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风险治理的双重动力——政府防控措施与网络公众参与

来源 :江苏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mic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府防控措施和网络公众参与分别是我国有效控制疫情蔓延的政策机制和社会机制.为了探讨这两种机制的综合防疫效果,我们通过实证分析获得三项研究发现.第一,政府文件分析表明,防疫期间各省级政府采取了6类应对措施,显著降低了每日新增病例.第二,线上大数据分析表明,疫情相关的网络公众参与越多,人们的防护意识就越强,新增感染病例也越少.第三,交互作用分析表明,政策机制和社会机制的疫情防控效果并不是线性叠加的,而是在有效减少新增病例的过程中存在相互调节的作用.
其他文献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会馆公所次第兴起,且空间分布由城郊扩展至城内.此种现象根源于入清后政治、经济在城乡社会的全面扩张与交融.具言之,明清之际江南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变,较明代城郊商业繁荣,清代城市手工业异军突起,成为商业经济进一步兴盛的有力支撑.不仅如此,清代帝王专制攀至顶峰,以帝王南巡为标志,朝廷强化了对江南地区的控制.因此,会馆公所的时空分布及历史背景为探究江南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
红色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统一于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二者具有密切的逻辑关联性,具体体现在道德精神的一致性、话语建构的互助性、历史镜像的互鉴性、人本信念的统一性、价值属性的共同性.红色文化传播诠释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原则,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精神指引和思想启示,同时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内涵.
在秘鲁的官方历史中,华人作为移民的历史长期以来被压制、被消音.华人,作为秘鲁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作为秘鲁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华人作家之一,萧锦荣不仅在他的长篇自传体小说《伊萨卡之旅》和《此生不易》中表现出秘鲁华人独特的身份观、家园观,还用自己的文字记录下秘鲁华人的移民经历,还原了秘鲁华人在海外经历的艰辛,这无异于是书写了一部揭示真相的秘鲁华人史,让长期被埋没的秘鲁华人在历史中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声音.
基于2019-2020年于南京开展的“城市社区参与和公共性”调查,分析了主导社区内部参与的社会认同逻辑与主导社区外部参与的资源制约逻辑对社区公共参与分化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关键少数命题——代际和性别因素对不同类型社区公共参与影响路径不同,社区公共事务卷入的主体更可能是男性和中青年居民.(2)社会资源命题——社会地位认同对小区内部公共事务的参与具有积极作用.(3)经济资源命题——居民收入对小区内部公共活动参与具有抑制性,但会提升外部公共事务参与度;小区房价对小区内部公共事务参与具有限制性,但会提高外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就应在党的领导下科学推进生态治理的现代化.新时代推进中国生态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客观需要,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在界定"生态治理现代化"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生态治理现状,指出当前中国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所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突破困境的逻辑进路:加强主体建设,不断激发生态治理主体的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高度,为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富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在回应意识形态工作的时代要求上体现了生动的实践性,在意识形态工作的价值底蕴上彰显了深刻的人民性,在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在机理上呈现了鲜明的辩证性.科学把握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哲学意蕴和时代价值,全面领悟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和实践价值,对于正确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在规律
促进中老年人心理健康是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核心内容.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数据,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在考虑到互联网使用的选择性偏差以后,互联网使用对中老年人改善抑郁和认知具有显著的积极效应,与未使用互联网相比,互联网使用有利于促进中老年人心理健康.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低龄、女性和城镇中老年人,互联网使用对高龄、男性和农村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更强,即互联网使用有利于缩小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中老年人群体之间的心理健康差距.而通过作用机制分析发现,增强社会信
作为政策运作的组成部分,政策终结被视为政策生命周期中的重要环节.既有的研究主要将政策终结作为议程设置闭环系统的环节进行依附性讲述,忽视了政策终结的独立叙事以及在中国场域的动态阐释.在重新检视政策终结意蕴和话语体系的基础上,运用扎根方法建构出触发政策终结的"E-A-R"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对选取的40个触发政策终结的焦点事件进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发现:政治组织(精英)行动、媒体行动和事件信念是焦点事件触发政策终结的必要条件;决策者工具性理念会促使源自政策沉淀激活的政策主动终结,政策核心理念冲突会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在历史长河中永葆生机、勇立潮头,一定要大踏步跟上时代的步伐,走向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启于20世纪50年代中叶.70多年前,中国社会在政治上“站起来”之后迅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集全社会之力建设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建设“四个现代化”,就是旨在通过现代化让中国社会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也真正“站起来”.
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国家治理现代化对党委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我党赓续调查研究优秀传统,用好调查研究这一重要传家宝,完善调查研究制度,在领导机关和决策机构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同时,引导政策研究机构、新型智库等深入调查研究,推动参与决策各主体之间互嵌、互动、互通、互鉴和互促,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决策信息系统有机耦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政策、制度和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