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已清晰地呈现出三大趋势:评价对象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既关注“有效教学”成果的达成,也关注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状态表现;强调评价标准从单一性走向多元性,从静态性走向生成性。在此趋势下各地教育行政或研究部门纷纷推出形式多样的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条条框框地勾画出了一堂“好课”的轮廓。我认为,体育与健康教学有其特殊性,何为一堂“好课”必须从多角度去分析,否则会造成教师的思维定势。我们已经看到一些体育课开始从过去的“满堂灌”变成“满堂跑”,一些教师误认为这样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样的课就是“好课”。
1 开放性的“好课”
什么样的课才能称之为一节好课呢?德国体育教学法专家海克尔得出的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一是出汗,二是笑;我国崔允漷教授将“好课”标准归纳为“教的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好课”五个标准:①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②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③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④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⑤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郑金洲教授将“好课”概括为“十化”: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学生学习的主动化、师生互动的有效化、学科教学的整合化、教学过程的动态化、教学资源的优化、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教学策略的综合化、教学对象的个别化、教学评价多元化。从以上看出,“好课”不是一个规范性的概念,而是一个开放性、多元化的概念。不同的评价主体与客体、不同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取向,都会形成不同的标准。就体育与健康教学而言,不同教学内容、不同课堂类型的课其标准也有所不同,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标准下的“好课”的看法也应是多种多样的。正是由于这种开放性、多元性,为广大体育教师创造性教学提供了一定的自主性。
一堂好课的标准在于教师从多方面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教得有效、学得愉快,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体育运动。教得有效就是说一堂课有一堂课的目标,这节课你的目标没有完成,无论你教法多好,教态多么美丽动人,采取了怎样先进的、生动有趣的多媒体教学,这节课一定是失败的。一堂课上完后,学生学会了什么,有多少人基本学会,老师一定要心中有底。本质上来说体育教学当然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技巧、锻炼的方法等,只不过由传统的教师包教,改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合作学习。其次,学得愉快就是说学生在这节课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是愉快的,是充满兴趣的。这里要避免几个误区:一是片面追求热闹的场面,以为学生笑了、运动了、气氛热烈了就是好课。二是单纯的兴趣观。学习的有趣与学生的思考、探究应有机结合,毕竟体育课不仅仅是玩,它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的问题。
2 “好课”是常态下“有待完善的课”
以往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很多听课者、评课者在听课前往往带着某种理想化的模式来听课、评课,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一味地对授课教师“高标准”、“严要求”,求全责备。这样只能挫伤教师的教改积极性,或者使授课者课前“千锤百炼”以求“完美无缺”。其实,平实是一节“好课”的基本要素。“好课”是常态下的课,它不是摆设,无须掩饰,而是具有非常强的普适性,“好课”的原则或者理念不需要特殊的条件支持就可以实现。叶澜教授视“好课”为常态下“有待完善的课”,侧重于其“真实性”。“真实性”则提醒我们关注“好课”的缺点,通过反面来认识和学习“好课”,而避免不实的夸张或歪曲。
一堂平时的体育与健康课,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暴露,因此我们才可能有针对性地对研讨并改进。这也正是我们开展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之一。有“问题”的课并非都不是“好课”。一节“好课”无须样样完美,只求在某一点上有所突破,对学生有收获,对教师有感悟,或对听课者有启迪,我们就可称为“好课”。
3 “好课”背后有情境衬托
体育课堂教学是在师生身体、思维交互活动中进行,有很强的情境性,其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该指向课堂的整体情境,而不是仅仅指向教师或学生分离的行为。来自课堂主体的师生双方的任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蕴涵着多种复杂的因素,只有将其置于特定的背景下,才能做出恰当的解释。从这个意义上说,具体到每一堂课,各种各样的“好课”评价标准都只是给我们教学评价工作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我们不应将它绝对化、教条化。在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中,我们能拿着一张写满条条框框的课堂质量评价表去验评所有教师的课,这种表格果真存在吗?课堂教学的情境化提醒我们不能照抄照搬一些优秀公开课的教案来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教学,也不能对所有学生从头到尾只有一种教学形式上课。情境是体育课堂教学保持鲜活的支柱,是保证每节课具有鲜明“个性”的源动力。
4 应用前瞻性眼光看“好课”标准
有些体育与健康课特别是教改课、研究课,因为只是一种尝试,有时当堂课上并不能显示它的的闪光之处,但它是某种理念实施的开端,或者是培养某种意识,这样的课往往是课上播种,课后才能开花结果。对这种课评价标准的适用眼光就不能仅局限在课上的短时效果上,而要着眼于长久的、甚至是学生终生受益上,即要有前瞻性的眼光。但是当前无论是听课者还是评课者恰恰忽略了这一点。一堂课定终身,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标准。这样容易误导一些教师将眼光定格在短期效应上,将一些先进的理念扼杀在摇篮中。
从多角度看待“好课”标准,不要让标准的条条框框束缚我们的思想、才能涌现出更多充满个性、勇于创造的教师投身于新课程实验,上出更多精彩的好课来丰富、充实“好课”标准。
1 开放性的“好课”
什么样的课才能称之为一节好课呢?德国体育教学法专家海克尔得出的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一是出汗,二是笑;我国崔允漷教授将“好课”标准归纳为“教的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好课”五个标准:①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②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③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④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⑤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郑金洲教授将“好课”概括为“十化”: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学生学习的主动化、师生互动的有效化、学科教学的整合化、教学过程的动态化、教学资源的优化、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教学策略的综合化、教学对象的个别化、教学评价多元化。从以上看出,“好课”不是一个规范性的概念,而是一个开放性、多元化的概念。不同的评价主体与客体、不同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取向,都会形成不同的标准。就体育与健康教学而言,不同教学内容、不同课堂类型的课其标准也有所不同,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标准下的“好课”的看法也应是多种多样的。正是由于这种开放性、多元性,为广大体育教师创造性教学提供了一定的自主性。
一堂好课的标准在于教师从多方面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教得有效、学得愉快,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体育运动。教得有效就是说一堂课有一堂课的目标,这节课你的目标没有完成,无论你教法多好,教态多么美丽动人,采取了怎样先进的、生动有趣的多媒体教学,这节课一定是失败的。一堂课上完后,学生学会了什么,有多少人基本学会,老师一定要心中有底。本质上来说体育教学当然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技巧、锻炼的方法等,只不过由传统的教师包教,改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合作学习。其次,学得愉快就是说学生在这节课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是愉快的,是充满兴趣的。这里要避免几个误区:一是片面追求热闹的场面,以为学生笑了、运动了、气氛热烈了就是好课。二是单纯的兴趣观。学习的有趣与学生的思考、探究应有机结合,毕竟体育课不仅仅是玩,它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的问题。
2 “好课”是常态下“有待完善的课”
以往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很多听课者、评课者在听课前往往带着某种理想化的模式来听课、评课,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一味地对授课教师“高标准”、“严要求”,求全责备。这样只能挫伤教师的教改积极性,或者使授课者课前“千锤百炼”以求“完美无缺”。其实,平实是一节“好课”的基本要素。“好课”是常态下的课,它不是摆设,无须掩饰,而是具有非常强的普适性,“好课”的原则或者理念不需要特殊的条件支持就可以实现。叶澜教授视“好课”为常态下“有待完善的课”,侧重于其“真实性”。“真实性”则提醒我们关注“好课”的缺点,通过反面来认识和学习“好课”,而避免不实的夸张或歪曲。
一堂平时的体育与健康课,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暴露,因此我们才可能有针对性地对研讨并改进。这也正是我们开展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之一。有“问题”的课并非都不是“好课”。一节“好课”无须样样完美,只求在某一点上有所突破,对学生有收获,对教师有感悟,或对听课者有启迪,我们就可称为“好课”。
3 “好课”背后有情境衬托
体育课堂教学是在师生身体、思维交互活动中进行,有很强的情境性,其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该指向课堂的整体情境,而不是仅仅指向教师或学生分离的行为。来自课堂主体的师生双方的任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蕴涵着多种复杂的因素,只有将其置于特定的背景下,才能做出恰当的解释。从这个意义上说,具体到每一堂课,各种各样的“好课”评价标准都只是给我们教学评价工作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我们不应将它绝对化、教条化。在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中,我们能拿着一张写满条条框框的课堂质量评价表去验评所有教师的课,这种表格果真存在吗?课堂教学的情境化提醒我们不能照抄照搬一些优秀公开课的教案来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教学,也不能对所有学生从头到尾只有一种教学形式上课。情境是体育课堂教学保持鲜活的支柱,是保证每节课具有鲜明“个性”的源动力。
4 应用前瞻性眼光看“好课”标准
有些体育与健康课特别是教改课、研究课,因为只是一种尝试,有时当堂课上并不能显示它的的闪光之处,但它是某种理念实施的开端,或者是培养某种意识,这样的课往往是课上播种,课后才能开花结果。对这种课评价标准的适用眼光就不能仅局限在课上的短时效果上,而要着眼于长久的、甚至是学生终生受益上,即要有前瞻性的眼光。但是当前无论是听课者还是评课者恰恰忽略了这一点。一堂课定终身,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标准。这样容易误导一些教师将眼光定格在短期效应上,将一些先进的理念扼杀在摇篮中。
从多角度看待“好课”标准,不要让标准的条条框框束缚我们的思想、才能涌现出更多充满个性、勇于创造的教师投身于新课程实验,上出更多精彩的好课来丰富、充实“好课”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