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秭归是贫困山区县,全县有39万余人,其中有26万劳动力。由于人多地少,二三产业不够发达,县内就业安置容量十分有限,目前有18万富余劳动力。巨大的就业压力成为影响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近几年来,秭归县劳动就业管理局以转移富余劳动力为突破口,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内抓培训提升素质,外联企业推动转移,探索出了抓劳动力培训转移、促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自2000年以来,全县累计培训劳动力8万人;先后与广东、江苏、上海、北京等地80多家企业建立了用人关系,每年新增1万个农民工就业岗位;目前有5万多人被输出到外地就业,3万余人在县内从事二三产业;全县每年可创劳务收入5亿元以上,劳务经济成为全县最大的产业。同时,县内就业安置压力得到了缓解,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很多贫困家庭因此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新门路,实现了“就业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目标。
实施劳动力转移战略,促进劳务产业化
由秭归县主要领导带队,组织县委办、政府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会、农业局、经管局等部门人员,多次深入富余劳动力集中地、劳务输出集中地和劳动力转移先进地区调查研究,召开专题研讨会,提出了大力实施劳动力转移战略、发展劳务经济的建议。
县委、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多次召集有关部门专题办公,研究劳动力转移工作,提出了大力实施劳动力转移战略的思路,研究制定了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办法和措施,并制发了《中共秭归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决定提出,全县要以培训基地和劳务中介机构为龙头,以劳动、农业、扶贫、教育等相关部门为纽带,以乡镇、村为依托,以组织劳动力培训转移为主要手段,把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
县乡以劳动部门为主体,组建了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把组织开展劳动力培训转移、发展劳务经济的情况作为考核相关部门和乡镇党政一把手政绩的主要指标;同时引导培训基地和职业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培养开展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主力军;在全县召开各种会议,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进一步统一全县上下的认识,形成了齐心协力抓劳动力转移的良好氛围。
做大劳动力转移市场,促进转移多元化
秭归县主动创建市场经营机制,积极引导、鼓励、支持社会各界力量开展劳动力转移工作,使全县劳动力转移市场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一是完善转移网络。充分发挥劳动部门的联系纽带作用,大力发展劳动力转移服务中介机构和培训转移基地,在县乡建立劳务输出基地,在广东、江苏、上海、北京等输出集中地设立办事处,与输出地有关部门建立长期劳务输出合作关系,建立了劳务信息搜集筛选、发布招收、职业培训、护送进厂、权益保障以及跟踪服务一条龙式的劳动力转移体系。
二是拓宽输出渠道。在积极支持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企业、旅游业转移就业的同时,把大力组织劳务输出作为劳动保障部门的工作重点,组织开展网上推介、市场推介、中介推介、部门推介、招聘会推介、上门推介、定向推介等多种形式的推介活动。组织长期在外务工的民工成立协会,利用这些“务工能人”渠道广的优势,帮助富余劳动力就业进行安置。
三是创新转移模式。不断探索劳动力转移的新模式,如劳务派遣、订单转移、双向推荐转移就业等,促进富余劳动力更快更好转移。在订单转移这一新模式中,积极协调、帮助培训基地与用工单位签订用工培训订单。用工单位通过合同提出培训要求,基地按订单培训劳动力。目前秭归县已与80多家企业签订了长期用工协议,每年可保证万名劳动力按订单转移就业。
充分发挥职业培训的作用,促进转移规范化
坚持“先培训后转移”的基本原则。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优势,集聚力量,按照“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基地培训、就业致富”的基本思路,引导劳动力由重数量、盲目性向重质量、有序性转移,劳务人员就业由最初的体能型、苦力型向技能型、智力型转变。
一是依托项目建基地。全县充分发挥“阳光工程”、移民培训、扶贫培训、下岗失业培训、巾帼家政培训工程、适用技术培训以及“春风行动”等各种短期部门培训项目的作用,按照每年培训5万名劳动力的标准,建立各种培训基地,探索形式多样的转移培训模式,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目前,已基本建成劳务培训基地6个,可同时培训万名劳动力,基本满足年培训任务要求。
二是围绕就业定责任。要求各转移主体必须实行劳动力登记备案、职业培训、就业安置、后续服务一体化,实行劳动力转移权益保障终身制,从而强化责任主体的责任,防止只收费不培训、只培训不就业安置、只一次性安置不跟踪服务等坑农害农现象的发生。同时,要求培训富余劳动力必须以企业用工订单为指导,没有用工订单不得开设相应培训班,用工订单没有的工种不得列为培训方向。所有培训内容和培训课程必须根据岗位需求、年龄状况、知识水平、个人能力等分层设置,并进行职业技能鉴定,颁发职业资格证书。
三是多方扶持促转移。帮助培训基地和转移中介服务机构争取贷款,予以适当补贴,帮助协调解决各种问题,筑牢为转移劳动力服务的主平台。为进一步减轻贫困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经费筹措压力,与各培训基地协商后规定参训贫困劳动力可缓交培训费;特困劳动力免交培训费,只交书本费、住宿费,每人还可享受生活补助;对交纳生活费确有困难的贫困劳动力,按本人承担一点、有关部门扶持一点、培训基地减免一点的办法筹资解决。
优惠的政策和有效的扶持激发了富余劳动力参与培训的热情,盲目转移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培训后转移的劳务人员收入大大增加,月平均工资高出未培训人员近500元。
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促进劳务品牌化
秭归县在提高劳动力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不断增强转移劳动力的就业能力,以适应企业用工的需求。
一是实施规范化培训。对培训基地硬件、软件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标准,不达标的基地不得享受有关扶持政策;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严格选聘知识型、专业型、能力型的教师,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市场需求、招工订单、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就业习惯等因素确定培训方向和培训内容,设置相应培训课程;严格挑选规范适用的教材,采取科学合理、因材施教的培训方式,对参训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强化训练,确保培训劳动力获得《职业资格证》,对达到同等学力水平的学员发放《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毕业证》;对学员进行普通话、社交英语、社交礼仪、职业操作规程等强化训练。
二是实行制度化管理。指导培训基地制定和完善了培训项目管理制度、教师选聘制度、招生制度、教师岗位责任制、教学管理人员责任制、培训考评制度、学员管理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劳动部门定期组织检查,对不按制度办事或培训质量不合格的,限期改正;整改后仍不合格的,取消其培训资格。各培训基地对参训人员采用军事化管理,使其尽快革除不良习惯,养成举止大方、雷厉风行、文明守纪、团结协作的良好作风。
三是实行明星化培育。积极指导各劳务中介机构根据用工企业和本人的要求,对就业后集中管理的转移劳动力,随时就地进行职业技能、思想道德等综合素质再培训,培养“就业明星”,打造劳务品牌。去年在集中派遣转移劳动力最多的苏州工业园区,与苏州大学联合开办了继续教育培训班,转移劳动力利用休息时间参加中专、大专层次的文化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目前,已培训转移的劳动力大部分被韩国三星、上海迪比特、深圳柏拉图、苏州飞利浦等60多家大型知名企业录用,受到用工企业广泛好评。部分员工因为工作技能娴熟、业务精通、素质较高,已步入企业的管理层。
加强劳动力转移服务,促进服务人性化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转移劳动力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探索、创新为转移劳动力服务的方式方法。
一是完善服务网络。以劳动保障机构为依托,以村委会为基础,以培训基地和中介服务组织为纽带,构建了转移培训服务网络体系,为劳动力培训转移提供信息发布、组织介绍、报名登记、技能培训、衔接派送等服务。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全面调查登记,建立管理组织或确立联系人,定期联系,把握转移动态。建立输出输入地双向信息交流机制,及时掌握外出务工人员在外表现情况,及时管理,提供各种服务。
二是提供各项保障。组织清理各种限制用工的规定,破除各种歧视、限制劳动力培训转移的体制和政策性障碍,保障转移劳动力就业、子女入学、土地承包与流转等各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在务工地成立劳动力权益维护保障组织,提供有关政策、法律咨询服务和法律援助。转移人员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案件优先受理,并对生活困难群众的诉讼费、服务费实行减免。在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地方成立临时党、团组织和诚信建设者协会,开展外出务工人员“诚信建设者”星级评选活动,对新外出务工人员集中开展思想品德、就业技能和安全法制教育,打造诚信品牌。探索建立转移家庭互助组织,解决农田耕种、赡养老人、教育子女、照顾家庭等问题,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三是不断创新服务。集中安置的劳动力组团前往就业地,就地建立服务基地,统一安排食宿,派专人管理和服务。与用工单位和金融部门协商,对就业人员工资实行一折一卡管理,本人持卡,支取工资总额的40%作为生活费和零花钱;家人持折,随用随取,既保障工资按时足额到位,又防止学员乱花钱。同时建立农民工就业记分考核奖惩制度,以农民工一年为家增收的多少记分,达到一定分值的享受免费探亲往返接送待遇。对安置就业的人员定期回访,了解工作情况,维护合法权益,协调处理各种问题。
(作者单位:秭归县劳动就业管理局)
近几年来,秭归县劳动就业管理局以转移富余劳动力为突破口,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内抓培训提升素质,外联企业推动转移,探索出了抓劳动力培训转移、促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自2000年以来,全县累计培训劳动力8万人;先后与广东、江苏、上海、北京等地80多家企业建立了用人关系,每年新增1万个农民工就业岗位;目前有5万多人被输出到外地就业,3万余人在县内从事二三产业;全县每年可创劳务收入5亿元以上,劳务经济成为全县最大的产业。同时,县内就业安置压力得到了缓解,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很多贫困家庭因此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新门路,实现了“就业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目标。
实施劳动力转移战略,促进劳务产业化
由秭归县主要领导带队,组织县委办、政府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会、农业局、经管局等部门人员,多次深入富余劳动力集中地、劳务输出集中地和劳动力转移先进地区调查研究,召开专题研讨会,提出了大力实施劳动力转移战略、发展劳务经济的建议。
县委、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多次召集有关部门专题办公,研究劳动力转移工作,提出了大力实施劳动力转移战略的思路,研究制定了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办法和措施,并制发了《中共秭归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决定提出,全县要以培训基地和劳务中介机构为龙头,以劳动、农业、扶贫、教育等相关部门为纽带,以乡镇、村为依托,以组织劳动力培训转移为主要手段,把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
县乡以劳动部门为主体,组建了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把组织开展劳动力培训转移、发展劳务经济的情况作为考核相关部门和乡镇党政一把手政绩的主要指标;同时引导培训基地和职业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培养开展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主力军;在全县召开各种会议,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进一步统一全县上下的认识,形成了齐心协力抓劳动力转移的良好氛围。
做大劳动力转移市场,促进转移多元化
秭归县主动创建市场经营机制,积极引导、鼓励、支持社会各界力量开展劳动力转移工作,使全县劳动力转移市场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一是完善转移网络。充分发挥劳动部门的联系纽带作用,大力发展劳动力转移服务中介机构和培训转移基地,在县乡建立劳务输出基地,在广东、江苏、上海、北京等输出集中地设立办事处,与输出地有关部门建立长期劳务输出合作关系,建立了劳务信息搜集筛选、发布招收、职业培训、护送进厂、权益保障以及跟踪服务一条龙式的劳动力转移体系。
二是拓宽输出渠道。在积极支持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企业、旅游业转移就业的同时,把大力组织劳务输出作为劳动保障部门的工作重点,组织开展网上推介、市场推介、中介推介、部门推介、招聘会推介、上门推介、定向推介等多种形式的推介活动。组织长期在外务工的民工成立协会,利用这些“务工能人”渠道广的优势,帮助富余劳动力就业进行安置。
三是创新转移模式。不断探索劳动力转移的新模式,如劳务派遣、订单转移、双向推荐转移就业等,促进富余劳动力更快更好转移。在订单转移这一新模式中,积极协调、帮助培训基地与用工单位签订用工培训订单。用工单位通过合同提出培训要求,基地按订单培训劳动力。目前秭归县已与80多家企业签订了长期用工协议,每年可保证万名劳动力按订单转移就业。
充分发挥职业培训的作用,促进转移规范化
坚持“先培训后转移”的基本原则。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优势,集聚力量,按照“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基地培训、就业致富”的基本思路,引导劳动力由重数量、盲目性向重质量、有序性转移,劳务人员就业由最初的体能型、苦力型向技能型、智力型转变。
一是依托项目建基地。全县充分发挥“阳光工程”、移民培训、扶贫培训、下岗失业培训、巾帼家政培训工程、适用技术培训以及“春风行动”等各种短期部门培训项目的作用,按照每年培训5万名劳动力的标准,建立各种培训基地,探索形式多样的转移培训模式,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目前,已基本建成劳务培训基地6个,可同时培训万名劳动力,基本满足年培训任务要求。
二是围绕就业定责任。要求各转移主体必须实行劳动力登记备案、职业培训、就业安置、后续服务一体化,实行劳动力转移权益保障终身制,从而强化责任主体的责任,防止只收费不培训、只培训不就业安置、只一次性安置不跟踪服务等坑农害农现象的发生。同时,要求培训富余劳动力必须以企业用工订单为指导,没有用工订单不得开设相应培训班,用工订单没有的工种不得列为培训方向。所有培训内容和培训课程必须根据岗位需求、年龄状况、知识水平、个人能力等分层设置,并进行职业技能鉴定,颁发职业资格证书。
三是多方扶持促转移。帮助培训基地和转移中介服务机构争取贷款,予以适当补贴,帮助协调解决各种问题,筑牢为转移劳动力服务的主平台。为进一步减轻贫困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经费筹措压力,与各培训基地协商后规定参训贫困劳动力可缓交培训费;特困劳动力免交培训费,只交书本费、住宿费,每人还可享受生活补助;对交纳生活费确有困难的贫困劳动力,按本人承担一点、有关部门扶持一点、培训基地减免一点的办法筹资解决。
优惠的政策和有效的扶持激发了富余劳动力参与培训的热情,盲目转移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培训后转移的劳务人员收入大大增加,月平均工资高出未培训人员近500元。
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促进劳务品牌化
秭归县在提高劳动力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不断增强转移劳动力的就业能力,以适应企业用工的需求。
一是实施规范化培训。对培训基地硬件、软件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标准,不达标的基地不得享受有关扶持政策;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严格选聘知识型、专业型、能力型的教师,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市场需求、招工订单、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就业习惯等因素确定培训方向和培训内容,设置相应培训课程;严格挑选规范适用的教材,采取科学合理、因材施教的培训方式,对参训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强化训练,确保培训劳动力获得《职业资格证》,对达到同等学力水平的学员发放《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毕业证》;对学员进行普通话、社交英语、社交礼仪、职业操作规程等强化训练。
二是实行制度化管理。指导培训基地制定和完善了培训项目管理制度、教师选聘制度、招生制度、教师岗位责任制、教学管理人员责任制、培训考评制度、学员管理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劳动部门定期组织检查,对不按制度办事或培训质量不合格的,限期改正;整改后仍不合格的,取消其培训资格。各培训基地对参训人员采用军事化管理,使其尽快革除不良习惯,养成举止大方、雷厉风行、文明守纪、团结协作的良好作风。
三是实行明星化培育。积极指导各劳务中介机构根据用工企业和本人的要求,对就业后集中管理的转移劳动力,随时就地进行职业技能、思想道德等综合素质再培训,培养“就业明星”,打造劳务品牌。去年在集中派遣转移劳动力最多的苏州工业园区,与苏州大学联合开办了继续教育培训班,转移劳动力利用休息时间参加中专、大专层次的文化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目前,已培训转移的劳动力大部分被韩国三星、上海迪比特、深圳柏拉图、苏州飞利浦等60多家大型知名企业录用,受到用工企业广泛好评。部分员工因为工作技能娴熟、业务精通、素质较高,已步入企业的管理层。
加强劳动力转移服务,促进服务人性化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转移劳动力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探索、创新为转移劳动力服务的方式方法。
一是完善服务网络。以劳动保障机构为依托,以村委会为基础,以培训基地和中介服务组织为纽带,构建了转移培训服务网络体系,为劳动力培训转移提供信息发布、组织介绍、报名登记、技能培训、衔接派送等服务。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全面调查登记,建立管理组织或确立联系人,定期联系,把握转移动态。建立输出输入地双向信息交流机制,及时掌握外出务工人员在外表现情况,及时管理,提供各种服务。
二是提供各项保障。组织清理各种限制用工的规定,破除各种歧视、限制劳动力培训转移的体制和政策性障碍,保障转移劳动力就业、子女入学、土地承包与流转等各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在务工地成立劳动力权益维护保障组织,提供有关政策、法律咨询服务和法律援助。转移人员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案件优先受理,并对生活困难群众的诉讼费、服务费实行减免。在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地方成立临时党、团组织和诚信建设者协会,开展外出务工人员“诚信建设者”星级评选活动,对新外出务工人员集中开展思想品德、就业技能和安全法制教育,打造诚信品牌。探索建立转移家庭互助组织,解决农田耕种、赡养老人、教育子女、照顾家庭等问题,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三是不断创新服务。集中安置的劳动力组团前往就业地,就地建立服务基地,统一安排食宿,派专人管理和服务。与用工单位和金融部门协商,对就业人员工资实行一折一卡管理,本人持卡,支取工资总额的40%作为生活费和零花钱;家人持折,随用随取,既保障工资按时足额到位,又防止学员乱花钱。同时建立农民工就业记分考核奖惩制度,以农民工一年为家增收的多少记分,达到一定分值的享受免费探亲往返接送待遇。对安置就业的人员定期回访,了解工作情况,维护合法权益,协调处理各种问题。
(作者单位:秭归县劳动就业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