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时期正是人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学生勤奋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但由于当前小学生普遍存在课上课下压力较大的情况,小学生普遍心理问题也逐渐显露,小学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也就凸显出了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小学;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小学阶段是培养稳定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的重要阶段。当前小学生心理问题出现频率不断增多,心理学研究者针对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也不断增加,如何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心理危机的干预和指导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重点,针对这一现状,应当加大构建小学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工作力度。
一、关于小学生心理情况调查研究
西方发达国家对心理学的研究历史比较悠久,专门开设的学校心理学教育课程的研究起步早,发展成熟,有一套完善的研究体系,它主要研究年龄在5~18岁之间的问题儿童和青少年,国际上也成立了专门的学校心理学联合会。教育部于1999年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重要一部分,随后于2002年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又明确要求了各城市要在学生间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代社会在生活节奏加快的同时,人们的精神压力也随之增大,而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尚未完全成熟,处于人生的启蒙时期,未必能有正确、科学、客观的方式来解决心理问题,因此,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也就应运而生。
二、小学生心理问题表现形式及原因
小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这一阶段的群体需要社会的特殊关怀和保护,学校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据了解,我国当前约有五分之一的小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应当重视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工作。
小学生普遍存在不同形式的心理问题,其具体表现形式一般是:逃学、厌学、偏执、偏激、自私、说谎、没耐力等,这是普遍体现于城市家庭学生的心理现象,这些学生成长环境较为优越,是各自家庭的中心,这就使学生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在人际交往上表现得自私、自我,忽略他人感受;过度贪玩而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出现逃学行为;对师长不尊敬,对待批评不能正确认识,往往表现出不接受的情绪、思想及行为方式偏激;对待学业缺乏耐心等。而一些农村家庭的学生由于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缺少和父母的交流,情感无法表达和宣泄,往往也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偏差,一般表现为:敏感、自闭、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胆小怯懦等。这些心理问题都会严重阻碍孩子的未来发展,若不及时加以引导,将会为将来埋下更大的心理隐患。
三、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
心理危机干预主要是将评估、干预、教育、宣传相结合,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及时纠正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其得到身心的健康发展。
1.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最为常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相互结合,二者同属于精神领域教育内容,二者的教育目的、理论基础、内容及方法也有相同之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品德”,而心理教育是从更深层的本质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源头上树立起良好的人格和品行,二者的巧妙结合既可以从表面的品行对学生加以规范,又可以从深层的心理素质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其在人格培养的最好时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二者可以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生许多的心理问题只单纯依靠心理健康教育是无法得到解决的,必须将二者相融合、相渗透,共同提高学生的身心教育效果。
2.建立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心理危机干预属于一种超前的干预机制,通过预警系统对预警对象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及时发现学生潜在的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在进行评估后,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解决,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心理危机预警系统能够引导学生认识到心理危机,客观面对和处理心理危机情况,从根本上消除心理危机发生的可能。一旦危机发生后,也能够通过前期制定出的应对方案予以及时解决,开展积极、主动的心理干预,确保学生能够养成健康、积极、乐观、自信的心理素质。
3.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心理健康档案,即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及变化特点进行定期调查,包括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和辅导等记录的统一档案保存,这类资料的组合,能够形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心理健康状况了解程度的体系,作为每个学生的心理标识,便于校方和教師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好地展开教育。
当前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状况较为普遍,应引起家庭和社会的重视,学校在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同时,家庭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设立,有利于学生心理和性格的健康发展,使每名学生都能够在阳光自信的状态下成长和发展,成就学生个人人生价值的同时,也对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李子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概念与意义[J].辽宁教育研究,2002.
?誗编辑 薄跃华
关键词:小学;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小学阶段是培养稳定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的重要阶段。当前小学生心理问题出现频率不断增多,心理学研究者针对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也不断增加,如何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心理危机的干预和指导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重点,针对这一现状,应当加大构建小学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工作力度。
一、关于小学生心理情况调查研究
西方发达国家对心理学的研究历史比较悠久,专门开设的学校心理学教育课程的研究起步早,发展成熟,有一套完善的研究体系,它主要研究年龄在5~18岁之间的问题儿童和青少年,国际上也成立了专门的学校心理学联合会。教育部于1999年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重要一部分,随后于2002年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又明确要求了各城市要在学生间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代社会在生活节奏加快的同时,人们的精神压力也随之增大,而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尚未完全成熟,处于人生的启蒙时期,未必能有正确、科学、客观的方式来解决心理问题,因此,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也就应运而生。
二、小学生心理问题表现形式及原因
小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这一阶段的群体需要社会的特殊关怀和保护,学校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据了解,我国当前约有五分之一的小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应当重视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工作。
小学生普遍存在不同形式的心理问题,其具体表现形式一般是:逃学、厌学、偏执、偏激、自私、说谎、没耐力等,这是普遍体现于城市家庭学生的心理现象,这些学生成长环境较为优越,是各自家庭的中心,这就使学生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在人际交往上表现得自私、自我,忽略他人感受;过度贪玩而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出现逃学行为;对师长不尊敬,对待批评不能正确认识,往往表现出不接受的情绪、思想及行为方式偏激;对待学业缺乏耐心等。而一些农村家庭的学生由于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缺少和父母的交流,情感无法表达和宣泄,往往也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偏差,一般表现为:敏感、自闭、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胆小怯懦等。这些心理问题都会严重阻碍孩子的未来发展,若不及时加以引导,将会为将来埋下更大的心理隐患。
三、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
心理危机干预主要是将评估、干预、教育、宣传相结合,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及时纠正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其得到身心的健康发展。
1.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最为常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相互结合,二者同属于精神领域教育内容,二者的教育目的、理论基础、内容及方法也有相同之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品德”,而心理教育是从更深层的本质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源头上树立起良好的人格和品行,二者的巧妙结合既可以从表面的品行对学生加以规范,又可以从深层的心理素质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其在人格培养的最好时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二者可以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生许多的心理问题只单纯依靠心理健康教育是无法得到解决的,必须将二者相融合、相渗透,共同提高学生的身心教育效果。
2.建立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心理危机干预属于一种超前的干预机制,通过预警系统对预警对象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及时发现学生潜在的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在进行评估后,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解决,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心理危机预警系统能够引导学生认识到心理危机,客观面对和处理心理危机情况,从根本上消除心理危机发生的可能。一旦危机发生后,也能够通过前期制定出的应对方案予以及时解决,开展积极、主动的心理干预,确保学生能够养成健康、积极、乐观、自信的心理素质。
3.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心理健康档案,即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及变化特点进行定期调查,包括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和辅导等记录的统一档案保存,这类资料的组合,能够形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心理健康状况了解程度的体系,作为每个学生的心理标识,便于校方和教師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好地展开教育。
当前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状况较为普遍,应引起家庭和社会的重视,学校在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同时,家庭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设立,有利于学生心理和性格的健康发展,使每名学生都能够在阳光自信的状态下成长和发展,成就学生个人人生价值的同时,也对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李子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概念与意义[J].辽宁教育研究,2002.
?誗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