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目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最好渠道之一.
一、设置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能否恰到好处地设置有价值的问题,学生能否在质疑中提出有挑战性和吸引性的问题,是探究性课堂学习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
大量成功的实验证明,以问题为核心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完全适合中学生的学习需要.
从思维发展的特点来看,中学生的思维已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事物加以分析和批判.
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合作讨论、相互交往与师生互动中开发潜能,从而提高各项素质.问题就是矛盾,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就要在课之始、课之中和课之尾不断引出发人深省的问题.
二、问题有意义、有层次
通过问题串来引导学生思考,并不是说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满堂问”便是走了极端.课堂教学固然要以问题为线索,但问题应有主次与轻重之分,科学与庸俗之别,难易与适度之标.一句话,问题必须紧扣教材,紧扣学科特点.
问题设置要有意义,有层次.课程中的问题一般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设疑,二是学生质疑提出问题,三是课后习题上的问题.教师设疑是学生质疑、解疑的重要前提,直接影响学生解题的兴趣和能力.所以,在备课中,教师要精心把握设疑的尺标,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的实际水平,坚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的原则设置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设疑可安排在课之初,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教学,使问题起到纲举目张、高屋建瓴的作用;也可在课之中,当学生提不出问题时,教师的设疑如同一石投向平静的水面,会荡出层层涟漪;也可在课之尾设疑,让学生感到课已尽而意无穷,拓展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学生质疑,是探究性学习的重中之重.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提出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要使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有意义、有思考性的问题,就需要教师的指导、点拨,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不会提出问题的学生,不算是学习好的学生.课堂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可是,多数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提不出问题,也不会提问题.造成这种沉闷现象的根本原因是: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习惯了滔滔不绝的“满堂灌”,学生则养成了以静听代学习的习惯,“好学而无疑”成为普遍现象.
教师要更新观念、改进教法,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学生也要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学法.这样,我们才能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民主、平等、宽松、和谐、鼓励的教学情境是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重要因素.新型的师生关系本质上不再是一种知识的传授过程,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精神上的交流,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统一的对话过程.民主、平等旨在表明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给予和被动接受的关系,而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平等民主的交往关系.
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师生、生生之间共同探究,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经验、共享探究问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在实践中也深深感到,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充满问题研究的情境中.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就特别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需要,这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促进者的角色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欣赏,将宽松、民主、和谐的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是教学取得成功的秘诀.
总之,我们构建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思路是:以问题为线索,带动探究性学习;以活跃思维为目的,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具体措施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并乐于探究问题;激活问题兴趣,保护学生质疑积极性,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勇于探究问题;加强学法指导、突出学生自主地位,让学生巧于提出问题,善于探究问题.我们把此归纳成“三段六步”式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即:感知-探究-总结三阶段;理清文脉-发现问题-个人质疑-合作探究-总结评价-体验迁移六步程序.这样做能使群体交流活而有序,个别质疑也能切中要害,课堂生动活泼又不失之浅显,主体得到体现,潜能得到开发,而教师的主导地位也能体现出来,“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就可得到真正落实.
一、设置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能否恰到好处地设置有价值的问题,学生能否在质疑中提出有挑战性和吸引性的问题,是探究性课堂学习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
大量成功的实验证明,以问题为核心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完全适合中学生的学习需要.
从思维发展的特点来看,中学生的思维已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事物加以分析和批判.
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合作讨论、相互交往与师生互动中开发潜能,从而提高各项素质.问题就是矛盾,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就要在课之始、课之中和课之尾不断引出发人深省的问题.
二、问题有意义、有层次
通过问题串来引导学生思考,并不是说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满堂问”便是走了极端.课堂教学固然要以问题为线索,但问题应有主次与轻重之分,科学与庸俗之别,难易与适度之标.一句话,问题必须紧扣教材,紧扣学科特点.
问题设置要有意义,有层次.课程中的问题一般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设疑,二是学生质疑提出问题,三是课后习题上的问题.教师设疑是学生质疑、解疑的重要前提,直接影响学生解题的兴趣和能力.所以,在备课中,教师要精心把握设疑的尺标,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的实际水平,坚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的原则设置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设疑可安排在课之初,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教学,使问题起到纲举目张、高屋建瓴的作用;也可在课之中,当学生提不出问题时,教师的设疑如同一石投向平静的水面,会荡出层层涟漪;也可在课之尾设疑,让学生感到课已尽而意无穷,拓展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学生质疑,是探究性学习的重中之重.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提出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要使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有意义、有思考性的问题,就需要教师的指导、点拨,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不会提出问题的学生,不算是学习好的学生.课堂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可是,多数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提不出问题,也不会提问题.造成这种沉闷现象的根本原因是: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习惯了滔滔不绝的“满堂灌”,学生则养成了以静听代学习的习惯,“好学而无疑”成为普遍现象.
教师要更新观念、改进教法,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学生也要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学法.这样,我们才能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民主、平等、宽松、和谐、鼓励的教学情境是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重要因素.新型的师生关系本质上不再是一种知识的传授过程,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精神上的交流,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统一的对话过程.民主、平等旨在表明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给予和被动接受的关系,而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平等民主的交往关系.
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师生、生生之间共同探究,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经验、共享探究问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在实践中也深深感到,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充满问题研究的情境中.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就特别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需要,这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促进者的角色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欣赏,将宽松、民主、和谐的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是教学取得成功的秘诀.
总之,我们构建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思路是:以问题为线索,带动探究性学习;以活跃思维为目的,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具体措施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并乐于探究问题;激活问题兴趣,保护学生质疑积极性,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勇于探究问题;加强学法指导、突出学生自主地位,让学生巧于提出问题,善于探究问题.我们把此归纳成“三段六步”式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即:感知-探究-总结三阶段;理清文脉-发现问题-个人质疑-合作探究-总结评价-体验迁移六步程序.这样做能使群体交流活而有序,个别质疑也能切中要害,课堂生动活泼又不失之浅显,主体得到体现,潜能得到开发,而教师的主导地位也能体现出来,“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就可得到真正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