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界一般认为,《短歌行》是曹操的代表诗作。清代陈沆对曹操诗歌赞佩有加,认为“曹公苍莽,古直悲凉,其诗上继变《雅》,无篇不奇”,其所著《诗比兴笺》于曹操诗仅选《短歌行》一篇,即以此篇为曹操诗作当之无愧的代表。当然,也有人持不同意见。宋代真德秀编选曹操诗歌,就偏偏弃用此篇。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也赞同真德秀的做法,说:“魏武帝(曹操)《短歌行》全用《鹿鸣》四句,不如苏武‘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点化为妙。‘沉吟至今’可接‘明明如月’,何必《小雅》(此指《鹿鸣》四句)哉?盖以养贤自任而牢笼天下也。真西山(真德秀)不取此篇,当矣。”认为曹操《短歌行》全引《鹿鸣》诗句,从艺术、结构、思想角度看都不足取:艺术上没有达到化用语言的妙境;结构上画蛇添足,显得多余;思想上标榜自己爱贤而实际上却欺骗天下。
对《短歌行》中爱贤思想的评论,见仁见智,我们姑且不论。但诗中大规模地搬用成句,确实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乃至猜疑。《短歌行》全诗一共32句,作者引用前人成句7句,全文占比21.8%。其中,引应劭《风俗通》1句,为“越陌度阡”;引《诗经》成句6句,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那么,一首拥有20%以上引用量的诗歌能否成为优秀诗歌?
古代的文学创作或许不能用现代标准衡量,但我们不妨以此为切入点,用现代眼光审视古代文学作品,从而增进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其中,《短歌行》引用《鹿鸣》成句涉及的两个文化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1.宴飨时歌奏《鹿鸣》诗乐。中国古代至迟在西周时期,就崇奉“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1](“飨燕”可简单理解为“宴会”),并形成制度性安排。统治者举行宴会,安排有音乐演奏等仪程。根据相关礼制,天子、诸侯宴请宾客,主要演奏、歌唱《诗经》中的《鹿鸣》《周南》等诗篇。学界一般认为,《短歌行》是宴会歌曲,并且是曹操在宴会过程中自制歌辞进行演奏的歌曲。这一观点可以从《短歌行》的文意上得到确认,同时也可从下面的史实中得到间接证明:魏文帝曹丕曾仿作同题诗歌,当作朝宴礼乐,“《短歌行》‘仰瞻’一曲,魏氏遗令,使节朔奏乐。魏文制此辞,自抚筝和歌”。在自制宴歌中,加入原有表示宴请、亲近宾客的《鹿鸣》成句,至少在当时是符合礼仪、符合文化传统的,是得体的。诗人同时用这些句子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是一举两得。后来,此诗一度在魏国代替《鹿鸣》,作为朝廷宴会的乐章。晋代魏,晋乐依旧歌、奏《短歌行》,只是删除了歌中“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两句,歌辞略有数字不同,如“何以解忧”“水不厌深”,晋乐为“何以解愁”“海不厌深”。[2]这些史实也证明了时人及后人对《短歌行》的认可,当然还包含对《短歌行》中引用《鹿鸣》成句的认可。
很多读者对《短歌行》情感的丰富性有疑问:诗歌开篇表现的人生无常、及时行乐思想,与后文表达的渴求贤才、安定天下的雄心,不是构成了一对明显的矛盾吗?这一矛盾其实也与宴飨歌辞的特点有关。在宴飨歌辞中表现人生虚无、及时行乐的思想观念是符合当时饮酒、祝酒习惯的:既然人生短暂,艰辛日甚,今朝有酒,何妨尽兴?喝吧,喝吧。这些歌曲客观上起到了劝酒的作用。这在宴飨歌辞中,体现得尤为充分。汉乐府《善哉行》:“欢日尚少,戚日苦多。以何忘忧,弹筝酒歌。”陆机《短歌行》:“置酒高堂,悲歌临觞。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 以春晖,兰以秋芳。来日苦短,去日苦长。今我不乐,蟋蟀在房。乐以会兴,悲以别章。岂曰无感,忧为子忘。我酒既旨,我肴既臧。短歌可咏,长夜无荒。”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当然,曹操《短歌行》情感的复杂性,除了受宴飨歌辞形式影响外,更主要的是受诗人内心复杂情绪的影响。“曹操处动乱时代,既感到有人生无常的苦闷,又有要安定天下的雄心,所以反映在此诗中的感情也较复杂,既流露出人生短促的消极情绪,又充满慷慨向上的精神。诗的开头虽稍觉消沉,但诗的基调还是昂扬的。”[3]
2.用前人成句比兴。比兴是古代诗歌常用手法,用前人诗句作比起兴,引出自己的叙述和抒情,在古人那里被视为一种成功的创作技巧。善用成句比兴,既是诗人创作技巧娴熟的表现,也是一个诗人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证明。我们看《诗经》时代到隋唐之间的诗歌,会发现很多句子甚至段落,甲诗有,乙诗也有,就是这个文学观念在“作怪”(当然不排除有传抄过程中诗句相互掺杂的可能)。比如,《古诗十九首·其二》起句为:“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起句为:“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因“青青河畔草”句通俗、响亮,富有感染力,并已沿用成熟语,后人遂将“青青河畔草”用作乐府诗题“饮马长城窟行”的别名。南朝宋之荀昶、齐之王融、梁之沈约等都曾创作以“青青河畔草”为题的诗歌。“蹀躞御沟上,沟水东西流”“虽有丝麻,无弃菅蒯”等比兴句在不同的古诗中重现,前人亦习以为常。仍旧以曹操及《短歌行》为例进一步申说。曹操引用前人诗句以作比兴,后人也引用曹操诗歌以作比兴。如曹操的孙子魏明帝曹睿,就在《步出夏门行(其三)》中直接引用曹操《短歌行》中的“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作比起兴。时人皆不以为忤,亦不以为怪。
看来在古代,《短歌行》如此这般大规模地引用前人成句,将其据为己有,似乎并不构成病忌。但如以现代阅读理论、阅读标准来检视呢?
前辈学者对此已多有注意。朱志荣谓:“诗中还多用成句,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等,乃是直搬《诗经》中的原句,把它们巧妙地植入诗中,并无嵌入痕迹和生硬之感。它托古喻今,借景言志,准确、明晰地体现了求贤若渴的心情和雄伟的抱负,显得古朴苍劲,气势雄浑。”[4]顾随《曹操乐府诗初探》评:“第四解引用《诗经·小雅·鹿鸣》篇诗句,而涵义不同。原诗是宴乐嘉宾,是写实;这里则是招待贤士,是虚拟(因为贤士尚未到来)。”[5]一般而言,得体、恰当、有效的引用,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引用的内容融入新作中,没有斧凿之痕;二是引用的内容在新作中的含义应与原诗有所不同,有所变化。朱、顾二人对《短歌行》引用的分析正是按此两维度进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句,原诗表达的是女主人公对恋人的思念之情,曹操引诗表达的是诗人对人才的渴慕之情。引诗是对原诗的比喻延伸。這一表达形象而含蓄,增加了艺术感染力。“呦呦鹿鸣”四句,原诗表现的是宾主欢宴、献礼致辞时的场景,是宴会实写。引诗则是虚写,是诗人内心的想象——如果贤士到来,诗人将盛情款待——以此表示对人才的渴望和诚心。引诗化实为虚,更有余味。谢榛认为,《短歌行》中引用《诗经》成句,没有加以“点化”,所以未臻妙境。其实,各句引用是“未点而化”,所引诗句都已融入新作,且内涵与原诗不同,此江山已非复旧江山。正是从这个角度而言,《短歌行》的艺术性得到了古今读者的认可。也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观念,读者会称赏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直接引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句,而不会纠结于所引是否构成抄袭(有八分之一内容袭用前人成句)。试问,毛泽东的“天若有情”与李贺的,除了文字相同,其呈现的意境、表达的情感、表现的风格有无一丝相同?旧皮囊下是全新的灵魂。这不是抄袭,而是另一种创新,至少是艺术再加工。这样的例子文学史上不少,不再赘述。
梳理引用成句背后的文化因素和创作观念,或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短歌行》。
参考文献:
[1][2][宋]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2:181-182,446-447.
[3]沈蘅仲.知困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201.
[4]朱志荣.中国古代文论与文学经典阐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87.
[5]顾随.顾随全集(卷三)[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4:295.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汤溪高级中学)
(栏目编辑:金正平 陈梦琪)
对《短歌行》中爱贤思想的评论,见仁见智,我们姑且不论。但诗中大规模地搬用成句,确实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乃至猜疑。《短歌行》全诗一共32句,作者引用前人成句7句,全文占比21.8%。其中,引应劭《风俗通》1句,为“越陌度阡”;引《诗经》成句6句,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那么,一首拥有20%以上引用量的诗歌能否成为优秀诗歌?
古代的文学创作或许不能用现代标准衡量,但我们不妨以此为切入点,用现代眼光审视古代文学作品,从而增进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其中,《短歌行》引用《鹿鸣》成句涉及的两个文化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1.宴飨时歌奏《鹿鸣》诗乐。中国古代至迟在西周时期,就崇奉“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1](“飨燕”可简单理解为“宴会”),并形成制度性安排。统治者举行宴会,安排有音乐演奏等仪程。根据相关礼制,天子、诸侯宴请宾客,主要演奏、歌唱《诗经》中的《鹿鸣》《周南》等诗篇。学界一般认为,《短歌行》是宴会歌曲,并且是曹操在宴会过程中自制歌辞进行演奏的歌曲。这一观点可以从《短歌行》的文意上得到确认,同时也可从下面的史实中得到间接证明:魏文帝曹丕曾仿作同题诗歌,当作朝宴礼乐,“《短歌行》‘仰瞻’一曲,魏氏遗令,使节朔奏乐。魏文制此辞,自抚筝和歌”。在自制宴歌中,加入原有表示宴请、亲近宾客的《鹿鸣》成句,至少在当时是符合礼仪、符合文化传统的,是得体的。诗人同时用这些句子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是一举两得。后来,此诗一度在魏国代替《鹿鸣》,作为朝廷宴会的乐章。晋代魏,晋乐依旧歌、奏《短歌行》,只是删除了歌中“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两句,歌辞略有数字不同,如“何以解忧”“水不厌深”,晋乐为“何以解愁”“海不厌深”。[2]这些史实也证明了时人及后人对《短歌行》的认可,当然还包含对《短歌行》中引用《鹿鸣》成句的认可。
很多读者对《短歌行》情感的丰富性有疑问:诗歌开篇表现的人生无常、及时行乐思想,与后文表达的渴求贤才、安定天下的雄心,不是构成了一对明显的矛盾吗?这一矛盾其实也与宴飨歌辞的特点有关。在宴飨歌辞中表现人生虚无、及时行乐的思想观念是符合当时饮酒、祝酒习惯的:既然人生短暂,艰辛日甚,今朝有酒,何妨尽兴?喝吧,喝吧。这些歌曲客观上起到了劝酒的作用。这在宴飨歌辞中,体现得尤为充分。汉乐府《善哉行》:“欢日尚少,戚日苦多。以何忘忧,弹筝酒歌。”陆机《短歌行》:“置酒高堂,悲歌临觞。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 以春晖,兰以秋芳。来日苦短,去日苦长。今我不乐,蟋蟀在房。乐以会兴,悲以别章。岂曰无感,忧为子忘。我酒既旨,我肴既臧。短歌可咏,长夜无荒。”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当然,曹操《短歌行》情感的复杂性,除了受宴飨歌辞形式影响外,更主要的是受诗人内心复杂情绪的影响。“曹操处动乱时代,既感到有人生无常的苦闷,又有要安定天下的雄心,所以反映在此诗中的感情也较复杂,既流露出人生短促的消极情绪,又充满慷慨向上的精神。诗的开头虽稍觉消沉,但诗的基调还是昂扬的。”[3]
2.用前人成句比兴。比兴是古代诗歌常用手法,用前人诗句作比起兴,引出自己的叙述和抒情,在古人那里被视为一种成功的创作技巧。善用成句比兴,既是诗人创作技巧娴熟的表现,也是一个诗人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证明。我们看《诗经》时代到隋唐之间的诗歌,会发现很多句子甚至段落,甲诗有,乙诗也有,就是这个文学观念在“作怪”(当然不排除有传抄过程中诗句相互掺杂的可能)。比如,《古诗十九首·其二》起句为:“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起句为:“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因“青青河畔草”句通俗、响亮,富有感染力,并已沿用成熟语,后人遂将“青青河畔草”用作乐府诗题“饮马长城窟行”的别名。南朝宋之荀昶、齐之王融、梁之沈约等都曾创作以“青青河畔草”为题的诗歌。“蹀躞御沟上,沟水东西流”“虽有丝麻,无弃菅蒯”等比兴句在不同的古诗中重现,前人亦习以为常。仍旧以曹操及《短歌行》为例进一步申说。曹操引用前人诗句以作比兴,后人也引用曹操诗歌以作比兴。如曹操的孙子魏明帝曹睿,就在《步出夏门行(其三)》中直接引用曹操《短歌行》中的“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作比起兴。时人皆不以为忤,亦不以为怪。
看来在古代,《短歌行》如此这般大规模地引用前人成句,将其据为己有,似乎并不构成病忌。但如以现代阅读理论、阅读标准来检视呢?
前辈学者对此已多有注意。朱志荣谓:“诗中还多用成句,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等,乃是直搬《诗经》中的原句,把它们巧妙地植入诗中,并无嵌入痕迹和生硬之感。它托古喻今,借景言志,准确、明晰地体现了求贤若渴的心情和雄伟的抱负,显得古朴苍劲,气势雄浑。”[4]顾随《曹操乐府诗初探》评:“第四解引用《诗经·小雅·鹿鸣》篇诗句,而涵义不同。原诗是宴乐嘉宾,是写实;这里则是招待贤士,是虚拟(因为贤士尚未到来)。”[5]一般而言,得体、恰当、有效的引用,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引用的内容融入新作中,没有斧凿之痕;二是引用的内容在新作中的含义应与原诗有所不同,有所变化。朱、顾二人对《短歌行》引用的分析正是按此两维度进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句,原诗表达的是女主人公对恋人的思念之情,曹操引诗表达的是诗人对人才的渴慕之情。引诗是对原诗的比喻延伸。這一表达形象而含蓄,增加了艺术感染力。“呦呦鹿鸣”四句,原诗表现的是宾主欢宴、献礼致辞时的场景,是宴会实写。引诗则是虚写,是诗人内心的想象——如果贤士到来,诗人将盛情款待——以此表示对人才的渴望和诚心。引诗化实为虚,更有余味。谢榛认为,《短歌行》中引用《诗经》成句,没有加以“点化”,所以未臻妙境。其实,各句引用是“未点而化”,所引诗句都已融入新作,且内涵与原诗不同,此江山已非复旧江山。正是从这个角度而言,《短歌行》的艺术性得到了古今读者的认可。也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观念,读者会称赏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直接引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句,而不会纠结于所引是否构成抄袭(有八分之一内容袭用前人成句)。试问,毛泽东的“天若有情”与李贺的,除了文字相同,其呈现的意境、表达的情感、表现的风格有无一丝相同?旧皮囊下是全新的灵魂。这不是抄袭,而是另一种创新,至少是艺术再加工。这样的例子文学史上不少,不再赘述。
梳理引用成句背后的文化因素和创作观念,或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短歌行》。
参考文献:
[1][2][宋]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2:181-182,446-447.
[3]沈蘅仲.知困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201.
[4]朱志荣.中国古代文论与文学经典阐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87.
[5]顾随.顾随全集(卷三)[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4:295.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汤溪高级中学)
(栏目编辑:金正平 陈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