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4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2-000-02
摘 要 本文从训练学的视角对影响我国竞技网球运动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由于我国网球运动员的体能较差;心理训练不足;训练与比赛的结合密度不够,以及网球的后备力量和专业教练人才的匮乏等原因的影响,致使我国竞技网球运动水平与世界存在一定差距,通过对这些训练学因素的分析,旨在为我国竞技网球运动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竞技 网球运动 训练学因素
一、前言
自1885年网球运动传入中国以来,网球在中国的发展已有百年多的历史。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李婷和孙甜甜勇夺女子网球双打冠军后,我国网球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国金花不断在世界网坛上书写着传奇。2011年,李娜更是创历史的夺得法国网球公开赛的冠军,并把我国网球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鲜花和荣耀的背后,更加突显出我国竞技网球运动发展的不足。近几年来,我们在世界网球赛场上看到的一直是她们几位金花的身影,而我国的小姑娘们以及男子网球运动员们很难在大赛中取得突破,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竞技网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运动训练学的视角去探索制约我国竞技网球运动发展的结症所在,这将有助于我们找准自己的位置、看清未来形势,把握中国竞技网球发展的现状,分析阻碍我国竞技网球运动发展的真正原因,为我们制定相应的网球方针、政策提供智力支持。
二、制约我国竞技网球运动发展的训练学因素分析
(一)只注重技战术训练,忽视了体能训练
从项群训练学理论可知,网球运动应属于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在这一项群中,中国的乒乓球、羽毛球及女子排球在世界上均处于优势地位,而网球却处于较低的水平。近年来,我国高水平网球运动员在与世界优秀网球运动员的比赛中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体能训练不足的问题。网球运动是一项动作精细、技战术复杂多变、对抗激烈、对体能要求很高的对抗性项目。可以说,在网球运动中体能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战术的基础,而战术是对比赛结果起到最为直接影响的因素,因此网球的体能训练是最为基础,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
现代竞技网球运动的高速发展对运动员的体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在网球项目高度职业化和商业化的今天,一年中网球比赛可持续11个月,遍及六大洲50多个国家,运动员每年要参加40多周的比赛,场地包括硬地、草地、红土等,高水平的职业网球选手为了维持较高的世界排名,一般每年要参加20站左右的比赛,平均每2-3周就要打一次比赛,有时连续参赛4一5周,并且有些运动员要同时参加单、双打比赛,有时一场比赛要耗时四五个小时,这样大强度、高密度的比赛,在其他项目中是没有的,因而对运动员体能的要求非常高。其次,在过去的10-20年间,网球无论是在球拍及其他装备的设计还是在比赛的技战术方面都飞速发展,训练方法不断改进。顶尖选手比以前更为强壮和敏捷,比赛较以前更为激烈,对运动员的体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网球运动员在比赛中暴露出的体能问题,一方面反映了长期以来我国在网球运动员体能训练上还存在一定误区,从另一方面来看,也反映了我国在网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尤其是对高水平网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研究的滞后。
(二)心理训练不足
运动员心理能力即指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网球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运动员在参加高水平的网球比赛中,竞技双方的身体状态、技战术水平较为接近时,心理素质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训练水平在比赛中的发挥,这时,心理对比赛的胜负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网球比赛没有时间的限制、无法确定比赛开始的时间、不允许教练临场指导、比赛条件多样化以及大量的“死球”时间,这些因素无一不在挑战着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很多时候,网球比赛中会出现一两个球决定一盘、甚至一场比赛的情况,那么这一两分我们称之为关键分。关键分在更多的时候要归到心理的层面,顶尖选手之所以会成为顶尖选手,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有着过硬的心理素质作保证,处理关键球的能力更胜一筹。因此对于心理能力的考验,体现最为淋漓尽致就是在关键分的争夺上。我国的优秀网球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中很难取得突破,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心理能力不够强大,遇到比自己排名高的选手时,无法正常发挥自己的竞技水平,一遇到关键分,更不知如何处理,这与我们日常的训练安排是密不可分的。心理素质在技术、战术、身体和心理四个能力中是排在首位的,所以只有心理素质得到足够的训练,才能保证其他竞技能力的充分发挥。
(三)训练与比赛的结合不够紧密
日常训练的目的在于强化技术定型,熟悉战术的运用,提高身体机能等,其最终目的是为比赛服务。现今世界大趋势是各种网球赛事频频举办,运动员往往没有充裕的时间来保证所需的训练,因此以赛代练,赛练结合的方式成为许多运动员的必然选择,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在科学合理实施的前提下,确实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案。这从正面直接印证了训练最终的形式是比赛,比赛是检验技、战术水平的有效手段。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网球运动员的训练体制同国外运动员的训练体制存在着制度化的根本差异,虽然目前在局部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但主流未改。当今世界网球正朝着快速积极、进攻为主、技术全面的方向发展,这就必然要求运动员的训练必须以实际比赛的需要为出发点,真正做到训练有效。如今,世界优秀网球运动员都是边赛边练,以赛代练,为了参加某一重要的比赛,其间会参加一些小型比赛来代替训练。反观我国网球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大部分运动员由于排名靠后,所以没有资格去参加一些高级别的赛事,而是参加一些小型比赛来赚取积分,他们在一个训练周期里为了某一比赛而不停地训练,中间基本不参加其他比赛,这样的训练就不能有效满足比赛的实际需要,技战术不能得到及时的改进,在比赛场上遇到各种变化也不能够做到灵活应变。因此只有把训练和比赛完全结合起来,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步。 (四)网球普及程度低、后备力量薄弱,导致选材受限
如今,网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还只是起步阶段,并且在发展网球运动的过程中出现了两头小、中间大的局面。网球运动开展较好的地区大部分在一些沿海城市及中东部的发达地区,而在一些边远地区,很多人甚至不知道网球是什么。虽然李娜的成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网球,但是对于我国的普通老百姓来讲,网球运动仍然是一项比较奢侈的运动,真正参与的人少之又少。在美国有2000多万人打网球,占全国总人口的1/14,其中少年儿童占40%以上;德国有十多万14-18岁的青少年在网球协会注册;瑞典青少年网球选手有5万余人。相比之下,我国青少年网球人口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占总人口的比例,与上述国家都相去甚远。
网球的普及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竞技网球后备力量是否充足,竞技网球后备力量不充足又直接导致竞技网球运动选材的受限。运动选材是竞技体育、科学训练必须首先解决的重要问题。当今世界几乎所有体育强国,都认为运动员的科学选材是取得优异运动成绩、攀登世界冠军宝座最强有力的要素。在举国体制的大环境下,我国网球运动员的选拔和其他运动项目大致相同,即从小由家长送到业余体校开始入门训练,有潜质的就推荐到体工队,随后便是市队、省队、国家队。由于我们的基底小,所以经过每一级的选拔后,输送到国家队的优秀网球运动员更是凤毛麟角。正是我们国家存在网球普及程度低、后备力量薄弱的问题,这大大缩小了我们选材的空间,才限制了我国竞技网球运动的发展。
(五)专业教练人才的匮乏
一项运动的发展离不开相应的专业人才。网球在我国普及程度并不高,但作为一项新兴的运动项目,网球已经逐渐让人们感受到了它独特的魅力。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随之改变,在这一轮的社会变革浪潮中,网球若想取得长足的发展,首要解决的便是人才的问题。结合我国网球发展的现阶段特点,最为迫切的是需要大量的教练员,教练员是网球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唯有高水平的教练员,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运动员。
据调查,我国30岁以下网球教练员比例为36.87%,30-40岁的教练员比例为36.31%,40-50岁的教练员比例为19.27%,50岁以上教练员比例占7.55%。既具有一定执教经验的青年教练,又具有开拓精神的年富力强的中年教练,还有50岁以上的有丰富经验的老教练,保证了好的经验和作风得以传承。这体现出我国教练员以中年为主体、青年为补充、老年为坚强后盾的特征。但就整体而言,我国教练员队伍的核心及骨干教练员队伍尚未形成。目前,我国教练员群体的学历较低,具有理论水平高、组织能力强及训练经验丰富的教练员很少,缺少威信高的领军人物。因此,怎样建设一支数量充足、水平较高的网球教练员队伍是我国网协目前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影响我国竞技网球运动发展的训练学因素分析,发现我国对运动员的技战术训练与体能训练失衡,对体能训练的重视不够;心理素质平时训练不足以致在大赛中崩盘,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训练与比赛的结合不够紧密,不能做到以赛代练、赛练结合;网球的普及程度太低,参与的人数少就直接导致对运动员选材的受限;网球专业教练人才的匮乏等都对我国竞技网球运动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探究出这些影响因素,为我国竞技网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二)建议
1.注重日常训练的合理化,强化体能训练。
2.有意识的加强心理训练,增强运动员的意志品质。
3.科学合理安排训练和比赛,小周期训练要有针对性,提高比赛的成功率。
4.大力普及网球运动,为网球参与者提供更优越的设施条件。
5.建立科学的选材机制,为国家队输送更优秀的运动员。
6.加强教练员的管理,完善教练员等级制度。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 陶志翔.网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
[3] 甄新喜,李竹青.竞技网球运动项目体能训练特征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0(1).
[4] 李淑芬,李庆友.优秀网球运动员年度训练周期[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8).
[5] 刘青,田园.中国网球融入国际职业网球的障碍与途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1).
摘 要 本文从训练学的视角对影响我国竞技网球运动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由于我国网球运动员的体能较差;心理训练不足;训练与比赛的结合密度不够,以及网球的后备力量和专业教练人才的匮乏等原因的影响,致使我国竞技网球运动水平与世界存在一定差距,通过对这些训练学因素的分析,旨在为我国竞技网球运动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竞技 网球运动 训练学因素
一、前言
自1885年网球运动传入中国以来,网球在中国的发展已有百年多的历史。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李婷和孙甜甜勇夺女子网球双打冠军后,我国网球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国金花不断在世界网坛上书写着传奇。2011年,李娜更是创历史的夺得法国网球公开赛的冠军,并把我国网球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鲜花和荣耀的背后,更加突显出我国竞技网球运动发展的不足。近几年来,我们在世界网球赛场上看到的一直是她们几位金花的身影,而我国的小姑娘们以及男子网球运动员们很难在大赛中取得突破,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竞技网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运动训练学的视角去探索制约我国竞技网球运动发展的结症所在,这将有助于我们找准自己的位置、看清未来形势,把握中国竞技网球发展的现状,分析阻碍我国竞技网球运动发展的真正原因,为我们制定相应的网球方针、政策提供智力支持。
二、制约我国竞技网球运动发展的训练学因素分析
(一)只注重技战术训练,忽视了体能训练
从项群训练学理论可知,网球运动应属于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在这一项群中,中国的乒乓球、羽毛球及女子排球在世界上均处于优势地位,而网球却处于较低的水平。近年来,我国高水平网球运动员在与世界优秀网球运动员的比赛中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体能训练不足的问题。网球运动是一项动作精细、技战术复杂多变、对抗激烈、对体能要求很高的对抗性项目。可以说,在网球运动中体能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战术的基础,而战术是对比赛结果起到最为直接影响的因素,因此网球的体能训练是最为基础,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
现代竞技网球运动的高速发展对运动员的体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在网球项目高度职业化和商业化的今天,一年中网球比赛可持续11个月,遍及六大洲50多个国家,运动员每年要参加40多周的比赛,场地包括硬地、草地、红土等,高水平的职业网球选手为了维持较高的世界排名,一般每年要参加20站左右的比赛,平均每2-3周就要打一次比赛,有时连续参赛4一5周,并且有些运动员要同时参加单、双打比赛,有时一场比赛要耗时四五个小时,这样大强度、高密度的比赛,在其他项目中是没有的,因而对运动员体能的要求非常高。其次,在过去的10-20年间,网球无论是在球拍及其他装备的设计还是在比赛的技战术方面都飞速发展,训练方法不断改进。顶尖选手比以前更为强壮和敏捷,比赛较以前更为激烈,对运动员的体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网球运动员在比赛中暴露出的体能问题,一方面反映了长期以来我国在网球运动员体能训练上还存在一定误区,从另一方面来看,也反映了我国在网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尤其是对高水平网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研究的滞后。
(二)心理训练不足
运动员心理能力即指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网球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运动员在参加高水平的网球比赛中,竞技双方的身体状态、技战术水平较为接近时,心理素质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训练水平在比赛中的发挥,这时,心理对比赛的胜负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网球比赛没有时间的限制、无法确定比赛开始的时间、不允许教练临场指导、比赛条件多样化以及大量的“死球”时间,这些因素无一不在挑战着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很多时候,网球比赛中会出现一两个球决定一盘、甚至一场比赛的情况,那么这一两分我们称之为关键分。关键分在更多的时候要归到心理的层面,顶尖选手之所以会成为顶尖选手,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有着过硬的心理素质作保证,处理关键球的能力更胜一筹。因此对于心理能力的考验,体现最为淋漓尽致就是在关键分的争夺上。我国的优秀网球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中很难取得突破,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心理能力不够强大,遇到比自己排名高的选手时,无法正常发挥自己的竞技水平,一遇到关键分,更不知如何处理,这与我们日常的训练安排是密不可分的。心理素质在技术、战术、身体和心理四个能力中是排在首位的,所以只有心理素质得到足够的训练,才能保证其他竞技能力的充分发挥。
(三)训练与比赛的结合不够紧密
日常训练的目的在于强化技术定型,熟悉战术的运用,提高身体机能等,其最终目的是为比赛服务。现今世界大趋势是各种网球赛事频频举办,运动员往往没有充裕的时间来保证所需的训练,因此以赛代练,赛练结合的方式成为许多运动员的必然选择,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在科学合理实施的前提下,确实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案。这从正面直接印证了训练最终的形式是比赛,比赛是检验技、战术水平的有效手段。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网球运动员的训练体制同国外运动员的训练体制存在着制度化的根本差异,虽然目前在局部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但主流未改。当今世界网球正朝着快速积极、进攻为主、技术全面的方向发展,这就必然要求运动员的训练必须以实际比赛的需要为出发点,真正做到训练有效。如今,世界优秀网球运动员都是边赛边练,以赛代练,为了参加某一重要的比赛,其间会参加一些小型比赛来代替训练。反观我国网球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大部分运动员由于排名靠后,所以没有资格去参加一些高级别的赛事,而是参加一些小型比赛来赚取积分,他们在一个训练周期里为了某一比赛而不停地训练,中间基本不参加其他比赛,这样的训练就不能有效满足比赛的实际需要,技战术不能得到及时的改进,在比赛场上遇到各种变化也不能够做到灵活应变。因此只有把训练和比赛完全结合起来,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步。 (四)网球普及程度低、后备力量薄弱,导致选材受限
如今,网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还只是起步阶段,并且在发展网球运动的过程中出现了两头小、中间大的局面。网球运动开展较好的地区大部分在一些沿海城市及中东部的发达地区,而在一些边远地区,很多人甚至不知道网球是什么。虽然李娜的成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网球,但是对于我国的普通老百姓来讲,网球运动仍然是一项比较奢侈的运动,真正参与的人少之又少。在美国有2000多万人打网球,占全国总人口的1/14,其中少年儿童占40%以上;德国有十多万14-18岁的青少年在网球协会注册;瑞典青少年网球选手有5万余人。相比之下,我国青少年网球人口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占总人口的比例,与上述国家都相去甚远。
网球的普及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竞技网球后备力量是否充足,竞技网球后备力量不充足又直接导致竞技网球运动选材的受限。运动选材是竞技体育、科学训练必须首先解决的重要问题。当今世界几乎所有体育强国,都认为运动员的科学选材是取得优异运动成绩、攀登世界冠军宝座最强有力的要素。在举国体制的大环境下,我国网球运动员的选拔和其他运动项目大致相同,即从小由家长送到业余体校开始入门训练,有潜质的就推荐到体工队,随后便是市队、省队、国家队。由于我们的基底小,所以经过每一级的选拔后,输送到国家队的优秀网球运动员更是凤毛麟角。正是我们国家存在网球普及程度低、后备力量薄弱的问题,这大大缩小了我们选材的空间,才限制了我国竞技网球运动的发展。
(五)专业教练人才的匮乏
一项运动的发展离不开相应的专业人才。网球在我国普及程度并不高,但作为一项新兴的运动项目,网球已经逐渐让人们感受到了它独特的魅力。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随之改变,在这一轮的社会变革浪潮中,网球若想取得长足的发展,首要解决的便是人才的问题。结合我国网球发展的现阶段特点,最为迫切的是需要大量的教练员,教练员是网球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唯有高水平的教练员,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运动员。
据调查,我国30岁以下网球教练员比例为36.87%,30-40岁的教练员比例为36.31%,40-50岁的教练员比例为19.27%,50岁以上教练员比例占7.55%。既具有一定执教经验的青年教练,又具有开拓精神的年富力强的中年教练,还有50岁以上的有丰富经验的老教练,保证了好的经验和作风得以传承。这体现出我国教练员以中年为主体、青年为补充、老年为坚强后盾的特征。但就整体而言,我国教练员队伍的核心及骨干教练员队伍尚未形成。目前,我国教练员群体的学历较低,具有理论水平高、组织能力强及训练经验丰富的教练员很少,缺少威信高的领军人物。因此,怎样建设一支数量充足、水平较高的网球教练员队伍是我国网协目前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影响我国竞技网球运动发展的训练学因素分析,发现我国对运动员的技战术训练与体能训练失衡,对体能训练的重视不够;心理素质平时训练不足以致在大赛中崩盘,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训练与比赛的结合不够紧密,不能做到以赛代练、赛练结合;网球的普及程度太低,参与的人数少就直接导致对运动员选材的受限;网球专业教练人才的匮乏等都对我国竞技网球运动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探究出这些影响因素,为我国竞技网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二)建议
1.注重日常训练的合理化,强化体能训练。
2.有意识的加强心理训练,增强运动员的意志品质。
3.科学合理安排训练和比赛,小周期训练要有针对性,提高比赛的成功率。
4.大力普及网球运动,为网球参与者提供更优越的设施条件。
5.建立科学的选材机制,为国家队输送更优秀的运动员。
6.加强教练员的管理,完善教练员等级制度。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 陶志翔.网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
[3] 甄新喜,李竹青.竞技网球运动项目体能训练特征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0(1).
[4] 李淑芬,李庆友.优秀网球运动员年度训练周期[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8).
[5] 刘青,田园.中国网球融入国际职业网球的障碍与途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