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素质和修养,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内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和情感培养,有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化素养;培养
语文学科的教育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生活经验较少,语文素养普遍不高,语文教师要从这个现状出发,在教学中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手段,促進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然而语文教学一直都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中往往将能力培养放在教学的首位,忽视了语文学科本身的语言性,只针对语文能力的训练虽然短期内好像有成效,却达不到语文应有的厚积薄发效果。而且小学生正处在学习习惯形成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得到巨大的提升。笔者结合实践,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 树立大语文学科观念
基础教育改革倡导素质教育,而语文学科正是践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学科,语文学科不仅要教会学生听说读写,更要将学生素质的提高放在教学的首位。因此,语文学科的教学不能仅限于教材中的内容,更要将语文学习深入到生活中,扩展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教学内容仅限于教材,不仅教学面狭窄,也难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念,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自然等结合起来,扩展教学面,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如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时,笔者将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扩展:让学生说说他们都去过哪些旅游胜地,见过哪些和课文中差不多的景象,给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的机会。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就和生活联系在一起了。
二、 结合课本内容,组织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重要方式,在语文教学中,从语文教材内容出发,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因此,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设置相应的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继续学习课文知识的同时又将课文活动扩展到生活中,将语文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如在教学《负荆请罪》一课时,笔者组织学生进行演课本剧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需要将台词熟悉记忆,并富有感情地表演出来。加入了学生自己的想象,加入了自己的语言、动作,这样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并将本单元的“训练点”——语言的表达,进一步的落实。又如在教学《走,我们去植树》一课后,笔者组织学生在校园里进行植树活动,带领学生亲手种下一棵树苗。
三、 向课外延伸,挖掘生活中蕴含的语文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与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本教材,要将语文学习扩展到生活中,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养成读报的好习惯》一课后,笔者要求学生每天看看报纸,看看身边发生了什么事情,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养成看报纸的好习惯。又如笔者给学生推荐了一些有价值的电视节目“百家讲坛”“走近科学”“今日说法”等,引导学生在轻松中学习知识,并设置一节讨论课,让那个学生在课上讨论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四、 重视课外阅读,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课外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和练习,还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小学生没有辨别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给学生推荐一些有价值的课外读物,供学生进行选择,教师还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如学完古诗后,推荐学生选读《唐诗三百首》,在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可读《安徒生童话》,使学生在课外继续学习语文知识,笔者还要求学生看到自己喜欢的语句,要摘抄下来,并经常地翻看,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还增加了学生的阅读积累,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随之有着明显的改观。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基本的知识,教师还要树立大语文观,将语文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语文,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蔡颜.小学语文教学中低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科教文汇,2014.
[2]许展方.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J].新课程学习,2011.
作者简介:
张卉,江苏省徐州市,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柳泉镇后象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化素养;培养
语文学科的教育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生活经验较少,语文素养普遍不高,语文教师要从这个现状出发,在教学中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手段,促進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然而语文教学一直都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中往往将能力培养放在教学的首位,忽视了语文学科本身的语言性,只针对语文能力的训练虽然短期内好像有成效,却达不到语文应有的厚积薄发效果。而且小学生正处在学习习惯形成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得到巨大的提升。笔者结合实践,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 树立大语文学科观念
基础教育改革倡导素质教育,而语文学科正是践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学科,语文学科不仅要教会学生听说读写,更要将学生素质的提高放在教学的首位。因此,语文学科的教学不能仅限于教材中的内容,更要将语文学习深入到生活中,扩展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教学内容仅限于教材,不仅教学面狭窄,也难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念,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自然等结合起来,扩展教学面,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如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时,笔者将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扩展:让学生说说他们都去过哪些旅游胜地,见过哪些和课文中差不多的景象,给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的机会。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就和生活联系在一起了。
二、 结合课本内容,组织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重要方式,在语文教学中,从语文教材内容出发,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因此,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设置相应的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继续学习课文知识的同时又将课文活动扩展到生活中,将语文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如在教学《负荆请罪》一课时,笔者组织学生进行演课本剧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需要将台词熟悉记忆,并富有感情地表演出来。加入了学生自己的想象,加入了自己的语言、动作,这样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并将本单元的“训练点”——语言的表达,进一步的落实。又如在教学《走,我们去植树》一课后,笔者组织学生在校园里进行植树活动,带领学生亲手种下一棵树苗。
三、 向课外延伸,挖掘生活中蕴含的语文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与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本教材,要将语文学习扩展到生活中,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养成读报的好习惯》一课后,笔者要求学生每天看看报纸,看看身边发生了什么事情,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养成看报纸的好习惯。又如笔者给学生推荐了一些有价值的电视节目“百家讲坛”“走近科学”“今日说法”等,引导学生在轻松中学习知识,并设置一节讨论课,让那个学生在课上讨论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四、 重视课外阅读,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课外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和练习,还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小学生没有辨别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给学生推荐一些有价值的课外读物,供学生进行选择,教师还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如学完古诗后,推荐学生选读《唐诗三百首》,在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可读《安徒生童话》,使学生在课外继续学习语文知识,笔者还要求学生看到自己喜欢的语句,要摘抄下来,并经常地翻看,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还增加了学生的阅读积累,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随之有着明显的改观。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基本的知识,教师还要树立大语文观,将语文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语文,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蔡颜.小学语文教学中低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科教文汇,2014.
[2]许展方.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J].新课程学习,2011.
作者简介:
张卉,江苏省徐州市,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柳泉镇后象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