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具有高品位文化精神的民族,我觉得它是不可战胜的。”
王西京,1946年8月生于陕西西安。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陕西省政协常委,西安中国画院院长,西安美术家协会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西北大学、云南大学、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一级美术师,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获“中国时代先锋人物”、“第四届中国改革十大最具影响力新锐人物”、“陕西省红旗人物”、“陕西省行业领军人物”、“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专家”、“劳动模范”等称号。在国内外报纸、杂志发表作品五千余幅,先后出版作品集、论文集等60余种。
记者:(以下简称“记”)10月19日,在人民大会堂,您捐赠了您的巨作《黄河,母亲河》,这是今年美术界的一大盛事,同时也在您个人的艺术生涯中写下了重要的一笔。您认为这次捐赠活动,对于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王西京:(以下简称“王”)《黄河,母亲河》这是中央办公厅和人民大会堂管理局在去年十八大之后交给我的一个重要的创作任务,这个任务应该说是很光荣崇高。我首先考虑到它得有一个大国文化的气魄,要把黄河精神融入作品。它尺幅非常大,这么大的作品应该算是厅堂绘画,厅堂绘画必须要求它和周围环境、装饰、建筑融为一体,必须要考虑它的政治性、时代性、民族性、学术性。中央把这样一个重要的任务交给我是对陕西美术的一个肯定以及对我的信任,我定不负重托,竭尽所能完成这幅作品。对我来说,这虽然是中央交给我的创作任务,但是放在这样一个位置来说,也可以理解为中央交给我们第一代美术工作者的一个光荣的历史使命。
记:作为一位中华儿女,作为一位陕西画家,您对于母亲河是否有一种天然、特殊的情感,请谈谈您心目中的“黄河,母亲河”。
王:人们提到黄河,它的意义已经不是自然概念上的一条“河”了,站在一个民族历史的高度来看的话,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一种象征。黄河题材也是我们美术家比较钟情的一个传统题材,我是在黄河边长大的,从小感受大河壮美,感受这种宏大的气势,同时也通过大河的这种雄伟澎湃、一往无前、势不可挡去感受民族、历史的生生不息。大河情结是我与生俱来的,它奔腾的不仅是水,还是我们民族的苦难、血泪、顽强不息、生生不息。我更多地从人文的角度去思考,在表现自然的同时,给它赋予更多的人文精神。
记:《黄河,母亲河》善于通过细节的深度刻画来展现黄河的壮美,我们知道您画过很多大画,在创作大画方面很有心得,能跟我们谈谈吗?
王:对,我的作品喜欢“大”,当然这个“大”不仅仅指的是画幅的大小,主要是意境之大、气魄之大、容量之大。比如说我画《魏武观海》,人很小、海很大,表现政治家的胸襟、抱负;画《春潮》,小平同志在海边踱步、思索,画面上通过海浪表现改革的潮流不可抗拒。实际上就把海作为一种艺术语言,这个时候的海已经不是一个自然层面上的海了,已经赋予它很多的文化内涵。
记:我们知道您作为长安画派的代表人物,对于陕西美术事业的发展始终兢兢业业,您觉得长安画派在当下的发展现状如何?
王:长安画派在中国的美术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陕西画家对中国美术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推动作用。陕西也产生了许多艺术巨匠,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传统和艺术理念,这对我们当代的美术创作非常具有指导意义。我们陕西美术家协会的重要使命是传承长安文化精神,为这个时代创作更多优秀的作品。特别现在处于一个提倡民族文化复兴的时代,这样一种精神对我们文化的传承更为重要。通过美术创作,来塑造一种人格精神,传承我们民族文化精神,它真正的核心价值在塑造人格。
厅堂绘画杰作《黄河,母亲河》
文 邵大箴
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的南墙面上,悬挂着王西京的大幅绘画新作《黄河,母亲河》,这是一幅气势宏伟、艺术感染力很强,与大厅功能和环境极为协调的作品。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孕育了华夏文明的主要河流之一,被人们称为“母亲河”。王西京出生于陕西靠近渭河的临潼,又在灞河边长大,这是黄河的两条支流。他对水的感情,对黄河的崇敬,最初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在他的艺术经历中,总是怀有水的情结。大河的意象不断在他的艺术想象和创造中深化,成为他持久探寻和表现的主题。
《黄河,母亲河》这幅宏构巨制长18米,高3.72米,历时7个月构思、制作,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64周年国庆献礼。经过反复酝酿,他选择了黄河盛景“壶口”作为画面母题,并加以想象和发挥,既写黄河激流的汹涌澎湃,又写它的波澜壮阔。壶口瀑布,为中国第二大瀑布,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其汹涌的奔流是黄河最负盛名的景观之一。王西京以壶口瀑布为起点,写水流在落差中穿过巨大崖石翻腾倾涌,湍流急下,激起的水珠腾空而起,形成弥漫在空中的水雾,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景象。但他不止于对壶口瀑布、急流的描写。画面上,黄河波涛经过壶口向下游宽阔河道,稳健而豪迈地向前涌进,意在表现伟大的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虽历经艰辛坎坷,但坚韧不拔、自强不息,正以雄健的步伐,走向伟大复兴之路。无疑,这幅画不仅主题与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的功能十分吻合,而且在形式上也发挥了在这特定环境中应有的装饰作用。
王西京的这幅作品在布局、构图、色彩上无不考虑服从建筑环境整体的需要。进入大厅,我们会感觉到《黄河,母亲河》似乎是大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它又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远瞻其博大气势和雄浑色调,激动人心;近观其细部,肌理、点线面组合和笔墨变化,巧妙、精微、富有情趣。兼有深邃思想内涵与高超形式技巧的《黄河,母亲河》也为“金色大厅”增添了光彩。
作者之所以选择运用丙烯颜料绘制,是因为这种西画质材既有色彩、色调丰富的优势,适合大壁面上的绘画创作;又因其水性便于与传统笔墨结合,除运用块面、形体塑造外,可以采用笔墨的勾、勒、点、擦、皴、染,加强绘画语言的写意性。西画质材与技巧便于写实造型,而传统笔墨便于写意、传神和抒情,两者完美结合,赋予西画形式技巧以传统文化内涵和写意精神,是王西京所追求的,这也正是《黄河,母亲河》鲜明的艺术特色。
《黄河,母亲河》是王西京的扛鼎之作,这位有中西绘画全面技巧的艺术家,几十年来在中国画领域有卓越的奉献,但他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运用自己综合的功力与修养,创造既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又有高雅品质、正大气象和纯正品格的作品,在艺术创造上有新的突破。《黄河,母亲河》是他走向新艺术历程的标志。
王西京,1946年8月生于陕西西安。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陕西省政协常委,西安中国画院院长,西安美术家协会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西北大学、云南大学、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一级美术师,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获“中国时代先锋人物”、“第四届中国改革十大最具影响力新锐人物”、“陕西省红旗人物”、“陕西省行业领军人物”、“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专家”、“劳动模范”等称号。在国内外报纸、杂志发表作品五千余幅,先后出版作品集、论文集等60余种。
记者:(以下简称“记”)10月19日,在人民大会堂,您捐赠了您的巨作《黄河,母亲河》,这是今年美术界的一大盛事,同时也在您个人的艺术生涯中写下了重要的一笔。您认为这次捐赠活动,对于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王西京:(以下简称“王”)《黄河,母亲河》这是中央办公厅和人民大会堂管理局在去年十八大之后交给我的一个重要的创作任务,这个任务应该说是很光荣崇高。我首先考虑到它得有一个大国文化的气魄,要把黄河精神融入作品。它尺幅非常大,这么大的作品应该算是厅堂绘画,厅堂绘画必须要求它和周围环境、装饰、建筑融为一体,必须要考虑它的政治性、时代性、民族性、学术性。中央把这样一个重要的任务交给我是对陕西美术的一个肯定以及对我的信任,我定不负重托,竭尽所能完成这幅作品。对我来说,这虽然是中央交给我的创作任务,但是放在这样一个位置来说,也可以理解为中央交给我们第一代美术工作者的一个光荣的历史使命。
记:作为一位中华儿女,作为一位陕西画家,您对于母亲河是否有一种天然、特殊的情感,请谈谈您心目中的“黄河,母亲河”。
王:人们提到黄河,它的意义已经不是自然概念上的一条“河”了,站在一个民族历史的高度来看的话,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一种象征。黄河题材也是我们美术家比较钟情的一个传统题材,我是在黄河边长大的,从小感受大河壮美,感受这种宏大的气势,同时也通过大河的这种雄伟澎湃、一往无前、势不可挡去感受民族、历史的生生不息。大河情结是我与生俱来的,它奔腾的不仅是水,还是我们民族的苦难、血泪、顽强不息、生生不息。我更多地从人文的角度去思考,在表现自然的同时,给它赋予更多的人文精神。
记:《黄河,母亲河》善于通过细节的深度刻画来展现黄河的壮美,我们知道您画过很多大画,在创作大画方面很有心得,能跟我们谈谈吗?
王:对,我的作品喜欢“大”,当然这个“大”不仅仅指的是画幅的大小,主要是意境之大、气魄之大、容量之大。比如说我画《魏武观海》,人很小、海很大,表现政治家的胸襟、抱负;画《春潮》,小平同志在海边踱步、思索,画面上通过海浪表现改革的潮流不可抗拒。实际上就把海作为一种艺术语言,这个时候的海已经不是一个自然层面上的海了,已经赋予它很多的文化内涵。
记:我们知道您作为长安画派的代表人物,对于陕西美术事业的发展始终兢兢业业,您觉得长安画派在当下的发展现状如何?
王:长安画派在中国的美术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陕西画家对中国美术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推动作用。陕西也产生了许多艺术巨匠,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传统和艺术理念,这对我们当代的美术创作非常具有指导意义。我们陕西美术家协会的重要使命是传承长安文化精神,为这个时代创作更多优秀的作品。特别现在处于一个提倡民族文化复兴的时代,这样一种精神对我们文化的传承更为重要。通过美术创作,来塑造一种人格精神,传承我们民族文化精神,它真正的核心价值在塑造人格。
厅堂绘画杰作《黄河,母亲河》
文 邵大箴
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的南墙面上,悬挂着王西京的大幅绘画新作《黄河,母亲河》,这是一幅气势宏伟、艺术感染力很强,与大厅功能和环境极为协调的作品。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孕育了华夏文明的主要河流之一,被人们称为“母亲河”。王西京出生于陕西靠近渭河的临潼,又在灞河边长大,这是黄河的两条支流。他对水的感情,对黄河的崇敬,最初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在他的艺术经历中,总是怀有水的情结。大河的意象不断在他的艺术想象和创造中深化,成为他持久探寻和表现的主题。
《黄河,母亲河》这幅宏构巨制长18米,高3.72米,历时7个月构思、制作,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64周年国庆献礼。经过反复酝酿,他选择了黄河盛景“壶口”作为画面母题,并加以想象和发挥,既写黄河激流的汹涌澎湃,又写它的波澜壮阔。壶口瀑布,为中国第二大瀑布,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其汹涌的奔流是黄河最负盛名的景观之一。王西京以壶口瀑布为起点,写水流在落差中穿过巨大崖石翻腾倾涌,湍流急下,激起的水珠腾空而起,形成弥漫在空中的水雾,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景象。但他不止于对壶口瀑布、急流的描写。画面上,黄河波涛经过壶口向下游宽阔河道,稳健而豪迈地向前涌进,意在表现伟大的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虽历经艰辛坎坷,但坚韧不拔、自强不息,正以雄健的步伐,走向伟大复兴之路。无疑,这幅画不仅主题与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的功能十分吻合,而且在形式上也发挥了在这特定环境中应有的装饰作用。
王西京的这幅作品在布局、构图、色彩上无不考虑服从建筑环境整体的需要。进入大厅,我们会感觉到《黄河,母亲河》似乎是大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它又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远瞻其博大气势和雄浑色调,激动人心;近观其细部,肌理、点线面组合和笔墨变化,巧妙、精微、富有情趣。兼有深邃思想内涵与高超形式技巧的《黄河,母亲河》也为“金色大厅”增添了光彩。
作者之所以选择运用丙烯颜料绘制,是因为这种西画质材既有色彩、色调丰富的优势,适合大壁面上的绘画创作;又因其水性便于与传统笔墨结合,除运用块面、形体塑造外,可以采用笔墨的勾、勒、点、擦、皴、染,加强绘画语言的写意性。西画质材与技巧便于写实造型,而传统笔墨便于写意、传神和抒情,两者完美结合,赋予西画形式技巧以传统文化内涵和写意精神,是王西京所追求的,这也正是《黄河,母亲河》鲜明的艺术特色。
《黄河,母亲河》是王西京的扛鼎之作,这位有中西绘画全面技巧的艺术家,几十年来在中国画领域有卓越的奉献,但他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运用自己综合的功力与修养,创造既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又有高雅品质、正大气象和纯正品格的作品,在艺术创造上有新的突破。《黄河,母亲河》是他走向新艺术历程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