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t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电影《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剧照 阿莫多瓦是西班牙著名导演,其电影色彩感强,情节紧凑,雅俗共赏,且往往跌宕起伏的故事之下埋藏着对人性的深刻思索。《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则可以说是他最成功的作品之一,除了商业上收获颇丰外,更是囊括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戛纳最佳导演奖等各大国际奖项。
  一切荣耀或许都会随时间流逝渐渐隐去光环,然而撇开所有的鲜花掌声,影片中浓郁的生命思索、深沉的人文关怀却是值得人们一再挖掘的。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作为一部得到艺术上广泛好评的电影,其主旨自然不会是单一维度的,一篇论文篇幅所限,无法面面俱到。因此,笔者仅讨论在影片中所反映出的阿莫多瓦对生命的理解。笔者以为,影片中,阿莫多瓦将生命分为三个层次:求生、求爱、求恕。
  一、求生
  叔本华认为生存是人最基本的欲求,而且“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著,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427页)在《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中,我们看到,阿莫多瓦也将求生看作生命最重要的欲求之一。
  就如人在一呼一吸之间已是在求取活着,阿莫多瓦也会不动声色地将生命求生的本质镌刻在影像中,甚至可以不与片中角色的主要戏剧活动产生太大的联系。如影片第一个镜头就是输液袋大特写的摇拍,然后一直以特写的景别展现了医院中的器械。医院是病患求生的地方,在这里,生存倒真有可能是人的全部本质。何况,特写具有夸张强调的功能,导演连续使用特写把求生的欲望凸显了出来。
  阿莫多瓦将主角曼纽拉的职业定位为护士,还是器官移植局的联络人。其实如果换一个职业,对她的主要情节活动不会有大的影响,想来这一设计也有暗示人求生欲的作用。
  把视角转向剧中人物的情节活动,影片中表现出的生存欲求就更加明显了。且不论几个主人公,只看一位做心脏移植手术的病人。他是一个小角色,曼纽拉的儿子艾斯德班出车祸身亡后,其心脏被移植给了这个病人。影片表现了从这位病患者接到医院电话通知,到心脏空运至病患者所在城市,直至出院的一系列过程。
  首先,这一情节拍摄镜头极简,漫长而广阔的时空被浓缩在8个镜头、不足两分钟内。这固然有不脱离主情节线,节省镜头以关注曼纽拉的用意,但也体现了求生欲的急切,以银幕时间的迅速表达求生的强烈,一刻也不可耽搁。其次,人物表演与音乐烘托极好地契合了迫切紧张的心态。
  然而,个人的求生虽然普遍,没有人能摆脱得了,但若发展到极致也会产生病态,伤人伤己。譬如电影《霸王别姬》中段小楼为求取自己活命,背叛了半生的搭档程蝶衣。阿莫多瓦在肯定求生欲的同时,也为这一生命本质提供了一个更高层次的阐释。
  所谓推己及人,既然求生是自己生命的欲求,也应尊重他人相同的欲求,而不是毁灭他人来满足自身。所以,曼纽拉在儿子身亡后忍住悲痛,签署了器官移植家属同意书,使生命在另一个躯体上延续。
  ·外国电影评论沈幸运:“求索”二、求爱
  人与其它动物不同,无法止步于生存,仅仅满足活着并不能正常维持一个人的生命。所以《关于我母亲的一切》认为,人的生命在求生之后,便会求爱。
  从生存的角度来讲,曼纽拉暂时是得到满足的,然而影片开始不久,我们就看见她依旧有着鲜明的欲望。曼纽拉带着孩子去看话剧《欲望号街车》,这部话剧贯穿影片始终,显然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
  《欲望号街车》女主角布兰奇在南部被解除职务之后,乘坐“欲望号”街车来北方投靠妹妹和妹夫。她南方的亲人曾“一个接一个死去,最后连庄园也失去了,她是一个被遗忘的人,一个完全孤立无援的人。”(宋秀葵:《欲望号街车——一部现代精神悲剧》,载《电影评介》2006年第10期)因此她渴求在北方重获关爱,摆脱孤独。这无疑是布兰奇的欲望,却也与曼纽拉的欲望相类似。
  曼纽拉带儿子看话剧时,等在《欲望号街车》的大幅海报之下。画面在儿子艾斯德班的主观镜头之后,切到了母亲的中景。曼纽拉作为前景,后景是话剧的巨幅海报,绘制鲜艳的红唇就在曼纽拉身旁,与她火红的衣服相得益彰。红色,尤其是红唇,象征着情欲,或者说是对爱的欲望。曼纽拉自怀孕以来,一直离开丈夫独自生活。虽说阿莫多瓦所表现的女性与传统观念上的家庭妇女迥然相异,但一个只与儿子相依为命的独身妇女,孤立无援下对爱的渴望是古今相同的。只不过曼纽拉渴望的情爱并不一定是男女之间的爱恋。
  母子俩进入剧院,镜头却切换到了海报上布兰奇扮演者嫣迷的双眼特写,并且以缓慢的速度叠化至剧院内的情景,双眼虚虚实实地停留了良久。眼睛是内心的写照,它凝视观众,诉说布兰奇乘坐欲望号街车的往事,也隐射曼纽拉的故事……
  《欲望号街车》在影片中既是象征,也是人物命运的暗示。布兰奇独自走向北方,寻找亲人的所在、爱的归宿;当艾斯德班死去后,曼纽拉也踏上了旅程。如果说有艾斯德班陪伴之时,曼纽拉追求关爱的欲望尚不强烈的话,儿子的身亡则彻底将孤独作为她的徒刑,她再也没有理由停留在凄凉的故土,只能离开失爱的地方,寻找可能的希望。
  除了曼纽拉,片中其余人物同样展现出了对爱的求索。最明显的莫过于嫣迷,她是布兰奇的扮演者,海报上那充满欲望的鲜红嘴唇可以说是布兰奇,也可以说就是嫣迷。她爱的欲求,指向合作者妮娜。嫣迷对妮娜有着难以自拔的迷恋,没有她,嫣迷表示自己几乎演不了戏。
  曼纽拉的丈夫罗拉同样也有对爱的欲望。虽然他是异装癖,明明更喜爱成为一个女人,却在妻子离开后,又与另一个女性生下儿子。与女性生儿育女,本该是一个男子的做法,他想做女人,却又愿意也乐意成为丈夫。其中看似悖论,却反映了他渴求拥有妻子的爱,原配曼纽拉走了,他便去寻找其他女性。
  当然,可惜的是,罗拉未能将心比心,予人以同等的关爱,这暂且不论。
  三、求恕
  生命存在,会求生、求爱。如果说生存只是基础,在大多数的社会形态中,个体追求生存是不会威胁到他人的,但求爱就不同了。爱,是精神上的追求,并不容易满足。正因不易,在求索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会伤害到他人。由此,阿莫多瓦告诉我们,求生求爱之外,若想获得健全的生命,我们还会为这些伤害之举求取他人的宽恕。   如前文所述,罗拉虽然与曼纽拉有婚姻关系,却并没有给她作为丈夫的爱。故而曼纽拉离开罗拉,自己抚养孩子。罗拉于她而言是爱的反面,所以她抗拒,甚至拒绝告诉儿子关于父亲的信息。然而对艾斯德班来说,他并不在乎父亲是什么样的人,他只想知道自己完整的身世。曼纽拉如此简单的爱的追求,竟无意中致使儿子直到死去都不知父亲是谁。
  曼纽拉是想求得儿子宽恕的,她离开故土固然是因为没有了孩子之爱,但她选择巴塞罗那作为目的地却有另一层含义。巴塞罗那是她与丈夫共同居住的地方,影片中她明确独白“要再去找他”,寻回儿子那一半失落的身世。
  当曼纽拉与罗拉重逢时,她求恕的心态展现得最为明显。接近片尾,曼纽拉告知罗拉自己曾有他的儿子,却不幸撞死时,老泪纵横地说着对不起,请求原谅。罗拉未能给妻子丈夫的爱,曼纽拉也知道他不会给孩子父爱,所以她离去并不能算是错。然而,间接的,曼纽拉这一行为确实伤害孩子,也剥夺了丈夫有儿孙之爱的权利。她求恕,也就不难理解了。
  求恕,虽也是一种欲求,然而现实生活中不乏伤害他人却无动于衷的人,求恕是经过反省的欲求,也可说是更为高尚的欲求。故而在影像中,导演阿莫多瓦表达了他对求恕的颂扬。
  本片多数镜头是内景,即便是外景也显得空间狭小,多多少少有些许压抑沉重。而这一场戏,环境非常开阔,微风徐来,使得虽然曼纽拉在伤心诉说儿子身亡的往事,给观众的心理感受却并非压抑的。而且切到曼纽拉特写时,光线尤为美丽。主光源来自曼纽拉左侧,后侧也稍有些轮廓光,塑造出来的人物视觉形象立体丰满,几乎是整部片子中曼纽拉最优美的时刻。导演正是在用开阔的环境表达对曼纽拉求恕之举的欣慰,用美丽的光赞扬这相对伟大的欲求。
  结语
  叔本华所言或许是有一定合理之处的,人一生难免在欲求中沉浮,少不了痛苦与挣扎。阿莫多瓦用《关于我母亲的一切》表达了他的看法,生命既存,便会求生;生却不是生命的全部,要活得更好,便会求爱。但阿莫多瓦却不似叔本华那样将生命看得如此痛苦,他展现了理想生命状态的另一层欲求,便是求恕。求恕,令生命更值得人敬佩,欲求也不再全是挣扎,而只是永不停息的求索。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求生、求爱、求恕,虽是三层不同的欲求,但导演阿莫多瓦并未将它们表现为生命不同的阶段。同一时期,它们可以同时存在,譬如艾斯德班死去后,曼纽拉离开远行,这是在求爱,也在求恕。只不过,如果生命没有足够的阅历,或许很难去接触到求恕的境界。
  (责任编辑:刘斯奇)
其他文献
一、环保纪录片的里程碑  关于环保的纪录片多是欧美发达国家拍摄的,例如: 《可爱的动物(Animals Are BeautifulPeople)》(1974,南非)、《野鸟世界(The Life ofBirds)》(1998,英国)、《地球公民(Earthlings)》(2005,美国)、《地球脉动(PlanetEarth)》(2006,英国)、《难以忽视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
随着交互式媒体越来越加快改变消费者的行为习惯,传统的AIDMA营销法则,即注意(Attention)、兴趣(Interest)、欲望(Desire)、记忆(Memory)、行动(Action)(1898年美国广告学家E.S.刘易斯)已转变为一种更符合互联网生态的全新消费者行为模式——AISAS。  AISAS模式,包含注意(Attention)、兴趣(Interest)、搜索(Search)、行动
观看一直存在于环境当中,看现实世界时,观察者置身于真实的时空当中,所有的感觉器官指向相同的观看对象,在已有空间经验的协助下对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加工重组,从而获得真实的感觉印象,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把现实的三维世界转化为心理的三维空间的过程。在这里观看空间与观众是共融的,是纯粹的生命体和非生命体共存的空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观看空间从传统的封闭性场所向开放式的虚拟空间转化。  一、 黑匣子表征的传统
众所周知,作为希腊主神宙斯与凡间女子阿尔克墨涅之子的赫拉克勒斯拥有着半人半神的血统,是希腊神话中最伟大的英雄。然而,在古希腊神话中,由于赫拉的作梗,而使得其即便是拥有着煊赫的个人战绩与人性化的光辉却依然无法成神。电影《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斯》是由好莱坞著名的派拉蒙公司和米高梅公司联手打造的一部希腊神话人性化史诗巨作。该片的蓝本改编自史蒂夫·摩尔的同名漫画作品,影片以演绎的方式对古希腊神话进行了人性化
一、 镜头下老年的福尔摩斯  多年以来,荧幕上夏洛克·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理性睿智,屡破奇案。一派自信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这部2015年上映的《福尔摩斯先生》(Mr. Holmes),却是以93岁高龄的福尔摩斯为叙述对象。①垂垂老矣之主角,外形装扮或性格行为上,均异于往昔,更要面对官能退化之自然现象。记忆衰退,使他无法记起隐退的原因。整部电影,铺陈的是他如何透过与身边人的情
一、知识分子概念的界定  对于知识分子的概念,中外各家观点不一,作者认为知识分子的定义应该是一群受过一些教育或是专门的训练,他们对现存社会存在种种不满,对现状持有批判精神和国家意识,把一切公共事务当成是自己的事,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浓厚的革命气息的人,他们在社会中自发形成一个独立的阶层。因为知识分子的理想总是与社会现状存在着一定距离,所以真正的知识分子对于现存社会总是倾向于怀疑与批判,他们认为
【作者简介】  李晓燕,女,山东高密人,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高密教科院教师,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3
[摘要]陈凯歌导演的电影版《赵氏孤儿》与已有的两个现代话剧版相比,故事编排不够周密,人物定位模糊。陈凯歌导演试图抛出一系列令人深思的问题,却在影片中既没有给出很好的解释,又显得矛盾重重,颇有力不从心之感。其探索与尝试,在改编古代经典作品之风盛行的当下,值得后人审视。  [关键词] 《赵氏孤儿》 改编 比较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0.014    《
如果说导演宁浩的前几部作品中采用多线叙事所塑造的黑色幽默是为博观众一笑,那么影片《无人区》则是采用单线叙事的模式融合了多个“意外”,在延续导演自身故事风格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人性的思考,对在现代文明遮蔽下的人的贪婪、欲望以及狰狞进行了放大式的暴露,在凌厉有序的剪辑中为观众呈现着信仰的沦落、人格的重构以及自我的救赎。  一、对抗:现代文明与原始欲望  现代文明的构建依托于理性秩序、道德以及法律对原始欲望
[摘要] 卢永康的《一个人的史诗——马怀麟传奇》一书以纪实文学的形式记述了一个在时代变幻下命运多舛的传奇人物的一生,以个体的视角凸显了时代特征,从侧面展现了20世纪中国的巨变历程。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精神、一个视角,让我们对历史、对人生有了一个更加透彻的理解。  [关键词] 马怀麟 传奇 修文 “二一六”暴动  《一个人的史诗——马怀麟传奇》以纪实文学的形式反映了马怀麟传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