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肠系膜大细胞间变性淋巴瘤一例
【机 构】
:
100036,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北京肿瘤医院病理科,100036,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北京肿瘤医院病理科,100036,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北京肿瘤医院病理科
【出 处】
:
中华肿瘤杂志
【发表日期】
:
2003年25期
其他文献
目的从定量水平上深入研究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定量PCR技术测量29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23例对照组血清中HCMV DNA含量,并与外周血T细胞亚群、血糖(BG)、胰岛素(Ins)和C肽(C-P)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HCMV DNA含量[(1.81±1.67)×108拷贝/ml]明显高于对照组[(5.50±4.30)×107拷贝/ml].HCM
目的利用甲醇酵母系统Pichia pastoris高效表达HPV 6型L1蛋白.方法按照Pichia pastoris偏爱密码子合成L1全长基因,构建pPIC3.5K- HPV6- L1表达载体,转化KM71,经组氨酸缺陷的MD培养基和G418筛选,PCR 确认L1基因整合,使用BMGY/BMMY培养/诱导目的基因的表达.结果筛选到3株阳性表达克隆,Western blot显示表达产物有部分糖基化
目的明确第三脑室中间块星形细胞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2例第三脑室肿瘤病儿的影像学检查(头颅CT和MRI)发现第三脑室内边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占位.经右额胼胝体-透明隔间腔-穹隆间入路,在直视下切除肿瘤,并明确肿瘤起源于中间块.结果2例病儿的肿瘤为近全切除,术后有头颅CT和MRI证实第三脑室内的瘤体完全消失,肿瘤病理诊断为纤维型星形细胞瘤(Ⅰ~Ⅱ级).结论中间块星形细胞瘤起源于第三脑室的
目的探讨靶向血管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可行性和方法.方法通过建立增生性瘢痕的裸鼠移植模型,使用不同剂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单克隆抗体,进行瘢痕内注射治疗,观察瘢痕Ⅰ型、Ⅲ型胶原和血管的量以及其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靶向血管治疗3周后,增生性瘢痕的体积明显减小,瘢痕胶原、血管明显减少,瘢痕内大量成纤维细胞坏死、凋亡,代之成熟的纤维细胞,失去了典型增生性瘢痕的特征.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能对增
目的研究胶质瘤细胞的端粒酶表达是否与细胞周期相关.方法利用血清饥饿法和特异的细胞周期抑制剂,使细胞同步化于Go、G1、S、G2、M期,采用PCR-ELISA试剂盒对处于不同周期时相的胶质瘤细胞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不同周期时相胶质瘤细胞的端粒酶活性不同,去除血清不能影响活性,Go期细胞与非同步化细胞的活性相同;G1期较非同步化细胞的活性为高;S期活性最高;G2期活性比S期明显降低;M期则几乎无活
目的 探索外毛根鞘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p5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Bcl-2的表达与意义。方法 应用HE染色观察和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22例外毛根鞘癌p53、PCNA和Bcl-2蛋白表达。结果 22例外毛根鞘癌患者中女15例,男7例,年龄40~79岁,发生于头顶枕部皮肤16例。免疫组化标记结果显示:p53阳性表达为72%(16/22),阳性分布广泛;PCNA全部阳性,但阳性细胞在高中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