乃至神韵;再者是缂丝经久不坏、耐洗耐磨的结构吸引人们进行书画作品的摹缂以得到长久的保存。
三、北宋院体画对缂丝工艺产生的影响
(一)北宋院体画概述
北宋院体画的产生与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北宋初期开设了翰林图画院,并接收了来自西蜀南唐的画院画家,其中包括黄荃父子,他们精细妍丽的花鸟绘画风格受到皇室贵族的认可,并且一度成为当时的审美标准,北宋院体画风就此初步形成,这当属第一个阶段;而黄氏风格的绝对地位却导致院体画的千篇一律,此时便出现赵昌与易元吉等技艺精湛的职业画家,他们以各自独特的风格扭转北宋画院一味模仿与陈陈相因的局面,并且也为崔白打破黄氏体制在画院的垄断局面奠定基础,院体画亦工亦写,重在传达画面气息与感受的阶段就此形成,这便是院体画形成的第二阶段;至北宋末年徽宗赵佶时期,在他的参与和领导之下,画院进入繁荣阶段,此时的绘画风格既不失黄氏的精工妍丽,又充满文人画观的诗意,可以说北宋院体画风格就此达到了真正的成熟。
(二)表现
1.出现了具有院体画风格的缂丝作品
首先是出自北宋的缂丝作品《赵佶绘花鸟图轴》,赵佶是北宋院体画风格极为重要的代表人物,因而此幅摹缂的作品具有北宋“院体”花鸟画的典型风格,赵佶的绘画崇尚细腻生动,作品通过各种缂丝技法的灵活运用达到原作的神韵且具备胜于原作的质感。当然,北宋院体画风格的缂丝作品不仅仅局限于宋代,后世同样有以北宋院体花鸟画为蓝本的缂丝作品,这表明北宋院体画对缂丝工艺的影响并不只是在宋代,这可以从后世的传世缂丝作品中加以证明。 2.摹缂名人书画的艺人以及他们的作品
一幅优秀的缂丝书画作品,不仅表现为极其精湛的工艺水平,同时也反映着缂织艺人的艺术修养,若要准确地再现原作的神韵,艺人必将对书画的形制、色彩甚至是意境等进行充分的领悟,否则断难通过缂丝技巧传达书画作品。宋代正是有了一批具有极高艺术修养的缂丝艺人,才得以将北宋院体画的典型风格融入缂丝工艺,创造出具有时代意义的欣赏性缂丝艺术品。在宋代,最具有代表性且成就最高的当属朱克柔与沈子藩两位艺人。沈子藩为南宋时期的缂丝名匠,他的作品工丽雅致,其存世的代表作品为《梅花寒鹊图轴》与《青碧山水图轴》,以下将作具体分析。
《梅花寒鹊图轴》(如图1),可见其工丽典雅,生动传神。作品明显地承袭了宋代院体花鸟画风,梅花、寒鹊以重彩描绘,枝干则以水墨渲染而成,工写相兼,就画面风格而论,它是北宋院体画成熟的表现,此幅作品将原画细腻精美的风格展现无遗,是缂丝传世的经典之作。沈子藩的另一幅作品《青碧山水图轴》(如图2),此幅作品为工笔绘成的青绿山水,亦是宋人典型的院体山水风格,艺人在局部表现不够细腻之处,加淡彩进行渲染,极力追摹原画稿的意蕴,而缂丝纹路所表现出来的独特质感则更胜于绘画原作,这也正是缂丝表现北宋院体画的魅力之所在。
3.受到缂丝制作青睐的院体画家及他们的作品
诸如崔白、赵昌等北宋时期的院体画家的作品常常被用作缂丝创作的蓝本。花鸟画在北宋宫廷绘画中一枝独秀,成为当时院体绘画的典型代表,在中国绘画的题材中,花鸟画的精髓在于表现自然的情趣之美,它相较于唐卡等宣教功能强烈的作品来说,更适合供人欣赏与玩味,这也是北宋院体画受到缂丝制作青睐的重要因素。
(三)北宋院体画对缂丝工艺产生影响的原因
1宋代文风盛行,绘画趋于观赏性
宋代“文治”的兴盛不仅培养了一批文人士大夫阶层,也将教育深入到平民百姓之中,“取士不问家世”的教育普及政策使得宋代全民文化艺术修养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市民阶层的精神生活得到提高,对绘画以及工艺美术领域的欣赏水平同样达到新的高度。北宋院体花鸟画的发展与成熟表明绘画的功能逐渐趋于观赏,这使得本身具有较强观赏性的工艺美术也开始借鉴绘画的元素来增强自身的观赏价值,因而画院的绘画样本开始引领工艺品的仿制,缂丝工艺与北宋院体画的结合便是很好的范例。
2.缂丝具有表现书画的工艺特点
缂丝与刺绣不同,它属于纺织技艺的一种,缂丝图案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水平的高低。缂丝工艺发展到宋代时技法已相对成熟全面,掼缂、勾缂、搭梭、子母经、长短戗等技法的灵活运用,已能忠实再现书画作品的笔法、墨法,达到“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的水平。精湛的缂丝技法不仅能细腻地表现山石的皴染,鸟兽的翎羽,还可将篆隶楷行草等书法作品缂织得气韵俱全。
3.缂丝工艺受到了帝王贵族的赏识
缂丝因其工艺的独特性,例来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美誉。由于受到北宋院体画的影响较为深远,因此历代都会出现较多摹缂名家书画的作品,可谓工丽精巧,自成风韵。以宋徽宗赵佶为代表的皇室贵族对缂丝工艺亦极为推崇。这不仅代表着古代缂丝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同时也为缂丝打上了皇家的烙印,奠定了它作为“织中之圣”的地位,宣和画院的绘画样本自然而然地首选缂丝进行仿制以提高其观赏价值。
四、缂丝与院体画的结合对后世的影响
以清代的宫廷缂丝书画为例。清代的宫廷缂丝书画以乾隆时期发展极盛,这与乾隆皇帝酷爱书画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北宋时期徽宗赵佶引领院体画与缂丝的发展也是极为相似的。缂丝与院体画的结合,出现并繁荣在宋代,而至清乾隆时期,以御笔书法绘画为蓝本所作的缂丝作品亦是不胜枚举。乾隆皇帝的喜好同样带动了缂丝与清代院体画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乾隆年间的缂丝画作品缂工细腻,在题材与内容的选择上,他个人的兴趣爱好极大地影响了这一时期的缂丝作品,也留下了众多可供研究与欣赏的缂丝画作品。
五、结语
缂丝作为一种古老的手工技艺,是值得我们将其进行传承与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的研究不应仅仅局限于技法的传承与创新,还应更多地关注它的艺术性特点,这包括织物结构本身所呈现出来的质感美,也包括缂丝受到特定时期绘画风格影响而带来的转变。正如本文所讨论的课题一样,缂丝因为受到了北宋院体画的深刻影响,而使其逐步由实用性转化为欣赏性的艺术品。这在缂丝工艺的发展史上是极其重要的,也对后世缂丝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为当今缂丝工艺的发展道路提供借鉴与方向。
【参考文献】
[1]孙卓.中国缂丝[M].扬州:广陵书社,2008
[2]朴文英.缂丝[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3]黄能馥,陈娟娟.中国丝绸科技艺术七千年:历代织绣珍品研究[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
[4]单国强.织绣书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5]故宫博物院.经纶无尽——故宫藏织绣书画[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
[6]徐书城.宋代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7]令狐彪.宋代画院研究[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