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学期笔者有幸听取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听完本课之后,笔者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本课的确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去借鉴学习,不失为一堂经过认真打磨的堪称成功的师范课。感触最深的是学生能够在执教者的课堂上轻松地掌握历史知识。
一
首先从课堂的导入而言,一堂好的公开课就如同一场精彩的演出,而课堂导入无疑就是序幕,高潮没来到来就已经抓牢了观众的眼球。执教老师通过播放一段《大国崛起》的视频,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回到了近代的英国。笔者在向同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随着多媒体应用的普及,运用形象直观动态的视频导入新课已不再是一种很新颖的做法,但是有时候这种做法不免给人以装饰门面、哗众取宠之嫌。但是本节课视频的运用丝毫没有给人留下这种印象,相反这种导入方式既直接、经济,又起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点明课题的作用,把部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
二
在目前應试教育的体制下,部分老师可能更加注重知识点的灌输,而忽略了讲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则变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以至于学生在遇到比较“活”的题目就无从下笔。本节课的执教老师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说是处理得很好,充分体现了前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奥苏泊尔的认知结构理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从与旧知识的联系方面来说,联系到了前面讲过的新航路的开辟给英国带来的影响——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通过地图展示英国的地理位置,位于大西洋沿岸,这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无疑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就为下面讲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背景及其原因做了铺垫,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这也符合认知的规律:由已知向未知过渡。从与后面所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来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国际意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上较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来临,在其影响之下此后欧洲爆发了法国大革命,以及北美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历程。奥苏泊尔的认知结构理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
三
从突出重点和化解难点的角度来说,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历史意义,教学难点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革命性和曲折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由老师来讲解的话一般必须要运用到经济和政治之间的关系:经济决定政治这一原理来讲解,即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得资产阶级开始壮大起来,而原来的封建统治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和掌握这一相对而言比较抽象的知识。在本课中执教者巧妙地运用了《约翰家的故事》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两个名词以及他们通过殖民活动发家致富,但由于厉行封建专卖,生意越来越艰难,由此引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发展资本主义要求更多权力和封建国王实行封建君主专制之间的矛盾。这样通过情境的创设,既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简单地掌握了知识,又避免了引入枯燥晦涩的历史概念。
关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巧妙地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来生成新知:革命之前英国是什么制度?革命之后又开启了什么制度?封建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这样通过问题层层分解,化难为易,让学生很自然地得出结论:1.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2.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至于教学难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革命性和曲折性,执教者首先示范找出革命开始的标志,然后要求学生仿照老师的做法,动手制作大事年表,然后请学生代表展示,其他学生补充,集体进行订正讲评。这种做法充分体现了执教者注重技能的培养,不仅使学生收获知识而且让学生掌握了学习历史的方法。在课堂上充分调到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课堂上动嘴、动手、动脑,“活”起来,使得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四
深入挖掘课本信息,注重对知识的分析和归纳,把课本知识内化成学生易于掌握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内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以《权利法案》的内容为例,课本上的表述为:1、未经国会的批准,国王不能征税;2、未经国会的批准,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3、未经国会同意,国王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得执行。执教者通过设计出问题——国王在哪些方面的权力受到了限制?引发学生的思考,把《权利法案》的内容归纳为限制国王的征税权 、限制军事权 、限制立法、司法权。这符合由布鲁纳提出认知-结构学习论。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这样学生理解和记忆起来更加省时、简单。
当然闪光点再多的课堂也会有瑕疵的,这节课也不例外。比如说从三维目标来说,最后课堂小结需要升华一下。这次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需要让学生明白英国从此由专制开始走向民主。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笔者以为一节课应该预留一小部分时间来巩固消化当堂课所学的内容,可以通过典型的习题来达到这一目的,而在这节课上学生的训练的量和时间相对而言是少了。
但是一节课如果能够具备以上的闪光点:引人入胜的导入;注重前后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和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通过情境的设置、问题的层层分解以及图示来突出重点和化解难点;把学生的手、脑、嘴充分调到起来,教以学习历史的方法,注重技能的培养;注重把课本知识内化成学生易于掌握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内容。那么笔者认为应该不失为一节成功的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易家桥中学)
一
首先从课堂的导入而言,一堂好的公开课就如同一场精彩的演出,而课堂导入无疑就是序幕,高潮没来到来就已经抓牢了观众的眼球。执教老师通过播放一段《大国崛起》的视频,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回到了近代的英国。笔者在向同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随着多媒体应用的普及,运用形象直观动态的视频导入新课已不再是一种很新颖的做法,但是有时候这种做法不免给人以装饰门面、哗众取宠之嫌。但是本节课视频的运用丝毫没有给人留下这种印象,相反这种导入方式既直接、经济,又起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点明课题的作用,把部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
二
在目前應试教育的体制下,部分老师可能更加注重知识点的灌输,而忽略了讲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则变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以至于学生在遇到比较“活”的题目就无从下笔。本节课的执教老师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说是处理得很好,充分体现了前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奥苏泊尔的认知结构理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从与旧知识的联系方面来说,联系到了前面讲过的新航路的开辟给英国带来的影响——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通过地图展示英国的地理位置,位于大西洋沿岸,这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无疑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就为下面讲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背景及其原因做了铺垫,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这也符合认知的规律:由已知向未知过渡。从与后面所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来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国际意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上较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来临,在其影响之下此后欧洲爆发了法国大革命,以及北美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历程。奥苏泊尔的认知结构理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
三
从突出重点和化解难点的角度来说,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历史意义,教学难点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革命性和曲折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由老师来讲解的话一般必须要运用到经济和政治之间的关系:经济决定政治这一原理来讲解,即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得资产阶级开始壮大起来,而原来的封建统治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和掌握这一相对而言比较抽象的知识。在本课中执教者巧妙地运用了《约翰家的故事》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两个名词以及他们通过殖民活动发家致富,但由于厉行封建专卖,生意越来越艰难,由此引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发展资本主义要求更多权力和封建国王实行封建君主专制之间的矛盾。这样通过情境的创设,既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简单地掌握了知识,又避免了引入枯燥晦涩的历史概念。
关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巧妙地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来生成新知:革命之前英国是什么制度?革命之后又开启了什么制度?封建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这样通过问题层层分解,化难为易,让学生很自然地得出结论:1.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2.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至于教学难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革命性和曲折性,执教者首先示范找出革命开始的标志,然后要求学生仿照老师的做法,动手制作大事年表,然后请学生代表展示,其他学生补充,集体进行订正讲评。这种做法充分体现了执教者注重技能的培养,不仅使学生收获知识而且让学生掌握了学习历史的方法。在课堂上充分调到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课堂上动嘴、动手、动脑,“活”起来,使得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四
深入挖掘课本信息,注重对知识的分析和归纳,把课本知识内化成学生易于掌握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内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以《权利法案》的内容为例,课本上的表述为:1、未经国会的批准,国王不能征税;2、未经国会的批准,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3、未经国会同意,国王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得执行。执教者通过设计出问题——国王在哪些方面的权力受到了限制?引发学生的思考,把《权利法案》的内容归纳为限制国王的征税权 、限制军事权 、限制立法、司法权。这符合由布鲁纳提出认知-结构学习论。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这样学生理解和记忆起来更加省时、简单。
当然闪光点再多的课堂也会有瑕疵的,这节课也不例外。比如说从三维目标来说,最后课堂小结需要升华一下。这次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需要让学生明白英国从此由专制开始走向民主。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笔者以为一节课应该预留一小部分时间来巩固消化当堂课所学的内容,可以通过典型的习题来达到这一目的,而在这节课上学生的训练的量和时间相对而言是少了。
但是一节课如果能够具备以上的闪光点:引人入胜的导入;注重前后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和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通过情境的设置、问题的层层分解以及图示来突出重点和化解难点;把学生的手、脑、嘴充分调到起来,教以学习历史的方法,注重技能的培养;注重把课本知识内化成学生易于掌握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内容。那么笔者认为应该不失为一节成功的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易家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