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现当代女画家中,孙多慈是一位富有才华、在艺术上有着自己独立追求的不凡女画家。许多人对孙多慈感到陌生,即便知道一些也多是从徐悲鸿的艺术人生中获知的。那是因为孙多慈是徐悲鸿的学生,新中国成立前她去了台湾。2015年11月,浙江美术馆举办的“孤山丽水觅诗情孙多慈画展”让许多爱好美术的人更多地了解她的艺术才情。
孙多慈又名孙韵君,出身名门望族,从小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1913年出生于安徽寿县。她的祖父孙家鼐是清末重臣,历任工、礼、吏、户部尚书和中国首任学务大臣,曾一手创办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父亲孙传瑗曾参加晚清民主革命,为一代名士。孙多慈自幼酷爱丹青,17岁时毕业于安徽省立第一中学高中部。
1930年,孙多慈到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求学。当时徐悲鸿正好是美术系主任,也时常亲自授课。因为孙多慈的冰雪聪明,加上一定的绘画天赋与其少女的清新纯真,于是,徐悲鸿先生的笔下就多了一些描绘孙多慈少女风姿的素描与油画。徐悲鸿极为欣赏孙多慈的艺术天赋,悉心传授,孙多慈也精心研习。他俩还有过一段师生间的“慈悲之恋”。徐悲鸿为她画的数幅肖像,其中《台城夜月》等两幅油画,因遭徐悲鸿妻子蒋碧微嫉妒,被取走后下落不明。
虽然绯闻被传得沸沸扬扬,但孙多慈确实是一位才女画家。离开大陆前曾在安徽、上海等地举办个人书画展,影响远播。美学大师宗白华称赞她:“天资敏悟,好学不倦,是真能以艺术为生命为灵魂者。”她的素描利落的线条和层叠光影的运用,“落笔有韵,取象不惑,好像前生与造化有约,一经睹面,即能会心于体态意趣之间……”
1935年,孙多慈毕业于中央大学。她于毕业之初就出版了个人画集。
孙多慈曾在浙江生活和工作,与浙江有着不解之缘。抗战爆发,孙多慈全家从长沙迁到桂林,又从桂林来到浙江丽水。她在浙江省立联合中学任教,仍孜孜不倦地进行美术创作。她经常去瓯江边写生,那帆影、那船工,都是她描绘的对象。
抗战时期,儿童保育会浙江分会第一儿童保育院设在丽水县碧湖镇,保育院收容来自沦陷区无家可归的难童与学生。院长是孙多慈儿时的玩伴、大学同学李家应。孙家避难到丽水,先在李家应所主持的儿童保育院暂时安顿。孙多慈在中学任教后,仍继续到保育院协助李家应照应院童的活动及生活。闲暇时她喜欢为院童速写画像,杭州画展中所选展的“保育院系列”素描作品即是其中的一部分。
那时徐悲鸿应邀去印度讲学,一去四五年不归。到1942年春回国时,孙多慈已经在父亲的安排下,认识并嫁给了时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的许绍棣。
从丽水来到杭州安家,孙多慈与西湖山色朝夕相伴。她的艺术生涯开始于南京中央大学,成长于浙江的丽水,发展却在她移居杭州的西子湖畔。
学习古典文学是孙多慈幼年的日常功课,渊源可溯自她的家学。孙多慈的古文造诣得自父亲。她自述:“吾父授吾以《毛诗》,曰:‘此诗也,人间之至文也;然诗也,亦画也。’授吾以《离骚》、两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孔雀东南飞》诸篇什,曰:‘此辞赋与诗,人间之至文;然亦画也。’又进而授吾庄列之文,曰:‘此史也,然亦诗也、画也。汝其识之!’”
孙家在抗战时期流离迁徙,作诗填词成了家人寄情的趣事。在丽水、西湖的岁月里,吟诗作词、写生绘画是孙多慈再快乐不过的事儿。杭州画展中有一些青山绿水的风景题材作品,就是她在丽水、杭州生活的写照。
孤山丽水可视作孙多慈的第二故乡。孤山是她离开大陆前最后的居住地。她在杭州的这段时间,也是她一生中创作最旺盛的时期,杭州对孙多慈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
1947年后,孙多慈出国,后随丈夫转赴台湾,精研绘画,成为知名画家。上世纪五十年代又赴美国和法国进修,画艺更为圆熟。她为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并任系主任,又曾在文化大学兼任艺术系首任系主任。1948年她任台湾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后任院长,教书育人,桃李满园。
“孤山丽水觅诗情孙多慈画展”展出孙多慈作品80件,包括油画、素描、水墨、书法等,展示出她不同凡响的艺术人生。她的儿子许珏方特地从美国赶来参加画展开幕式活动。他谈到这次画展作品的来源时说:“最早这个画展是由几个学生提出来的,花了好几年时间,后来有特别的机缘找到一批画,所以才有足够的画作可以展览。”
孙多慈因患癌症,1975年2月病逝于美国洛杉矶,享年仅63岁。在孙多慈的眼中,绘画是“画心、画梦”。从丽水到杭州的这一段人生里程,是倾其生命的寻寻觅觅,构筑了她的艺术之梦。
孙多慈又名孙韵君,出身名门望族,从小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1913年出生于安徽寿县。她的祖父孙家鼐是清末重臣,历任工、礼、吏、户部尚书和中国首任学务大臣,曾一手创办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父亲孙传瑗曾参加晚清民主革命,为一代名士。孙多慈自幼酷爱丹青,17岁时毕业于安徽省立第一中学高中部。
1930年,孙多慈到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求学。当时徐悲鸿正好是美术系主任,也时常亲自授课。因为孙多慈的冰雪聪明,加上一定的绘画天赋与其少女的清新纯真,于是,徐悲鸿先生的笔下就多了一些描绘孙多慈少女风姿的素描与油画。徐悲鸿极为欣赏孙多慈的艺术天赋,悉心传授,孙多慈也精心研习。他俩还有过一段师生间的“慈悲之恋”。徐悲鸿为她画的数幅肖像,其中《台城夜月》等两幅油画,因遭徐悲鸿妻子蒋碧微嫉妒,被取走后下落不明。
虽然绯闻被传得沸沸扬扬,但孙多慈确实是一位才女画家。离开大陆前曾在安徽、上海等地举办个人书画展,影响远播。美学大师宗白华称赞她:“天资敏悟,好学不倦,是真能以艺术为生命为灵魂者。”她的素描利落的线条和层叠光影的运用,“落笔有韵,取象不惑,好像前生与造化有约,一经睹面,即能会心于体态意趣之间……”
1935年,孙多慈毕业于中央大学。她于毕业之初就出版了个人画集。
孙多慈曾在浙江生活和工作,与浙江有着不解之缘。抗战爆发,孙多慈全家从长沙迁到桂林,又从桂林来到浙江丽水。她在浙江省立联合中学任教,仍孜孜不倦地进行美术创作。她经常去瓯江边写生,那帆影、那船工,都是她描绘的对象。
抗战时期,儿童保育会浙江分会第一儿童保育院设在丽水县碧湖镇,保育院收容来自沦陷区无家可归的难童与学生。院长是孙多慈儿时的玩伴、大学同学李家应。孙家避难到丽水,先在李家应所主持的儿童保育院暂时安顿。孙多慈在中学任教后,仍继续到保育院协助李家应照应院童的活动及生活。闲暇时她喜欢为院童速写画像,杭州画展中所选展的“保育院系列”素描作品即是其中的一部分。
那时徐悲鸿应邀去印度讲学,一去四五年不归。到1942年春回国时,孙多慈已经在父亲的安排下,认识并嫁给了时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的许绍棣。
从丽水来到杭州安家,孙多慈与西湖山色朝夕相伴。她的艺术生涯开始于南京中央大学,成长于浙江的丽水,发展却在她移居杭州的西子湖畔。
学习古典文学是孙多慈幼年的日常功课,渊源可溯自她的家学。孙多慈的古文造诣得自父亲。她自述:“吾父授吾以《毛诗》,曰:‘此诗也,人间之至文也;然诗也,亦画也。’授吾以《离骚》、两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孔雀东南飞》诸篇什,曰:‘此辞赋与诗,人间之至文;然亦画也。’又进而授吾庄列之文,曰:‘此史也,然亦诗也、画也。汝其识之!’”
孙家在抗战时期流离迁徙,作诗填词成了家人寄情的趣事。在丽水、西湖的岁月里,吟诗作词、写生绘画是孙多慈再快乐不过的事儿。杭州画展中有一些青山绿水的风景题材作品,就是她在丽水、杭州生活的写照。
孤山丽水可视作孙多慈的第二故乡。孤山是她离开大陆前最后的居住地。她在杭州的这段时间,也是她一生中创作最旺盛的时期,杭州对孙多慈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
1947年后,孙多慈出国,后随丈夫转赴台湾,精研绘画,成为知名画家。上世纪五十年代又赴美国和法国进修,画艺更为圆熟。她为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并任系主任,又曾在文化大学兼任艺术系首任系主任。1948年她任台湾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后任院长,教书育人,桃李满园。
“孤山丽水觅诗情孙多慈画展”展出孙多慈作品80件,包括油画、素描、水墨、书法等,展示出她不同凡响的艺术人生。她的儿子许珏方特地从美国赶来参加画展开幕式活动。他谈到这次画展作品的来源时说:“最早这个画展是由几个学生提出来的,花了好几年时间,后来有特别的机缘找到一批画,所以才有足够的画作可以展览。”
孙多慈因患癌症,1975年2月病逝于美国洛杉矶,享年仅63岁。在孙多慈的眼中,绘画是“画心、画梦”。从丽水到杭州的这一段人生里程,是倾其生命的寻寻觅觅,构筑了她的艺术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