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百姓故事,为人民放歌。从1月下旬开始,中央和地方主要新闻媒体纷纷推出“新春走基层”栏目,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1000多名记者走进基层一线近万个采访点,足迹遍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截至2月10日,对内外共播发文字稿件近万条。
参与采访的记者深入群众生活,“沉下去”,“接地气”,宣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展现了各族群众生产生活的喜人变化,记录了各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丰硕成果,内容亲切生动,形式丰富多样,得到广大群众好评。
领导高度重视,媒体精心组织
“要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指示精神,把迎新春走基层、送欢乐下基层活动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惠民举措,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走进基层、走进群众,写百姓故事、为人民放歌,把温暖和欢乐送到基层、送给群众……”1月26日,在中宣部召开的迎新春走基层、送欢乐下基层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对中央新闻媒体“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
人民日报社长张研农和总编辑吴恒权提出要求:落实到人,体现到版面,要保质保量完成任务。1月25日正式启动“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从西部边陲到东海之滨、从冰封北国到南疆大地,21路采访小分队出发了。正月初二,社领导带队走进津秦高铁建设工地现场采访,并采写报道《我为高铁不回家》。
新华社社长李从军、总编辑何平要求记者以纵观全国的广阔视野和独特视角,选取典型进行报道,展示节日期间基层群众生产生活的生动场景和画面,反映经济社会大发展下的民情民意。
解放军报社长孙晓青和总编辑黄国柱主持召开专门会议部署任务,推出《新春走军营·本报记者基层见闻》专栏,要求记者切实蹲下去、融进去,扎扎实实与基层官兵同吃、同住、同站岗、同训练、同娱乐,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展开报道。
光明日报总编辑胡占凡亲自挂帅,统筹协调,制定了周密详细的采访、编辑、发稿计划,并提出要做出声势,做出特色,做出温暖,成为深深烙有光明日报印记的、成功的大型主题报道。
经济日报社长徐如俊、总编辑庹震在采访队伍出发前与编辑记者座谈,提出明确要求组成专门采编力量,设计出了具体采访路线图,把采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基层一线。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王求亲自部署,组织130多名记者深入风雪灾区、偏远山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实地采访报道,直击各级政府部门送温暖、“三下乡”等活动。
中央电视台台长焦利要求新闻中心针对节前、节中、节后的不同特点,对各频道、各时段、各栏目进行了立体化设计,实施“频道和栏目集群行动、多语种横向联动、电视和新媒体互动”,扩大报道的影响力。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王庚年要求通过记者采访报道,把悠久的中国文化传播给外国受众,把中国百姓欢度新春的景象展现给外国受众,把传统文化习俗的推陈出新介绍给外国受众,增强中国文化的传染力与感召力。
中国日报总编辑朱灵要求记者用生动的故事和质朴鲜活的人物形象,制定详细方案,综合运用消息、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全面宣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客观展现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
从群众生活中挖掘新闻
从群众实际生活中挖掘新闻!下基层的记者们放弃节日和家人团聚的机会,走进基层一线,留下一个个令人难忘的新闻采访瞬间。
人民日报湖南采访组的刘毅、侯琳良登上海拔1006米的雪峰山,实地探访“雪峰顶上的光明守护人”。下山时,山路结冰,覆雪过厚,只能一脚一脚地缓缓“挪”下来。
农历小年过后,陕北高原突降一场大雪,新华社国内部记者刘阳和陕西分社记者陈昌奇、陈晨冒雪踏上了赴陕北老区的采访路。为了感受治沙女杰牛玉琴的治沙历程,他们在毛乌素沙漠边缘踏着她的植树足迹走了一程又一程,写出感同身受的报道《治沙女杰牛玉琴的新年计划:向沙漠银行要效益》。
解放军报社新春走军营的18名记者,有的在大雪纷飞的北疆边防与官兵一起巡逻执勤,有的在寒风凛冽的西陲与官兵一起潜伏,有的在波涛汹涌的海上与舰艇官兵一起为祖国守岁,有的在引擎轰鸣的机场与官兵一起放飞升空巡逻的战鹰……他们用脚步丈量兵情,用手中的笔真实记录基层连队发生的可喜变化,用心体味在节日里当代军人坚守的价值。
顶风踏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成为节日期间中央媒体中最早进入贵州威宁雨雪冰冻灾区报道的记者。报道小分队五上梅花山、四进雪山镇,从茅草坪贫困的彝族人家到草海深处护鹤的老人,连续报道9天。藏语频率记者冒着高原严寒,先后深入到那曲、日喀则、山南、林芝以及拉萨郊区等地采访。
2月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推出了《新春走基层·援疆纪行》。为了体验变化,记者放弃了从乌鲁木齐到喀什两个小时的飞行,选择了27个小时的火车,拍摄了10多节车厢,采访了20多个少数民族乘客。
长年坚持在基层采访的摄影记者王天定,是河南日报获得“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殊荣的第一人。他从1月15日赴河南最南端、大别山老区新县采访,发回一批优秀作品。
用行动展现新时期记者的良好风貌
回眸“新春走基层”的经历,中央和地方媒体记者点点滴滴积累的不止是好作品,更有新闻工作者的好口碑。他们以低调、务实、严谨的作风尽力为群众服务,成为党和政府关心帮助群众的有效桥梁,树立了新时期记者的良好形象。
人民日报记者吉林采访组袁建达、江山等拉家常式的采访,给村民们留下深刻印象:“人民日报记者真亲切,一点架子都没有!”采访低保户尹花子时,记者孟海鹰把自己口袋里所有的钱掏出来送给这个残疾人家庭。
大年三十,在舟曲县采访的新华社记者王亚光感冒尚未痊愈。他在连续输液8小时后又继续奋战在采访一线。
光明日报赴玉树记者谢文,一直住在灾民安置点的帐篷中,白天去采访藏族群众,跟他们一起吃藏族餐,晚上回到帐篷里加班写稿,全方位地融入了藏族群众的生活。
经济日报新疆民族地区行采访组的张静、牛瑾是女同志。她们克服严寒冰冻和恶劣的交通条件,穿梭于乌鲁木齐、石河子、塔城、伊犁等多个地点,行程逾6000多公里。大年三十,采访组4位记者与边防官兵一起包饺子,王新伟和牛瑾还在零下28摄氏度的冬夜里与战士们一道执勤。
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挖藕工刘在胜时,下水跟挖藕人一起劳作,采访结束时给刘在胜送上了一条红围巾,老刘又把它给自己的妻子戴上。这一送一戴,传递了普通人之间的感人真情。
内蒙古电视台的记者来到三个少数民族聚居区、革命老区以及去年年底受雪灾侵袭的牧区,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还随社区工作人员给困难群众拜年。
扎根生活结出累累硕果
深入火热生活,传播精彩中国。回望这一篇篇真实感人的报道,记者的基层之行可谓硕果累累,亮点频现。
报道规模大,触角伸向百姓生活的各个层面。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每个单位都有数十名记者参与了这次报道工作,历时半个多月。这些报道在地域上,覆盖了灾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在行业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队等领域的报道应有尽有;在具体报道对象上,从困难群体、一線生产者到各族民众得到了全面关注。
报道围绕民生突出温暖主题。从各个灾区到革命老区,从沿海侨乡到港澳台胞,从保障房里的年夜饭到保障房建设工地上的热火朝天,从福利院、敬老院到救助站,从给打工者送年夜饭到为城市弱势群体送温暖,记者们的报道也让所有的受众体会到了这个社会的温暖。
采访深入扎实,稿件现场感强。所有报道都是亲身体验,增强了感染力。如新华社的《重庆:一位三峡库区外迁移民新春返乡见闻》,解放军报的《亚丁湾,中国三舰官兵第一次握手》,广东电视台的《春运回家——体验摩托返乡》,黑龙江电视台的《前进镇至抚远铁路全线铺通》,新疆电视台的《阿里木回家》等等,引起较好社会反响。
多种媒体展示扩大了影响。中央和地方各种媒体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全方位、立体式、多层面展示“新春走基层”专栏报道。人民网精心策划开辟专题报道,每天在首页推出专栏图文稿件;新华网1月26日开设大型多媒体网络专题“新春走基层”,并在首页突出展示。中央台的中国之声、民族之声、中国广播网等多部门密切配合,3个频率、5种语言、1个网络形成报道合力。
增强了记者使命感。解放军报的李建文是第一次在索马里海域的海军舰上过年,他说:“多到一线,靠近官兵,才能真正地了解中国军队,也才能明白军事记者的责任。”广东电视台新闻中心的方晓茸说:“只要下基层,我们总能捕捉到真实动人的细节,发现让人眼眶发热的人与事。”
参与“新春下基层”的记者在采访中转变了思维、改变了文风,锻炼了自己,正如人民日报贵州采访组的汪志球说:“基层,是新闻的根。走进基层,才能锻炼意志,才能写出贴近人民大众的好文章”。
参与采访的记者深入群众生活,“沉下去”,“接地气”,宣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展现了各族群众生产生活的喜人变化,记录了各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丰硕成果,内容亲切生动,形式丰富多样,得到广大群众好评。
领导高度重视,媒体精心组织
“要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指示精神,把迎新春走基层、送欢乐下基层活动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惠民举措,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走进基层、走进群众,写百姓故事、为人民放歌,把温暖和欢乐送到基层、送给群众……”1月26日,在中宣部召开的迎新春走基层、送欢乐下基层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对中央新闻媒体“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
人民日报社长张研农和总编辑吴恒权提出要求:落实到人,体现到版面,要保质保量完成任务。1月25日正式启动“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从西部边陲到东海之滨、从冰封北国到南疆大地,21路采访小分队出发了。正月初二,社领导带队走进津秦高铁建设工地现场采访,并采写报道《我为高铁不回家》。
新华社社长李从军、总编辑何平要求记者以纵观全国的广阔视野和独特视角,选取典型进行报道,展示节日期间基层群众生产生活的生动场景和画面,反映经济社会大发展下的民情民意。
解放军报社长孙晓青和总编辑黄国柱主持召开专门会议部署任务,推出《新春走军营·本报记者基层见闻》专栏,要求记者切实蹲下去、融进去,扎扎实实与基层官兵同吃、同住、同站岗、同训练、同娱乐,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展开报道。
光明日报总编辑胡占凡亲自挂帅,统筹协调,制定了周密详细的采访、编辑、发稿计划,并提出要做出声势,做出特色,做出温暖,成为深深烙有光明日报印记的、成功的大型主题报道。
经济日报社长徐如俊、总编辑庹震在采访队伍出发前与编辑记者座谈,提出明确要求组成专门采编力量,设计出了具体采访路线图,把采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基层一线。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王求亲自部署,组织130多名记者深入风雪灾区、偏远山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实地采访报道,直击各级政府部门送温暖、“三下乡”等活动。
中央电视台台长焦利要求新闻中心针对节前、节中、节后的不同特点,对各频道、各时段、各栏目进行了立体化设计,实施“频道和栏目集群行动、多语种横向联动、电视和新媒体互动”,扩大报道的影响力。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王庚年要求通过记者采访报道,把悠久的中国文化传播给外国受众,把中国百姓欢度新春的景象展现给外国受众,把传统文化习俗的推陈出新介绍给外国受众,增强中国文化的传染力与感召力。
中国日报总编辑朱灵要求记者用生动的故事和质朴鲜活的人物形象,制定详细方案,综合运用消息、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全面宣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客观展现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
从群众生活中挖掘新闻
从群众实际生活中挖掘新闻!下基层的记者们放弃节日和家人团聚的机会,走进基层一线,留下一个个令人难忘的新闻采访瞬间。
人民日报湖南采访组的刘毅、侯琳良登上海拔1006米的雪峰山,实地探访“雪峰顶上的光明守护人”。下山时,山路结冰,覆雪过厚,只能一脚一脚地缓缓“挪”下来。
农历小年过后,陕北高原突降一场大雪,新华社国内部记者刘阳和陕西分社记者陈昌奇、陈晨冒雪踏上了赴陕北老区的采访路。为了感受治沙女杰牛玉琴的治沙历程,他们在毛乌素沙漠边缘踏着她的植树足迹走了一程又一程,写出感同身受的报道《治沙女杰牛玉琴的新年计划:向沙漠银行要效益》。
解放军报社新春走军营的18名记者,有的在大雪纷飞的北疆边防与官兵一起巡逻执勤,有的在寒风凛冽的西陲与官兵一起潜伏,有的在波涛汹涌的海上与舰艇官兵一起为祖国守岁,有的在引擎轰鸣的机场与官兵一起放飞升空巡逻的战鹰……他们用脚步丈量兵情,用手中的笔真实记录基层连队发生的可喜变化,用心体味在节日里当代军人坚守的价值。
顶风踏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成为节日期间中央媒体中最早进入贵州威宁雨雪冰冻灾区报道的记者。报道小分队五上梅花山、四进雪山镇,从茅草坪贫困的彝族人家到草海深处护鹤的老人,连续报道9天。藏语频率记者冒着高原严寒,先后深入到那曲、日喀则、山南、林芝以及拉萨郊区等地采访。
2月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推出了《新春走基层·援疆纪行》。为了体验变化,记者放弃了从乌鲁木齐到喀什两个小时的飞行,选择了27个小时的火车,拍摄了10多节车厢,采访了20多个少数民族乘客。
长年坚持在基层采访的摄影记者王天定,是河南日报获得“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殊荣的第一人。他从1月15日赴河南最南端、大别山老区新县采访,发回一批优秀作品。
用行动展现新时期记者的良好风貌
回眸“新春走基层”的经历,中央和地方媒体记者点点滴滴积累的不止是好作品,更有新闻工作者的好口碑。他们以低调、务实、严谨的作风尽力为群众服务,成为党和政府关心帮助群众的有效桥梁,树立了新时期记者的良好形象。
人民日报记者吉林采访组袁建达、江山等拉家常式的采访,给村民们留下深刻印象:“人民日报记者真亲切,一点架子都没有!”采访低保户尹花子时,记者孟海鹰把自己口袋里所有的钱掏出来送给这个残疾人家庭。
大年三十,在舟曲县采访的新华社记者王亚光感冒尚未痊愈。他在连续输液8小时后又继续奋战在采访一线。
光明日报赴玉树记者谢文,一直住在灾民安置点的帐篷中,白天去采访藏族群众,跟他们一起吃藏族餐,晚上回到帐篷里加班写稿,全方位地融入了藏族群众的生活。
经济日报新疆民族地区行采访组的张静、牛瑾是女同志。她们克服严寒冰冻和恶劣的交通条件,穿梭于乌鲁木齐、石河子、塔城、伊犁等多个地点,行程逾6000多公里。大年三十,采访组4位记者与边防官兵一起包饺子,王新伟和牛瑾还在零下28摄氏度的冬夜里与战士们一道执勤。
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挖藕工刘在胜时,下水跟挖藕人一起劳作,采访结束时给刘在胜送上了一条红围巾,老刘又把它给自己的妻子戴上。这一送一戴,传递了普通人之间的感人真情。
内蒙古电视台的记者来到三个少数民族聚居区、革命老区以及去年年底受雪灾侵袭的牧区,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还随社区工作人员给困难群众拜年。
扎根生活结出累累硕果
深入火热生活,传播精彩中国。回望这一篇篇真实感人的报道,记者的基层之行可谓硕果累累,亮点频现。
报道规模大,触角伸向百姓生活的各个层面。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每个单位都有数十名记者参与了这次报道工作,历时半个多月。这些报道在地域上,覆盖了灾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在行业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队等领域的报道应有尽有;在具体报道对象上,从困难群体、一線生产者到各族民众得到了全面关注。
报道围绕民生突出温暖主题。从各个灾区到革命老区,从沿海侨乡到港澳台胞,从保障房里的年夜饭到保障房建设工地上的热火朝天,从福利院、敬老院到救助站,从给打工者送年夜饭到为城市弱势群体送温暖,记者们的报道也让所有的受众体会到了这个社会的温暖。
采访深入扎实,稿件现场感强。所有报道都是亲身体验,增强了感染力。如新华社的《重庆:一位三峡库区外迁移民新春返乡见闻》,解放军报的《亚丁湾,中国三舰官兵第一次握手》,广东电视台的《春运回家——体验摩托返乡》,黑龙江电视台的《前进镇至抚远铁路全线铺通》,新疆电视台的《阿里木回家》等等,引起较好社会反响。
多种媒体展示扩大了影响。中央和地方各种媒体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全方位、立体式、多层面展示“新春走基层”专栏报道。人民网精心策划开辟专题报道,每天在首页推出专栏图文稿件;新华网1月26日开设大型多媒体网络专题“新春走基层”,并在首页突出展示。中央台的中国之声、民族之声、中国广播网等多部门密切配合,3个频率、5种语言、1个网络形成报道合力。
增强了记者使命感。解放军报的李建文是第一次在索马里海域的海军舰上过年,他说:“多到一线,靠近官兵,才能真正地了解中国军队,也才能明白军事记者的责任。”广东电视台新闻中心的方晓茸说:“只要下基层,我们总能捕捉到真实动人的细节,发现让人眼眶发热的人与事。”
参与“新春下基层”的记者在采访中转变了思维、改变了文风,锻炼了自己,正如人民日报贵州采访组的汪志球说:“基层,是新闻的根。走进基层,才能锻炼意志,才能写出贴近人民大众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