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教融合”既是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也是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和实施路径。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年年讲、会会提,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关键词中的关键词。上海市职业教育协会副秘书长、上海市高职高专教学研究会副会长潘家俊近日就谈及他对“产教融合”的看法。
他认为,产教融合通常与校企合作并提,但产教融合不等于校企合作。“融合”指两个东西融成一体,“合作”指一种联合行动的方式。“联合行动”是两个主体的活动,很难保证专业教育真正对接产业的需求。“融成一体”则是将两个主体融合成一个主体,使专业设置源于产业需求,人才规格服从产业需求,教学资源对接产业需求。产教如何真正实现融合,是一个全世界都在探索而未能完全解决的体制问题。在中国,产教融合具有特殊的優势和困难,优势在于中国政府具有巨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困难在于政府、院校、行业企业理念上的共识和执行。原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司司长杨金土认为,(实现产教融合),光有文件和领导讲话向各方提要求是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的,非得通过立法和政策配套的根本性手段,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深层次改革创新不可。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这既是深化产教融合的关键环节,又是学校治理结构的重大改革。从对接产业链出发构建专业体系,教学组织应当是跨学科、跨专业的,目前“校—院—系—专业”的组织构架无法满足这种要求。产教融合的课程必须对接产业需求,服务学生发展。“对接”就是课程内容反映职业标准,“服务”就是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深化产教融合的改革内涵已超出“教学”的范畴,是人才培养过程的整体性创新。这种创新性的变革,必然要改变传统学年制和学时制的统一班级、统一教师、按周分配课时的现状,由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根据学校制定的规则,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择教学模块和定向工作室学习,从而对传统的教学管理工作方式提出了挑战。
他提出,当下的职业院校普遍缺乏研究产业及变化的机构、人员和能力,缺乏具有较高职业技能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教师和企业联系少,对市场需求也不敏感,科研处、研究所往往成为事务部门。如果职校不具备产业研究的能力,不了解产业最新的动态,怎么可能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提高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呢?
他认为,产教融合通常与校企合作并提,但产教融合不等于校企合作。“融合”指两个东西融成一体,“合作”指一种联合行动的方式。“联合行动”是两个主体的活动,很难保证专业教育真正对接产业的需求。“融成一体”则是将两个主体融合成一个主体,使专业设置源于产业需求,人才规格服从产业需求,教学资源对接产业需求。产教如何真正实现融合,是一个全世界都在探索而未能完全解决的体制问题。在中国,产教融合具有特殊的優势和困难,优势在于中国政府具有巨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困难在于政府、院校、行业企业理念上的共识和执行。原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司司长杨金土认为,(实现产教融合),光有文件和领导讲话向各方提要求是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的,非得通过立法和政策配套的根本性手段,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深层次改革创新不可。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这既是深化产教融合的关键环节,又是学校治理结构的重大改革。从对接产业链出发构建专业体系,教学组织应当是跨学科、跨专业的,目前“校—院—系—专业”的组织构架无法满足这种要求。产教融合的课程必须对接产业需求,服务学生发展。“对接”就是课程内容反映职业标准,“服务”就是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深化产教融合的改革内涵已超出“教学”的范畴,是人才培养过程的整体性创新。这种创新性的变革,必然要改变传统学年制和学时制的统一班级、统一教师、按周分配课时的现状,由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根据学校制定的规则,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择教学模块和定向工作室学习,从而对传统的教学管理工作方式提出了挑战。
他提出,当下的职业院校普遍缺乏研究产业及变化的机构、人员和能力,缺乏具有较高职业技能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教师和企业联系少,对市场需求也不敏感,科研处、研究所往往成为事务部门。如果职校不具备产业研究的能力,不了解产业最新的动态,怎么可能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提高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