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钱塘江海塘的建设

来源 :浙江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c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钱塘江河口地区大规模开发开始于公元4世纪。西晋(265~316)期间中原连年战乱,大批百姓避难南迁。凭藉良好的气候和中原的先进技术,此地区得到迅速发展。经三百年,到唐代初显繁荣。南宋定都临安150年(1127~1275),钱塘成了繁华之地。明、清两代,此地区人口、经济迅速增长,更成为国家财赋的重要来源。
其他文献
城市公共空间是属于公共价值领域的城市空间,在城市中心区主要指人工因素占主导地位的城市开放空间。其核心功能为承载城市的各类公共活动,提供人与人的公共交往以及人与自然的交流对话场所,也是人们认知、体验并使用城市的最主要领域。作为空间资源,城市公共空间具有公共性、稀缺性、场所性等基本属性。、
钱江潮是天下奇观;钱江潮是城市的一张名片。杭州地处钱塘江下游北岸、西湖之滨,襟江带湖,江海交会,风景优美;其地介乎古代吴越交界之处,堪称东南形胜。北宋柳永《望海潮》曾称誉“钱塘自古繁华”,然该称誉并不完全属实。自秦置钱唐县起,到南朝梁、陈相继置临江郡、钱唐郡,再到隋初置杭州,在如此漫长的一段时间里,杭州无论在政治、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古时有浙江、浙河、浙水、浏江等名称。浙江之名,见于早期古籍《山海经》。《史记·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并作“浙江”。《庄子》作“湔J江”。《汉书·地理志》、《水经》作“渐江水”。郦注作“浙江”。涮、浙声近,古字通,或以为渐即浙字(杨守敬《水经注疏》)。
“弄潮”是我国古代钱塘江口特有的一项体育运动。是古代於越民族擅长水上活动的反映,也是后世“冲浪”运动的起源。钱塘江口的“弄潮”最早兴起于曹娥江口,隋唐以后于杭州达到全盛。今就有关问题略述拙见,以求教于方家。
2001年3月12日,经国务院、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杭州市调整市区行政区划,毗邻的萧山、余杭两县级市撤市设区划归杭州市管辖,并于3月25日正式挂牌。钱江新城正是在这次杭州市行政区划沿革重大调整后而规划产生的,它是杭州城市为走向国际化大都市而规划的经济特区,“代表了新世纪杭州大都市的形象和风貌”,2001年7月1日,杭州大剧院破土兴建,标志了钱江新城建设正式启动。
本文论述的元代钱塘江沿岸城市杭州的海外贸易,是指元代杭州通过海道与海外各国的贸易往来;不包括杭州通过陆路进行的国际贸易;不包括杭州与国内沿海各地的埠际贸易;也不包括杭州通过海道与海外各国进行的文化交流和外交活动。至于海外各国的贡使以朝贡为名来华,“而往往皆射利于中国也”。这种进贡和回赐,其实是朝贡贸易,可视为海外贸易。
明清时期杭州城市经济十分繁荣,位居全国前列,苏杭仍是江南的核心。夏时正从环境、土地、人口、物产、山川、人文、城建、商业诸方面论述杭州确为列郡之雄。“吾杭为东南江海重藩会区,土地之广、人民之众、物产之富、贡赋之重、山川清淑、人物英明、宫室城池之壮、商贾货财之聚,为列郡雄。”
元明时期,杭州钱塘江流域盐业经济比较发达。该地区当时有盐产量很高的盐场,是非常重要的盐产地。明万历时仅杭州府仁和、许村场盐课数就占两浙岁额的一半,全国岁额的百分之十。同时,杭州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食盐集散地,盐商辐辏。元明两代的两浙都转运盐使司都设于杭州,作为两浙地区盐业的管理机构。
印刷术是我国的一大发明,这个发明对中国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和影响至深至巨,诚如著名科技史专家胡道静先生所言:
(一)钱江弄潮风的由来 钱江潮波涛汹涌,蔚为壮观,自古以来闻名天下。《武林旧事》描述道:“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自古以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写下无数诗篇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