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禧北伐是南宋时期一次大规模北上用兵,是南宋政府意欲收复失地而主动发动的一场抗金战争。这场战争从开禧二年(1206年)五月持续至开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以南宋的失败告终。在这场北伐战争中,前线将士纷纷败退,唯有毕再遇率领部下屡屡得胜。史书谓之“开禧用兵,诸将皆败,唯毕再遇数有功” 。在北伐战争中,毕再遇屡建奇功,震慑金军,虽然他的胜利并不能改变南宋战败的事实,但他“起身行伍,骤为名将” 的事迹却不绝于史册。然而,作为一代名将,他的一生却只有北伐期间的事迹有迹可循,为后人所熟知。有关毕再遇的集中研究,就笔者仅见而言,只有朱玉周的《毕再遇——被淹没的南宋常胜将军》 一文,然此文旨在介绍毕再遇的生平事迹。笔者欲在此基础上,对毕再遇的人生经历做进一步的分析。
毕再遇的父亲毕进,是南宋初年的一名武官,建炎年间曾跟随岳飞在江、淮一带抗金,护卫八陵。毕再遇出生于绍兴16年(1147年),自幼习武,“以恩补官,隶侍卫马司” ,因武艺出众,得到宋孝宗赏识。他少年得志,又深受父亲的影响,熟悉兵法策略,骁勇善战,在淳熙年间就“以勇名于军” 。
北伐之初,毕再遇隶属于山东、京东招抚使郭倪,与统制陈孝庆共取泗州。在泗州之战中,毕再遇以八十七名新刺敢死军为先锋,出奇制胜,“杀敌数百”,大败金军于东城;又恩威并施,“立大将旗,呼曰:‘大宋毕将军在此,尔等中原遗民,可速降’” ,促使淮平知县乞降,不费一兵一卒拿下西城。毕再遇顺利取得泗州两城,充分展示出他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将帅郭倪遂命其再独率四百八十骑先锋军攻取徐州,路遇攻取宿州不成,败退而归的李汝翼、郭倬,在闻得“宿州城下大水,我军不利”的情况下,反而加速行军。行至灵璧,毕再遇接到班师命令,此时金军以五千余骑追击溃散的宋军,为保诸军安全回撤,他“令敢死二十人守灵璧北门,自领兵冲敌阵”,杀敌甚众,将金兵向北逐出三十余里,并“度军行二十里,乃火灵璧” ,为大军顺利南撤提供了保障。灵璧一战,毕再遇战功第一,因此“自武节郎超授武功大夫,除左骁卫将军”,不久又“知盱眙军” ,由一个普通军官迅速晋升为独自镇守一方的大将。开禧二年冬天,金军“以骑步数万、战船五百余艘渡淮,泊楚州、淮阴间”,驻军七千万金兵围困楚州城,并派兵“三千守淮阴粮,又载粮三千艘泊大清河”。毕再遇奉命援楚,金军又趁虚而入,占领盱眙。在敌众我寡又后背受敌的情况下,毕再遇绕过重兵围困的楚州城,出奇兵攻取淮阴,不仅焚毁金军粮草,还生擒金军将领“乌古伦师勒、蒲察元奴等二十三人” ,从外围有力支援了楚州城中固守的宋军。此外,毕再遇还顺利收复盱眙,打破了金军的分化策略。金军在楚州城下受阻,谋求自黄狗滩渡淮,沿路驻军纷纷望风溃逃,毕再遇凭借多年的作战经验,断定“楚城坚兵多,敌粮草已空,所虑独淮西耳。六合最要害,彼必并力攻之”,遂“引兵赴六合”阻挡金兵。他奉命节制淮东军马,挫败金兵进驻六合的先锋部队,固守于城内,与金兵在六合城展开激烈的斗争。金兵欲以十万骑进军围攻六合城,“环城四面营帐亘三十里”,毕再遇依然沉着应战,屡出奇兵,扰乱金军部署,迫使金军撤退,并乘胜追击至滁州,“获骡马一千五百三十一、鞍六百” 才凯旋而归。经此一役,十万金军自淮西南下的策略以失败告终,而围困楚州城的七万金军又面临粮草匮乏的被动局面,开禧三年春,毕再遇趁机“遣将分道挠击,军声大振” ,被困三月之久的楚州城最终得以解围。毕再遇屡建奇功,于开禧三年“除镇江都统制兼权山东、京东招抚司事”并“兼知扬州、淮东安抚使” 。在淮东安抚使任内,毕再遇还平定了湖海贼寇,“取贼肝胃烹而荐酒” ,威震一时。
毕再遇之所以能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建立卓越功勋,迅速成长为一代名将,是与他熟悉兵法策略又善于随机应变的军事才能密切相关的。史载“金人常以水匮败我”,毕再遇以数千草人“衣以甲胄,持旗帜戈矛”迷惑金兵,“金人警视,亟放水匮,后知其非兵也,甚沮”此时才出兵进攻,出奇制胜。又与金人作战,毕再遇“且战且却,至于数四,视日已晚,乃以香料煮黑豆,布地上,复前搏金人,佯为败走”诱导金人乘胜追击,趁其马“闻豆香皆就食,鞭之不前” 时反攻我师反攻之,大败金兵。类似的情形在北伐战争中时常发生,为当时人所称道。由此可见,在北伐战争中,他能够不拘泥于兵法,随机应变,屡出奇兵,善用策略,是以多次以少胜多,建立卓越功勋。毕再遇不仅善于用兵,也善于治军。他任淮东安抚使时,建治于扬州。当时有一只从北面投降过来的军队,多达两千五百人,毕再遇欣然接纳,只是将其“分隶建康、镇江军,每队不过数人” 以防止北军聚众生变。此外,多次助毕再遇建立奇功的敢死军,原本也只是一群乌合亡命之徒,他却“能驾驭得其用” ,并且还在多次战役中起到重要作用。
毕再遇一生扬名之事,就是北伐战争中取得的诸次胜利。开禧兵罢之时,毕再遇年以六十,在此之前的近三十年里,虽有勇名却并未得重用。而他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由一名普通武官迅速崛起,于嘉定元年“除左骁卫上将军“,这正是基于他在北伐战争中取得的累累战果。北伐结束,毕再遇“累疏乞归田里,赐诏不允,除保康军承宣使,降诏奖谕,寻令带职奏事,提举佑神观。” 此后又不断加以褒奖。嘉定十年,毕再遇七十岁,“以武信军节度使致仕”,并于同年去世。
纵观毕再遇的一生,少年得志,武艺绝人,“早以拳力闻” ,继承父愿又于行伍中初露锋芒,然而虽有勇名却无处施展。等到年近花甲,才在北伐战争中找到展示才华的舞台,得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开禧北伐的一年多时间里,“诸将用兵皆败,唯毕再遇数有功” ,累累战功在一片败绩中更显辉煌,更加凸显出毕再遇杰出的军事将领才能。随着北伐的结束,毕再遇辉煌的军人生涯也就走向终结。对于这样一个结局,毕再遇定然是极度不满意的,在和议签订之后,他多次上疏乞请回归田里也许就是对南宋政府的一种抗议。可以想见,在抗议无效的情况下,毕再遇是如何苦闷而又无奈地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十年。
一个具备杰出军事领导才能的将才,沉寂近三十年之后才在一场战争的机遇中迅速崛起,而这场战争又很快结束,也同时结束了毕再遇才刚刚开始的辉煌人生。作为开禧北伐中战功卓著的一代名将,毕再遇的一生也只有这一年多的事迹详见于史册,至于毕氏子孙是否继承了将门之风更是无从知晓。其根本原因在于沿袭北宋“崇文抑武”政策的南宋社会,依然缺乏武士实现自我价值的必要途径。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才导致少年得志的毕再遇反而无所作为,直到迟暮之年才在北伐战争中大展拳脚,数建奇功,骤然成名。而随着战争的结束,身居武职的毕再遇便又回到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状态。由此可见,作为开禧名将的毕再遇,他骤然获得的功成名就和转瞬即逝的辉煌都是缘于这场北伐战争,他的人生经历也是很多胸怀满腔热血,想要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价值的宋代武士的真实写照。如果将毕再遇的一生浓缩为开禧北伐的一年多时间,那么他的一生是辉煌的。然而,对于一个少年得志却到晚年才得以施展抱负,刚刚开始在战场上实现自我价值却又被迫结束战争的军人来说,这又是何其悲哀。即便如此,若与北宋时期空有一身才华和满腔热血却无用武之地,长期厕身闲散军职,最终死于一场操劳的礼仪活动的呼延赞 相比,毕再遇又是何其的幸运。而他的幸运,与其说是幸运,不如说是必然,是南宋政府想要收复故土的需要,由一场战争所成就。
注释:
①(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3,中华书局,1983年,第173页。
②(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86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19页。
③朱玉周:《毕再遇——被淹没的常胜将军》,《沧桑》,2008年第5期。
④(元)脱脱:《宋史》卷402《毕再遇传》,中华书局,1985年,第12185页。
⑤(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卷5,中华书局,1989年,第177页。
⑥《宋史》卷402《毕再遇传》,第12186页。
⑦《宋史》卷402《毕再遇传》,第12187页。
⑧ 《宋史》卷402《毕再遇传》,第12187页。
⑨ 《宋史》卷402《毕再遇传》,第12188页。
⑩《宋史》卷402《毕再遇传》,第12188页。
⑾ 《宋史》卷402《毕再遇传》,第12188页。
⑿(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卷5,第177页。
⒀《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卷13,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十二月,第196—197页。
⒁《宋史》卷402《毕再遇传》,第12188页。
⒂《宋史》卷402《毕再遇传》,第12188页。
⒃《宋史》卷402《毕再遇传》,第12189页。
⒄《宋史》卷402《毕再遇传》,第12187页。
⒅《宋史》卷402《毕再遇传》,第12189页。
⒆《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卷13,第196页。
⒇陈峰:《从呼延赞事迹看宋初朝政路线的演变》,《人文杂志》,2009年第1期。
(作者简介:余河郾(1991-),陕西汉中人,现为西北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史宋史方向研究生。)
毕再遇的父亲毕进,是南宋初年的一名武官,建炎年间曾跟随岳飞在江、淮一带抗金,护卫八陵。毕再遇出生于绍兴16年(1147年),自幼习武,“以恩补官,隶侍卫马司” ,因武艺出众,得到宋孝宗赏识。他少年得志,又深受父亲的影响,熟悉兵法策略,骁勇善战,在淳熙年间就“以勇名于军” 。
北伐之初,毕再遇隶属于山东、京东招抚使郭倪,与统制陈孝庆共取泗州。在泗州之战中,毕再遇以八十七名新刺敢死军为先锋,出奇制胜,“杀敌数百”,大败金军于东城;又恩威并施,“立大将旗,呼曰:‘大宋毕将军在此,尔等中原遗民,可速降’” ,促使淮平知县乞降,不费一兵一卒拿下西城。毕再遇顺利取得泗州两城,充分展示出他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将帅郭倪遂命其再独率四百八十骑先锋军攻取徐州,路遇攻取宿州不成,败退而归的李汝翼、郭倬,在闻得“宿州城下大水,我军不利”的情况下,反而加速行军。行至灵璧,毕再遇接到班师命令,此时金军以五千余骑追击溃散的宋军,为保诸军安全回撤,他“令敢死二十人守灵璧北门,自领兵冲敌阵”,杀敌甚众,将金兵向北逐出三十余里,并“度军行二十里,乃火灵璧” ,为大军顺利南撤提供了保障。灵璧一战,毕再遇战功第一,因此“自武节郎超授武功大夫,除左骁卫将军”,不久又“知盱眙军” ,由一个普通军官迅速晋升为独自镇守一方的大将。开禧二年冬天,金军“以骑步数万、战船五百余艘渡淮,泊楚州、淮阴间”,驻军七千万金兵围困楚州城,并派兵“三千守淮阴粮,又载粮三千艘泊大清河”。毕再遇奉命援楚,金军又趁虚而入,占领盱眙。在敌众我寡又后背受敌的情况下,毕再遇绕过重兵围困的楚州城,出奇兵攻取淮阴,不仅焚毁金军粮草,还生擒金军将领“乌古伦师勒、蒲察元奴等二十三人” ,从外围有力支援了楚州城中固守的宋军。此外,毕再遇还顺利收复盱眙,打破了金军的分化策略。金军在楚州城下受阻,谋求自黄狗滩渡淮,沿路驻军纷纷望风溃逃,毕再遇凭借多年的作战经验,断定“楚城坚兵多,敌粮草已空,所虑独淮西耳。六合最要害,彼必并力攻之”,遂“引兵赴六合”阻挡金兵。他奉命节制淮东军马,挫败金兵进驻六合的先锋部队,固守于城内,与金兵在六合城展开激烈的斗争。金兵欲以十万骑进军围攻六合城,“环城四面营帐亘三十里”,毕再遇依然沉着应战,屡出奇兵,扰乱金军部署,迫使金军撤退,并乘胜追击至滁州,“获骡马一千五百三十一、鞍六百” 才凯旋而归。经此一役,十万金军自淮西南下的策略以失败告终,而围困楚州城的七万金军又面临粮草匮乏的被动局面,开禧三年春,毕再遇趁机“遣将分道挠击,军声大振” ,被困三月之久的楚州城最终得以解围。毕再遇屡建奇功,于开禧三年“除镇江都统制兼权山东、京东招抚司事”并“兼知扬州、淮东安抚使” 。在淮东安抚使任内,毕再遇还平定了湖海贼寇,“取贼肝胃烹而荐酒” ,威震一时。
毕再遇之所以能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建立卓越功勋,迅速成长为一代名将,是与他熟悉兵法策略又善于随机应变的军事才能密切相关的。史载“金人常以水匮败我”,毕再遇以数千草人“衣以甲胄,持旗帜戈矛”迷惑金兵,“金人警视,亟放水匮,后知其非兵也,甚沮”此时才出兵进攻,出奇制胜。又与金人作战,毕再遇“且战且却,至于数四,视日已晚,乃以香料煮黑豆,布地上,复前搏金人,佯为败走”诱导金人乘胜追击,趁其马“闻豆香皆就食,鞭之不前” 时反攻我师反攻之,大败金兵。类似的情形在北伐战争中时常发生,为当时人所称道。由此可见,在北伐战争中,他能够不拘泥于兵法,随机应变,屡出奇兵,善用策略,是以多次以少胜多,建立卓越功勋。毕再遇不仅善于用兵,也善于治军。他任淮东安抚使时,建治于扬州。当时有一只从北面投降过来的军队,多达两千五百人,毕再遇欣然接纳,只是将其“分隶建康、镇江军,每队不过数人” 以防止北军聚众生变。此外,多次助毕再遇建立奇功的敢死军,原本也只是一群乌合亡命之徒,他却“能驾驭得其用” ,并且还在多次战役中起到重要作用。
毕再遇一生扬名之事,就是北伐战争中取得的诸次胜利。开禧兵罢之时,毕再遇年以六十,在此之前的近三十年里,虽有勇名却并未得重用。而他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由一名普通武官迅速崛起,于嘉定元年“除左骁卫上将军“,这正是基于他在北伐战争中取得的累累战果。北伐结束,毕再遇“累疏乞归田里,赐诏不允,除保康军承宣使,降诏奖谕,寻令带职奏事,提举佑神观。” 此后又不断加以褒奖。嘉定十年,毕再遇七十岁,“以武信军节度使致仕”,并于同年去世。
纵观毕再遇的一生,少年得志,武艺绝人,“早以拳力闻” ,继承父愿又于行伍中初露锋芒,然而虽有勇名却无处施展。等到年近花甲,才在北伐战争中找到展示才华的舞台,得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开禧北伐的一年多时间里,“诸将用兵皆败,唯毕再遇数有功” ,累累战功在一片败绩中更显辉煌,更加凸显出毕再遇杰出的军事将领才能。随着北伐的结束,毕再遇辉煌的军人生涯也就走向终结。对于这样一个结局,毕再遇定然是极度不满意的,在和议签订之后,他多次上疏乞请回归田里也许就是对南宋政府的一种抗议。可以想见,在抗议无效的情况下,毕再遇是如何苦闷而又无奈地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十年。
一个具备杰出军事领导才能的将才,沉寂近三十年之后才在一场战争的机遇中迅速崛起,而这场战争又很快结束,也同时结束了毕再遇才刚刚开始的辉煌人生。作为开禧北伐中战功卓著的一代名将,毕再遇的一生也只有这一年多的事迹详见于史册,至于毕氏子孙是否继承了将门之风更是无从知晓。其根本原因在于沿袭北宋“崇文抑武”政策的南宋社会,依然缺乏武士实现自我价值的必要途径。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才导致少年得志的毕再遇反而无所作为,直到迟暮之年才在北伐战争中大展拳脚,数建奇功,骤然成名。而随着战争的结束,身居武职的毕再遇便又回到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状态。由此可见,作为开禧名将的毕再遇,他骤然获得的功成名就和转瞬即逝的辉煌都是缘于这场北伐战争,他的人生经历也是很多胸怀满腔热血,想要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价值的宋代武士的真实写照。如果将毕再遇的一生浓缩为开禧北伐的一年多时间,那么他的一生是辉煌的。然而,对于一个少年得志却到晚年才得以施展抱负,刚刚开始在战场上实现自我价值却又被迫结束战争的军人来说,这又是何其悲哀。即便如此,若与北宋时期空有一身才华和满腔热血却无用武之地,长期厕身闲散军职,最终死于一场操劳的礼仪活动的呼延赞 相比,毕再遇又是何其的幸运。而他的幸运,与其说是幸运,不如说是必然,是南宋政府想要收复故土的需要,由一场战争所成就。
注释:
①(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3,中华书局,1983年,第173页。
②(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86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19页。
③朱玉周:《毕再遇——被淹没的常胜将军》,《沧桑》,2008年第5期。
④(元)脱脱:《宋史》卷402《毕再遇传》,中华书局,1985年,第12185页。
⑤(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卷5,中华书局,1989年,第177页。
⑥《宋史》卷402《毕再遇传》,第12186页。
⑦《宋史》卷402《毕再遇传》,第12187页。
⑧ 《宋史》卷402《毕再遇传》,第12187页。
⑨ 《宋史》卷402《毕再遇传》,第12188页。
⑩《宋史》卷402《毕再遇传》,第12188页。
⑾ 《宋史》卷402《毕再遇传》,第12188页。
⑿(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卷5,第177页。
⒀《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卷13,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十二月,第196—197页。
⒁《宋史》卷402《毕再遇传》,第12188页。
⒂《宋史》卷402《毕再遇传》,第12188页。
⒃《宋史》卷402《毕再遇传》,第12189页。
⒄《宋史》卷402《毕再遇传》,第12187页。
⒅《宋史》卷402《毕再遇传》,第12189页。
⒆《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卷13,第196页。
⒇陈峰:《从呼延赞事迹看宋初朝政路线的演变》,《人文杂志》,2009年第1期。
(作者简介:余河郾(1991-),陕西汉中人,现为西北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史宋史方向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