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几何概型中关于角度与长度两种测度的选择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主要是由于没看清考查对象、没抓住几何概型特性中“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等”这个本质要求造成的。教学中要强调考查对象,引导学生理解几何概型基本事件等可能出现的特性加以区别,多举实例,防范出错。
关键词:几何概型;等可能性;角度与长度两种测度
几何概型是高中阶段比较重要的概率类型,通常学生掌握较好。但在涉及到底用长度还是角度作为测度时,不少同学分辨不清,好像两种都有理由都说得过去。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没看清考查对象、没抓住几何概型特性中“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等”这个本质要求造成的。几何概型的基本特征:(1)可能出现的结果有无限多个;(2)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等.
下面几题是学生做题时混淆、易错的典型例子,现分析说明。
例1: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
(1)过直角顶点C作一条射线CM,与边AB交于点M,求AM (2)在边CB上取一点M,求∠CAM<30°的概率。
解:(1)错解:设AC=BC=a,则AB=2a,在AB上截取AC′=AC,于是P(AM 以上错解中都有哪些错误?出错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范?
本题错误解答是由于没看清考查对象、没抓住几何概型特性中“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等”这个本质要求。结果把角度问题错误地转化成了线段长度问题。
首先,不少同学因为要求AM 正解:在AB上取AC′=AC,则∠ACC′=180°-45°2=67.5°,
设A={在∠ACB内部作一条射线CM,与线段AB交于点M,AM 则所有可能结果的区域角度为90°,事件A的区域角度为67.5°。
所以P(A)=67.590=34。
此题切不可将∠CAM作为考察对象,是由点M的运动才造成角的变化,点M等可能的分布在线段CB上,所以应将长度作为测度。当∠CAM=30°时,CM=33AC=33BC,符合条件的点M等可能的分布在线段CM上,故所求概率为CMBC=33
例2:如图,四边形ABCD为矩形,AB=3,BC=1,以A为圆心,1为半径作四分之一个圆弧DE,作射线AP,则射线AP与线段BC有公共点的概率为 .
解:因为在∠DAB内任作射线AP,则等可能基本事件为“∠DAB内作射线AP”,所以它的所有等可能事件所在的区域H是∠DAB,当射线AP与线段BC有公共点时,射线AP落在∠CAB内,区域H为∠CAB,所以射线AP与线段BC有公共点的概率为∠CAB∠DAB=30°90°=13
变式:将“以A为圆心,1为半径作四分之一个圆弧DE,作射线AP″,改为“在线段DB上任取一点P”,求射线AP与线段BC有公共点的概率。
分析:此时考察对象是“DB上的点P”,其等可能地在DB上运动,显然应该以长度作为测度了,概率为12。
例3:已知△ABC中,∠ABC=60°,AB=2,BC=6,在BC上任取一点D,则使△ABD为钝角三角形的概率为( )
A. 16
B. 13
C. 12
D. 23
解析:此题的测度为长度,点D在线段BC上等可能地运动。当BE=1时,∠AEB为直角,则点D在线段BE(不包含B,E点)上时,△ABD为钝角三角形;当BF=4时,∠BAF为直角,则点D在线段CF(不包含C,F点)上时,△ABD为钝角三角形.所以△ABD为钝角三角形的概率为1 26=12.
变式:将“在BC上任取一点D”改为“过A点作射线AD与边BC交于点D”,求△ABD为钝角三角形的概率。
分析:应以角度为测度,此时考察对象是射线AD,所处的区域为∠CAB=60°,且等可能地运动。造成点D在线段BE、CF(均不含端点)上运动时,△ABD为钝角三角形,其概率为:∠BAE ∠CAF60°.
例4:AB是半径为1的圆的直径,M为圆周上异于A、B的任意一点,过点M作垂直于直径AB的弦,则弦长大于3的概率是 。
解析:依题意知,点M在圆周上等可能运动,应以弧长AM为测度,当相应的弦长大于3时,圆心到弦的距离OD小于12-322=12,120°>∠MOA>60°因此π3 此题也可以用圆心角∠MOA作为测度,因为此时弧长和圆心角成正比关系。切不可以用OD长作为测度。原因无它,点M在圆周上等可能运动时,点D在OA上并不是等可能运动的。
做题经验表明,当涉及射线的转动、扇形中有关落点区域问题时,常以角的大小作为区域量度来计算概率,切不可用线段代替,否则会导致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不相等。
由上几题的分析告诉我们,教学几何概型时,应当引导学生看清对象,牢牢抓住几何概型中基本事件等可能出现的本质特性,防范易错易混题。
参考文献:
[1]曾燕瑞.是“长度”还是“角度”?——几何概型中度量的选择[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5(18):78-79.
[2]孙彩红.几何概型问題 常见错误辨析[J].理科考试研究,2014,21(19):13-14.
作者简介:
张宏斌,重庆市,重庆市铜梁中学校。
关键词:几何概型;等可能性;角度与长度两种测度
几何概型是高中阶段比较重要的概率类型,通常学生掌握较好。但在涉及到底用长度还是角度作为测度时,不少同学分辨不清,好像两种都有理由都说得过去。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没看清考查对象、没抓住几何概型特性中“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等”这个本质要求造成的。几何概型的基本特征:(1)可能出现的结果有无限多个;(2)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等.
下面几题是学生做题时混淆、易错的典型例子,现分析说明。
例1: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
(1)过直角顶点C作一条射线CM,与边AB交于点M,求AM
解:(1)错解:设AC=BC=a,则AB=2a,在AB上截取AC′=AC,于是P(AM
本题错误解答是由于没看清考查对象、没抓住几何概型特性中“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等”这个本质要求。结果把角度问题错误地转化成了线段长度问题。
首先,不少同学因为要求AM
设A={在∠ACB内部作一条射线CM,与线段AB交于点M,AM
所以P(A)=67.590=34。
此题切不可将∠CAM作为考察对象,是由点M的运动才造成角的变化,点M等可能的分布在线段CB上,所以应将长度作为测度。当∠CAM=30°时,CM=33AC=33BC,符合条件的点M等可能的分布在线段CM上,故所求概率为CMBC=33
例2:如图,四边形ABCD为矩形,AB=3,BC=1,以A为圆心,1为半径作四分之一个圆弧DE,作射线AP,则射线AP与线段BC有公共点的概率为 .
解:因为在∠DAB内任作射线AP,则等可能基本事件为“∠DAB内作射线AP”,所以它的所有等可能事件所在的区域H是∠DAB,当射线AP与线段BC有公共点时,射线AP落在∠CAB内,区域H为∠CAB,所以射线AP与线段BC有公共点的概率为∠CAB∠DAB=30°90°=13
变式:将“以A为圆心,1为半径作四分之一个圆弧DE,作射线AP″,改为“在线段DB上任取一点P”,求射线AP与线段BC有公共点的概率。
分析:此时考察对象是“DB上的点P”,其等可能地在DB上运动,显然应该以长度作为测度了,概率为12。
例3:已知△ABC中,∠ABC=60°,AB=2,BC=6,在BC上任取一点D,则使△ABD为钝角三角形的概率为( )
A. 16
B. 13
C. 12
D. 23
解析:此题的测度为长度,点D在线段BC上等可能地运动。当BE=1时,∠AEB为直角,则点D在线段BE(不包含B,E点)上时,△ABD为钝角三角形;当BF=4时,∠BAF为直角,则点D在线段CF(不包含C,F点)上时,△ABD为钝角三角形.所以△ABD为钝角三角形的概率为1 26=12.
变式:将“在BC上任取一点D”改为“过A点作射线AD与边BC交于点D”,求△ABD为钝角三角形的概率。
分析:应以角度为测度,此时考察对象是射线AD,所处的区域为∠CAB=60°,且等可能地运动。造成点D在线段BE、CF(均不含端点)上运动时,△ABD为钝角三角形,其概率为:∠BAE ∠CAF60°.
例4:AB是半径为1的圆的直径,M为圆周上异于A、B的任意一点,过点M作垂直于直径AB的弦,则弦长大于3的概率是 。
解析:依题意知,点M在圆周上等可能运动,应以弧长AM为测度,当相应的弦长大于3时,圆心到弦的距离OD小于12-322=12,120°>∠MOA>60°因此π3
做题经验表明,当涉及射线的转动、扇形中有关落点区域问题时,常以角的大小作为区域量度来计算概率,切不可用线段代替,否则会导致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不相等。
由上几题的分析告诉我们,教学几何概型时,应当引导学生看清对象,牢牢抓住几何概型中基本事件等可能出现的本质特性,防范易错易混题。
参考文献:
[1]曾燕瑞.是“长度”还是“角度”?——几何概型中度量的选择[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5(18):78-79.
[2]孙彩红.几何概型问題 常见错误辨析[J].理科考试研究,2014,21(19):13-14.
作者简介:
张宏斌,重庆市,重庆市铜梁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