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是学生学会写作的第一步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w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要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简单的说,观察是小学阶段学生收集写作素材最主要的方式。要积累写作“活”素材,就要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随时观察的好习惯。
  一、创设话题
  一个人的观察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靠后天的锻炼与培养,因此,要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引导。例如观察身边人、有趣的小玩意、小叶子……
  (一)留住生活人与事,引话题
  对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人和事,学生常常熟视无睹,忽略对他们的关注。其实关心身边人,留意身边事,就是关心生活。我以此为切入口,创设话题,从指导观察身边人、身边事开始。
  在孩子身边无时无刻的出现着很多人物,父母呀,老师呀、伙伴呀等。为了让他们有更大的兴趣进行观察,我会创设一些有趣的话题,如:在你的身边“谁最有趣”、“谁最爱哭”、“谁最‘狡猾’”……还列出表格让他们观察时(后)填写。
  在指导学生观察身边事时,我会时常关注学校里的活动,以“特殊的班会课”、“桌上拔河比赛”、“有趣的大课间”……这些话题来激发他们观察兴趣。观察的目的明确了,孩子们就会对这些习以为常的人和事有了更多的关注。
  (二)抓住突发事件,用话题
  教师不应放过任何一个有利的时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所以当遇到突发事件时,我就会抓住突发事件,开发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即兴观察。
  天气是个怪客,说变就变,孩子们最喜欢看变幻莫测的天气了,有时我会趁着蒙蒙细雨的时候带他们去赏雨,让他们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小手去触摸,用心灵去感受。突然从窗外飞进来了不速之客——蜜蜂,打破了语文课堂上的认真,我会抓住这一契机,让孩子们放下书本,好好地观察这只蜜蜂,展开想像的翅膀,猜猜蜜蜂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蜜蜂飞进我们的语文大课堂想干些什么呢?你一言,我一语,就这样,一篇篇奇思妙想的美文诞生了。课间的时候,同学间偶尔发生争执、互相嘻哈打闹,我会示意一个小小的动作,大伙儿就会心灵神会地认真观察:谁在笑翻天,谁在面红耳赤的争论数学题……这些偶然的事例,都能成为孩子们观察的话题,形成他们日记本中的美味佳肴。
  (三)记住体验点滴,悟话题
  新课标倡导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体验活动是为了让学生能真正体会到观察带来的乐趣,增强他们对自然、社会和他人互动中的应对能力、培养合作精神,也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我时常带领孩子们进行亲身体验:观察门口旁大麻黄树上寄生的小叶榕;感受小豆芽生长的快乐;领略操场上蚂蚁忙碌工作的勤劳;观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制作心意卡片……
  找学生心目中的话题,其实就是为孩子们找快乐,孩子们快乐了,素材积累就会变成快乐的旅程。
  二、捕捉时机
  引导学生观察的时机可以以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为主,也可以在“计划外”产生。这样才能引导学生随时观察。
  (一)“计划内”的时机
  “计划内”的时机,是指老师引导学生观察的时机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为主。这样的观察,重在老师的教学内容是确定的,教学方法是选择好的,教学教案是精心设计的,在指导时,是抓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兴趣点,进行对事物的观察。比如,我在设计《观察榕树的叶子》一课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按照我设定好的观察方法进行观察:先观察大小、颜色、形状;接着用手摸,用鼻子闻,用嘴巴舔;还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从榕树叶子的身上你能想到什么?这样的计划设计,可让学生按部就班,观察起来就更有实效。
  (二)“计划外”的时机
  “计划外”的时机,也可称之为即兴观察。这样的时机,刚好与“计划内”的时机相反,是指老师引导学生观察的时机是突发的,没有事先预设好的。观察过程中,更多的是学生依靠自己懂得的观察方法对突发事件进行观察。事后老师再让学生进行回忆,进行记录。对这一类“计划外”的观察,做到“突发事件后要‘趁热打铁’”。正如我在“抓住突发事件,开发话题”中论述到的一样,要第一时间抓住契机,才可以把多变的天气,有趣的课堂,丰富的校园生活等话题一一记录下来。
  三、找準重点
  观察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积累的素材品质。老师如果在观察指导上能出“奇兵”,有效指引学生观察,找准重点,那么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就会目标明确。在指导学生观察不同类别的素材时,所找的重点都不相同。
  1.观察人物:着重观察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外貌。
  2.观察事件:着重观察谁是主角,他在干什么、他是怎么干的、表情的变化是怎样的。
  3.观察植物:着重观察该植物的色、形、味、变化。
  总之,观察,为孩子打开了一扇扇风光无限、奥妙无穷的窗户;观察,是学生学会积累素材的第一步。如果能让孩子学会随时观察的习惯,就能让他们累积更多的写作素材,为以后一篇篇生动的作文打下了良好的根基。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内容的设计十分关键。这关系着提问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有能够起到促进思考的作用。但不少初中语文教师并没有重视课堂提问,有的不提问,或者是提问的问题没有价值。不仅没能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有时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师必须正确认识提问设计的作用,在教学计划之中就设计好提问环节,用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最终归还课堂于学生。  ◆关键词:初中
◆摘 要:音乐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点,流行音乐融入到初高中音乐教学有助于完善音乐教育体系,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只有加强流行音乐教育,改革传统声乐教学模式,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本文从流行音乐角度出发,探索当前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育;流行音乐;教学改革  传统音乐教育难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传统音乐教育脱离生活实际,难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音乐教育亟待作出新的改革。流行唱法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相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g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溶栓未通患者行补救冠脉介入治疗(Pea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
◆摘 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将文章以单元主体的形式进行整合,引领学生对某一主题的文章进行赏析,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文化素养。本文简要分析了小学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单元主题教学;小学语文;群文阅读  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是指教师将课外阅读内容与主题单元的课本教材相结合,从整体出发、合理安排,从而形成系统化的教学体系。此外,单元主题阅读的教学
◆摘 要:近年浙江省中考历史试卷的设计逐渐向“新材料”“新背景”的创设和运用方向发展。尤其是材料题分值的比重占比达到十分之三,试题的深度和广度也在逐步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课本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对材料题解题方法的讲解与分析,让学生能够将书本所学的知识真正能够在做题过程中运用出来,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历史;问题;材料题;解题技巧  教師在教学
【摘要】管理信息系统是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通讯技术等多学科综合发展起来的综合性、系统性的学科,既具有较深和较宽的理论基础,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面向工业工程类研究生的成长诉求,分析当前该课程教学现状,探讨课程改革思路和方法,旨在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系统性掌握和信息系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信息技术与管理的统一,达到信息技术与管理的融合。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 工业工程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