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的培训班折射扭曲的教育观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ec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是一年暑假,正当孩子们兴高采烈,准备过一个轻松愉快的假期时,很多却被父母逼迫参加这“班”那“班”,暑假变成了“第三学期”,孩子们沮丧万分。
  近年来,各种兴趣班、补习班、特长班异常火爆。一项调查表明,八成城市学生参加过培训班。
  缘何家长如此热衷于让孩子上“班”呢?表面原因不外乎是想让孩子多学一些知识,多掌握一门技能,背后原因呢,往往为的是分数高点儿,技能全点儿,以便在择校升学竞争中多点优势。
  可怜天下父母心!
  英国托马斯·布里恩教授曾对美、日、中三国教育进行比较。他发现一些父母会花高昂的费用和大量的时间让孩子学习艺术,比如说弹钢琴,三国都有孩子在正规的学习之外接受严格的钢琴训练,但训练的目的不尽相同:美国父母希望孩子能在艺术训练的过程中获得优秀的创造力和感受力,但孩子未必将来就是去做一个钢琴演奏家;日本父母要求孩子研习钢琴,很大程度上是对孩子在各方面都要出色的期望;中国父母对孩子的钢琴训练往往是为了考级、获奖,然后使之成为达到成功的捷径。布里恩预测,长此以往,未来三国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出路:富有创造力、感受力和想象力的美国孩子会形成精英阶层;全面发展的日本孩子会是最优秀的管理者和执行者;中国孩子长期的技巧训练会让他们不习惯思考和感知,只能成为优秀的生产工人。
  这话值得深思。被媒体称为“清华学霸”的双胞胎姐妹从小到大从未上过补习班,其母亲表示:“补习班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只有踏踏实实地自己学,所有问题都自己解决,才能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事实上,强迫孩子参加这“班”那“班”,既不符合学生的天性,也与教育规律背道而驰,很可能消磨孩子的兴趣,摧毁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力,造成孩子的厌学心理。
  其实,暑期里家长有许多选择:可以让孩子们仰望蓝天白云,亲近青山绿水;可以让孩子们与同伴玩耍,学会与他人和谐共处;可以让孩子们阅读经典名著,吸取文化精华;可以让孩子们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大舞台上成长……这些才符合孩子成长之道。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教育的真谛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而不是抱着功利的心态,去夺高分、拿证书。要遏制各类“班”,就必须改变当前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改革学生评价体系,让教育回归本真,走出功利主义的泥潭。
  责任编辑/刘 烨
其他文献
摘要 愈是在全球化时代,人们愈加强调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相互融合,愈加强调要关注和保护文化的多样性。立足中国国情,是我们寻求和构建教师核心价值观最基本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寻求和构建除了必须具有世界眼光、体现中国特色,还必须反映教师职业特点。  关键词 文化多样性;冲突;核心价值观  作者简介 刘守旗,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科研管理处处长,教授  一、文化多样性:全球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兰州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切入点,抓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核心,紧紧围绕未成年人成长成才的需要,全面实施“立德树人”工程,深入扎实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着力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与道德修养,培养学生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