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南大学22岁的学生刘路,因为成功破解了国际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而一鸣惊人。此前不久,中南大学不仅发给他100万元巨额奖金,而且破格聘任他为正教授级研究员。刘路因此创下一个中国之最——迄今为止我国最年轻的正教授级研究员。中南大学的这一举措引起社会高度关注。连日来,各大媒体,争相发表评论,令人目不暇接。
对中南大学的这一做法,有人击掌,有人担心。击掌者认为,对特别优秀的人才,就应当不拘一格聘而用之,为其提供宽松良好的成长环境、成才条件;担心者觉得,把这样高级的学术职称授予一个在校大学生,弄不好会导致拔苗助长。还有人质疑:22岁的正教授级研究员,未免过于草率了。而一位数学家对中南大学的做法,则明确表态:有些荒唐。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我看来,作为一名本科生,刘路能在一夜之间破解国际数学难题,说明他在这方面有不凡的能力,无疑是难能可贵的。然而,一个人是否具备正教授级研究员的资格,除了要看他是否在某一方面有重要发现、重大突破之外,对其总体学术水平也应当有量化要求。否则,相关部门就没有必要对人才选拔制定出具体标准。换句话说,破格选拔任用确有真才实学、出类拔萃的人才,也要把握好度,假如“一步登天”,可能“根基不牢”。由此想起了当年顾璘刻意“耽误”张居正的轶事来。
耽误的意思,是指因拖延和错过时机而误事。顾璘和张居正,都是明朝官员,只是二者并非同辈人,前者比后者年长49岁。顾璘“耽误”张居正,不是“耽误”别的东西,而是“耽误”他一举成名;不是“耽误”一天两天、一月两月,而是“耽误”了整整三年!而被顾璘“耽误”的张居正,非但毫无怨言,反而心存感激;不仅没有因此而断送仕途,反倒成为国家栋梁——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
嘉靖15年(1536年),12岁的张居正考中头名,成为名震荆州的小秀才。次年八月,适逢三年一度的科考,13岁的张居正从荆州到武昌参考。这天早上,考官们开始阅卷。当朝著名才子、身为湖广巡抚的顾璘,闭门谢客,静候结果。忽然,他想起一年前荆州发现一少年才子,名叫张居正的事来,便在内心揣摩,不知这个少年这次是否前来应试。
当监试御史喜滋滋前来汇报,“将要录取的头名,是一个13岁的少年秀才,名叫……”“名叫张居正!”爱才若渴的顾璘,喜出望外地抢答,并当即命人召来张居正。一番对话后,顾璘确信张居正乃将相之才,他日必能成大器。可转念又想,张居正毕竟年纪太小,如果此次中举,可能助长骄满情绪……于是,主张给小居正一些刺激和挫折,好让他更加发奋读书。
一晃三年过去了。嘉靖19年(1540年),16岁的张居正如意中举。恰巧这年顾璘在安陆督工,张居正遂赶往安陆拜见。顾璘高兴地解下身上的犀带,送给张居正:“我耽误了你3年时间,这是我的错误。但我希望你要有大的抱负,要做伊尹、颜渊,万万不可做一个仅会舞文弄墨、吟风唱月的腐儒。”后来,张居正果然没有辜负顾璘的一片苦心,成了一代名相,做出一番事业。
有句成语,叫做欲速则不达。办事如此,用人亦然。我们这个社会,不知是名人太少了,还是太爱名人了。一个原本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人,一旦在某个方面冒了一点儿尖、出了一点儿名,立马成为新闻人物、X坛新星。上下左右、四面八方,众星拱月、追踪热捧,沸沸扬扬、好不热闹,上门采访造访拜访的人,更是络绎不绝,挡都挡不住,推也推不了。
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一旦过早成了名人,即便自己头脑清醒,行为低调、保持冷静,单是来自方方面面的赞誉、鲜花,掌声、光环,就应接不暇,稍有松懈,就可能昏昏然、飘飘然起来。更何况,还有隔三差五、名目繁多的活动呀会议呀报告呀,恭候你的光临。无论如何,不可能像出名前那样关起门来、静下心来做学问、搞研究。如此这般,对自己的成长也好,对社会的贡献也罢,恐怕都是弊大于利的。
对中南大学的这一做法,有人击掌,有人担心。击掌者认为,对特别优秀的人才,就应当不拘一格聘而用之,为其提供宽松良好的成长环境、成才条件;担心者觉得,把这样高级的学术职称授予一个在校大学生,弄不好会导致拔苗助长。还有人质疑:22岁的正教授级研究员,未免过于草率了。而一位数学家对中南大学的做法,则明确表态:有些荒唐。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我看来,作为一名本科生,刘路能在一夜之间破解国际数学难题,说明他在这方面有不凡的能力,无疑是难能可贵的。然而,一个人是否具备正教授级研究员的资格,除了要看他是否在某一方面有重要发现、重大突破之外,对其总体学术水平也应当有量化要求。否则,相关部门就没有必要对人才选拔制定出具体标准。换句话说,破格选拔任用确有真才实学、出类拔萃的人才,也要把握好度,假如“一步登天”,可能“根基不牢”。由此想起了当年顾璘刻意“耽误”张居正的轶事来。
耽误的意思,是指因拖延和错过时机而误事。顾璘和张居正,都是明朝官员,只是二者并非同辈人,前者比后者年长49岁。顾璘“耽误”张居正,不是“耽误”别的东西,而是“耽误”他一举成名;不是“耽误”一天两天、一月两月,而是“耽误”了整整三年!而被顾璘“耽误”的张居正,非但毫无怨言,反而心存感激;不仅没有因此而断送仕途,反倒成为国家栋梁——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
嘉靖15年(1536年),12岁的张居正考中头名,成为名震荆州的小秀才。次年八月,适逢三年一度的科考,13岁的张居正从荆州到武昌参考。这天早上,考官们开始阅卷。当朝著名才子、身为湖广巡抚的顾璘,闭门谢客,静候结果。忽然,他想起一年前荆州发现一少年才子,名叫张居正的事来,便在内心揣摩,不知这个少年这次是否前来应试。
当监试御史喜滋滋前来汇报,“将要录取的头名,是一个13岁的少年秀才,名叫……”“名叫张居正!”爱才若渴的顾璘,喜出望外地抢答,并当即命人召来张居正。一番对话后,顾璘确信张居正乃将相之才,他日必能成大器。可转念又想,张居正毕竟年纪太小,如果此次中举,可能助长骄满情绪……于是,主张给小居正一些刺激和挫折,好让他更加发奋读书。
一晃三年过去了。嘉靖19年(1540年),16岁的张居正如意中举。恰巧这年顾璘在安陆督工,张居正遂赶往安陆拜见。顾璘高兴地解下身上的犀带,送给张居正:“我耽误了你3年时间,这是我的错误。但我希望你要有大的抱负,要做伊尹、颜渊,万万不可做一个仅会舞文弄墨、吟风唱月的腐儒。”后来,张居正果然没有辜负顾璘的一片苦心,成了一代名相,做出一番事业。
有句成语,叫做欲速则不达。办事如此,用人亦然。我们这个社会,不知是名人太少了,还是太爱名人了。一个原本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人,一旦在某个方面冒了一点儿尖、出了一点儿名,立马成为新闻人物、X坛新星。上下左右、四面八方,众星拱月、追踪热捧,沸沸扬扬、好不热闹,上门采访造访拜访的人,更是络绎不绝,挡都挡不住,推也推不了。
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一旦过早成了名人,即便自己头脑清醒,行为低调、保持冷静,单是来自方方面面的赞誉、鲜花,掌声、光环,就应接不暇,稍有松懈,就可能昏昏然、飘飘然起来。更何况,还有隔三差五、名目繁多的活动呀会议呀报告呀,恭候你的光临。无论如何,不可能像出名前那样关起门来、静下心来做学问、搞研究。如此这般,对自己的成长也好,对社会的贡献也罢,恐怕都是弊大于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