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纪律是什么?它就是规则,是指要求人们遵守业已确定了的秩序、执行命令和履行自己职责的一种行为规范,是用来约束人们行为的规章、制度和守则的总称。赫尔巴特说过:“如果不坚决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没有好的课堂纪律,教学就难以进行。孟子也说过“不成规矩,无以方圆”。可见,加强课堂纪律管理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障。通过纪律管理,让学生集中注意,专心学习,主动参与,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益,为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已经为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达成了共识:加强课堂纪律管理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其实,我们常常忽略的是,纪律管理实际上也是我们从事教育活动的重要目的。通过纪律教育,我们可以使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强化意志力,提高道德修养和文明素养,以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使之成为有文化、守纪律、讲道德、有责任感的健康公民。基于这个层面的意义,我认为,把纪律管理看做一种教学手段是肤浅的,我们还得把它作为教育的目的,所以,我们的纪律管理就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重视这个工作。一句话,良好的纪律管理,不仅是教学手段,更是教育的目的。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良好的课堂纪律标准呢?其实,我们只要回到《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所规定的内容,就不难发现,良好的纪律是有标准的。现在,我就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与同行商榷。
首先,良好的纪律要求“严而不死,严而有度”。
纪律就是规则,是指要求人们遵守业已确定了的秩序、执行命令和履行自己职责的一种行为规范,是用来约束人们行为的规章、制度和守则的总称。纪律的概念告诉我们,作为规范学生行为的纪律,具有强制性,学生必须严格遵守,教师必须严格执行。“严师出高徒”实际上表述了三层意思: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遵守纪律,这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严格的课堂纪律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益的保障;教师严格的要求会换来学生的成才。但是,教室毕竟不是军营,更不是监狱,学生毕竟是有思想、情感、意志的个体,不能管得过死,不必非得学生的举手投足都整齐划一,出现我在前文提到的那种“安静”的场面。同时,我觉得,严格也应该有“度”,这里的“度”,应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握。作为教育主导的教师,在强调起码的课堂秩序的同时,不必对学生的坐姿、读书的音调、回答问题的速度、书写的快慢等等行为作出统一的要求,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灵活掌控。而学生所掌握的度至少要建立在“该与不该”的前提上,做到“不随意、不随便、不违纪”,竭力融入自觉的学习,以至学有所获。要知道,拉肚子的学生请假上厕所不是违纪,读课文的时候有学生声音太大不是装怪,坐在靠墙的学生坐姿不端不是违纪,向同学借笔的学生也不是违纪……只要把握好这个“度”,我们就会发现,违纪的学生少了,我们的课堂纪律好了,师生的关系融洽了,课也好上多了。
其次,良好的纪律应该是“活而不乱,井然有序”的。
教学活动是一种互动的交流,因此,好的课堂应该是“活”的。包含几层意思:老师和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知识、情感、个性等都会在课堂这个载体上流动和传播;教师的主导是活动的,他会因为知识的变化、学生的不同反应、教学方式的改变等因素而发生变化,所以,教学活动是变化的;学生是活生生的学习主体,他们的思想是流动的,思维是活跃的,对教学的反应也应该是流变的。一句话,任何一节课都应该是充满活力的。基于教学的这种性质,我认为,好的课堂应该是活动的、活跃的,不应该是死气沉沉的。老师应该积极地激发学生使思想、思维、行动“活”起来。不过,我所说的“活”单指为教学效益的提高而言的“活”,不是那种乱糟糟的局面。教学是要讲究秩序的,不讲秩序的活就会违背纪律的起码的规定性。如果一堂课中,学生的活跃没有为学习服务,而是自作主张地随便说话,我行我素,或者吵吵闹闹,那么,这堂课就会是一塌糊涂的。所以,老师要掌控好教学秩序,学生必须自觉遵守课堂规则。在纪律要求上,教师不能勉强,学生也不可随意,一切都要为教和学服务。从这个层面上说,要求教师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讲求教学效益,真正做到教学活动的“形散神聚”。秩序井然是好的课堂纪律的一种外在表现,也是好的课堂纪律的整体标准。
最后,我们必须强调,好的课堂教学,师生应该是和谐的,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应该收放自如。
和谐是人际关系的一种至高的境界,就像我们要求学生应该尊重老师一样,老师同样也必须尊重学生,这是建立和谐课堂的立足点。和谐是一种理解、一种尊重、一种情感、一种品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许我们做教师的没有备好课(正如学生没有完成作业一样),就去糊弄学生,那节课会一塌糊涂,这是老师的过错。就像老师可以抽烟,却不许学生抽烟一样,我们在学生的面前就会底气不足,我们就不能再强词夺理了。也许学生只是捡起掉到地上的一支笔,我们却一定要责怪他们,错在老师,而老师却要小题大做;对于少数学生的严重违纪,当老师的却充耳不闻,惹得其他学生怨声载道;老师可以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学生,却不许学生理直气壮地辩解……如此等等,就是我们没有尊重学生、不能正视现实,这种老师久而久之就会被学生唾弃和厌恶,这样的老师所规定的纪律将失去任何意义。老师尊重学生,就是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支持学生的情趣,理解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爱好;就是要多一些微笑、少一点抱怨,多一点鼓励、少一些打击,多一些倾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接受、少一些排斥;就是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去感化学生,让他们尊重课堂、遵守纪律、尊敬老师、尊重同学、重视学习。因此,好的课堂纪律应该是和谐的、互相尊重的,老师和学生是亲密无间的。
总之,好的课堂纪律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但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做老师的应该在这方面用心地去感悟,切实地去实践。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良好的课堂纪律标准呢?其实,我们只要回到《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所规定的内容,就不难发现,良好的纪律是有标准的。现在,我就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与同行商榷。
首先,良好的纪律要求“严而不死,严而有度”。
纪律就是规则,是指要求人们遵守业已确定了的秩序、执行命令和履行自己职责的一种行为规范,是用来约束人们行为的规章、制度和守则的总称。纪律的概念告诉我们,作为规范学生行为的纪律,具有强制性,学生必须严格遵守,教师必须严格执行。“严师出高徒”实际上表述了三层意思: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遵守纪律,这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严格的课堂纪律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益的保障;教师严格的要求会换来学生的成才。但是,教室毕竟不是军营,更不是监狱,学生毕竟是有思想、情感、意志的个体,不能管得过死,不必非得学生的举手投足都整齐划一,出现我在前文提到的那种“安静”的场面。同时,我觉得,严格也应该有“度”,这里的“度”,应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握。作为教育主导的教师,在强调起码的课堂秩序的同时,不必对学生的坐姿、读书的音调、回答问题的速度、书写的快慢等等行为作出统一的要求,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灵活掌控。而学生所掌握的度至少要建立在“该与不该”的前提上,做到“不随意、不随便、不违纪”,竭力融入自觉的学习,以至学有所获。要知道,拉肚子的学生请假上厕所不是违纪,读课文的时候有学生声音太大不是装怪,坐在靠墙的学生坐姿不端不是违纪,向同学借笔的学生也不是违纪……只要把握好这个“度”,我们就会发现,违纪的学生少了,我们的课堂纪律好了,师生的关系融洽了,课也好上多了。
其次,良好的纪律应该是“活而不乱,井然有序”的。
教学活动是一种互动的交流,因此,好的课堂应该是“活”的。包含几层意思:老师和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知识、情感、个性等都会在课堂这个载体上流动和传播;教师的主导是活动的,他会因为知识的变化、学生的不同反应、教学方式的改变等因素而发生变化,所以,教学活动是变化的;学生是活生生的学习主体,他们的思想是流动的,思维是活跃的,对教学的反应也应该是流变的。一句话,任何一节课都应该是充满活力的。基于教学的这种性质,我认为,好的课堂应该是活动的、活跃的,不应该是死气沉沉的。老师应该积极地激发学生使思想、思维、行动“活”起来。不过,我所说的“活”单指为教学效益的提高而言的“活”,不是那种乱糟糟的局面。教学是要讲究秩序的,不讲秩序的活就会违背纪律的起码的规定性。如果一堂课中,学生的活跃没有为学习服务,而是自作主张地随便说话,我行我素,或者吵吵闹闹,那么,这堂课就会是一塌糊涂的。所以,老师要掌控好教学秩序,学生必须自觉遵守课堂规则。在纪律要求上,教师不能勉强,学生也不可随意,一切都要为教和学服务。从这个层面上说,要求教师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讲求教学效益,真正做到教学活动的“形散神聚”。秩序井然是好的课堂纪律的一种外在表现,也是好的课堂纪律的整体标准。
最后,我们必须强调,好的课堂教学,师生应该是和谐的,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应该收放自如。
和谐是人际关系的一种至高的境界,就像我们要求学生应该尊重老师一样,老师同样也必须尊重学生,这是建立和谐课堂的立足点。和谐是一种理解、一种尊重、一种情感、一种品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许我们做教师的没有备好课(正如学生没有完成作业一样),就去糊弄学生,那节课会一塌糊涂,这是老师的过错。就像老师可以抽烟,却不许学生抽烟一样,我们在学生的面前就会底气不足,我们就不能再强词夺理了。也许学生只是捡起掉到地上的一支笔,我们却一定要责怪他们,错在老师,而老师却要小题大做;对于少数学生的严重违纪,当老师的却充耳不闻,惹得其他学生怨声载道;老师可以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学生,却不许学生理直气壮地辩解……如此等等,就是我们没有尊重学生、不能正视现实,这种老师久而久之就会被学生唾弃和厌恶,这样的老师所规定的纪律将失去任何意义。老师尊重学生,就是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支持学生的情趣,理解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爱好;就是要多一些微笑、少一点抱怨,多一点鼓励、少一些打击,多一些倾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接受、少一些排斥;就是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去感化学生,让他们尊重课堂、遵守纪律、尊敬老师、尊重同学、重视学习。因此,好的课堂纪律应该是和谐的、互相尊重的,老师和学生是亲密无间的。
总之,好的课堂纪律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但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做老师的应该在这方面用心地去感悟,切实地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