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就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三种易被忽视的现象,教师如何用心把握,赢得学生信任,打造一个诗意和谐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享受学习的家园作简要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换位思考;教学民主;课堂调整
孔子循循善诱,弟子们率真、坦诚地各言其志。孔子与弟子们这种轻松的课堂氛围,令人神往。在倡导“以学为主”的新课程理念的今天,如何在课堂上达到这种境界呢?笔者以为首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学情,并由此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
一、换位思考,转化教学中的“被动”现象
我有一次听同年级组马老师执教《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印象非常深刻。她没有像传统课堂那样一板一眼地介绍作者、写作背景,也没有急于抛出课前她预设好的问题(我相信她是作了很多预设的),而是先让学生谈谈平读莫泊桑作品的感受,阅读课文后又放手让学生自主提问,问题提出来以后,马老师也没有急于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共同探究、解疑。一节课下来,马老师讲的很少但却很精要,学生也是兴味盎然、跃跃欲试的。在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解疑的过程中,课文的深刻内涵、写作特色学生全都了然于胸了。
我觉得这种学生提问,学生自主质疑的方法特别好。学与问本来就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的主体也应该是问的主体。但是怎么让学生会提问,提的问题有质量呢?我想也是需要老师引导的,笔者在执教《我的母亲》一文时,就让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把问题记录在抄稿本,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解决一些浅层次的问题,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再提交上来师生共同解决,以此来保证课堂提问的质量。转化课堂教学中老师问学生答这一“被动”现象,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提问,自主解疑问,学生的表现可以很精彩。
二、平等相待,谨防提问中的“片面化”
现在语文课堂上往往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优秀学生成了课堂回答问题的“宠儿”,频频亮相,风光无限;而中等生和后进生则成了“孤儿”,无人问津,长此以往,班中的“大众”就变成了长期游离于课堂的“观众”。
曾听一位老师上公开课,课后当问到为什么总是提问那么几个学生时,这位老师是这样解释的:1、提出问题后,需要有学生应答,这样教学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课前预设的教学环节才能有序推进。2、我提出问题后正在寻找能够回答问题的学生和那些举手的优秀学生“一拍即合”。3、我提出问题后,有学生举手、有学生回答问题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回答问题的准确率也能体现老师的课堂效果。其实这位老师说的都是实话、心里话。但我觉得这样做是违背我们语文新课程的理念的。
杜郎口中学副校长孙玉生在报告中提出:“课堂也是错堂。”按照孙校长说法,我们在语文课堂上总是让优秀学生回答问题,很多错误就暴露不出来,课堂上不暴露出来就会暴露在考试时,我们的教学效率也就低下了。
所以我们需要及时弥补这种课堂提问“片面化”的现象,让提问面向“学困生”。一方面是对“学困生”的一种鼓励和鞭策。另一方面,“学困生”在课堂上犯的错误也会成为全体学生的“前车之鉴”。避免考试时犯类似的错误。
三、适时调整,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中,课堂中出现“意外”是常有的现象。所谓“意外”是指课堂教学中没有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景,具有不可预见性、突发性的特点。产生这些“意外”有的是因为学生的生活背景与文本的时代背景有很大距离;有的是因为学生个体知识、情感的差异;有的是因为课文的丰富人文内涵,使学生产生反应的多元化;还有的是因为学生的审美差异,如此等等。
记得南京孔镇中学的戚老师在教学冯骥才的《珍珠鸟》时,在让学生讨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在你看来,为了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创造这种境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这一问题时,课堂出现了“意外”。戚老师是这样处理的,我觉得很妥当。
一个学生站起来发言:“我觉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有点问题,我觉得是无奈,而不是信赖”。戚老师一惊,学生的发言出乎他的意料,打破了他原先的预设,怎么办?我们听课老师也为戚老师捏了一把汗,学生的眼睛也都注视着他。沉默了大概有半分钟后戚老师赞赏道:“这位学生的这个问题很 有新意,请你说说你的理由。”这位学生继续说道,文中说: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从鸟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小珍珠鸟,它已经完全失去了逃出鸟笼的勇气,它知道它终究飞不出人类的鸟网——这其实是一种“无奈”。从人的角度看,这是人用诱惑的温床把可爱的动物驯服得服服帖帖之后的一种自我陶醉,一种沾沾自喜,人类把对动物的控制、驯服看成是对动物的关爱——这其实是一种“霸道”。
这位学生说完,教室里顿时掌声一片,戚老师嫣然一笑道:“这位同学很有自己独特的见地,肯开动脑筋,非常好,然而大家想一想,如文中小珍珠鸟和人相亲的画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吗?”由于学生大多数都来自农村,对燕子非常熟悉,一个男同学自豪地说:“我家屋檐上的燕窝好多年了,燕子每年都会按时飞来,像个熟悉的老朋友。”另一个男同学也说:“我家的燕子每天穿梭在我的头顶,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学生交流结束后,戚老师灵机一问:“哪句话,最能解释我们人类和燕子之间和睦相处的奥秘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喊出来:“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正是戚老师想要的效果。戚老师也在非预设的情况下结束了这节课。
意外是把“双刃剑”,关键在于巧妙利用。首先教师要有生成性课堂的意识,最大可能的预见“意外”,将“意外”纳入课堂预设视野,化“意外”为意料之中;二是教师要深入研读文本,在文本解读的点上有个人心得,又要博览群书提高文化素养,以期在身临课堂“意外”之际,能从容不迫,化“意外”为“不期而遇的精彩”。
生活是诗意的,但唯有在大地上,方能使人感受到一种归宿;课堂也应该是诗意的,但必须关注细节、触及心灵、充盈精神、建构人生。教育没有固定的方法,让学习成为享受,让课堂成为家园——这种诗意地栖居正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语文课堂的倾心追求和殷切召唤!
关键词:语文教学;换位思考;教学民主;课堂调整
孔子循循善诱,弟子们率真、坦诚地各言其志。孔子与弟子们这种轻松的课堂氛围,令人神往。在倡导“以学为主”的新课程理念的今天,如何在课堂上达到这种境界呢?笔者以为首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学情,并由此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
一、换位思考,转化教学中的“被动”现象
我有一次听同年级组马老师执教《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印象非常深刻。她没有像传统课堂那样一板一眼地介绍作者、写作背景,也没有急于抛出课前她预设好的问题(我相信她是作了很多预设的),而是先让学生谈谈平读莫泊桑作品的感受,阅读课文后又放手让学生自主提问,问题提出来以后,马老师也没有急于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共同探究、解疑。一节课下来,马老师讲的很少但却很精要,学生也是兴味盎然、跃跃欲试的。在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解疑的过程中,课文的深刻内涵、写作特色学生全都了然于胸了。
我觉得这种学生提问,学生自主质疑的方法特别好。学与问本来就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的主体也应该是问的主体。但是怎么让学生会提问,提的问题有质量呢?我想也是需要老师引导的,笔者在执教《我的母亲》一文时,就让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把问题记录在抄稿本,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解决一些浅层次的问题,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再提交上来师生共同解决,以此来保证课堂提问的质量。转化课堂教学中老师问学生答这一“被动”现象,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提问,自主解疑问,学生的表现可以很精彩。
二、平等相待,谨防提问中的“片面化”
现在语文课堂上往往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优秀学生成了课堂回答问题的“宠儿”,频频亮相,风光无限;而中等生和后进生则成了“孤儿”,无人问津,长此以往,班中的“大众”就变成了长期游离于课堂的“观众”。
曾听一位老师上公开课,课后当问到为什么总是提问那么几个学生时,这位老师是这样解释的:1、提出问题后,需要有学生应答,这样教学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课前预设的教学环节才能有序推进。2、我提出问题后正在寻找能够回答问题的学生和那些举手的优秀学生“一拍即合”。3、我提出问题后,有学生举手、有学生回答问题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回答问题的准确率也能体现老师的课堂效果。其实这位老师说的都是实话、心里话。但我觉得这样做是违背我们语文新课程的理念的。
杜郎口中学副校长孙玉生在报告中提出:“课堂也是错堂。”按照孙校长说法,我们在语文课堂上总是让优秀学生回答问题,很多错误就暴露不出来,课堂上不暴露出来就会暴露在考试时,我们的教学效率也就低下了。
所以我们需要及时弥补这种课堂提问“片面化”的现象,让提问面向“学困生”。一方面是对“学困生”的一种鼓励和鞭策。另一方面,“学困生”在课堂上犯的错误也会成为全体学生的“前车之鉴”。避免考试时犯类似的错误。
三、适时调整,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中,课堂中出现“意外”是常有的现象。所谓“意外”是指课堂教学中没有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景,具有不可预见性、突发性的特点。产生这些“意外”有的是因为学生的生活背景与文本的时代背景有很大距离;有的是因为学生个体知识、情感的差异;有的是因为课文的丰富人文内涵,使学生产生反应的多元化;还有的是因为学生的审美差异,如此等等。
记得南京孔镇中学的戚老师在教学冯骥才的《珍珠鸟》时,在让学生讨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在你看来,为了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创造这种境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这一问题时,课堂出现了“意外”。戚老师是这样处理的,我觉得很妥当。
一个学生站起来发言:“我觉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有点问题,我觉得是无奈,而不是信赖”。戚老师一惊,学生的发言出乎他的意料,打破了他原先的预设,怎么办?我们听课老师也为戚老师捏了一把汗,学生的眼睛也都注视着他。沉默了大概有半分钟后戚老师赞赏道:“这位学生的这个问题很 有新意,请你说说你的理由。”这位学生继续说道,文中说: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从鸟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小珍珠鸟,它已经完全失去了逃出鸟笼的勇气,它知道它终究飞不出人类的鸟网——这其实是一种“无奈”。从人的角度看,这是人用诱惑的温床把可爱的动物驯服得服服帖帖之后的一种自我陶醉,一种沾沾自喜,人类把对动物的控制、驯服看成是对动物的关爱——这其实是一种“霸道”。
这位学生说完,教室里顿时掌声一片,戚老师嫣然一笑道:“这位同学很有自己独特的见地,肯开动脑筋,非常好,然而大家想一想,如文中小珍珠鸟和人相亲的画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吗?”由于学生大多数都来自农村,对燕子非常熟悉,一个男同学自豪地说:“我家屋檐上的燕窝好多年了,燕子每年都会按时飞来,像个熟悉的老朋友。”另一个男同学也说:“我家的燕子每天穿梭在我的头顶,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学生交流结束后,戚老师灵机一问:“哪句话,最能解释我们人类和燕子之间和睦相处的奥秘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喊出来:“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正是戚老师想要的效果。戚老师也在非预设的情况下结束了这节课。
意外是把“双刃剑”,关键在于巧妙利用。首先教师要有生成性课堂的意识,最大可能的预见“意外”,将“意外”纳入课堂预设视野,化“意外”为意料之中;二是教师要深入研读文本,在文本解读的点上有个人心得,又要博览群书提高文化素养,以期在身临课堂“意外”之际,能从容不迫,化“意外”为“不期而遇的精彩”。
生活是诗意的,但唯有在大地上,方能使人感受到一种归宿;课堂也应该是诗意的,但必须关注细节、触及心灵、充盈精神、建构人生。教育没有固定的方法,让学习成为享受,让课堂成为家园——这种诗意地栖居正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语文课堂的倾心追求和殷切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