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今的社会问题之一,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正确地进行心理上的辅导与疏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是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班主任应该怎样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呢?
一、身先士卒,从我做起
教师要做好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熏染学生的行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学生知心朋友,当对他进行教育时,他们会从心里感到老师是在关心他、爱护他、帮助他,这样才会很好地与老师配合,甚至做到“言听计从”。如果没有这种爱,学生就不会相信老师,我们要让学生的心灵深处感受到老师的爱,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是真的关心他们。这样一来,学生自然会相信老师的每一句话,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反之,如果老师以权威的角色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老师是真理的化身,是圣洁的代表,枯燥的说教会使学生感到厌烦,学生也许表面听了,可内心是抵触的,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如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进行思想的碰撞,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思路,珍惜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不阻碍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让学生说出真实的想法。小学生比较天真,看问题不全面,往往会提一些十分幼稚、奇怪的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说的某些怪问题延迟评价,不挖苦,不嘲讽,循循善诱。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而其中的道德认识不是由教师强制灌输的,而是学生内化的结果。
二、因人施教,循循善诱
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由于受不同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对某一具体问题、具体事物也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和效果;班主任帮助学生不能急于求成,要注意尊重和爱护他们,教育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目的。更重要的是寻找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要把良好的愿望和正确的德育方法结合起来,注重心理辅导,通过教育、疏导、启示,使学生的思想问题得到解决。
三、尊重人格,培养个性
人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班主任在开展各项工作的过程中,要给学生以人格的理解和尊重,从而使他们体会到被尊重的喜悦,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产生自信、自尊、自爱的心理。长此以往,在充满平等和尊重的氛围中,学生的自我意识会进一步觉醒,个性特征会进一步凸显,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发挥出更大的潜能,心灵和人格也会得到滋养和锻炼。同时,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还体现为不分性别、相貌、成绩好坏,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因任何因素而对学生加以歧视,让他们在友爱、融洽、和谐的班集体中健康成长,走向更加美好的人生旅程。
四、正确看待,合理评价
学生们往往很在乎老师的评价,在意老师能否公平、公正,实事求是,一视同仁。一是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从学生所处的角度、位置、环境去看待、理解和处理事情,领悟学生的所思所感所为,给学生同等的关注。二是学会欣赏和信任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发现,尽量给予鼓励和热切的期待。三是不吝惜爱心的投入。多与学生交心谈心,使之觉得老师在乎他、关心他和信任他,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变学生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自我管理。四是因势利导、以情动人。用真诚和鼓励,唤起学生的自信,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长、感受进步,走出自卑的阴影,去品味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愉悦和幸福。
五、加强沟通,正确引导
學生在成长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困惑,很多问题都是他们无法独立解决的,这个时候,就需要班主任的耐心引导和帮助。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班主任应有意识地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以便及时了解他们心理上存在的困惑和问题,从而妥善地加以解决,确保学生在正确的轨道上成长和发展。与学生交谈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沟通方式,班主任在谈话中应试着加入一些具有引导性的提问,以便了解学生的困惑所在,并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帮助学生解决困惑,同时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育的真谛是爱,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最优化发展,让我们伸出双手,拿出全部的爱,扶好每一个孩子,伴他们走出人生的第一步,为他们的心灵护航,为他们的成长扬帆!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正确地进行心理上的辅导与疏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是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班主任应该怎样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呢?
一、身先士卒,从我做起
教师要做好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熏染学生的行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学生知心朋友,当对他进行教育时,他们会从心里感到老师是在关心他、爱护他、帮助他,这样才会很好地与老师配合,甚至做到“言听计从”。如果没有这种爱,学生就不会相信老师,我们要让学生的心灵深处感受到老师的爱,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是真的关心他们。这样一来,学生自然会相信老师的每一句话,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反之,如果老师以权威的角色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老师是真理的化身,是圣洁的代表,枯燥的说教会使学生感到厌烦,学生也许表面听了,可内心是抵触的,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如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进行思想的碰撞,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思路,珍惜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不阻碍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让学生说出真实的想法。小学生比较天真,看问题不全面,往往会提一些十分幼稚、奇怪的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说的某些怪问题延迟评价,不挖苦,不嘲讽,循循善诱。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而其中的道德认识不是由教师强制灌输的,而是学生内化的结果。
二、因人施教,循循善诱
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由于受不同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对某一具体问题、具体事物也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和效果;班主任帮助学生不能急于求成,要注意尊重和爱护他们,教育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目的。更重要的是寻找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要把良好的愿望和正确的德育方法结合起来,注重心理辅导,通过教育、疏导、启示,使学生的思想问题得到解决。
三、尊重人格,培养个性
人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班主任在开展各项工作的过程中,要给学生以人格的理解和尊重,从而使他们体会到被尊重的喜悦,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产生自信、自尊、自爱的心理。长此以往,在充满平等和尊重的氛围中,学生的自我意识会进一步觉醒,个性特征会进一步凸显,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发挥出更大的潜能,心灵和人格也会得到滋养和锻炼。同时,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还体现为不分性别、相貌、成绩好坏,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因任何因素而对学生加以歧视,让他们在友爱、融洽、和谐的班集体中健康成长,走向更加美好的人生旅程。
四、正确看待,合理评价
学生们往往很在乎老师的评价,在意老师能否公平、公正,实事求是,一视同仁。一是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从学生所处的角度、位置、环境去看待、理解和处理事情,领悟学生的所思所感所为,给学生同等的关注。二是学会欣赏和信任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发现,尽量给予鼓励和热切的期待。三是不吝惜爱心的投入。多与学生交心谈心,使之觉得老师在乎他、关心他和信任他,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变学生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自我管理。四是因势利导、以情动人。用真诚和鼓励,唤起学生的自信,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长、感受进步,走出自卑的阴影,去品味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愉悦和幸福。
五、加强沟通,正确引导
學生在成长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困惑,很多问题都是他们无法独立解决的,这个时候,就需要班主任的耐心引导和帮助。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班主任应有意识地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以便及时了解他们心理上存在的困惑和问题,从而妥善地加以解决,确保学生在正确的轨道上成长和发展。与学生交谈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沟通方式,班主任在谈话中应试着加入一些具有引导性的提问,以便了解学生的困惑所在,并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帮助学生解决困惑,同时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育的真谛是爱,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最优化发展,让我们伸出双手,拿出全部的爱,扶好每一个孩子,伴他们走出人生的第一步,为他们的心灵护航,为他们的成长扬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