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而让学生爱上阅读并非是一件易事,它不可能立竿见影,它需要老师的循循善诱,家长的大力支持。只要坚持不懈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就会逐渐成为自觉行为。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书兴趣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全球化、信息化和高科技发展的趋势,要求我们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创新的精神、开放视野合作的意识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热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使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并给学生营造一种适合阅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阅读时能够做到入情入境,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神奇以及阅读内容的丰富多彩。这样,经过反复的阅读练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发展,而且想象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因为这种阅读方法的新颖性,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二、以意激情,情意相合
在一切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质疑地位独特,不仅是积极思维的表现,而且是好奇、探究欲望的显露,教师应呵护有加,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关键词句的表情达意作用,才能激发对文本的个性体验。如教学《九寨沟》一文,以生动的笔触,饱蘸的浓墨谱写了九寨沟的神奇与美妙。为了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我采取了互动阅读法,通过引导学生听读、自读、互读,在互动中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入境会文。首先,我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美的情境中,让学生在优美的倾听中充分升华情感共鸣,体验到文章蕴藏的美意。再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来读,在中间再穿插各种图片资料,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与体会。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交流,整体意蕴。在充分的朗读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和方式呈现给大家。通过如上这样由“扶”到“放”的阅读方式,让学生在读、说、记中,不断感受小动物的可爱,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三、让学生学会边读边思考,培养感悟能力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进行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如果学生只读不思考,阅读教学就会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目的。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耐心解释,并对学生进行鼓励。因为学生一旦对所阅读的内容提出了问题,就说明学生进行了思考。这种“疑”的产生,正是学生阅读收获的表现。例如,在学《草船借箭》一文时,一位学生问道:“借来的东西是要还的,这箭借来了,还用还吗?”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因为这名学生把文中的“借”和日常生活中的“借”联系起来了,并有所分析,有所感悟。我便趁机把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陷害诸葛亮的做法讲给学生听。于是学生了解了借箭目的,理解了“借”的含义。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这样,学生的阅读目的就会更加明确,也会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由此可见,优秀的语文教师通常会采用“启发式”阅读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总之,阅读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素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作用。
四、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提升学生阅读素养
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文能力的提高,除了通过课内阅读,还要借助课外阅读来实现。课外阅读既能开阔视野,还能增加知识积累、提高自学能力,对于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很有益处,因此应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有机结合起来。一是向学生推荐读物。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对于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认识模糊,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精心挑选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的、有助于提升综合素质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读物,作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例如《成语故事》、《十万个为什么》、《365夜新故事》等。二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学生既可以根据自己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进行选读,也可以对一些书报进行快读,还可以对重点文章进行精读。在读的基础上,要学会知识积累,学习习作技巧,并能够应用到写作中。注意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既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良好的读书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让学生爱上阅读并非是一件易事,它不可能立竿见影。它需要老师的循循善诱,家长的大力支持。只要坚持不懈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就逐渐成为自觉行为。阅读让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自在的遨游,为学生们撑起一片多彩的蓝天。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书兴趣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全球化、信息化和高科技发展的趋势,要求我们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创新的精神、开放视野合作的意识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热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使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并给学生营造一种适合阅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阅读时能够做到入情入境,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神奇以及阅读内容的丰富多彩。这样,经过反复的阅读练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发展,而且想象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因为这种阅读方法的新颖性,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二、以意激情,情意相合
在一切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质疑地位独特,不仅是积极思维的表现,而且是好奇、探究欲望的显露,教师应呵护有加,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关键词句的表情达意作用,才能激发对文本的个性体验。如教学《九寨沟》一文,以生动的笔触,饱蘸的浓墨谱写了九寨沟的神奇与美妙。为了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我采取了互动阅读法,通过引导学生听读、自读、互读,在互动中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入境会文。首先,我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美的情境中,让学生在优美的倾听中充分升华情感共鸣,体验到文章蕴藏的美意。再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来读,在中间再穿插各种图片资料,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与体会。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交流,整体意蕴。在充分的朗读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和方式呈现给大家。通过如上这样由“扶”到“放”的阅读方式,让学生在读、说、记中,不断感受小动物的可爱,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三、让学生学会边读边思考,培养感悟能力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进行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如果学生只读不思考,阅读教学就会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目的。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耐心解释,并对学生进行鼓励。因为学生一旦对所阅读的内容提出了问题,就说明学生进行了思考。这种“疑”的产生,正是学生阅读收获的表现。例如,在学《草船借箭》一文时,一位学生问道:“借来的东西是要还的,这箭借来了,还用还吗?”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因为这名学生把文中的“借”和日常生活中的“借”联系起来了,并有所分析,有所感悟。我便趁机把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陷害诸葛亮的做法讲给学生听。于是学生了解了借箭目的,理解了“借”的含义。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这样,学生的阅读目的就会更加明确,也会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由此可见,优秀的语文教师通常会采用“启发式”阅读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总之,阅读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素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作用。
四、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提升学生阅读素养
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文能力的提高,除了通过课内阅读,还要借助课外阅读来实现。课外阅读既能开阔视野,还能增加知识积累、提高自学能力,对于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很有益处,因此应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有机结合起来。一是向学生推荐读物。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对于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认识模糊,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精心挑选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的、有助于提升综合素质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读物,作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例如《成语故事》、《十万个为什么》、《365夜新故事》等。二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学生既可以根据自己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进行选读,也可以对一些书报进行快读,还可以对重点文章进行精读。在读的基础上,要学会知识积累,学习习作技巧,并能够应用到写作中。注意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既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良好的读书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让学生爱上阅读并非是一件易事,它不可能立竿见影。它需要老师的循循善诱,家长的大力支持。只要坚持不懈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就逐渐成为自觉行为。阅读让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自在的遨游,为学生们撑起一片多彩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