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上宝台山
中学时,有同学相邀游宝台山,说山中有座历史悠久的金光寺,还有莲花开在树上。十四五岁年纪的我,欣喜若狂,对从未谋面的宝台山充满向往和遐想。
特别感谢去年的三八妇女节,正是春花烂漫时,它给了年届不惑的我与外地来的客人一起亲近宝台山的机会,让我正式与家乡这座名冠滇西的美丽大山结缘,远离尘节喧嚣,安闲享受清净。
宝台山因山形酷似莲花,且山上遍长珍奇名贵的木莲花树,又名木莲花山。它是滇西地区至今依然保持着原始自然生态的一方净土,位于云南省永平县城南部50多公里处,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著名的西南丝绸之路博南古道一段,从中蛇行而过。
宝台山方圆9584公顷,最高峰海拔2913米,山势由北向南倾斜。气势磅礴的山峦,浩瀚苍茫的林海,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自然景观秀丽,并以古老、神奇、壮丽而闻名滇西。因受印度洋赤道热带暖湿气团和印度北部热带大陆干热气团的影响,宝台山干湿季节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山上到处巨树参天,古木横陈,藤萝交缠,鸟雀争鸣,静邃幽深。植物有第四冰期遗留下来的兰科、樟科等古老植物,滇藏木兰、大树杜鹃、原始山茶、绒叶含笑等奇花异卉随处可见,特别是有活化石之誉的木莲花,更为世所罕见;动物有金钱豹、金丝猴、水鹿、山驴、麂子、黑熊、孔雀、锦鸡、凤凰鸡等,仅列入国家一二级保护范围的野生动物,就达30多种,是一个天然的野生动植物乐园。
刚一进山,就见万绿丛中成片成林的大树杜鹃殷红点点,直把满山红遍,层林尽染,引领着那红的原始山茶,白的绒叶含笑等百花,同在蜂飞蝶舞的阳光下,各展姿态,争芳斗艳。
到一块场地下车,抬头就见掩映在茂密森林中的林管所大门。令人惊奇的是,门洞里远远透出一片红霞。原来,那是门内高不及丈,花团锦簇,声名远播的万朵古茶花放出的红光。好一个万朵茶花,不大的树身上缀满千万朵娇艳、红润、大如盘碟的九芯十八瓣野生茶花。由于枝细花大,树枝全被花朵压弯了腰,整棵树像是披着一张斑斓锦绣的大花毯,只见花儿不见绿叶,满院生辉。
穿过一条由高大火红的杜鹃花掩映的林荫小道,在金碧辉煌、气势雄伟,有云南腾冲人、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书写的“金光寺”三字匾的禅院门口,我终于见到了梦寐以求的木莲花。一朵朵水红色的花儿,与水中的莲花在大小和花色上分毫不差,它们朵挨朵开在一二十米高的树干舒展纤细的枝头,每一朵的花瓣都无一例外地朝上打开。蓝天下,阳光普照,花瓣晶莹剔透,像极了莲花做成的灯笼,团团佛光闪现在不着一叶、光秃秃的枝丫间,清寂而透亮。有人说,这样的木莲花在对面山坡有上千亩,尤为壮观,就是路远,一个来回要走大半天,且有野兽出没,必须专人护卫。我想,就是路再远再险,终有一日,一定要去木莲花林中走走,到那娇艳而伟岸的树下静静地躺上一躺。
迈进金光寺开阔的大门,场院对面是红墙金瓦、飞檐走角的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大雄宝殿有26根直径50厘米、高约3丈拔地而起的木柱,高擎屋顶,各种神像、雕刻、壁画栩栩如生,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既采用了祖国传统的建筑工艺,又汲取了当地民间的精巧工艺,一花一草,一鸟一兽都闪烁着灵性的光芒。
出得院门,往古树林中稍作东行,可上金屏室拜谒开山老祖陵墓,远观大顶之上千亩木莲奇观;沿曲径通幽的石级而下,便能看到藏于群山幽林之中,被鲜红的杜鹃花渲染得如梦如幻的一塘净水,那便是有着美好传说的洗身池。池中一尊白衣飘飘的高大观音,脚踏莲花,慈祥含笑,日夜守护着人间的吉祥与太平。
于木莲宾馆小住一夜,客人们还有新的工作,便一起匆匆告别了宝台山。依依回眸,我在心底为宝台山吟了一副对联:金光照万亩林海,木莲开亿年奇花。从今往后,我一定要经常回来。
永平晓雾
阴极转阳,大地从深夜子时开始回暖。这股巨大的暖流,从东至西,随着晨光的开启缓缓蔓延。
每当萧瑟的晚秋和凛冽的冬天,人们会在细微的晨光中,看到一股洁白的雾气悄悄出现在永平坝子东南端的银江河下游。它慢慢积攒力量,然后沿河逆流北上,同时向两边翻卷着舒展开来,像牧人打开栅栏放出的一群群雪白绵羊——羊儿越跑越远,越来越多。那轻灵飘渺的姿态,又像一个俊俏而悲切的白衣少女,挥舞着长长的衣袖,步履轻盈,寻寻觅觅。这便是永平著名“八景”中的“马氏晴岚”。
关于“马氏晴岚”,民间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很久以前,永平坝子南端有一位姓马的员外。马员外家有一个年方二八,聪明贤淑的女儿,有着花容月貌的她爱上了坝子北部以打猎为生的穷苦小伙。马员外嫌贫爱富,为了斩断女儿与穷苦猎人的情缘,迫使女儿嫁给有钱有势的哀牢国王,就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派人凶残地把猎人杀死,投进了银江大河的深潭之中。少女得到这一噩耗之后,肝胆俱碎,立即从三楼纵身跳下,以身殉情。她的魂魄化作一股纯净洁白的雾岚,沿着银江河北上,去寻她的情郎。
不知上天最终是否成全了这一对有情人?因为少女姓马,而且这雾团一旦出现,就预示着整个坝子将迎来一个大好晴天,人们便把它称为“马氏晴岚”。
银江河上那变幻无穷、别具神韵的雾景至今仍令人倾倒。刚开始,白气横江,银江河上晓雾迷蒙,恍若银龙。旭日初升时,那白气蒸腾,化作晴岚,弥漫整个坝子——苍翠起伏的山峦,条块分明的田野,星散的农舍,繁华的街市,全都浸润在一片白茫茫的雾海之中,叶悬清露,层林尽染,百米之外不辨事物,或走,或跑,或骑车,发梢尽湿。
一日,登高而望,阳光普照,天空湛蓝澄澈,高楼巨树浮于雾表,如梦如幻,宛若仙境,令人心旷神怡。忽然发觉先前看起来已包裹了山峦,海潮般鲸吞了世界的浓雾,只不过依山傍水,翻卷于小小的坝区之内,如高大坚固栅栏之中躁动不安的马群。想想,有人曾低头于浓重的雾中轻掷落叶般的叹息,泄了前行的勇气,实在可惜。若能退一步,再退一步,往外走出坝区,或爬山钻出迷雾,便可见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雾外正是朗朗晴天。
无中生有,来有形;有也是无,去无踪。这被大地呼出,又被草木全盘吸收的永平晓雾,起始于混沌的暗夜,消遁于艳阳高照之时,其千变万化日有不同,惟居于此,方可尽享其神奇与感其万千魅力。
花桥古梅记
一株栽种于元代中叶的梅树,在吐纳过600多年的风霜雨雪之后,仍年年葳蕤于西南丝绸古道重镇花桥,姿态万千,且硕果累累。
安祥宁静的古镇花桥,曾是永平(古称博南)的县衙所在。
古梅栖身在普照寺前院,现它是一所名为“花桥”的小学。在这座已被白墙青瓦彰显得一派欣欣向荣的古庙里,元梅老干繁枝,以瘦削古迈而盘曲遒劲的身姿屹立于四季,尽享春阳夏雨,品味秋风冬霜,其不折不挠的品格令人钦佩。
遥想当年,是学校师生主动给树干有两抱粗的古梅筑起一圈半腰高的护墙,并年年为它培土浇水,修剪枯枝,这才使得饱经风霜、几近枯死的梅树重又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抚掌今夕,全校师生已随岁月的流逝而多次更替,可爱梅护梅的优良传统却一直代代相传。有一名纯朴正义的小学生,就曾当面叫停了来检查工作的某领导因从没见过这么多这么大的一树梅子,心生欢喜,而伸向青翠枝头的手。正因为世代都有怀抱良知和责任的有心人护佑着这株古梅,才使得它有力气和信心,自远古一朝一代蹒跚走来,与我们相遇,与我们相守——共看人来人往,同数花开花落。这便是人与自然的相依相偎、和谐相处的见证。
尽管这株古梅,已被千百年的风雨吹皱皮肤、洗尽铅华,被头顶的日头日复一日地将身躯炙烤如碳,在晚秋和初冬萧瑟的风中,完全显现出一副老态龙钟的垂暮之相,但在每年寒冬腊月,它仍会抖擞豪迈的铜枝铁干,爆吐出满树似雪的繁花,撩动一园清香;接下来的春天,它会伸展出如指尖舞动的鲜活新芽,弹拨春之交响曲;炎夏,它那巨大的树冠撑开一柄生机勃勃的阔大绿伞,以荫庇校园和众多莘莘学子;秋天,它殷勤捧出枝叶间那些在雨水的滋养和阳光的发酵下,一天天长大成熟起来的累累果实,回报人间。大家原以为它老了,得了空闲,这才惊觉,在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里,它一日也不曾懈怠过对开花结果的执著与追求。
一次,有同事从花桥完小抱回一坛元梅酒,邀约两三至交品尝。
那梅除个儿特大,其余均与别处青梅无异,酒也是本地老烧酒,且只用了添加冰糖的普通泡制方法,便酿成人间少有的佳酿。本是小酌,竟至畅饮,几个热血青年的胸腔内,不断升腾起元梅那古老而又旺盛的生命活力。是啊,老朽之树,其精力理当有所不足,其果实本应弱而又小,甚至完全丧失挂果能力苟延残喘也毫不为过,可这梅却有着老骥之志——活就活他个畅快淋漓!
那天没喝醉,全赖古梅之精魂的支撑。或许,那梅已于酒中,赋予了我历经世纪沧桑、阅尽人情冷暖之后的博大精深与厚实灵动。
凤鸣桥
凤鸣桥是博南古道上的重要桥梁,横跨于永平县杉阳镇马沙坝东的倒流河上。据《徐霞客游记》载:“北下及溪,有桥跨溪,东来者,是为杉木河驿大道。其桥有亭上覆,曰‘凤鸣桥’。”
多次驾车到杉阳镇的湾子村,也多次有人给我介绍过凤鸣桥,可惜从桥面上看,它那佝偻着腰的样子太普通了,土里土气,一点也不高大威武,对我缺乏吸引力。
这天,与战友魏鸿出杉阳街,过西翠楼,准备探访澜沧江上的霁虹桥,不经意间就到了凤鸣桥。我们便下车桥上桥下四处走了走,仔细端详,这才发现它的独特魅力——凤鸣桥为三孔石拱桥,两孔等跨,中拱较大,桥长20米,宽4米,高3米,桥型美观大方,桥身坚实牢固……经过无数风雨洪流的冲刷和人踩马踏,桥亭、桥栏皆已毁去,桥拱、桥面仍旧保存完好。桥面的石板被磨砺得光滑如镜,上面的马蹄印痕却深达10多厘米。桥侧石板上的青苔和石缝里的杂草,虽已掩不住老桥满脸的沧桑,可这桥依旧稳稳当当地横跨于倒流河上。
关于“凤鸣桥”有一段美丽的传说:远古时代,这村子的南边住着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北边住着一位勤劳朴实的小伙子,他们从小青梅竹马、情投意合。有一天,龙王的儿子,腾云驾雾从村子上空经过,看见这两个年轻人亲亲热热、说说笑笑地一起劳动,姑娘生得出水芙蓉般美貌非凡,小伙长得天人般眉清目秀,心里顿生妒恨。到了夜里,他乘人们熟睡之际,就势在地上一滚,活生生把东南方向的一条河扭成了西北向,并且拐进村中,把姑娘和小伙两家远远隔开。这条河因此被人们称为“倒流河”。
第二天,人们起来一看,一条大河横在了村中。大家心里非常着急,毕竟,这将给世代栖息在村里的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于是,姑娘和小伙决定要在河上架一座桥,方便人们往来。后来,他俩在日晒雨淋中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打了九百九十九块石板,然后终于在河上架起了一座漂亮的石拱桥。可是,姑娘小伙由于操劳过度,用尽了最后一丝力气,便双双倒在桥上,再没醒来。之后两人化作凤凰,盘旋于桥的上空,并在一声声清脆悦耳的鸣叫声中,恋恋不舍地飞上了云霄……
为了纪念勤劳善良的姑娘和小伙,人们便把此桥称为“凤鸣桥”。
冬访西灵塔
一个天气晴和的冬日,与几个学生相约去登西山,访西灵塔。
西灵塔位于永平县城西约一公里处的西山(旧称和丘山,“和丘翠色”曾为博南八景之一)之巅,进入永平坝子,从任何一个角度都能看到它一山独秀、灵塔高耸的雄姿。于是,西灵塔被公认为永平的标志性建筑景观,为当地最新胜景之一。
登山前,我对西灵塔早已钟情。你瞧,每到秋冬之晨,那永平晓雾拔地而起,使得整个坝子如梦如幻,宛若西湖。松柏苍翠的西山也被轻纱遮面,西灵塔若隐若现,仿佛为情所困的白娘子,就囚于这巍然屹立的白塔之中……那时,塔矗云端,云移塔驻,大有“永镇山川”之势。还有每晚华灯初上之时,塔身四面被景观灯点缀得晶莹剔透,宛若天宫仙物,整座塔庄重雄奇,气度非凡。
这天中午,雾散日出,阳光暖暖,一群人出城来到西山脚下,选择建塔时的路道开始攀登。在嘻嘻哈哈的欢声笑语中,男女同学你追我赶,一拥而上。沿途松柏挺拔,林木幽深,山鸟啼鸣,空气清新。
不多时,早有学生登临塔顶,雀跃之余,透过窗洞欢呼后人。
据先前了解,西灵塔建于2001年,初衷是纪念永平抗日阵亡将士及民众,塔高30米,为9层6角塔。可惜,四处找寻,皆不见相关标识和文字,只是两米多高的塔基上围有精美的大理石栏,栏上雕有各种花草图案,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
攀上塔顶,四周美景一览无遗:县城在东,于绿油油的乡野上,各式房屋白茫茫一片,现代气息煞是耀眼,清亮蜿蜒的银江河水穿城而过;南边的曲硐古城,也以生机勃勃的姿态,扑面而来;脚下的西山三面陡峭,惟西面山顶有一平缓之地,与富足山、大尖山等逶迤而去的众山,紧密相连;北边有灵化山遥相呼应,玉皇阁那塔与西灵塔比肩而立,同擎日月青天。
美景当前,不禁让人想起李白的《秋日登扬州西灵塔》:“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顶高元气合,标出海云长。万象分空界,三天接画梁。水摇金刹影,日动火珠光。”一番吟咏,俗常的我似乎已梦回唐朝,在脚底的西灵塔上实实在在地做了一回诗仙。
山顶这块平缓之地,多有青松,松毛柔软,落地如毯,十分洁净。空地里开着些野山茶花,朵大如杯,粉红得天真浪漫。同学们到树阴下,将各自带来的食品放拢,在吃吃喝喝中玩起了“斗地主”、“干瞪眼”等扑克游戏,输家罚下蹲。不多时,有同学提议玩“回电”,我也愿意参与,得到响应后,山谷中再次响起你追我赶的欢声笑语……直到夕阳西下,大家才满头大汗地捡拾起地上的垃圾,说说笑笑地觅路下山。
于山脚回眸,青翠的山梁上一蓬蓬霜叶或黄或红,点缀其间,煞是好看。松柏掩映着的白塔,在夕照中,在湛蓝如洗的天空下,显得更为圣洁明亮,似白衣飘飘的神仙,殷切守望着一方平安。
龙潭箐小记
不分四季,在阳光的映照或风雨的洗刷下,犹如一块玲珑剔透的绿色翡翠那片蓊郁的原始森林,便是永平县龙门乡西山脚下的龙潭箐。
走进森林,那些历经千百年风雨的古木形态各异,摩肩接踵,枝柯交错,翠叶弥天。有的仿佛匍匐前行的巨蟒,有的像似直冲云霄的飞龙,还有的如整装待发的士兵。那些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整理得疏密有致的林荫中,杂生着杜鹃、山茶和蔷薇等各色野生花卉,高者数丈,矮不盈尺,争妍斗奇,拼命点缀着时令。且不时有翩飞的鸟影杂沓其间,播放动听的音乐,让人赏心悦目。
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那一条条潺潺流淌的清泉。那些泉水似乎都隐含着某种灵性,轻柔、静美,自草丛中、石缝里、树根下、沙土中汩汩涌出,时而缠林绕石、反复回环,时而如琴如筝、如歌如诉……小坐泉边,鸟语泉声相互交鸣,树形花影扑朔迷离,真是美妙绝伦。在清冽的水色深处,五彩砾石烁烁闪光,纷繁的树形花枝倒映其中,令人有如梦如幻宛若仙境之感。都说上善若水,这清冽甘甜的泉水,不仅担当了当地人畜饮水和灌溉良田的重任,还以博大的胸怀和欢悦的心情,一路奔腾到县城,承当起无数居民的生活用水,惠泽大众。
箐内有一株小树把根深扎在大树上,依附着大树生长。随着时光的流逝,小树一天天长大,高达数丈,而大树却日显颓废苍老。有感于植物尚能不离不弃,相依共存,世人便称这棵奇树为“双生树”,另称“母子树”。我却戏称它为“啃老树”。
每当夕阳西下,本性纯真洁净的当地回、汉妇女劳作归来,总会群聚溪旁,漂发浣衣,让那欢歌笑语,肆意挥洒出许多浪漫情趣。而那绿树掩映中颇具中华民族特色的“龙王庙”古刹,仍旧庄严肃穆,红墙金瓦在蓝天白云下熠熠生辉,映照得天地一派清明。
回家翻捡,竟找出两张以龙潭箐的原始林木为背景的照片。一张是十五六岁读高一时到龙潭箐春游拍下的黑白照片,左边是马汝军,右边是我,由于搂靠得太紧,陈伯全像是被拘押在中间的人犯,几人却共有着“众志成城”的庄重表情;一张是二十五六岁在一家公司打工时到龙潭箐过“五四”青年节拍的彩色集体照,上面有鲜红的团旗迎风招展,我身上是从公安队伍里穿出来的新式警服,表情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天真浪漫的笑脸……
曲硐温泉
曲硐位于云南省永平县境内,古称“奇硐”,相传因城西小狮山上有一个奇异的山洞而得名,如今的建制是一个村。
曲硐是滇西最大的回族聚居地,因其人口密集,交通便利,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及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曾两度在此设过县署。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博南古道和滇缅公路的眷顾,受多种文化的相互交融和渗透,占地面积约一平方公里的曲硐古城至今生机盎然。徜徉其间,但见小巷迂回勾连,房屋鳞次栉比,庭院错落有致;家家粉墙青瓦,户户鸟语花香;到处流水潺潺,遍地小桥斗拱。各种各样的门店一一相连,那些独具民族特色的牛干巴、腊鹅等清真风味食品,常令人垂涎欲滴,口齿留香……
曲硐温泉坐落于曲硐村北门之外的滇缅公路边、银江大河畔,距县城约5公里,其地热资源十分丰富,开发较早。我国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曾在其《游记》中,留下这样的记载:“温泉当平畴之中,前门后阁,西厢为官房、东厢则浴池在焉。池二方,各为一舍,南客北女。门有卖浆者,不比它池在荒野也……余先酌而入浴,其汤不热而温,不停而流,不深而浅,可卧浴也。舍乃一参戎所构而成者。”由此可见,曲硐温泉远在明代便已是附近居民的公共沐浴之地,热闹而文明。
清朝末年,温泉的所有房舍尽数毁于兵燹。至民国31年,奉调镇守永平的抗日驻军28师官兵与地方共同协力筹资,又在原址上对温泉的房舍进行了修缮。建盖了男、女浴室3所,楼房4间,厨房3厦。通过整修,曲硐温泉不但恢复了昔日的盛况,且保留了西厢为官房、东厢隔开为男女公共浴室的旧俗。
曲硐温泉至今仍绿柳成荫,保持着“柳林温泉”的称誉。据传,民国时期有人曾赋诗一首,抒发对曲硐温泉的喜爱之情:
曲硐氤氲化,涓涓涌洁泉。
方塘常有热,勺水胜人煎。
曲硐温泉的平均水温为五十三摄氏度,属碳酸矿泉水体,含有多种矿物质和少量硫磺,不但可以饮用,而且宜于四时沐浴。这种水质,对关节炎、类风湿、神经痛、痔疮和一些皮肤病均有明显疗效。
幼时,无论冬夏,我常与同学穿过开满蚕豆花或稻香迷人的田畴,到曲硐温泉洗澡。据说,那时官房里常有巨蟒盘踞,人们不愿与之争夺,故而西厢逐渐废弃。但每次到了那里,我总会远远地往官房的木窗棂里看上几眼,老觉得那里隐藏着一个神奇的故事和一个巨大的秘密。
一旦将小小的身子浸入微烫光滑的池水之中,惬意之感顿时流遍全身。池中既有枯瘦如柴的耄耋老人,又有壮实如牛的大汉,还有童稚可爱的孩子——有人说家事,有人谈古今,有人编段子,顽童则戏水……
沐浴出来,要是还有闲钱吃一碗回族风味的永平油粉或卷粉,那满足与幸福之感便无处可逃,回家的路上总哼着小调。
大碱塘记
大碱塘并非盐碱地,而是被葱茏草木环绕的水库,这在当地尽人皆知。
由于滇缅公路从大碱塘东侧爬过,沿路往来的人车不少,故很多外地人也都记得这一方宁静、迷人的山水。
大碱塘坐落于云南省永平县城东北约两公里处的山坳里,东依滇缅公路,西靠营盘山。因其路绕山环,势若天成,一年四季山青如翡翠,水绿如碧玉,山水相依,故被誉为“山坳明珠”。
记得十三四岁的我,在附近的“老街中学”读书时,每年夏天都要跟同学偷偷跑到大碱塘游泳、嬉戏,在不会惹人害羞的大自然里,褪去身体与心灵上的污垢,让脸上的笑容山花般自由绽放。当然,这项健康的体育运动,如今在这里已被禁止……
大碱塘水库始建于50年代,经多次扩建,已能保障永平坝区3万多人的生产生活用水,灌溉1万多亩良田。
水库周围的山野植被茂密,春花秋果尽皆可食,夏雨之后更是菌香遍野,冬有天鹅嬉戏,野鸭畅游。登临西面山顶,可见整座水库形如飞燕,低飞在红土大地之上——燕头高昂,尾翼似剪,双翅舒展……
不过,我们通常在水边看到的水库,却又近乎圆形。站在数十米高的大坝上观望,东有碧波万顷,南有亭台峭立,西有田园风光,北有曲廊回旋。山色明媚,波光潋滟,绿树云影,一派清明。一潭净水被那些圆润葱绿指头似的小山峰紧紧握在掌中,澄澈温软,内可游鱼,外可泛舟。一条平整宽阔的弹石景观路环湖而行,任游人选择不同地段登山赏景,下湖垂钓,享天地之恩,发思古悠情。
到大碱塘,最为让人忘情的是用竹签钓鱼。只需在烧烤用的竹签尖头穿上一截蚯蚓,将其伸进明净的水中,一些被当地人称为“安丝鱼”和“石鼓嘴”的小鱼立即蜂拥而至。冲在最前的会一口咬住签头死死不放,也有几条鱼从四面八方同时咬住蚯蚓和签头的时候,钓者可以从容提起,把它们抖落进水桶里。
天气好时,几秒钟就可以拉出一条来,简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妙趣横生。这真是一项得玩又得吃,滋养身心的活动。无论煎煮,这种原生态小鱼的味道都很鲜美。
来到大碱塘,还可以拿了书本坐在水边的松林里阅读,任那仍旧泛着绿意的松针,恋恋不舍地驾风飘落在雪白的书页上,发出极轻微的“吧嗒”声。读累了,尽可躺下来,伸展四肢,枕着厚厚的松毛,闻松香,晒太阳,看蓝天,赏白云,品味人生。或起身走到湖边戏水,搅动一湖清波,将它赶入当夜的梦中。
责任编辑 王丽敏
中学时,有同学相邀游宝台山,说山中有座历史悠久的金光寺,还有莲花开在树上。十四五岁年纪的我,欣喜若狂,对从未谋面的宝台山充满向往和遐想。
特别感谢去年的三八妇女节,正是春花烂漫时,它给了年届不惑的我与外地来的客人一起亲近宝台山的机会,让我正式与家乡这座名冠滇西的美丽大山结缘,远离尘节喧嚣,安闲享受清净。
宝台山因山形酷似莲花,且山上遍长珍奇名贵的木莲花树,又名木莲花山。它是滇西地区至今依然保持着原始自然生态的一方净土,位于云南省永平县城南部50多公里处,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著名的西南丝绸之路博南古道一段,从中蛇行而过。
宝台山方圆9584公顷,最高峰海拔2913米,山势由北向南倾斜。气势磅礴的山峦,浩瀚苍茫的林海,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自然景观秀丽,并以古老、神奇、壮丽而闻名滇西。因受印度洋赤道热带暖湿气团和印度北部热带大陆干热气团的影响,宝台山干湿季节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山上到处巨树参天,古木横陈,藤萝交缠,鸟雀争鸣,静邃幽深。植物有第四冰期遗留下来的兰科、樟科等古老植物,滇藏木兰、大树杜鹃、原始山茶、绒叶含笑等奇花异卉随处可见,特别是有活化石之誉的木莲花,更为世所罕见;动物有金钱豹、金丝猴、水鹿、山驴、麂子、黑熊、孔雀、锦鸡、凤凰鸡等,仅列入国家一二级保护范围的野生动物,就达30多种,是一个天然的野生动植物乐园。
刚一进山,就见万绿丛中成片成林的大树杜鹃殷红点点,直把满山红遍,层林尽染,引领着那红的原始山茶,白的绒叶含笑等百花,同在蜂飞蝶舞的阳光下,各展姿态,争芳斗艳。
到一块场地下车,抬头就见掩映在茂密森林中的林管所大门。令人惊奇的是,门洞里远远透出一片红霞。原来,那是门内高不及丈,花团锦簇,声名远播的万朵古茶花放出的红光。好一个万朵茶花,不大的树身上缀满千万朵娇艳、红润、大如盘碟的九芯十八瓣野生茶花。由于枝细花大,树枝全被花朵压弯了腰,整棵树像是披着一张斑斓锦绣的大花毯,只见花儿不见绿叶,满院生辉。
穿过一条由高大火红的杜鹃花掩映的林荫小道,在金碧辉煌、气势雄伟,有云南腾冲人、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书写的“金光寺”三字匾的禅院门口,我终于见到了梦寐以求的木莲花。一朵朵水红色的花儿,与水中的莲花在大小和花色上分毫不差,它们朵挨朵开在一二十米高的树干舒展纤细的枝头,每一朵的花瓣都无一例外地朝上打开。蓝天下,阳光普照,花瓣晶莹剔透,像极了莲花做成的灯笼,团团佛光闪现在不着一叶、光秃秃的枝丫间,清寂而透亮。有人说,这样的木莲花在对面山坡有上千亩,尤为壮观,就是路远,一个来回要走大半天,且有野兽出没,必须专人护卫。我想,就是路再远再险,终有一日,一定要去木莲花林中走走,到那娇艳而伟岸的树下静静地躺上一躺。
迈进金光寺开阔的大门,场院对面是红墙金瓦、飞檐走角的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大雄宝殿有26根直径50厘米、高约3丈拔地而起的木柱,高擎屋顶,各种神像、雕刻、壁画栩栩如生,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既采用了祖国传统的建筑工艺,又汲取了当地民间的精巧工艺,一花一草,一鸟一兽都闪烁着灵性的光芒。
出得院门,往古树林中稍作东行,可上金屏室拜谒开山老祖陵墓,远观大顶之上千亩木莲奇观;沿曲径通幽的石级而下,便能看到藏于群山幽林之中,被鲜红的杜鹃花渲染得如梦如幻的一塘净水,那便是有着美好传说的洗身池。池中一尊白衣飘飘的高大观音,脚踏莲花,慈祥含笑,日夜守护着人间的吉祥与太平。
于木莲宾馆小住一夜,客人们还有新的工作,便一起匆匆告别了宝台山。依依回眸,我在心底为宝台山吟了一副对联:金光照万亩林海,木莲开亿年奇花。从今往后,我一定要经常回来。
永平晓雾
阴极转阳,大地从深夜子时开始回暖。这股巨大的暖流,从东至西,随着晨光的开启缓缓蔓延。
每当萧瑟的晚秋和凛冽的冬天,人们会在细微的晨光中,看到一股洁白的雾气悄悄出现在永平坝子东南端的银江河下游。它慢慢积攒力量,然后沿河逆流北上,同时向两边翻卷着舒展开来,像牧人打开栅栏放出的一群群雪白绵羊——羊儿越跑越远,越来越多。那轻灵飘渺的姿态,又像一个俊俏而悲切的白衣少女,挥舞着长长的衣袖,步履轻盈,寻寻觅觅。这便是永平著名“八景”中的“马氏晴岚”。
关于“马氏晴岚”,民间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很久以前,永平坝子南端有一位姓马的员外。马员外家有一个年方二八,聪明贤淑的女儿,有着花容月貌的她爱上了坝子北部以打猎为生的穷苦小伙。马员外嫌贫爱富,为了斩断女儿与穷苦猎人的情缘,迫使女儿嫁给有钱有势的哀牢国王,就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派人凶残地把猎人杀死,投进了银江大河的深潭之中。少女得到这一噩耗之后,肝胆俱碎,立即从三楼纵身跳下,以身殉情。她的魂魄化作一股纯净洁白的雾岚,沿着银江河北上,去寻她的情郎。
不知上天最终是否成全了这一对有情人?因为少女姓马,而且这雾团一旦出现,就预示着整个坝子将迎来一个大好晴天,人们便把它称为“马氏晴岚”。
银江河上那变幻无穷、别具神韵的雾景至今仍令人倾倒。刚开始,白气横江,银江河上晓雾迷蒙,恍若银龙。旭日初升时,那白气蒸腾,化作晴岚,弥漫整个坝子——苍翠起伏的山峦,条块分明的田野,星散的农舍,繁华的街市,全都浸润在一片白茫茫的雾海之中,叶悬清露,层林尽染,百米之外不辨事物,或走,或跑,或骑车,发梢尽湿。
一日,登高而望,阳光普照,天空湛蓝澄澈,高楼巨树浮于雾表,如梦如幻,宛若仙境,令人心旷神怡。忽然发觉先前看起来已包裹了山峦,海潮般鲸吞了世界的浓雾,只不过依山傍水,翻卷于小小的坝区之内,如高大坚固栅栏之中躁动不安的马群。想想,有人曾低头于浓重的雾中轻掷落叶般的叹息,泄了前行的勇气,实在可惜。若能退一步,再退一步,往外走出坝区,或爬山钻出迷雾,便可见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雾外正是朗朗晴天。
无中生有,来有形;有也是无,去无踪。这被大地呼出,又被草木全盘吸收的永平晓雾,起始于混沌的暗夜,消遁于艳阳高照之时,其千变万化日有不同,惟居于此,方可尽享其神奇与感其万千魅力。
花桥古梅记
一株栽种于元代中叶的梅树,在吐纳过600多年的风霜雨雪之后,仍年年葳蕤于西南丝绸古道重镇花桥,姿态万千,且硕果累累。
安祥宁静的古镇花桥,曾是永平(古称博南)的县衙所在。
古梅栖身在普照寺前院,现它是一所名为“花桥”的小学。在这座已被白墙青瓦彰显得一派欣欣向荣的古庙里,元梅老干繁枝,以瘦削古迈而盘曲遒劲的身姿屹立于四季,尽享春阳夏雨,品味秋风冬霜,其不折不挠的品格令人钦佩。
遥想当年,是学校师生主动给树干有两抱粗的古梅筑起一圈半腰高的护墙,并年年为它培土浇水,修剪枯枝,这才使得饱经风霜、几近枯死的梅树重又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抚掌今夕,全校师生已随岁月的流逝而多次更替,可爱梅护梅的优良传统却一直代代相传。有一名纯朴正义的小学生,就曾当面叫停了来检查工作的某领导因从没见过这么多这么大的一树梅子,心生欢喜,而伸向青翠枝头的手。正因为世代都有怀抱良知和责任的有心人护佑着这株古梅,才使得它有力气和信心,自远古一朝一代蹒跚走来,与我们相遇,与我们相守——共看人来人往,同数花开花落。这便是人与自然的相依相偎、和谐相处的见证。
尽管这株古梅,已被千百年的风雨吹皱皮肤、洗尽铅华,被头顶的日头日复一日地将身躯炙烤如碳,在晚秋和初冬萧瑟的风中,完全显现出一副老态龙钟的垂暮之相,但在每年寒冬腊月,它仍会抖擞豪迈的铜枝铁干,爆吐出满树似雪的繁花,撩动一园清香;接下来的春天,它会伸展出如指尖舞动的鲜活新芽,弹拨春之交响曲;炎夏,它那巨大的树冠撑开一柄生机勃勃的阔大绿伞,以荫庇校园和众多莘莘学子;秋天,它殷勤捧出枝叶间那些在雨水的滋养和阳光的发酵下,一天天长大成熟起来的累累果实,回报人间。大家原以为它老了,得了空闲,这才惊觉,在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里,它一日也不曾懈怠过对开花结果的执著与追求。
一次,有同事从花桥完小抱回一坛元梅酒,邀约两三至交品尝。
那梅除个儿特大,其余均与别处青梅无异,酒也是本地老烧酒,且只用了添加冰糖的普通泡制方法,便酿成人间少有的佳酿。本是小酌,竟至畅饮,几个热血青年的胸腔内,不断升腾起元梅那古老而又旺盛的生命活力。是啊,老朽之树,其精力理当有所不足,其果实本应弱而又小,甚至完全丧失挂果能力苟延残喘也毫不为过,可这梅却有着老骥之志——活就活他个畅快淋漓!
那天没喝醉,全赖古梅之精魂的支撑。或许,那梅已于酒中,赋予了我历经世纪沧桑、阅尽人情冷暖之后的博大精深与厚实灵动。
凤鸣桥
凤鸣桥是博南古道上的重要桥梁,横跨于永平县杉阳镇马沙坝东的倒流河上。据《徐霞客游记》载:“北下及溪,有桥跨溪,东来者,是为杉木河驿大道。其桥有亭上覆,曰‘凤鸣桥’。”
多次驾车到杉阳镇的湾子村,也多次有人给我介绍过凤鸣桥,可惜从桥面上看,它那佝偻着腰的样子太普通了,土里土气,一点也不高大威武,对我缺乏吸引力。
这天,与战友魏鸿出杉阳街,过西翠楼,准备探访澜沧江上的霁虹桥,不经意间就到了凤鸣桥。我们便下车桥上桥下四处走了走,仔细端详,这才发现它的独特魅力——凤鸣桥为三孔石拱桥,两孔等跨,中拱较大,桥长20米,宽4米,高3米,桥型美观大方,桥身坚实牢固……经过无数风雨洪流的冲刷和人踩马踏,桥亭、桥栏皆已毁去,桥拱、桥面仍旧保存完好。桥面的石板被磨砺得光滑如镜,上面的马蹄印痕却深达10多厘米。桥侧石板上的青苔和石缝里的杂草,虽已掩不住老桥满脸的沧桑,可这桥依旧稳稳当当地横跨于倒流河上。
关于“凤鸣桥”有一段美丽的传说:远古时代,这村子的南边住着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北边住着一位勤劳朴实的小伙子,他们从小青梅竹马、情投意合。有一天,龙王的儿子,腾云驾雾从村子上空经过,看见这两个年轻人亲亲热热、说说笑笑地一起劳动,姑娘生得出水芙蓉般美貌非凡,小伙长得天人般眉清目秀,心里顿生妒恨。到了夜里,他乘人们熟睡之际,就势在地上一滚,活生生把东南方向的一条河扭成了西北向,并且拐进村中,把姑娘和小伙两家远远隔开。这条河因此被人们称为“倒流河”。
第二天,人们起来一看,一条大河横在了村中。大家心里非常着急,毕竟,这将给世代栖息在村里的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于是,姑娘和小伙决定要在河上架一座桥,方便人们往来。后来,他俩在日晒雨淋中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打了九百九十九块石板,然后终于在河上架起了一座漂亮的石拱桥。可是,姑娘小伙由于操劳过度,用尽了最后一丝力气,便双双倒在桥上,再没醒来。之后两人化作凤凰,盘旋于桥的上空,并在一声声清脆悦耳的鸣叫声中,恋恋不舍地飞上了云霄……
为了纪念勤劳善良的姑娘和小伙,人们便把此桥称为“凤鸣桥”。
冬访西灵塔
一个天气晴和的冬日,与几个学生相约去登西山,访西灵塔。
西灵塔位于永平县城西约一公里处的西山(旧称和丘山,“和丘翠色”曾为博南八景之一)之巅,进入永平坝子,从任何一个角度都能看到它一山独秀、灵塔高耸的雄姿。于是,西灵塔被公认为永平的标志性建筑景观,为当地最新胜景之一。
登山前,我对西灵塔早已钟情。你瞧,每到秋冬之晨,那永平晓雾拔地而起,使得整个坝子如梦如幻,宛若西湖。松柏苍翠的西山也被轻纱遮面,西灵塔若隐若现,仿佛为情所困的白娘子,就囚于这巍然屹立的白塔之中……那时,塔矗云端,云移塔驻,大有“永镇山川”之势。还有每晚华灯初上之时,塔身四面被景观灯点缀得晶莹剔透,宛若天宫仙物,整座塔庄重雄奇,气度非凡。
这天中午,雾散日出,阳光暖暖,一群人出城来到西山脚下,选择建塔时的路道开始攀登。在嘻嘻哈哈的欢声笑语中,男女同学你追我赶,一拥而上。沿途松柏挺拔,林木幽深,山鸟啼鸣,空气清新。
不多时,早有学生登临塔顶,雀跃之余,透过窗洞欢呼后人。
据先前了解,西灵塔建于2001年,初衷是纪念永平抗日阵亡将士及民众,塔高30米,为9层6角塔。可惜,四处找寻,皆不见相关标识和文字,只是两米多高的塔基上围有精美的大理石栏,栏上雕有各种花草图案,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
攀上塔顶,四周美景一览无遗:县城在东,于绿油油的乡野上,各式房屋白茫茫一片,现代气息煞是耀眼,清亮蜿蜒的银江河水穿城而过;南边的曲硐古城,也以生机勃勃的姿态,扑面而来;脚下的西山三面陡峭,惟西面山顶有一平缓之地,与富足山、大尖山等逶迤而去的众山,紧密相连;北边有灵化山遥相呼应,玉皇阁那塔与西灵塔比肩而立,同擎日月青天。
美景当前,不禁让人想起李白的《秋日登扬州西灵塔》:“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顶高元气合,标出海云长。万象分空界,三天接画梁。水摇金刹影,日动火珠光。”一番吟咏,俗常的我似乎已梦回唐朝,在脚底的西灵塔上实实在在地做了一回诗仙。
山顶这块平缓之地,多有青松,松毛柔软,落地如毯,十分洁净。空地里开着些野山茶花,朵大如杯,粉红得天真浪漫。同学们到树阴下,将各自带来的食品放拢,在吃吃喝喝中玩起了“斗地主”、“干瞪眼”等扑克游戏,输家罚下蹲。不多时,有同学提议玩“回电”,我也愿意参与,得到响应后,山谷中再次响起你追我赶的欢声笑语……直到夕阳西下,大家才满头大汗地捡拾起地上的垃圾,说说笑笑地觅路下山。
于山脚回眸,青翠的山梁上一蓬蓬霜叶或黄或红,点缀其间,煞是好看。松柏掩映着的白塔,在夕照中,在湛蓝如洗的天空下,显得更为圣洁明亮,似白衣飘飘的神仙,殷切守望着一方平安。
龙潭箐小记
不分四季,在阳光的映照或风雨的洗刷下,犹如一块玲珑剔透的绿色翡翠那片蓊郁的原始森林,便是永平县龙门乡西山脚下的龙潭箐。
走进森林,那些历经千百年风雨的古木形态各异,摩肩接踵,枝柯交错,翠叶弥天。有的仿佛匍匐前行的巨蟒,有的像似直冲云霄的飞龙,还有的如整装待发的士兵。那些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整理得疏密有致的林荫中,杂生着杜鹃、山茶和蔷薇等各色野生花卉,高者数丈,矮不盈尺,争妍斗奇,拼命点缀着时令。且不时有翩飞的鸟影杂沓其间,播放动听的音乐,让人赏心悦目。
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那一条条潺潺流淌的清泉。那些泉水似乎都隐含着某种灵性,轻柔、静美,自草丛中、石缝里、树根下、沙土中汩汩涌出,时而缠林绕石、反复回环,时而如琴如筝、如歌如诉……小坐泉边,鸟语泉声相互交鸣,树形花影扑朔迷离,真是美妙绝伦。在清冽的水色深处,五彩砾石烁烁闪光,纷繁的树形花枝倒映其中,令人有如梦如幻宛若仙境之感。都说上善若水,这清冽甘甜的泉水,不仅担当了当地人畜饮水和灌溉良田的重任,还以博大的胸怀和欢悦的心情,一路奔腾到县城,承当起无数居民的生活用水,惠泽大众。
箐内有一株小树把根深扎在大树上,依附着大树生长。随着时光的流逝,小树一天天长大,高达数丈,而大树却日显颓废苍老。有感于植物尚能不离不弃,相依共存,世人便称这棵奇树为“双生树”,另称“母子树”。我却戏称它为“啃老树”。
每当夕阳西下,本性纯真洁净的当地回、汉妇女劳作归来,总会群聚溪旁,漂发浣衣,让那欢歌笑语,肆意挥洒出许多浪漫情趣。而那绿树掩映中颇具中华民族特色的“龙王庙”古刹,仍旧庄严肃穆,红墙金瓦在蓝天白云下熠熠生辉,映照得天地一派清明。
回家翻捡,竟找出两张以龙潭箐的原始林木为背景的照片。一张是十五六岁读高一时到龙潭箐春游拍下的黑白照片,左边是马汝军,右边是我,由于搂靠得太紧,陈伯全像是被拘押在中间的人犯,几人却共有着“众志成城”的庄重表情;一张是二十五六岁在一家公司打工时到龙潭箐过“五四”青年节拍的彩色集体照,上面有鲜红的团旗迎风招展,我身上是从公安队伍里穿出来的新式警服,表情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天真浪漫的笑脸……
曲硐温泉
曲硐位于云南省永平县境内,古称“奇硐”,相传因城西小狮山上有一个奇异的山洞而得名,如今的建制是一个村。
曲硐是滇西最大的回族聚居地,因其人口密集,交通便利,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及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曾两度在此设过县署。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博南古道和滇缅公路的眷顾,受多种文化的相互交融和渗透,占地面积约一平方公里的曲硐古城至今生机盎然。徜徉其间,但见小巷迂回勾连,房屋鳞次栉比,庭院错落有致;家家粉墙青瓦,户户鸟语花香;到处流水潺潺,遍地小桥斗拱。各种各样的门店一一相连,那些独具民族特色的牛干巴、腊鹅等清真风味食品,常令人垂涎欲滴,口齿留香……
曲硐温泉坐落于曲硐村北门之外的滇缅公路边、银江大河畔,距县城约5公里,其地热资源十分丰富,开发较早。我国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曾在其《游记》中,留下这样的记载:“温泉当平畴之中,前门后阁,西厢为官房、东厢则浴池在焉。池二方,各为一舍,南客北女。门有卖浆者,不比它池在荒野也……余先酌而入浴,其汤不热而温,不停而流,不深而浅,可卧浴也。舍乃一参戎所构而成者。”由此可见,曲硐温泉远在明代便已是附近居民的公共沐浴之地,热闹而文明。
清朝末年,温泉的所有房舍尽数毁于兵燹。至民国31年,奉调镇守永平的抗日驻军28师官兵与地方共同协力筹资,又在原址上对温泉的房舍进行了修缮。建盖了男、女浴室3所,楼房4间,厨房3厦。通过整修,曲硐温泉不但恢复了昔日的盛况,且保留了西厢为官房、东厢隔开为男女公共浴室的旧俗。
曲硐温泉至今仍绿柳成荫,保持着“柳林温泉”的称誉。据传,民国时期有人曾赋诗一首,抒发对曲硐温泉的喜爱之情:
曲硐氤氲化,涓涓涌洁泉。
方塘常有热,勺水胜人煎。
曲硐温泉的平均水温为五十三摄氏度,属碳酸矿泉水体,含有多种矿物质和少量硫磺,不但可以饮用,而且宜于四时沐浴。这种水质,对关节炎、类风湿、神经痛、痔疮和一些皮肤病均有明显疗效。
幼时,无论冬夏,我常与同学穿过开满蚕豆花或稻香迷人的田畴,到曲硐温泉洗澡。据说,那时官房里常有巨蟒盘踞,人们不愿与之争夺,故而西厢逐渐废弃。但每次到了那里,我总会远远地往官房的木窗棂里看上几眼,老觉得那里隐藏着一个神奇的故事和一个巨大的秘密。
一旦将小小的身子浸入微烫光滑的池水之中,惬意之感顿时流遍全身。池中既有枯瘦如柴的耄耋老人,又有壮实如牛的大汉,还有童稚可爱的孩子——有人说家事,有人谈古今,有人编段子,顽童则戏水……
沐浴出来,要是还有闲钱吃一碗回族风味的永平油粉或卷粉,那满足与幸福之感便无处可逃,回家的路上总哼着小调。
大碱塘记
大碱塘并非盐碱地,而是被葱茏草木环绕的水库,这在当地尽人皆知。
由于滇缅公路从大碱塘东侧爬过,沿路往来的人车不少,故很多外地人也都记得这一方宁静、迷人的山水。
大碱塘坐落于云南省永平县城东北约两公里处的山坳里,东依滇缅公路,西靠营盘山。因其路绕山环,势若天成,一年四季山青如翡翠,水绿如碧玉,山水相依,故被誉为“山坳明珠”。
记得十三四岁的我,在附近的“老街中学”读书时,每年夏天都要跟同学偷偷跑到大碱塘游泳、嬉戏,在不会惹人害羞的大自然里,褪去身体与心灵上的污垢,让脸上的笑容山花般自由绽放。当然,这项健康的体育运动,如今在这里已被禁止……
大碱塘水库始建于50年代,经多次扩建,已能保障永平坝区3万多人的生产生活用水,灌溉1万多亩良田。
水库周围的山野植被茂密,春花秋果尽皆可食,夏雨之后更是菌香遍野,冬有天鹅嬉戏,野鸭畅游。登临西面山顶,可见整座水库形如飞燕,低飞在红土大地之上——燕头高昂,尾翼似剪,双翅舒展……
不过,我们通常在水边看到的水库,却又近乎圆形。站在数十米高的大坝上观望,东有碧波万顷,南有亭台峭立,西有田园风光,北有曲廊回旋。山色明媚,波光潋滟,绿树云影,一派清明。一潭净水被那些圆润葱绿指头似的小山峰紧紧握在掌中,澄澈温软,内可游鱼,外可泛舟。一条平整宽阔的弹石景观路环湖而行,任游人选择不同地段登山赏景,下湖垂钓,享天地之恩,发思古悠情。
到大碱塘,最为让人忘情的是用竹签钓鱼。只需在烧烤用的竹签尖头穿上一截蚯蚓,将其伸进明净的水中,一些被当地人称为“安丝鱼”和“石鼓嘴”的小鱼立即蜂拥而至。冲在最前的会一口咬住签头死死不放,也有几条鱼从四面八方同时咬住蚯蚓和签头的时候,钓者可以从容提起,把它们抖落进水桶里。
天气好时,几秒钟就可以拉出一条来,简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妙趣横生。这真是一项得玩又得吃,滋养身心的活动。无论煎煮,这种原生态小鱼的味道都很鲜美。
来到大碱塘,还可以拿了书本坐在水边的松林里阅读,任那仍旧泛着绿意的松针,恋恋不舍地驾风飘落在雪白的书页上,发出极轻微的“吧嗒”声。读累了,尽可躺下来,伸展四肢,枕着厚厚的松毛,闻松香,晒太阳,看蓝天,赏白云,品味人生。或起身走到湖边戏水,搅动一湖清波,将它赶入当夜的梦中。
责任编辑 王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