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的人生境界解读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c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苏轼的《定风波》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当年“乌台诗案”而带来的政治迫害的阴影已经在苏轼的心中渐趋沉淀,其内心中的愤懑和痛苦已归于平静,此时的苏轼已不再是三年前身陷囹圄时的心态了。该词展现出了苏轼睿智、超脱、平和的一面。同时,在这首词中,也可以折射出更为深刻的人生哲理,解读出佛教禅宗所揭示出的不同人生境界。本文就此谈些个人看法。
  关键词:苏轼 《定风波》 人生境界
  《定风波》这首词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当年“乌台诗案”而带来的政治迫害的阴影已经在苏轼的心中渐趋沉淀,其内心中的愤懑和痛苦已归于平静,能够始终以超然旷达的心态去面对外部的风云世界。《东坡志林》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①而这首《定风波》的小序则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显然,此时的苏轼已不再是三年前身陷囹圄时的心态了,虽然“道中遇雨”只是个偶然事件,但读者却能够从中品读出词人“余独不觉”的心境,展现出其睿智、超脱、平和的一面。同时,在这首词中,也可以折射出更为深刻的人生哲理,解读出佛教禅宗所揭示出的不同人生境界。
  一.词境:超越心灵的生命体验
  被贬黄州是苏轼一生的转折点,但在这首词里似乎看不到“乌台诗案”的影响,苏轼以其强大的内心宇宙化解了外在世界的波澜荣辱,其身上蕴藏着巨大的人格魅力,成为后世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化身。
  词的上片写了词人冒雨徐行的感受。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大雨,苏轼是如何做的呢?以“莫听”为开篇,告诫自己要克制“穿林打叶”的客观事实,词人用主观意志去抗击客观存在,凸显了苏轼倔强不屈的性格。非但如此,苏轼不但不害怕风雨,还在风雨中吟诗吹着口哨,一副轻松愉快、闲适自得的状态。另外,当别人纷纷躲雨之时,他却放慢了脚步,反而走得更加缓慢了,这是词人的有意为之。面对风雨,苏轼镇定自然,神态自若,没有因外物而改变自己的节奏。此时雨中“徐行”的苏轼“竹杖芒鞋”,虽然脚步蹒跚,却走出了个轻盈之态,犹如杜甫所说:“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②行走的苏轼脚步轻,心情也随之轻松起来,这个“轻”字也正是宦海风波后词人最强烈的人生体会。“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运用双关的手法抹淡了自然界的风雨,也看淡了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于平淡的叙事里渗透着强烈的主观情感。
  词的下片描写雨过天晴之后,词人对这场遇雨经历的反思。“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苏轼现存的360多首词作中,“归”字竟出现了百余次,这是深可玩味的现象。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说:“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③在苏轼的世界里,“归”已经超越了世俗眼中的逃脱与回避,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放逐与解脱。词在最后直接点出词人的最终醒悟,无风雨,亦无晴天,真正达到至人无名的逍遥境界。
  二.心境:人生境界的文本诠释
  从一件小事中折射出词人的博大胸怀与生命体验,这是苏轼的独特之处,亦是其身上凝聚巨大吸引力的原因所在。千百年来,苏轼作为中国文化的特例,不停地被解读着、诠释着,因为在他的身上不仅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潜在力量,而且能够解读出独特的人生轨迹和不同的人生境界。
  佛教禅宗有三句极耐人寻味的话: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三句话形象地概括了人们认识事物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缺乏主见,浑浑噩噩,一头雾水,不知如何去面对外部世界,没有知辨能力,只能随波逐流。第二阶段,能够抛开凡尘俗事的烦恼,对一切事物多了一份怀疑警觉的心理和理性与冷静的思考。第三阶段,便是洞悉世事后的返璞归真,世间的纷纷扰扰与我无关的超然境界。禅宗的这三种人生境界是对世间万象的普世总结,也是站在人生哲学的高度来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其实,重读苏轼的《定风波》便能够参透这三种人生境界,换句话说,这首词应是对佛教禅宗所讲人生境界的直接诠释。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即词中小序中所写的“同行皆狼狈”,与苏轼同行并狼狈避雨的人,属于人生中的第一境界者。他们盲目地到处躲雨,外界的雨声打乱了原有的秩序,他们只是一味地从众跟风,缺乏自我判断,其眼界还是停留在初步认知的阶段,这也是大部分人的所作所为,可谓芸芸众生的代表。第二境界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在词中的体现便是上片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山与水在词人苏轼眼中已不再是原有的山水了,此时他看到的风雨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雨,也是政治上的风雨,更是人生的风雨,是词人多年历练出的宦海沉浮之感。苏轼的否定、质疑甚至抗争,是遇雨之后的第一反应,也是他的初步认知与体会。他能够抛开一切俗事的困扰,以自己的定力和执着去抗击风雨对自己的打击,任凭苦难的磨砺而岿然不动,这已达到较高的人生境界,不是常人所能企及。但此时在苏轼看来,这还未达到至高的理想状态,到了下片中,经历了一番风雨之后,苏轼最终悟出了最高的人生启示,即人生第三种境界,“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过去了,正值晴天高照,苏轼却未露出喜悦之情,因为在风雨中他并不渴望晴天,所以即使雨过天晴,也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晴雨已与他无关。从深层次来看,事物总是相对呈现的,有雨就有晴,有好便有坏,当彻悟了人生的不同表现形式之后,才是对人生真谛的准确把握。当苏轼在上片喊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时候,虽不惧怕风雨的打击,但风雨却依然存留在他的心中,只有当在下片里顿悟出“也无风雨也无晴”之时,心中的那片风雨之念才彻底消除,此时的苏轼已完全成熟,达到最高的人生境界了。
  伟大的灵魂在艰苦地跋涉,无声地探索,无歌无喜,无风又无雨。旷达与顿悟是苏轼文学世界中特有的情感模式,他一生屡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雨起伏之后,无论是人間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都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终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也是诗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人生喻象。
  注 释
  ①苏轼.《东坡志林》,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②杜甫,傅东华选注.《杜甫诗》,崇文书局2014年版,第96页
  ③李泽厚.《美的历程》,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55页
  (作者介绍:张秋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学生)
其他文献
针对民生、生活、思想、生产等四类诉求,并指定专人进行回访;针对债务类问题,全力进行协调,尽力解决.同时对困难家庭进行及时帮扶.坚持“群众无小事”,建立多渠道群众诉求收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赋予学生的使命愈加沉重,为了方便学生日后的能力发展,教师必须从小学起就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数学是涉及范围最广泛、应用最强
阅读教学,是培养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已成为当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关键构成部分.积极推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方法的改革,并制定其创新思路,对于改变过去英语阅读
作文的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题,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观察体验能力有重要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初中生的整体语文写作水平依旧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目的:探讨对高血压性心脏病病人行临床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子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间收治8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并将其均分为常规组(n=44)及观察组(n=44).
针对美国最新《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美国优先”的思维框架,分析了其对生物军控履约可能带来的影响.从美国生物安全防御体系构架变化、研究重点转变、生物安全经费投入等3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小学生对于数学的认知来自于现实生活中,因此对于小学数学老师来讲,需要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内容,教导学生.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