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常说,“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我们知道,当今“活着”一词已不再等同于“活命”,如要“潇洒地活着”“健康地活着”“成功地活着”……而且在21世纪,吃饭也将被赋予新的意义。人们在吃饭的同时,也在健身、防病或治病:餐桌上放着一碗含铁丰富的大米饭,是专门为贫血病人准备的;又有一盘富含维生素A的蔬菜,眼干燥症病人吃了将颇能受益;一盆富含维生素E的玉米羹,可预防心血管疾病……这绝不是虚构的神话,而在不久的将来会变成千真万确的事实。科学家们正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各种转基因植物,生产出品种繁多的基因食品,它们将为我们的餐桌带来一个全新的气象。
何谓基因食品
要说清基因食品为何物,首先得从农作物的遗传改良说起。有史以来,人类用遗传改良农作物的方法不断地提高谷物的产量。例如把各种野生植物移作家栽,或通过杂交方法培育出优质高产的新品种,等等。但是,杂交育种的方法随机性大,人们只能对杂交后的性状进行选择,很难实行定向的人工干预和进行精确控制。所以,在漫长的生物进化史中,创造物种历来是大自然的“特权”,人类无法染指。然而,科学发展到今天,人类已经掌握了定向制造物种新性状的技术。这种新技术就是生物基因工程。
我们知道,无论是动物、植物,其结构、成分、形态、性状无不受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的控制,并且通过基因一代一代地往下传。如果我们把某一物种的优良特性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优良物种中去,并让它的产物成功地表达出来,那么后者就变成“双优”、“三优”甚至“多优”了。这种运用转基因技术,使多种优点结合在某一物种上的技术,就是所谓生物基因工程。利用转基因生物体加工而成的食物,就是基因食品。
转基因技术包括一系列复杂的过程,以转基因水稻为例,首先需发现优良的生物性状。科学家发现把一种叫苏云金芽孢杆菌的细菌撒在庄稼上,危害庄稼的螟虫等害虫就会死亡。经分析,该细菌体内含有一种能杀死害虫的蛋白,是相应的Bt基因的产物。这就是科学家找到大名鼎鼎的具有杀虫功能的Bt基因的经过。然后用一种新式工具“基因剪刀”——内切酶,精确地将Bt基因从该细菌的DNA上“剪裁”下来,通过修饰再将它组装到另一种称为质粒的表达载体上,然后导入某一拟改良的水稻中去,使这种水稻具有高度抗虫害的功能。我们与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教授多年合作,将具有高效杀虫功效的Bt基因成功地转化至籼稻,获得了具有高效抗虫能力的“明恢63”恢复系水稻和“汕优63”水稻。这两种高产优良水稻对螟虫的毒杀效果可达90%以上,令害虫望而生畏。
又如,番茄是一种广受全世界消费者欢迎的富含多种维生素的蔬菜,但美中不足的是不耐贮藏,易腐烂变质。科学家研究表明,番茄的成熟与其内部的被称为“植物衰老激素”——乙烯有关。据此,华中农业大学专家们,利用一种能减少乙烯合成的基因,培育出贮藏耐久、产量高、品质优良的转基因番茄——“华番一号”。
生存与环境呼吁基因食品
人类之所以要发展基因食品,归根到底是因为生存和环境的需要,“民以食为天”,吃饱肚子为最重要。
目前,世界人口总数为58亿,并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 其中发展中国家的人口为46亿, 年增长率为1.9%。我国人口已超过12亿,到2030年将达到16亿。据专家们预测,2020年我国粮食总需求量为6.6亿吨,而实际供给能力约为6.4亿吨,短缺2 000万吨。由此表明,我国的粮食问题远未达到高枕无忧的地步。
为了增加粮食生产,在农业上常采用农作物的杂交品种。但如果难以找到抵抗害虫的父本和母本,那么它们“结婚”后的高产后代也难以抵挡害虫的“一张利嘴”。据湖南省进行的一次杂交水稻产量调查显示:在害虫严重发生的田块中,二化螟和三化螟竟分别让水稻产量损失达98%和50%,可见害虫与人争粮之祸不可低估。
当人们用农药对付害虫,试图从虫口夺粮时,又不得不付出巨大的代价。据统计,我国目前每年需要将20万吨以上的农药洒向庄稼,其中1/3为高毒农药,大量农药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再说农药无情,對害虫、益虫不分青红皂白地格杀勿论。长此以往,益虫的数量将越来越少。而害虫则久经锻炼,慢慢地产生了抗药性,变得越来越“顽固不化”。
为了增加粮食产量,我们不得不牺牲大片大片青山、绿水、森林、草地,严重过度开发土地,使大地母亲不堪重负。因此,转基因植物可以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增强农作物抗虫和抗病的能力、延长食品的贮存时间、改善生态环境等重要课题中,扮演重要角色。
自1983年人类首次成功获得转基因烟草和马铃薯以来,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和开发势不可挡。至今,转基因成功的植物就达120类,其中3 000多种转基因植物已被各国批准进入田间试验。完成和正在研究的转基因植物包括:抗虫的水稻、苹果、玉米和马铃薯;抗病毒的苹果、马铃薯、大豆、甜菜和番茄;晚熟的苹果、甜瓜、马铃薯和番茄;抗除草剂的玉米、小麦、大豆、甜菜和油菜;营养成分改良的水稻、向日葵、油菜等。这个转基因“家族”正日益“人丁兴旺”。
1999年,全球有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墨西哥等8个国家商品化的转基因植物的种植总面积多达3 990万公顷,比1996年增加了23倍。据有关资料报道,美国现有生物技术产业公司1 300多家,仅1995年生物技术产品的年销售额即约为127亿美元(包括转基因药物、食品等),预计到2006年可达340亿美元。转基因工程来势凶猛,世界各国都拭目以待。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焉能袖手旁观?关注基因食品的发展是理所当然的事。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农业基因工程的研究启动。至1996年底,我国正在研究的新基因植物达47种,涉及各类基因103个。目前我国已有6种转基因植物被批准进行商品化生产,如转基因耐贮藏番茄、转基因矮牵牛花、抗病毒甜椒、抗病毒番茄、抗虫棉花等。在今后几年,我国政府将大幅度地增加对生物基因工程方面的投资,进一步推动生物基因工程的研究,争取培育出更多更优的农作物品种,以解决我国粮食产量不足、资源匮乏、环境恶化、效益衰减等重大问题。
基因食品安全吗
对于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人们历来十分关注,也引起诸多争论。事实上,科学家对每一个具有新性状的物种的安全性都进行了科学、全面的分析。如对转Bt基因水稻的安全问题,首先分析其杀虫机制。实验证明,Bt蛋白能像“鱼雷”似地攻击昆虫肠壁,使其“爆炸洞穿”,最终“命归黄泉”。然而,Bt蛋白却无法攻击人的肠壁,因而它对人体无害,是安全的。事实上,Bt生物杀虫剂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应用了数十年,美国转Bt基因玉米已大面积推广,至今也未见对人畜有害的报道。
为了保证基因食品对人类的安全,科学家提出了“实质等同性”概念。即必须经科学检验,证明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在诸如关键性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等)、抗营养成分(如植酸、蛋白酶抑制剂)、内部固有的毒性物质(如马铃薯中的茄碱、番茄中的α-番茄素)、过敏原(指能使人产生过敏反应的物质)在结构和含量上是相同的。即使具有实质等同性,还要对转基因产物(即我们希望获得的那种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作安全性评估,对转进去的基因是否在身体内存有不安全的其他影响也必须作科学评估。在投放市场供消费者选购之前,每种基因食品必须经过严格的安全性检查。这一工作在美国、加拿大、欧盟和澳大利亚早已开展。有些国家的法律还严格规定转基因食品在出售时应加以标明,以供消费者自愿选择。虽然我国这方面工作起步较晚,但对转基因生物体的安全十分重视。如国家科委1993年已颁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1994年农业部也颁布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1997年,农业部、国家科委、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34位专家组成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委员会”,对申报转基因研究的项目严格审批。
转基因工程让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自由王国,在我国有关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的监测技术、法律、法规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并正在完善之中,人们对这一新技术尚有一个适应和心理准备的过程。但是,由于人类对生存环境、健康营养方面的迫切需求,以及基因食品在价格和性能方面的潜在的巨大优越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只要我们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相信基因食品在经历了风风雨雨以后,终将成为正果,造福于人类。
何谓基因食品
要说清基因食品为何物,首先得从农作物的遗传改良说起。有史以来,人类用遗传改良农作物的方法不断地提高谷物的产量。例如把各种野生植物移作家栽,或通过杂交方法培育出优质高产的新品种,等等。但是,杂交育种的方法随机性大,人们只能对杂交后的性状进行选择,很难实行定向的人工干预和进行精确控制。所以,在漫长的生物进化史中,创造物种历来是大自然的“特权”,人类无法染指。然而,科学发展到今天,人类已经掌握了定向制造物种新性状的技术。这种新技术就是生物基因工程。
我们知道,无论是动物、植物,其结构、成分、形态、性状无不受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的控制,并且通过基因一代一代地往下传。如果我们把某一物种的优良特性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优良物种中去,并让它的产物成功地表达出来,那么后者就变成“双优”、“三优”甚至“多优”了。这种运用转基因技术,使多种优点结合在某一物种上的技术,就是所谓生物基因工程。利用转基因生物体加工而成的食物,就是基因食品。
转基因技术包括一系列复杂的过程,以转基因水稻为例,首先需发现优良的生物性状。科学家发现把一种叫苏云金芽孢杆菌的细菌撒在庄稼上,危害庄稼的螟虫等害虫就会死亡。经分析,该细菌体内含有一种能杀死害虫的蛋白,是相应的Bt基因的产物。这就是科学家找到大名鼎鼎的具有杀虫功能的Bt基因的经过。然后用一种新式工具“基因剪刀”——内切酶,精确地将Bt基因从该细菌的DNA上“剪裁”下来,通过修饰再将它组装到另一种称为质粒的表达载体上,然后导入某一拟改良的水稻中去,使这种水稻具有高度抗虫害的功能。我们与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教授多年合作,将具有高效杀虫功效的Bt基因成功地转化至籼稻,获得了具有高效抗虫能力的“明恢63”恢复系水稻和“汕优63”水稻。这两种高产优良水稻对螟虫的毒杀效果可达90%以上,令害虫望而生畏。
又如,番茄是一种广受全世界消费者欢迎的富含多种维生素的蔬菜,但美中不足的是不耐贮藏,易腐烂变质。科学家研究表明,番茄的成熟与其内部的被称为“植物衰老激素”——乙烯有关。据此,华中农业大学专家们,利用一种能减少乙烯合成的基因,培育出贮藏耐久、产量高、品质优良的转基因番茄——“华番一号”。
生存与环境呼吁基因食品
人类之所以要发展基因食品,归根到底是因为生存和环境的需要,“民以食为天”,吃饱肚子为最重要。
目前,世界人口总数为58亿,并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 其中发展中国家的人口为46亿, 年增长率为1.9%。我国人口已超过12亿,到2030年将达到16亿。据专家们预测,2020年我国粮食总需求量为6.6亿吨,而实际供给能力约为6.4亿吨,短缺2 000万吨。由此表明,我国的粮食问题远未达到高枕无忧的地步。
为了增加粮食生产,在农业上常采用农作物的杂交品种。但如果难以找到抵抗害虫的父本和母本,那么它们“结婚”后的高产后代也难以抵挡害虫的“一张利嘴”。据湖南省进行的一次杂交水稻产量调查显示:在害虫严重发生的田块中,二化螟和三化螟竟分别让水稻产量损失达98%和50%,可见害虫与人争粮之祸不可低估。
当人们用农药对付害虫,试图从虫口夺粮时,又不得不付出巨大的代价。据统计,我国目前每年需要将20万吨以上的农药洒向庄稼,其中1/3为高毒农药,大量农药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再说农药无情,對害虫、益虫不分青红皂白地格杀勿论。长此以往,益虫的数量将越来越少。而害虫则久经锻炼,慢慢地产生了抗药性,变得越来越“顽固不化”。
为了增加粮食产量,我们不得不牺牲大片大片青山、绿水、森林、草地,严重过度开发土地,使大地母亲不堪重负。因此,转基因植物可以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增强农作物抗虫和抗病的能力、延长食品的贮存时间、改善生态环境等重要课题中,扮演重要角色。
自1983年人类首次成功获得转基因烟草和马铃薯以来,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和开发势不可挡。至今,转基因成功的植物就达120类,其中3 000多种转基因植物已被各国批准进入田间试验。完成和正在研究的转基因植物包括:抗虫的水稻、苹果、玉米和马铃薯;抗病毒的苹果、马铃薯、大豆、甜菜和番茄;晚熟的苹果、甜瓜、马铃薯和番茄;抗除草剂的玉米、小麦、大豆、甜菜和油菜;营养成分改良的水稻、向日葵、油菜等。这个转基因“家族”正日益“人丁兴旺”。
1999年,全球有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墨西哥等8个国家商品化的转基因植物的种植总面积多达3 990万公顷,比1996年增加了23倍。据有关资料报道,美国现有生物技术产业公司1 300多家,仅1995年生物技术产品的年销售额即约为127亿美元(包括转基因药物、食品等),预计到2006年可达340亿美元。转基因工程来势凶猛,世界各国都拭目以待。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焉能袖手旁观?关注基因食品的发展是理所当然的事。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农业基因工程的研究启动。至1996年底,我国正在研究的新基因植物达47种,涉及各类基因103个。目前我国已有6种转基因植物被批准进行商品化生产,如转基因耐贮藏番茄、转基因矮牵牛花、抗病毒甜椒、抗病毒番茄、抗虫棉花等。在今后几年,我国政府将大幅度地增加对生物基因工程方面的投资,进一步推动生物基因工程的研究,争取培育出更多更优的农作物品种,以解决我国粮食产量不足、资源匮乏、环境恶化、效益衰减等重大问题。
基因食品安全吗
对于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人们历来十分关注,也引起诸多争论。事实上,科学家对每一个具有新性状的物种的安全性都进行了科学、全面的分析。如对转Bt基因水稻的安全问题,首先分析其杀虫机制。实验证明,Bt蛋白能像“鱼雷”似地攻击昆虫肠壁,使其“爆炸洞穿”,最终“命归黄泉”。然而,Bt蛋白却无法攻击人的肠壁,因而它对人体无害,是安全的。事实上,Bt生物杀虫剂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应用了数十年,美国转Bt基因玉米已大面积推广,至今也未见对人畜有害的报道。
为了保证基因食品对人类的安全,科学家提出了“实质等同性”概念。即必须经科学检验,证明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在诸如关键性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等)、抗营养成分(如植酸、蛋白酶抑制剂)、内部固有的毒性物质(如马铃薯中的茄碱、番茄中的α-番茄素)、过敏原(指能使人产生过敏反应的物质)在结构和含量上是相同的。即使具有实质等同性,还要对转基因产物(即我们希望获得的那种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作安全性评估,对转进去的基因是否在身体内存有不安全的其他影响也必须作科学评估。在投放市场供消费者选购之前,每种基因食品必须经过严格的安全性检查。这一工作在美国、加拿大、欧盟和澳大利亚早已开展。有些国家的法律还严格规定转基因食品在出售时应加以标明,以供消费者自愿选择。虽然我国这方面工作起步较晚,但对转基因生物体的安全十分重视。如国家科委1993年已颁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1994年农业部也颁布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1997年,农业部、国家科委、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34位专家组成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委员会”,对申报转基因研究的项目严格审批。
转基因工程让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自由王国,在我国有关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的监测技术、法律、法规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并正在完善之中,人们对这一新技术尚有一个适应和心理准备的过程。但是,由于人类对生存环境、健康营养方面的迫切需求,以及基因食品在价格和性能方面的潜在的巨大优越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只要我们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相信基因食品在经历了风风雨雨以后,终将成为正果,造福于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