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鲁木齐市112中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智力价值的学科,要想在课堂上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就要挖掘和激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思维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老师”。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根据孩子的天性,只要他对数学产生兴趣,他就会很积极地去研究它、探讨它,并且会越来越喜欢它。记得我教二年级的时候,在教学乘法口诀时,我先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4+4+4+4+4=(),3+3+3=(),2+2+2+2()。师生一起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我用乘法口诀很快就做出了答案,而学生用连加的方法只计算了一道题。此时此刻,学生感到惊奇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老师算得这么快?”这时,我看目的达到了,马上抓住时机,告诉学生:为什么老师能算得这么快呢?原来是因为老师利用乘法口诀来计算的,同学们想知道乘法口诀是什么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这里我利用了小学生的好奇的心理,激发他们渴求知识、探索奥秘的深厚兴趣。这节课学生学得主动、生动,达到了这节课的学习目的。
2.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引发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是把数学成果转为学习成果的过程。因此,教师应为他们创设亲自实践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使之在思维领域中对未知事物有所认知,找到思路,并能运用思路去解决问题,这样,使他们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也开拓了思维。例如:“10以内的加减法”是利用数的组合来计算的。在“10以内数的分与合”教学中,我让学生拿出4朵鲜艳的小花要分成两份,想想有什么不同的分法?通过交流讨论,发现有三种分法:第一种分法是把它们分成一朵和三朵,第二种分法是把它们分成三朵和一朵,第三种分法是把它们分成两朵和两朵。教师再问:“刚才同学们提出了一共有三种分法,谁能找出这三种分法有什么规律吗?”学生们互相交流。他们想出了好多办法,发现可以先把4朵鲜艳的小花放在一边,然后拿3朵小花(或2朵小花,或1朵小花)到另一边,每种分法都有道理,教师及时地给予表扬。同学们得到老师的鼓励,开拓思维的劲头更足了,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提供材料,注重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 逆向思维,就是突破思维定势,从相反的、对立的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数学生在思考时,往往习惯于正向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多为学生提供材料,练其逆向思维,以克服一般思维中学生自觉或不自觉的思维惰性和思维定势。例如:小明、小龙、小华三人分铅笔,小明得的比总数的一半多一支,小龙比剩下的一半多一支,小华得8支,问原来共有铅笔多少支?这道题从条件直接解答较困难,我们只能从题目所求问题入手,利用已知条件一步步倒着来推理。如果小龙只得了剩下的一半,那么小华就应该得8+1=9(支),也就是得了剩下的另一半,由此可算出小明取后剩下的铅笔数为9×2=18(支)。同理,如果小明得的是总数的一半,那么剩下的应是18+1=19(支),显然,总数的另一半也是19支,那么铅笔总数应是19×2=38(支),算式为[(8+1)×2+1]×2=38(支)。
4. 加强语言训练,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就是说:思维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反过来,语言又促进思维的发展。发散思维的特征是独创性、变通性、流畅性及新颖性。发散思维是指对某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入手,沿着不同方向思考,重组已有的信息和认知结构,通过联想、想象,使思维达到一种独到的境界。例如:简算12.5×0.88
(1)先引导学生说清题意,
(2)引导学生说思路,用乘法运算律,乘、除法性质,小数性质来解此题,
(3)运用各种方法求解。第一种方法:12.5×0.88=12.5×0.8+12.5×0.08=10+1=11;第二种方法:12.5×0.88=12.5×8×0.11=100×0.11=11;第三种方法:12.5×0.88=125×8×11÷1000=1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活跃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突破常规,以期得出新颖独特的解题方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采取多种形式,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发展思维和想象的空间,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智力价值的学科,要想在课堂上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就要挖掘和激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思维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老师”。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根据孩子的天性,只要他对数学产生兴趣,他就会很积极地去研究它、探讨它,并且会越来越喜欢它。记得我教二年级的时候,在教学乘法口诀时,我先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4+4+4+4+4=(),3+3+3=(),2+2+2+2()。师生一起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我用乘法口诀很快就做出了答案,而学生用连加的方法只计算了一道题。此时此刻,学生感到惊奇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老师算得这么快?”这时,我看目的达到了,马上抓住时机,告诉学生:为什么老师能算得这么快呢?原来是因为老师利用乘法口诀来计算的,同学们想知道乘法口诀是什么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这里我利用了小学生的好奇的心理,激发他们渴求知识、探索奥秘的深厚兴趣。这节课学生学得主动、生动,达到了这节课的学习目的。
2.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引发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是把数学成果转为学习成果的过程。因此,教师应为他们创设亲自实践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使之在思维领域中对未知事物有所认知,找到思路,并能运用思路去解决问题,这样,使他们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也开拓了思维。例如:“10以内的加减法”是利用数的组合来计算的。在“10以内数的分与合”教学中,我让学生拿出4朵鲜艳的小花要分成两份,想想有什么不同的分法?通过交流讨论,发现有三种分法:第一种分法是把它们分成一朵和三朵,第二种分法是把它们分成三朵和一朵,第三种分法是把它们分成两朵和两朵。教师再问:“刚才同学们提出了一共有三种分法,谁能找出这三种分法有什么规律吗?”学生们互相交流。他们想出了好多办法,发现可以先把4朵鲜艳的小花放在一边,然后拿3朵小花(或2朵小花,或1朵小花)到另一边,每种分法都有道理,教师及时地给予表扬。同学们得到老师的鼓励,开拓思维的劲头更足了,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提供材料,注重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 逆向思维,就是突破思维定势,从相反的、对立的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数学生在思考时,往往习惯于正向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多为学生提供材料,练其逆向思维,以克服一般思维中学生自觉或不自觉的思维惰性和思维定势。例如:小明、小龙、小华三人分铅笔,小明得的比总数的一半多一支,小龙比剩下的一半多一支,小华得8支,问原来共有铅笔多少支?这道题从条件直接解答较困难,我们只能从题目所求问题入手,利用已知条件一步步倒着来推理。如果小龙只得了剩下的一半,那么小华就应该得8+1=9(支),也就是得了剩下的另一半,由此可算出小明取后剩下的铅笔数为9×2=18(支)。同理,如果小明得的是总数的一半,那么剩下的应是18+1=19(支),显然,总数的另一半也是19支,那么铅笔总数应是19×2=38(支),算式为[(8+1)×2+1]×2=38(支)。
4. 加强语言训练,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就是说:思维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反过来,语言又促进思维的发展。发散思维的特征是独创性、变通性、流畅性及新颖性。发散思维是指对某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入手,沿着不同方向思考,重组已有的信息和认知结构,通过联想、想象,使思维达到一种独到的境界。例如:简算12.5×0.88
(1)先引导学生说清题意,
(2)引导学生说思路,用乘法运算律,乘、除法性质,小数性质来解此题,
(3)运用各种方法求解。第一种方法:12.5×0.88=12.5×0.8+12.5×0.08=10+1=11;第二种方法:12.5×0.88=12.5×8×0.11=100×0.11=11;第三种方法:12.5×0.88=125×8×11÷1000=1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活跃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突破常规,以期得出新颖独特的解题方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采取多种形式,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发展思维和想象的空间,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