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数学教师应在教学设计环节、知识构建环节、巩固练习和总结归纳环节渗透转化思想,将抽象问题转化为直观问题,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将一般问题转化为特殊问题,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 转化思想
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A-0084-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教给学生“转化”思想对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仅要在教学设计环节充分地体现转化的数学思想,也要在知识构建的环节充分地体现转化的数学思想,在巩固练习和归纳总结环节也要发挥转化思想的作用,从而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一、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直观问题
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它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而小学生還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其数学抽象思维能力并不是很强,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学如果一味地采用抽象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就会对这些数学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理解。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逐渐失去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难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教师重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将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成直观的数学问题,教学效果就会大不相同。
例如:[12]+[14]+[18]+[116]……= .
本题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是一道很抽象的数学题,学生一时难以理解。但仔细观察这道题学生就会发现,每一项分数都是前一项分数的[12],由于小学生还没有接触到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因此,直接让学生解决这样问题肯定是有困难的。此时教师就要尽可能地将抽象的问题转化成直观的问题引导学生感知。教师可以出示一条线段,将线段取一半,用[12]表示,再取其中的一半用[14]表示,以此类推,直到将这条线段全部取尽,这就是取了整条线段,那么所得到的结果就可以用1来表示。因此,通过将抽象化问题进行直观化的转化,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将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经常会遇到一些相对复杂的问题,如果直接让学生在课堂中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那么解题过程会比较繁琐,这样会使学生逐渐丧失信心,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将那些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转化成一些结构和数量相似的简单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模型,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相应的检验,进而较好地解决相关的问题。
例如,快速口算题:75×75、85×85、95×95、105×105……
仔细观察这类题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题每个因数的数字都是一样的,并且因数个位数字都是5,如果不知道个位数是5的相同因数相乘的规律,就直接口算肯定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简单的个位数为5的相同数相乘开始尝试,让学生在多次的尝试中发现其中的规律,从而在解决一些相对大一点的数字相乘问题时就变得比较简单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在学生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验证来证实自己发现的规律是否正确,以探寻正确解决相关问题的模型和有效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三、将一般问题转化为特殊的问题
数学问题都有其自身的普遍规律,这些规律的得出都是对一些一般问题存在的共同特征的总结,所总结出的规律普遍存在着抽象性。小学生对于抽象规律的理解有较大的困难,教师如果直接将一些一般数学问题的普遍规律呈现给学生,学生往往对相关规律的认识不够深入。针对这种状况,教师要善于运用转化思想,将一般问题转化成学生易于理解的特殊问题,通过对特殊问题的研究,可以很好地理解一般的问题,归纳出其中所隐含的规律。
例如,要围成一个三角形需要3个小棒,围成两个三角形时需要5根小棒,围成三个三角形时则需要7根小棒,那么要围成10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要围成25个、n个三角形呢?
仔细分析这道题我们不难发现,只有围成第一个三角形时用了3根小棒,以后每增加一个三角形就只需要增加2根小棒。如果要围成10个三角形则用3+(10-1)×2=21(根);围成25个三角形则用3+(25-1)×2=51(根);要围成n个三角形则用3+2×(n-1)=2n+1(根)小棒。在教学中如果教师直接将3+2×(n-1)=2n+1呈现给学生,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就要举出更多的特殊例子,通过列举这些相对典型、特殊的例子,让学生很快就理解一般规律,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应重视“转化”数学思想的运用,在具体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教会学生转化思想,以此作为打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这把“锁”的“金钥匙”。
(责编 林 剑)
【关键词】小学数学 转化思想
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A-0084-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教给学生“转化”思想对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仅要在教学设计环节充分地体现转化的数学思想,也要在知识构建的环节充分地体现转化的数学思想,在巩固练习和归纳总结环节也要发挥转化思想的作用,从而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一、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直观问题
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它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而小学生還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其数学抽象思维能力并不是很强,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学如果一味地采用抽象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就会对这些数学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理解。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逐渐失去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难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教师重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将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成直观的数学问题,教学效果就会大不相同。
例如:[12]+[14]+[18]+[116]……= .
本题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是一道很抽象的数学题,学生一时难以理解。但仔细观察这道题学生就会发现,每一项分数都是前一项分数的[12],由于小学生还没有接触到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因此,直接让学生解决这样问题肯定是有困难的。此时教师就要尽可能地将抽象的问题转化成直观的问题引导学生感知。教师可以出示一条线段,将线段取一半,用[12]表示,再取其中的一半用[14]表示,以此类推,直到将这条线段全部取尽,这就是取了整条线段,那么所得到的结果就可以用1来表示。因此,通过将抽象化问题进行直观化的转化,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将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经常会遇到一些相对复杂的问题,如果直接让学生在课堂中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那么解题过程会比较繁琐,这样会使学生逐渐丧失信心,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将那些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转化成一些结构和数量相似的简单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模型,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相应的检验,进而较好地解决相关的问题。
例如,快速口算题:75×75、85×85、95×95、105×105……
仔细观察这类题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题每个因数的数字都是一样的,并且因数个位数字都是5,如果不知道个位数是5的相同因数相乘的规律,就直接口算肯定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简单的个位数为5的相同数相乘开始尝试,让学生在多次的尝试中发现其中的规律,从而在解决一些相对大一点的数字相乘问题时就变得比较简单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在学生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验证来证实自己发现的规律是否正确,以探寻正确解决相关问题的模型和有效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三、将一般问题转化为特殊的问题
数学问题都有其自身的普遍规律,这些规律的得出都是对一些一般问题存在的共同特征的总结,所总结出的规律普遍存在着抽象性。小学生对于抽象规律的理解有较大的困难,教师如果直接将一些一般数学问题的普遍规律呈现给学生,学生往往对相关规律的认识不够深入。针对这种状况,教师要善于运用转化思想,将一般问题转化成学生易于理解的特殊问题,通过对特殊问题的研究,可以很好地理解一般的问题,归纳出其中所隐含的规律。
例如,要围成一个三角形需要3个小棒,围成两个三角形时需要5根小棒,围成三个三角形时则需要7根小棒,那么要围成10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要围成25个、n个三角形呢?
仔细分析这道题我们不难发现,只有围成第一个三角形时用了3根小棒,以后每增加一个三角形就只需要增加2根小棒。如果要围成10个三角形则用3+(10-1)×2=21(根);围成25个三角形则用3+(25-1)×2=51(根);要围成n个三角形则用3+2×(n-1)=2n+1(根)小棒。在教学中如果教师直接将3+2×(n-1)=2n+1呈现给学生,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就要举出更多的特殊例子,通过列举这些相对典型、特殊的例子,让学生很快就理解一般规律,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应重视“转化”数学思想的运用,在具体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教会学生转化思想,以此作为打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这把“锁”的“金钥匙”。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