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次年到达陕北。1936年10月,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长征结束。长征期间及以后的几年中,有关的报道、回忆录见诸于众多的中外书刊。那么,孰为红军长征的最早报道文章?芽据笔者所知,大致有以下诸说:
1、《大公报》记者范长江是在“国内报纸上公开如实报道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人”。①范长江于1935年9月13至14日连续发表在《大公报》上的文章《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是第一篇公开红军长征真相的报道。②
2、陈云化名廉臣写的《随军西行见闻录》是“最早向世界介绍红军长征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共与红军领袖的书籍”。③该文写于1935年秋,1936年三四月间发表于中共在巴黎主办的《全民月刊》上,同年在莫斯科出版单行本,以后在国内出版,广为流传。
3、刊于1936年春第三国际主办的《共产国际》杂志(中文版)第1—2期,署名施平的《英勇的西征》与陈云的《随军西行见闻录》同为最早宣传、介绍中国工农红军英勇长征的文献。④
4、英国出生的瑞士籍传教士薄复礼的《抑制的手》一书。作者于1934年10月在贵州境内被红六军团拘留,后跟随红军长征。1936年4月离开红军队伍,8月在英国出版《抑制的手》一书,书中详细地记述了他被羁押在红军队伍中一年零六个月的亲历、亲见、亲闻。薄复礼“堪称是最早向世界客观报道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外国人”。⑤
5、署名幽谷(即董健吾——笔者注)的《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是“目前所见到的当时国内第一篇比较详细地介绍红军长征的文章”。该文发表于1937年7月5日上海人间书屋出版的《逸经》杂志第33至34期。⑥
6、1942年八路军政治部、宣传部编印的《红军长征记》是“记载长征史实的最早文献”。其作者均为经历长征的红军将士。⑦
以上关于红军长征早期的报道者中既有长征亲历者如陈云、《红军长征记》一书的作者们、薄复礼,有到苏区采访的观察家如董健吾,也有在长征经过区域进行过考察的新闻记者如范长江等。文章见刊的时间有1935年、1936年、1937年、1942年等数种。那么,究竟哪一篇称得上是红军长征的最早报道文献?芽笔者认为,除了考虑见刊时间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报道作品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从发表的时间看,范长江在《大公报》1935年9月13至14日的连续报道《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应为最早的关于红军长征有关情形的介绍文章,此后至11月底,范长江在《大公报》上陆续有10余篇旅行通讯或评论文章涉及红军长征。范长江在这些报道中首次使用“红军”、“中国共产党”、“毛泽东”等称呼。
但笔者认为,范长江这一时期的报道对于红军及其长征的了解仍然有限,即就《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一文内容而言,除了简单述及红军无法在江西立足而被迫入川外,基本上是红军在川、甘、陕境内动向的预测和分析,而对于红军长征初期在湘、滇、贵三省的行动几无涉及,对长征的意义更不了解,故认其为“客观、如实”报道长征的最早文献并不确切。
薄复礼的《抑制的手》一书出版于1936年8月,在时间上比美国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10月从苏区归来后向英美报刊发出的大量有关红军长征及苏区的报道要早,比《西行漫记》一书出版时间更早。就外国人披露红军长征消息的角度而言,薄复礼是最早的一个。但《抑制的手》内容甚为复杂,既写了红军长征生活的实况,其中不乏对红军良好纪律和革命热情的赞扬,也有宣传上帝精神的内容,称其为红军长征的最早客观报道也不合适。
笔者同意这样的说法,即:陈云的《随军西行见闻录》一书是以亲历见闻为基础,“最早向世界真实介绍红军长征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共与红军领袖的书籍”。该书假托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医之口,详细、生动地记载了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由江西出发,历时八个月、途经六省、行程一万二千里的传奇经历。文章高度赞扬了红军将士不畏艰险、浴血苦战、夺取一个个胜利的奇迹。并归纳了红军之所以坚强与有战斗力的三个原因:1、兵心团结;2、受到民众的帮助;3、红军拥有一批“非但聪明,且有才华”的领袖,上下平等、官兵同甘共苦。文中最后还表明了中共、苏维埃政府愿“合全国兵力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的统一战线的主张。
《随军西行见闻录》写于1935年秋,次年三四月间发表于中共在巴黎主办的《全民月刊》上,同年在莫斯科出版单行本。1937年三四月间,由王福时、郭达、李放、李华春共同编译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一书在国内出版。《随军西行见闻录》作为本书之“附录”与斯诺的《毛(泽东)施(乐)会见记》、《红党与西北》、《中日问题与西安事变》、以《红旗下的中国》为总标题的一组报道13篇,美国经济学家诺尔曼·韩威尔报道红四方面军和四川苏区情况的《中国的红军》等3篇文章一同被收入本书。此后,《随军西行见闻录》还分别被冠以《从东南到西北》、《长征两面写》、《红军长征随军见闻录》等不同书名在国内不断重印,广为流传。
施平写的《英勇的西征》一文发表的时间与《随军西行见闻录》几乎同时,其内容自红军从江西出发到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详述长征的经过。该书在国内的出版与流传情况如何?芽无人提及。据笔者所见,仅被收录于1938年1月救亡出版社出版的《朱德将军卅年战斗史》一书中。⑧因《英勇的西征》一文内容系根据陈云于1935年10月15—22日在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会议上的报告整理而成,⑨而陈云的这一报告内容已经基本体现在《随军西行见闻录》一书中了。考虑到两文在内容上的密切联系,笔者认为,《英勇的西征》可与《随军西行见闻录》共同作为最早的关于红军长征的报道文献。
幽谷的《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一文,从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写起,叙述了红军决定实行战略转移的决策过程。以后按时间顺序,描述了红一方面军长征中经历的主要战斗、事件及行军路线,如突破湘江、四渡赤水、强渡乌江、通过彝民区、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攻克天险腊子口、吴起镇会师而长征结束。无疑,本文是关于红一方面军长征全过程的记录。⑩且其作者幽谷即董健吾于1937年2月底在瓦窑堡见到了博古、林伯渠等中共领导人,得到不少第一手材料,故此文的客观、真实性无疑,只是比《随军西行见闻录》出版时间略晚而已。
至于《红军长征记》一书,作为经历长征的将士们的集体回忆录,其重要文献价值不言而喻。只是该书正式出版在1942年,时间上较前述几篇(部)作品迟了好几年,自然不属“记载长征史实的最早文献”。
注 释:
①胡愈之:《忆长江同志》,见《胡愈之文集》第6卷第44页,三联书店1996年版;郑广瑾编《长征事典》第166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贾晓慧:《大公报新论》第104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②周雨:《大公报史》,第157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马永强:《范长江:报道红军长征第一人》,载《档案》2002年第1期。
③朱佳木主编《陈云年谱》,第189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④⑨《党的文献》1996年第5期所刊《英勇的西征》一文之“编者按”。
⑤卢海鸣:《最早向外界披露红军长征的国际友人》,载《文史精华》1999年第8期。
⑥⑩刘统:《〈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评价》,载《党的文献》1995年第5期。
⑦王枚:《朱德签名〈红军长征记〉显身哈佛》,载《文汇读书周报》2002年4月5日。
⑧参见姚群民:《〈英勇的西征〉一文曾在国内出版》,载《党的文献》2003年第2期。
1、《大公报》记者范长江是在“国内报纸上公开如实报道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人”。①范长江于1935年9月13至14日连续发表在《大公报》上的文章《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是第一篇公开红军长征真相的报道。②
2、陈云化名廉臣写的《随军西行见闻录》是“最早向世界介绍红军长征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共与红军领袖的书籍”。③该文写于1935年秋,1936年三四月间发表于中共在巴黎主办的《全民月刊》上,同年在莫斯科出版单行本,以后在国内出版,广为流传。
3、刊于1936年春第三国际主办的《共产国际》杂志(中文版)第1—2期,署名施平的《英勇的西征》与陈云的《随军西行见闻录》同为最早宣传、介绍中国工农红军英勇长征的文献。④
4、英国出生的瑞士籍传教士薄复礼的《抑制的手》一书。作者于1934年10月在贵州境内被红六军团拘留,后跟随红军长征。1936年4月离开红军队伍,8月在英国出版《抑制的手》一书,书中详细地记述了他被羁押在红军队伍中一年零六个月的亲历、亲见、亲闻。薄复礼“堪称是最早向世界客观报道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外国人”。⑤
5、署名幽谷(即董健吾——笔者注)的《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是“目前所见到的当时国内第一篇比较详细地介绍红军长征的文章”。该文发表于1937年7月5日上海人间书屋出版的《逸经》杂志第33至34期。⑥
6、1942年八路军政治部、宣传部编印的《红军长征记》是“记载长征史实的最早文献”。其作者均为经历长征的红军将士。⑦
以上关于红军长征早期的报道者中既有长征亲历者如陈云、《红军长征记》一书的作者们、薄复礼,有到苏区采访的观察家如董健吾,也有在长征经过区域进行过考察的新闻记者如范长江等。文章见刊的时间有1935年、1936年、1937年、1942年等数种。那么,究竟哪一篇称得上是红军长征的最早报道文献?芽笔者认为,除了考虑见刊时间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报道作品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从发表的时间看,范长江在《大公报》1935年9月13至14日的连续报道《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应为最早的关于红军长征有关情形的介绍文章,此后至11月底,范长江在《大公报》上陆续有10余篇旅行通讯或评论文章涉及红军长征。范长江在这些报道中首次使用“红军”、“中国共产党”、“毛泽东”等称呼。
但笔者认为,范长江这一时期的报道对于红军及其长征的了解仍然有限,即就《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一文内容而言,除了简单述及红军无法在江西立足而被迫入川外,基本上是红军在川、甘、陕境内动向的预测和分析,而对于红军长征初期在湘、滇、贵三省的行动几无涉及,对长征的意义更不了解,故认其为“客观、如实”报道长征的最早文献并不确切。
薄复礼的《抑制的手》一书出版于1936年8月,在时间上比美国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10月从苏区归来后向英美报刊发出的大量有关红军长征及苏区的报道要早,比《西行漫记》一书出版时间更早。就外国人披露红军长征消息的角度而言,薄复礼是最早的一个。但《抑制的手》内容甚为复杂,既写了红军长征生活的实况,其中不乏对红军良好纪律和革命热情的赞扬,也有宣传上帝精神的内容,称其为红军长征的最早客观报道也不合适。
笔者同意这样的说法,即:陈云的《随军西行见闻录》一书是以亲历见闻为基础,“最早向世界真实介绍红军长征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共与红军领袖的书籍”。该书假托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医之口,详细、生动地记载了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由江西出发,历时八个月、途经六省、行程一万二千里的传奇经历。文章高度赞扬了红军将士不畏艰险、浴血苦战、夺取一个个胜利的奇迹。并归纳了红军之所以坚强与有战斗力的三个原因:1、兵心团结;2、受到民众的帮助;3、红军拥有一批“非但聪明,且有才华”的领袖,上下平等、官兵同甘共苦。文中最后还表明了中共、苏维埃政府愿“合全国兵力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的统一战线的主张。
《随军西行见闻录》写于1935年秋,次年三四月间发表于中共在巴黎主办的《全民月刊》上,同年在莫斯科出版单行本。1937年三四月间,由王福时、郭达、李放、李华春共同编译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一书在国内出版。《随军西行见闻录》作为本书之“附录”与斯诺的《毛(泽东)施(乐)会见记》、《红党与西北》、《中日问题与西安事变》、以《红旗下的中国》为总标题的一组报道13篇,美国经济学家诺尔曼·韩威尔报道红四方面军和四川苏区情况的《中国的红军》等3篇文章一同被收入本书。此后,《随军西行见闻录》还分别被冠以《从东南到西北》、《长征两面写》、《红军长征随军见闻录》等不同书名在国内不断重印,广为流传。
施平写的《英勇的西征》一文发表的时间与《随军西行见闻录》几乎同时,其内容自红军从江西出发到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详述长征的经过。该书在国内的出版与流传情况如何?芽无人提及。据笔者所见,仅被收录于1938年1月救亡出版社出版的《朱德将军卅年战斗史》一书中。⑧因《英勇的西征》一文内容系根据陈云于1935年10月15—22日在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会议上的报告整理而成,⑨而陈云的这一报告内容已经基本体现在《随军西行见闻录》一书中了。考虑到两文在内容上的密切联系,笔者认为,《英勇的西征》可与《随军西行见闻录》共同作为最早的关于红军长征的报道文献。
幽谷的《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一文,从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写起,叙述了红军决定实行战略转移的决策过程。以后按时间顺序,描述了红一方面军长征中经历的主要战斗、事件及行军路线,如突破湘江、四渡赤水、强渡乌江、通过彝民区、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攻克天险腊子口、吴起镇会师而长征结束。无疑,本文是关于红一方面军长征全过程的记录。⑩且其作者幽谷即董健吾于1937年2月底在瓦窑堡见到了博古、林伯渠等中共领导人,得到不少第一手材料,故此文的客观、真实性无疑,只是比《随军西行见闻录》出版时间略晚而已。
至于《红军长征记》一书,作为经历长征的将士们的集体回忆录,其重要文献价值不言而喻。只是该书正式出版在1942年,时间上较前述几篇(部)作品迟了好几年,自然不属“记载长征史实的最早文献”。
注 释:
①胡愈之:《忆长江同志》,见《胡愈之文集》第6卷第44页,三联书店1996年版;郑广瑾编《长征事典》第166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贾晓慧:《大公报新论》第104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②周雨:《大公报史》,第157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马永强:《范长江:报道红军长征第一人》,载《档案》2002年第1期。
③朱佳木主编《陈云年谱》,第189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④⑨《党的文献》1996年第5期所刊《英勇的西征》一文之“编者按”。
⑤卢海鸣:《最早向外界披露红军长征的国际友人》,载《文史精华》1999年第8期。
⑥⑩刘统:《〈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评价》,载《党的文献》1995年第5期。
⑦王枚:《朱德签名〈红军长征记〉显身哈佛》,载《文汇读书周报》2002年4月5日。
⑧参见姚群民:《〈英勇的西征〉一文曾在国内出版》,载《党的文献》200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