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我校开设的“全球变化与气象灾害应对”专业方向课程《自然灾害学》的课程体系,从课程的定位、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上探讨了其课程体系的建设内容,以期为其他高校相关专业方向课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自然灾害学;教学体系;教材建设;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4-0065-02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ourse system of the Natural Catastrophology set by "Global Change and Climate Disaster Emergency Response" specialty in our university, the paper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contents of the course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urse orient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method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relevant specialties in other universities.
Keywords: the Natural Catastrophology; course system; teaching materials construction; teaching methods
自然灾害已成为世界各国生存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防灾减灾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指出,教育是减轻灾害计划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成败的关键。目前,国际上十分重视自然灾害学的教育,比如英国考文垂大学专门设立灾害学专业,开设多门与自然灾害相关的课程,其中自然灾害学作为必修课开设[1]。中国是世界上发生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災害发生越加频繁,伴随人口和经济的发展,灾害损失也越来越大,严重制约社会可持续发展[2]。因此,加强灾害教育,提高全民的减灾意识,工作任务迫切。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专门的灾害学学科体系,灾害学作为自然地理学、风险管理、防灾减灾与灾害防护工程等学科或专业下设的一个研究方向,《自然灾害学》课程作为其专业选修课或者一些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3],课程的理论体系多数停留在早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上,能采用的教材也严重缺乏。
我校地理与遥感学院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依托学校特色学科大气、气象专业下设“全球变化与气象灾害应对”专业方向,《自然灾害学》作为该专业方向的重要专业课程,随着有关灾害学、灾害风险管理理论及实践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其课程理论体系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文章从我校《自然灾害学》课程的定位、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方面探讨该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以期为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一、课程定位
我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下设“全球变化与气象灾害应对”专业方向,其培养目标是为培养具备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门人才;学生经过科学思维训练和专业技能培养,在地球表层特征研究、全球变化研究、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等方面应具有相应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可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气候资源开发与利用、防灾减灾管理、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管理等方面的科研、教学及管理等工作。《自然灾害学》作为该专业方向的专业方向课程,其课程的定位应该是使学生了解目前关于自然灾害的科学认识、研究途径和可选择的减轻自然灾害与自然灾害防治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措施,拓宽学生在防灾减灾方面的知识面,为将来毕业后从事有关的工作打好基础。
二、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主要内涵。目前,关于《自然灾害学》的教材主要有测绘出版社《自然灾害学》(杨达源,吕国年,1993)、吉林大学出版社《自然灾害学》(沈金瑞,2009)、吉林大学出版社《自然灾害学概论》(吕学军,董立峰,2010)、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自然灾害》(陈 ,史培军,2011)和地质出版社《自然灾害学基础》(曾令锋,吕曼秋,2015)。这些教材中,目前只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自然灾害》和地质出版社《自然灾害学基础》可订购,其他教材出版社均已不再出版,因此可选用教材有限。随着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的出版,对灾害、灾害风险及构成要素的概念与内涵不断更新,强调灾害风险的降低要重视承灾体脆弱性和暴露度的变化分析。现有可选教材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自然灾害》主要适用于高校自然灾害通识课,地质出版社《自然灾害学基础》虽然定位为高校相关专业及科技工作和管理人员适用,但针对灾害的风险评估与管理内容较欠缺。然而我们对灾害特点、成灾机理、发生规律的认识,最终是为了落实到防灾减灾应用上,因此,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中应加强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应急和救援等多个方面,同时融合最新的灾害综合防御理念和主要防治技术,实现具有扎实的自然灾害认知理论和防灾减灾技能的综合知识体系。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是课程建设及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自然灾害学》是一门涉及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涉及具体学科多,应用面广,针对其课程特点,需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基础上,要增加热点、难点问题的讨论式教学,以及以案例分析为主的案例教学法。比如针对每一个灾种的灾害防御措施,可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组织讨论,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促使自主学习,深入思考,大胆创新,最后老师补充总结点评,既可增强学生对灾害特点的认识,夯实理论基础,同时也能使学生更明确灾害防御的措施,提高防灾减灾技能。针对灾害风险评估的内容,教师可结合自身科研成果或者引用他人研究成果以案例形式进行讲解,让学生对风险评估的整个过程和细节都有更为清楚的认识,加深印象,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结束语
《自然灾害学》作为高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下设“全球变化与气象灾害应对”专业方向课程,其课程的定位需结合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从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上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和完善,使学生通过学习具有夯实的灾害理论基础和正确的防灾减灾知识,形成科学的防灾减灾技能和积极的防灾减灾态度。
参考文献
[1]任鲁川,秦琴.灾害学本科专业设置与教育模式刍议(一)——以考文垂大学灾害学本科专业设置为例[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0,12(1):7-10.
[2]王艳君,高超,王安乾,等.中国暴雨洪涝灾害的暴露度与脆弱性时空变化特征[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4,10(6):391-398.
[3]秦琴.我国防灾减灾领域学科发展及其专业设置——从学位管理制度谈起[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4,16(4):90-94.
关键词:自然灾害学;教学体系;教材建设;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4-0065-02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ourse system of the Natural Catastrophology set by "Global Change and Climate Disaster Emergency Response" specialty in our university, the paper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contents of the course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urse orient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method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relevant specialties in other universities.
Keywords: the Natural Catastrophology; course system; teaching materials construction; teaching methods
自然灾害已成为世界各国生存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防灾减灾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指出,教育是减轻灾害计划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成败的关键。目前,国际上十分重视自然灾害学的教育,比如英国考文垂大学专门设立灾害学专业,开设多门与自然灾害相关的课程,其中自然灾害学作为必修课开设[1]。中国是世界上发生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災害发生越加频繁,伴随人口和经济的发展,灾害损失也越来越大,严重制约社会可持续发展[2]。因此,加强灾害教育,提高全民的减灾意识,工作任务迫切。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专门的灾害学学科体系,灾害学作为自然地理学、风险管理、防灾减灾与灾害防护工程等学科或专业下设的一个研究方向,《自然灾害学》课程作为其专业选修课或者一些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3],课程的理论体系多数停留在早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上,能采用的教材也严重缺乏。
我校地理与遥感学院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依托学校特色学科大气、气象专业下设“全球变化与气象灾害应对”专业方向,《自然灾害学》作为该专业方向的重要专业课程,随着有关灾害学、灾害风险管理理论及实践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其课程理论体系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文章从我校《自然灾害学》课程的定位、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方面探讨该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以期为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一、课程定位
我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下设“全球变化与气象灾害应对”专业方向,其培养目标是为培养具备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门人才;学生经过科学思维训练和专业技能培养,在地球表层特征研究、全球变化研究、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等方面应具有相应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可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气候资源开发与利用、防灾减灾管理、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管理等方面的科研、教学及管理等工作。《自然灾害学》作为该专业方向的专业方向课程,其课程的定位应该是使学生了解目前关于自然灾害的科学认识、研究途径和可选择的减轻自然灾害与自然灾害防治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措施,拓宽学生在防灾减灾方面的知识面,为将来毕业后从事有关的工作打好基础。
二、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主要内涵。目前,关于《自然灾害学》的教材主要有测绘出版社《自然灾害学》(杨达源,吕国年,1993)、吉林大学出版社《自然灾害学》(沈金瑞,2009)、吉林大学出版社《自然灾害学概论》(吕学军,董立峰,2010)、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自然灾害》(陈 ,史培军,2011)和地质出版社《自然灾害学基础》(曾令锋,吕曼秋,2015)。这些教材中,目前只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自然灾害》和地质出版社《自然灾害学基础》可订购,其他教材出版社均已不再出版,因此可选用教材有限。随着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的出版,对灾害、灾害风险及构成要素的概念与内涵不断更新,强调灾害风险的降低要重视承灾体脆弱性和暴露度的变化分析。现有可选教材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自然灾害》主要适用于高校自然灾害通识课,地质出版社《自然灾害学基础》虽然定位为高校相关专业及科技工作和管理人员适用,但针对灾害的风险评估与管理内容较欠缺。然而我们对灾害特点、成灾机理、发生规律的认识,最终是为了落实到防灾减灾应用上,因此,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中应加强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应急和救援等多个方面,同时融合最新的灾害综合防御理念和主要防治技术,实现具有扎实的自然灾害认知理论和防灾减灾技能的综合知识体系。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是课程建设及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自然灾害学》是一门涉及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涉及具体学科多,应用面广,针对其课程特点,需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基础上,要增加热点、难点问题的讨论式教学,以及以案例分析为主的案例教学法。比如针对每一个灾种的灾害防御措施,可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组织讨论,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促使自主学习,深入思考,大胆创新,最后老师补充总结点评,既可增强学生对灾害特点的认识,夯实理论基础,同时也能使学生更明确灾害防御的措施,提高防灾减灾技能。针对灾害风险评估的内容,教师可结合自身科研成果或者引用他人研究成果以案例形式进行讲解,让学生对风险评估的整个过程和细节都有更为清楚的认识,加深印象,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结束语
《自然灾害学》作为高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下设“全球变化与气象灾害应对”专业方向课程,其课程的定位需结合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从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上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和完善,使学生通过学习具有夯实的灾害理论基础和正确的防灾减灾知识,形成科学的防灾减灾技能和积极的防灾减灾态度。
参考文献
[1]任鲁川,秦琴.灾害学本科专业设置与教育模式刍议(一)——以考文垂大学灾害学本科专业设置为例[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0,12(1):7-10.
[2]王艳君,高超,王安乾,等.中国暴雨洪涝灾害的暴露度与脆弱性时空变化特征[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4,10(6):391-398.
[3]秦琴.我国防灾减灾领域学科发展及其专业设置——从学位管理制度谈起[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4,16(4):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