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人根本不将感冒“小病”当回事,其实,感冒不仅是一种复杂的病症,它可以危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曾发布了对尿毒症等肾病病情的监测报告,报告显示:12年来,该中心共收治尿毒症患者1500余名,其中三分之一的尿毒症患者都是因为一次或者数次小小感冒导致顽疾的。
恶果一:会引起尿毒症
感冒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肾炎,但是感冒特别是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感冒很容易诱发人体免疫功能紊乱,若长期不加以抑制,“混乱”的人体免疫系统就会把正常肾脏组织当成患病组织进行攻击最终导致急性肾炎,治疗不及时就会发展成慢性肾病。
而且,感冒通常会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当病原体沿气管、支气管向下蔓延时,将发展成下呼吸道感染,即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再向下发展,就会发展到泌尿系统,不少肾病患者是在检查感冒时被发现的。慢性肾脏病不容易被发现,开始没有明显症状,许多病人在就诊时就已经发展成尿毒症了。若成年人一年感冒超过6次就要引起警惕,普通人一年要做两次尿检。
恶果二:会引起败血症
沙门氏菌感染可引起败血症。沙门氏菌通常都是通过饮食污染使人患病的,正常情况下,胃内酸度及饮食潴留时间、肠蠕动、覆盖粘膜上皮细胞的肠粘液与正常的肠道菌群等,构成人体的非特异性屏障功能。但当人感冒后,机体的这些免疫功能下降,就给了沙门氏菌可乘之机。如果沙门氏菌進入血液循环,就会引起败血症。因此,感冒后更要注意饮食、饮水卫生。炊具、食具必须经常清洗、消毒,生熟食要分容器,切割时要分刀、分板。食用的食物要煮熟煮透。不喝生水。
恶果三:会引起风湿性关节炎
如今患风湿性关节炎的多数是中青年人,而中老年人患的则多为由骨质增生和骨质疏松引起的骨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的发作主要受气候的影响,中医将大自然中的“风、寒、暑、湿、燥、火”称之为六淫,这些气候正常情况下不影响人,但如果人体正处在免疫力低下的状态,或者长期处在一种特殊的环境中,那么这六淫就很容易侵犯人体,从而引起风湿性关节炎。西医理论认为,风湿性关节炎是由链球菌感染所引起的,当人体发生感冒后,其抵抗疾病的能力及自身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链球菌,其中A组溶血性链球菌的感染与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有直接关系。
恶果四:会引起急性心肌炎
急性心肌炎是40岁以下的人常见的猝死原因之一。临床可能无任何症状;也可能表现为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或者是出现心力衰竭症状;以及心脏增大、出现类似心肌梗塞的心肌坏死和无预兆的猝死。常因病毒及细菌感染引起。
预防急性心肌炎,要预防病毒感染,尤其应预防呼吸道感染和肠道感染,如果感冒了要注意休息,避免情绪突然激动或体力活动过度而引起身体疲劳,同时注意日常饮食,合理营养。
恶果一:会引起尿毒症
感冒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肾炎,但是感冒特别是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感冒很容易诱发人体免疫功能紊乱,若长期不加以抑制,“混乱”的人体免疫系统就会把正常肾脏组织当成患病组织进行攻击最终导致急性肾炎,治疗不及时就会发展成慢性肾病。
而且,感冒通常会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当病原体沿气管、支气管向下蔓延时,将发展成下呼吸道感染,即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再向下发展,就会发展到泌尿系统,不少肾病患者是在检查感冒时被发现的。慢性肾脏病不容易被发现,开始没有明显症状,许多病人在就诊时就已经发展成尿毒症了。若成年人一年感冒超过6次就要引起警惕,普通人一年要做两次尿检。
恶果二:会引起败血症
沙门氏菌感染可引起败血症。沙门氏菌通常都是通过饮食污染使人患病的,正常情况下,胃内酸度及饮食潴留时间、肠蠕动、覆盖粘膜上皮细胞的肠粘液与正常的肠道菌群等,构成人体的非特异性屏障功能。但当人感冒后,机体的这些免疫功能下降,就给了沙门氏菌可乘之机。如果沙门氏菌進入血液循环,就会引起败血症。因此,感冒后更要注意饮食、饮水卫生。炊具、食具必须经常清洗、消毒,生熟食要分容器,切割时要分刀、分板。食用的食物要煮熟煮透。不喝生水。
恶果三:会引起风湿性关节炎
如今患风湿性关节炎的多数是中青年人,而中老年人患的则多为由骨质增生和骨质疏松引起的骨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的发作主要受气候的影响,中医将大自然中的“风、寒、暑、湿、燥、火”称之为六淫,这些气候正常情况下不影响人,但如果人体正处在免疫力低下的状态,或者长期处在一种特殊的环境中,那么这六淫就很容易侵犯人体,从而引起风湿性关节炎。西医理论认为,风湿性关节炎是由链球菌感染所引起的,当人体发生感冒后,其抵抗疾病的能力及自身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链球菌,其中A组溶血性链球菌的感染与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有直接关系。
恶果四:会引起急性心肌炎
急性心肌炎是40岁以下的人常见的猝死原因之一。临床可能无任何症状;也可能表现为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或者是出现心力衰竭症状;以及心脏增大、出现类似心肌梗塞的心肌坏死和无预兆的猝死。常因病毒及细菌感染引起。
预防急性心肌炎,要预防病毒感染,尤其应预防呼吸道感染和肠道感染,如果感冒了要注意休息,避免情绪突然激动或体力活动过度而引起身体疲劳,同时注意日常饮食,合理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