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奉俊昊的才华,曾被昆汀形容为:“像斯皮尔伯格一样的鼎盛时期。”而奉俊昊的这部《寄生虫》,集合了犯罪、喜剧、悬疑和社会批判等各种元素,在故事节奏上近乎完美。本文从不同角度尝试分析解读电影中的部分问题。
片名《寄生虫》便有多重含义,不仅仅是指那些穷人寄生在富人家里,还有一个双向的含义。导演奉俊昊说:“富人也要依赖穷人照顾,司机、保姆、洗衣工、私厨,所以‘寄生虫’也可以称呼那些有钱人。”
电影里的寄生虫有哪些?
整个电影,朴社长是当之无愧的宿主。电影里面的其他人物,无疑都是他身边的“寄生虫”。因为他创造财富,来维系这个家庭的运转,但是朴社长家庭也要依赖穷人照顾,家教、司机、保姆、私厨等,这里也是富人寄生穷人的一种体现。除了寄生在朴社长一家的基宇一家人,寄生在豪宅地下室的雯光家庭,还有一些隐藏的寄生关系。
朴社长一家是典型的父权家庭,美丽的朴太太是一个全职在家带孩子的妈妈,其生活重心就是围绕着丈夫和孩子。某种意义上来说,她也是寄生在丈夫身上。正如朴社长说,一个礼拜之后,家里变成垃圾场,我的衣服会发出臭味,多颂妈妈不会做家务,不会打扫,做菜也难吃。金司机问朴社长,您爱她吗?朴社长笑了,这个问题难倒了他,他解释了一下,为什么不爱呢?
他的手一直也有小动作,明显就是说谎。他内心很清楚知道妻子就是一个好看的花瓶。用物化女性的视角,朴太太是家里最高级的保姆,也是保证后代颜值的生育工具。那为什么还爱她呢?美丽善良并且以丈夫孩子为中心的妻子,富豪为什么不喜欢这种女人呢?富人家的玻璃房豪宅,何尝又不是禁锢人的金丝笼?
看似站在食物链上游的朴太太实际上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她只停留在第四层,“尊重的需要”。这里不仅仅是体现在她每天晚上欢欣雀跃等丈夫回家,还体现在她内心渴望得到丈夫的认可,渴望让丈夫觉得自己在家里是有价值的,所以她不敢犯任何错误。正如她处理前保姆时说的,“肺结核病人在家里的事情如果传到丈夫耳朵里,我一定会被碎尸万段”。
她非常清楚自己在家里的位置,丈夫就是她的皇帝一般,也恰巧印证了那句话,经济独立人格才会独立。但这样的寄生般的婚姻关系,是正常的吗?
三只小狗是富人的宠物,和人类关系,也是一种寄生关系。这里安排的人与狗的对比也非常的讽刺,看似不经意的日常安排,实际上也是一组鲜明的对比。
三只狗演员珠妮、贝里、噗噗,实力卖萌出演。女主人出门前吩咐佣人,珠妮和贝里一定要吃“自然平衡经典超级板”、噗噗要吃“日本鱼饭”,珠妮跑步的时候绳子放长一点,这样它才开心。狗狗们吃的食物,分类齐全,营养均衡。对比只住在地下室里的穷人,可以说“活着还不如这三条宠物狗”。三只狗也很通人性,它们最喜欢朴社长。因为它们知道,谁才是豪宅里级别最高的主人。
经济下行,失业潮中的韩国社会是电影中的一个大背景,新世纪互联网产业的迅速发展,富人的事业顺风顺水。实体经济的破产中小个体户沦为城市贫民,这里导致的失业难题,是一个社会难题。
导演奉俊昊认为,描绘社会持续两极分化和不平等的方式,是一种悲伤的喜剧。所以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是较为轻松滑稽的,隐隐约约地传达小人物家庭的日常小事,但是也暗含大量的社会背景。
电影一开始披萨时代的店主表示要罚款折叠不合格的披萨盒子,基宇想去披萨店工作,并且怂恿店主开除工读生,后面的员工也说:“姐,我们需要人力”。但是店主拒绝了,并且给了足够钱打发他们。
这里的情节安排不是多余的,失业潮下,多一个人力成本都是累赘,就业岗位只少不多。折披萨盒子这种简单但重要的品牌工作,为了节省成本都迫不得已外包出去。
财务自由的艺术家南宫贤子早已移民巴黎。21世纪做IT的企业家朴社长(董事长)风头正劲,事业风调雨顺,还上了杂志封面,标题是《南韩企业攻占纽约》;而基宇一家人与保姆雯光一家人之前都是开过实体餐饮店倒闭的小个体户。
这种对比,是电影里面的潜在的线索,也是导演探讨的一个社会问题。新兴互联网企业冲击传统行业导致传统行业者大量下岗,这些破产下岗的家庭,其成员沦为城市贫民,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在韩国,全世界都存在。
在这个大背景下,对应现实中富人的财富积累,是从占有市场,最后让这些中小实体店倒闭破产开始的。朴社长为代表的富人财阀们,可以说用新产业间接导致了穷人的破产;而这些细节和背景,在电影中为整个故事做铺垫。
电影在表达贫富阶级差距这一主题上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囫囵吞棗地告诉观众,韩国的贫富差距在哪里,穷人和富人的差别到底是在哪里。而是通过电影里建筑空间、居住环境、电影色调对比,以及对比蒙太奇的运用,让观众自己去发现阶级固化越来越严峻的韩国社会问题。
电影的第一个长镜头,就彰显导演功力。从基宇起身起,转到基婷,再转到父母房间,用几秒时间就把四口之家居住在的阴暗潮湿,连Wi-Fi网费都交不起的地下室这一背景交代清楚了。基宇家可以说是穷阎漏屋了,杀虫消毒还得靠外面的人喷洒消毒液。
而镜头里的朴社长的大豪宅,有人脸识别门禁、自动大铁门,室内更是阳光明媚,鸟语花香,还自带一大块草坪,进门便有女佣迎接客人。这种贫富对比,从电影的开篇就开始布局。
鸠占鹊巢的一家人在豪宅开派对的时候,外面下着雨。喝着威士忌,父亲(金基泽)开始担心那位因为他而被开除的司机,是否难找工作。因为他内心深处是无法逃脱良心的谴责的。
雨夜中雯光找上门时,忠淑(妈妈)完全可以选择不开门,但她最后还是选择了开门帮忙。因为她内心觉得自己把别人挤走,害人失去了工作,内心有愧疚。他们的善良体现在生而为人的那种同情心。但是这种同情心在涉及到自己利益的时候,又显得不值一提。穷人间利益冲突爆发之时,丛林法则一样出现了。
电影中的冷暖色调对应的贫富,区分得特别明显,富豪家里永远阳光明媚,富人的脸上一直都有阳光,富人的孩子,起床也是有阳光的。 电影中贫与富的论证,也非常有意思。
沐浴在阳光下的穷人,一样可以大谈艺术家设计豪宅的艺术气息,一样可听着黑胶唱片,开派对、喝名酒、品咖啡。暂时对上层人士的生活的模仿,在他们身上没有丝毫不和谐。正如忠淑(妈妈)所说:“富人不是有钱却很善良,而是有钱所以善良。”
爸爸金基泽补充道:“有钱人孩子身上都没有褶皱。”“钱就像熨斗,把一切都熨平了。”
正如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事情都可以用钱来解决,金钱真的能熨平很多生活的褶皱。正如有的人一辈子费尽心思想去罗马,而有的人就出生在罗马。
在下大雨这场戏中,导演用了对比蒙太奇的手法,表现大雨中贫富阶层家庭中的群像,为下面的结局处的矛盾爆发埋下伏笔。朴太太强调给儿子在美国买的进口玩具帐篷,在大雨中都比金基泽的家更可靠坚固,这是不是又是一种反讽呢?
基宇一家人赶回家中,发现家已经全被淹没了,人在这种危机时刻,抢救的一定是自己最珍惜的东西。金基泽(爸爸)在慌忙中抢救老婆曾经获得链球比赛的奖牌,他知道这个荣誉对妻子很重要。
儿子基宇抱紧朋友送的可以转运的石头,他希望可以转运;而基婷在做什么呢?她在按住喷溅四射的马桶盖,她想要家里最后那一点点体面。
不仅仅是基宇想逆天改命,基婷更是如此,她更想躺在浴缸里泡澡看电视;雯光(佣人)在地下室呕吐的镜头和被淹的一家人剪辑在了一起,平行宇宙中的穷人,各有各的不幸。
穷人下雨连家都被淹没了,富人下雨取消露营还可以在家里开派对、喝葡萄酒、吃大餐。穷人被淹只能滑着木板逃离家园,睡灾民体育场。
同为女性,朴太太起床化美美的妆,基婷起床蓬头垢面。朴太太的衣帽间有琳琅满目的时装;基泽一家人,只能等待着救助站发旧衣服。
富人大肆购物,穷人司机必须待命,我给你钱,你得为我服务,你家淹了和我没关系 。忠淑(妈妈)吃力地搬着桌子,还要担心吵着折腾了一宿的小少爷。
这组对比蒙太奇的运用,把两个贫富差距巨大的家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电影中的关键性道具以及隐喻关键词:风水石、气味、蟋蟀、蟑螂、苍蝇、自画像、流浪汉。
影片中风水石也是一个特殊的道具,是贯彻电影的一条重要线索也是一条明线。送来石头的好朋友敏赫,希望石头给他们帶来“石来运转”的好寓意。敏赫希望基宇可以在自己外出留学时可以替自己上课,为什么他不找其他朋友?因为他很清楚,基宇家里的经济实力,是无法和自己竞争这个富豪家的白富美千金的。
第二次出现石头的时候,是在被雨水漫灌的地下室家中,他只抱住了水中的这个石头,对于基宇来说,这个石头就是他迫切希望转运的幸运石。
第三次出现石头的时候,基宇说:“这个石头它一直黏着我。”他想用这个石头除去下面阻碍自己的人。这块石头是他通往上层社会的垫脚石,他特别希望抓住这份机会,用石头杀掉阻碍自己向上爬的人。
石头的第四次出现,是在结尾基宇把石头放回了清澈见底的溪水之中,他已经不需要这样的石头给自己打气和转运,这里也象征着他心里那块侥幸之石已经放下了。他已经有面对残酷无情现实的勇气,改变命运的从来不是一块破石头,而是自己本身。
气味,一直是电影里传达的重要信息,电影里气味,是贯彻始终的一条明线,也是电影矛盾冲突点爆发的重要因素。
多颂童言无忌,说杰西卡老师、金司机、以及佣人,身上都有一样的味道。朴社长和太太在沙发上说搭地铁的人也有这种特别的味道。
这种味道是没有阳光潮湿闷热的霉味,是地下室的味道,更是穷人的味道。
电影里富人多次有意或无心鄙夷的味道,到最后彻底刺痛了金基泽的精神敏感线,朴社长最后的气味遮掩动作是其导火索。
金基泽知道,自己永远无法改变被鄙夷的命运,阶级的鸿沟无法跨越,那就打破这个局面吧。命若天定,我就破了这个天。用一把刀,越过这条线,所以朴社长被他杀了。
电影里面出现过一些小昆虫,在电影中对人物的刻画和命运的暗示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金基泽(爸爸)吃饭时桌子上的蟋蟀,光淑(母亲)说家里半夜一开灯蟑螂就会全部躲藏起来,以及吴勤世倒下死后身边的苍蝇。
《大话西游》里至尊宝被嘲讽:“那个人好像一条狗啊。”而他们一家人只能在沙发下,藏匿着自己的身体,另一家人拖着躯体活在阴暗角落,他们身上都散发着“地铁人群”的味道,被沙发上富人的鄙夷。
雨夜里,那从豪宅中跑出来的一家人是不是让观众感觉到:“你看那家人!好像一群蟑螂啊!”
导演将电影中的蟋蟀、蟑螂、苍蝇来类比电影里面的角色,他们不正如这些小虫子一般卑微渺小吗?
基宇与多惠的感情,正如那豪宅玻璃窗子的反光,美好且短暂。电影中的人物通过镜子看到自己,观众通过银幕看到角色和镜像化的分身,这种处理方式多为角色起伏不定的心理投射。
电影中多惠在问到基宇和自己接吻时在想什么,两人通过玻璃镜子看到了自己。这个时候的基宇的内心在纠结挣扎,基宇问多惠,我合适吗?虽然都是临时过来的,大家都很从容体面呢。
实际上也是在问自己怎么样挤入这个上流圈子的,宾客们自然地在交际。基宇心里很明白,当两个人肩膀不齐时,身份阶级便产生了。他来自地下室贫民窟,内心深处的自卑是刻在了骨子里的,正如他们一家人在底层散发着所谓的“味道”一般。所以最终他内心挣扎了半天,还是决定去最下面,除去阻碍自己上升道路的人。
为什么多惠闻不到这样的味道,她的鼻子失灵了吗?其实不是,她爱上了这个男生,爱情的味道都是甜味浓厚的,她默认了男生虚假的首尔大学的高材生身份。多惠是一个单纯善良缺爱的白富美,明明知道弟弟是为了引起父母注意获得更多关注和爱,但是她没有特别的嫉妒,只是偶尔发一下牢骚。正如基宇的母亲所说,她很单纯,也没有变坏。 但是基宇和多惠可能在一起吗?建立在欺骗基础上的情感,不纯的恋爱动机,以及两个人不平等的阶级地位。
基宇在家人面前说了和敏赫一模一样的台词,一句话也没有修改,他和敏赫一样。也是希望通过婚姻,娶到豪门千金从而达到跨越阶层的目的,少奋斗20年。这种别有心机的“捞男”方式,他们的婚姻能够幸福长久么?
电影里多颂的反常举动是为什么?而他画的作品,并不是自画像,而是脑海中那天夜晚看到了地下室的男人。姐姐多惠说他一切都是装的,并不是什么天才。
他的一切反常,更是一种自我保护,希望父母多给他关心和爱,是典型的小孩心理,虽然这样也引发了姐姐的嫉妒。多颂那天晚上所见并不是母亲口中的遇见了鬼,而是一直寄生在地下室的男人,偷偷上来去冰箱找食物。黑暗中狰狞的面目自然容易吓到多颂小朋友,这也是电影中的一个巨大悬念。这个悬念在地下室男人第二次出现在多颂面前多颂口吐白沫倒下才揭开。
为什么第一次有流浪汉尿尿没有人去抗争,第二次就有人挺身而出了呢?
注意基宇一家的餐桌,第一次好朋友来家里,基宇掩饰吃饭的窘迫。他们家吃饭都吃不饱,哪里有力气谈其他文明?从没有什么食物的餐桌到饭团、到一起吃烤肉。电影通过这些细节来传达他们一家人的生活在逐步改善。基宇和父亲第二次奋起反抗,也是在一家人吃烤肉的时候。爸爸和哥哥与家门口尿尿的流浪汉进行泼水大战。妹妹基婷拿出手机记录下来这一幕,这里导演用特别的升格镜头拍摄,配合着街道里的夕阳,反而显得唯美动人。
这里也是基宇和父亲基泽难得一见的勇敢。性格软弱的父子,难得在妻女面前露出男子气概,导演通过这几件小事,便出神入化地塑造了两个角色的成长,从软弱到为家人出头承担起保护家庭的责任,也印证了那句话,吃饱了才有力气勇敢。
影片探讨的主题,只是简单的贫富差距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吗?两个穷人家庭的悲剧,反而间接导致了富人的陨命。电影里穷人的恶不仅是对富人,对同阶级一样踩踏,一样没有仁慈之心。
其实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为更生活奋斗的勇气。4年3个月又17天,为了躲高利贷躲藏在地下室里面,但是他和基宇一家人不一样,他已经失去了生活斗志,觉得这里很舒服,只想寄生在地下室里。相比基宇一家人,至少他们还在努力地寻找各种赚钱的工作机会,虽然电影中的工作是坑蒙拐骗。
而穷人互相侵轧,最后倒霉的为什么是富人呢?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看似人人平等,表面上没有地位之分,但现实仍存在着无法跨越的阶级。在日益两极化的社会当中,贫富对立、无可避免的矛盾冲突最后一定会爆发。
失去妻子的吴勤世最后拿刀杀人,杀的人并不是富人朴社长和家人,而是基宇一家人。在他的潜意识里,是基宇一家人剥夺了他们的生存空间和生存机会。殊不知,他們的经营不善倒闭的实体店, 其实是大资本巨头们间接造成的,只不过政府同样也看不见他们失业之后沦落为城市赤贫家庭罢了。
阶级矛盾激化到最后,便是你死我活了。如果说《燃烧》里钟秀刺向了富二代本,是那种“将相王侯宁有种乎”的情绪;那么导演安排金基泽刺向朴社长,不仅仅是朴社长一家人一直歧视穷人,歧视穷人只是那一刻金基泽冲动杀人的诱因,而在他眼里只有死亡可以代表着公平和平等了。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面对无法改变无法跨越阶级,死亡反而对他们是解脱了。导演更是传达出无产者无谓那种不怕死的情绪。
当韩国大邱地铁事件悲剧袭来时,民众不仅仅是抱怨结构缺陷,还有更多的人反应如下:“如果我能赚到钱,足以买车,这件事(地铁)就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正如很多富人看完《寄生虫》会说我比里面的富人聪明多了,我不会被这些人骗得团团转,但是有一句话叫:“雪崩来临之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阶级矛盾爆发之时,穷人富人都不可能是简单撇开责任的个体。这或许便是导演想表达更深层次的东西吧。
影片的结局是开放式的。既有基宇闪回想象自己未来可以买下房子解救父亲,一家团聚;又有残酷无情的现实。正如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和电影的结局是首尾呼应的。基宇经历了一切之后,回到了原点,仍在地下室的家中待着,独白中基宇说自己立下了计划,说要奋发图强把富人区房子买下来救父亲。
四次考学失败的基宇有实力逆天改命吗?就算考入了大学,毕业之后,500个大学生争一个保安岗位的韩国社会,在就业困难的时代,蚁族翻身难上加难,他的希望有几分?导演奉俊昊说,以韩国人人均3万多美元的年收入,不吃不喝买那样一栋豪宅需要547年,换算一下,是1亿多人民币。电影是给了观众希望,但是更多的是更绝望的现实。
商业与艺术并存的《寄生虫》成为第92届奥斯卡奖的最大赢家,斩获多项大奖。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相比李沧东《燃烧》的晦涩难懂,《寄生虫》拿出了最朴素的设定,通俗易懂的故事,以及类型片里猜不到的反转,精妙的电影节奏,讽刺的人物对立,深刻的社会人文关怀,可以说真正做到了商业与艺术近乎完美的结合。
片名《寄生虫》便有多重含义,不仅仅是指那些穷人寄生在富人家里,还有一个双向的含义。导演奉俊昊说:“富人也要依赖穷人照顾,司机、保姆、洗衣工、私厨,所以‘寄生虫’也可以称呼那些有钱人。”
电影里的寄生虫有哪些?
整个电影,朴社长是当之无愧的宿主。电影里面的其他人物,无疑都是他身边的“寄生虫”。因为他创造财富,来维系这个家庭的运转,但是朴社长家庭也要依赖穷人照顾,家教、司机、保姆、私厨等,这里也是富人寄生穷人的一种体现。除了寄生在朴社长一家的基宇一家人,寄生在豪宅地下室的雯光家庭,还有一些隐藏的寄生关系。
朴社长一家是典型的父权家庭,美丽的朴太太是一个全职在家带孩子的妈妈,其生活重心就是围绕着丈夫和孩子。某种意义上来说,她也是寄生在丈夫身上。正如朴社长说,一个礼拜之后,家里变成垃圾场,我的衣服会发出臭味,多颂妈妈不会做家务,不会打扫,做菜也难吃。金司机问朴社长,您爱她吗?朴社长笑了,这个问题难倒了他,他解释了一下,为什么不爱呢?
他的手一直也有小动作,明显就是说谎。他内心很清楚知道妻子就是一个好看的花瓶。用物化女性的视角,朴太太是家里最高级的保姆,也是保证后代颜值的生育工具。那为什么还爱她呢?美丽善良并且以丈夫孩子为中心的妻子,富豪为什么不喜欢这种女人呢?富人家的玻璃房豪宅,何尝又不是禁锢人的金丝笼?
看似站在食物链上游的朴太太实际上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她只停留在第四层,“尊重的需要”。这里不仅仅是体现在她每天晚上欢欣雀跃等丈夫回家,还体现在她内心渴望得到丈夫的认可,渴望让丈夫觉得自己在家里是有价值的,所以她不敢犯任何错误。正如她处理前保姆时说的,“肺结核病人在家里的事情如果传到丈夫耳朵里,我一定会被碎尸万段”。
她非常清楚自己在家里的位置,丈夫就是她的皇帝一般,也恰巧印证了那句话,经济独立人格才会独立。但这样的寄生般的婚姻关系,是正常的吗?
三只小狗是富人的宠物,和人类关系,也是一种寄生关系。这里安排的人与狗的对比也非常的讽刺,看似不经意的日常安排,实际上也是一组鲜明的对比。
三只狗演员珠妮、贝里、噗噗,实力卖萌出演。女主人出门前吩咐佣人,珠妮和贝里一定要吃“自然平衡经典超级板”、噗噗要吃“日本鱼饭”,珠妮跑步的时候绳子放长一点,这样它才开心。狗狗们吃的食物,分类齐全,营养均衡。对比只住在地下室里的穷人,可以说“活着还不如这三条宠物狗”。三只狗也很通人性,它们最喜欢朴社长。因为它们知道,谁才是豪宅里级别最高的主人。
经济下行,失业潮中的韩国社会是电影中的一个大背景,新世纪互联网产业的迅速发展,富人的事业顺风顺水。实体经济的破产中小个体户沦为城市贫民,这里导致的失业难题,是一个社会难题。
导演奉俊昊认为,描绘社会持续两极分化和不平等的方式,是一种悲伤的喜剧。所以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是较为轻松滑稽的,隐隐约约地传达小人物家庭的日常小事,但是也暗含大量的社会背景。
电影一开始披萨时代的店主表示要罚款折叠不合格的披萨盒子,基宇想去披萨店工作,并且怂恿店主开除工读生,后面的员工也说:“姐,我们需要人力”。但是店主拒绝了,并且给了足够钱打发他们。
这里的情节安排不是多余的,失业潮下,多一个人力成本都是累赘,就业岗位只少不多。折披萨盒子这种简单但重要的品牌工作,为了节省成本都迫不得已外包出去。
财务自由的艺术家南宫贤子早已移民巴黎。21世纪做IT的企业家朴社长(董事长)风头正劲,事业风调雨顺,还上了杂志封面,标题是《南韩企业攻占纽约》;而基宇一家人与保姆雯光一家人之前都是开过实体餐饮店倒闭的小个体户。
这种对比,是电影里面的潜在的线索,也是导演探讨的一个社会问题。新兴互联网企业冲击传统行业导致传统行业者大量下岗,这些破产下岗的家庭,其成员沦为城市贫民,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在韩国,全世界都存在。
在这个大背景下,对应现实中富人的财富积累,是从占有市场,最后让这些中小实体店倒闭破产开始的。朴社长为代表的富人财阀们,可以说用新产业间接导致了穷人的破产;而这些细节和背景,在电影中为整个故事做铺垫。
电影在表达贫富阶级差距这一主题上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囫囵吞棗地告诉观众,韩国的贫富差距在哪里,穷人和富人的差别到底是在哪里。而是通过电影里建筑空间、居住环境、电影色调对比,以及对比蒙太奇的运用,让观众自己去发现阶级固化越来越严峻的韩国社会问题。
电影的第一个长镜头,就彰显导演功力。从基宇起身起,转到基婷,再转到父母房间,用几秒时间就把四口之家居住在的阴暗潮湿,连Wi-Fi网费都交不起的地下室这一背景交代清楚了。基宇家可以说是穷阎漏屋了,杀虫消毒还得靠外面的人喷洒消毒液。
而镜头里的朴社长的大豪宅,有人脸识别门禁、自动大铁门,室内更是阳光明媚,鸟语花香,还自带一大块草坪,进门便有女佣迎接客人。这种贫富对比,从电影的开篇就开始布局。
鸠占鹊巢的一家人在豪宅开派对的时候,外面下着雨。喝着威士忌,父亲(金基泽)开始担心那位因为他而被开除的司机,是否难找工作。因为他内心深处是无法逃脱良心的谴责的。
雨夜中雯光找上门时,忠淑(妈妈)完全可以选择不开门,但她最后还是选择了开门帮忙。因为她内心觉得自己把别人挤走,害人失去了工作,内心有愧疚。他们的善良体现在生而为人的那种同情心。但是这种同情心在涉及到自己利益的时候,又显得不值一提。穷人间利益冲突爆发之时,丛林法则一样出现了。
电影中的冷暖色调对应的贫富,区分得特别明显,富豪家里永远阳光明媚,富人的脸上一直都有阳光,富人的孩子,起床也是有阳光的。 电影中贫与富的论证,也非常有意思。
沐浴在阳光下的穷人,一样可以大谈艺术家设计豪宅的艺术气息,一样可听着黑胶唱片,开派对、喝名酒、品咖啡。暂时对上层人士的生活的模仿,在他们身上没有丝毫不和谐。正如忠淑(妈妈)所说:“富人不是有钱却很善良,而是有钱所以善良。”
爸爸金基泽补充道:“有钱人孩子身上都没有褶皱。”“钱就像熨斗,把一切都熨平了。”
正如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事情都可以用钱来解决,金钱真的能熨平很多生活的褶皱。正如有的人一辈子费尽心思想去罗马,而有的人就出生在罗马。
在下大雨这场戏中,导演用了对比蒙太奇的手法,表现大雨中贫富阶层家庭中的群像,为下面的结局处的矛盾爆发埋下伏笔。朴太太强调给儿子在美国买的进口玩具帐篷,在大雨中都比金基泽的家更可靠坚固,这是不是又是一种反讽呢?
基宇一家人赶回家中,发现家已经全被淹没了,人在这种危机时刻,抢救的一定是自己最珍惜的东西。金基泽(爸爸)在慌忙中抢救老婆曾经获得链球比赛的奖牌,他知道这个荣誉对妻子很重要。
儿子基宇抱紧朋友送的可以转运的石头,他希望可以转运;而基婷在做什么呢?她在按住喷溅四射的马桶盖,她想要家里最后那一点点体面。
不仅仅是基宇想逆天改命,基婷更是如此,她更想躺在浴缸里泡澡看电视;雯光(佣人)在地下室呕吐的镜头和被淹的一家人剪辑在了一起,平行宇宙中的穷人,各有各的不幸。
穷人下雨连家都被淹没了,富人下雨取消露营还可以在家里开派对、喝葡萄酒、吃大餐。穷人被淹只能滑着木板逃离家园,睡灾民体育场。
同为女性,朴太太起床化美美的妆,基婷起床蓬头垢面。朴太太的衣帽间有琳琅满目的时装;基泽一家人,只能等待着救助站发旧衣服。
富人大肆购物,穷人司机必须待命,我给你钱,你得为我服务,你家淹了和我没关系 。忠淑(妈妈)吃力地搬着桌子,还要担心吵着折腾了一宿的小少爷。
这组对比蒙太奇的运用,把两个贫富差距巨大的家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电影中的关键性道具以及隐喻关键词:风水石、气味、蟋蟀、蟑螂、苍蝇、自画像、流浪汉。
影片中风水石也是一个特殊的道具,是贯彻电影的一条重要线索也是一条明线。送来石头的好朋友敏赫,希望石头给他们帶来“石来运转”的好寓意。敏赫希望基宇可以在自己外出留学时可以替自己上课,为什么他不找其他朋友?因为他很清楚,基宇家里的经济实力,是无法和自己竞争这个富豪家的白富美千金的。
第二次出现石头的时候,是在被雨水漫灌的地下室家中,他只抱住了水中的这个石头,对于基宇来说,这个石头就是他迫切希望转运的幸运石。
第三次出现石头的时候,基宇说:“这个石头它一直黏着我。”他想用这个石头除去下面阻碍自己的人。这块石头是他通往上层社会的垫脚石,他特别希望抓住这份机会,用石头杀掉阻碍自己向上爬的人。
石头的第四次出现,是在结尾基宇把石头放回了清澈见底的溪水之中,他已经不需要这样的石头给自己打气和转运,这里也象征着他心里那块侥幸之石已经放下了。他已经有面对残酷无情现实的勇气,改变命运的从来不是一块破石头,而是自己本身。
气味,一直是电影里传达的重要信息,电影里气味,是贯彻始终的一条明线,也是电影矛盾冲突点爆发的重要因素。
多颂童言无忌,说杰西卡老师、金司机、以及佣人,身上都有一样的味道。朴社长和太太在沙发上说搭地铁的人也有这种特别的味道。
这种味道是没有阳光潮湿闷热的霉味,是地下室的味道,更是穷人的味道。
电影里富人多次有意或无心鄙夷的味道,到最后彻底刺痛了金基泽的精神敏感线,朴社长最后的气味遮掩动作是其导火索。
金基泽知道,自己永远无法改变被鄙夷的命运,阶级的鸿沟无法跨越,那就打破这个局面吧。命若天定,我就破了这个天。用一把刀,越过这条线,所以朴社长被他杀了。
电影里面出现过一些小昆虫,在电影中对人物的刻画和命运的暗示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金基泽(爸爸)吃饭时桌子上的蟋蟀,光淑(母亲)说家里半夜一开灯蟑螂就会全部躲藏起来,以及吴勤世倒下死后身边的苍蝇。
《大话西游》里至尊宝被嘲讽:“那个人好像一条狗啊。”而他们一家人只能在沙发下,藏匿着自己的身体,另一家人拖着躯体活在阴暗角落,他们身上都散发着“地铁人群”的味道,被沙发上富人的鄙夷。
雨夜里,那从豪宅中跑出来的一家人是不是让观众感觉到:“你看那家人!好像一群蟑螂啊!”
导演将电影中的蟋蟀、蟑螂、苍蝇来类比电影里面的角色,他们不正如这些小虫子一般卑微渺小吗?
基宇与多惠的感情,正如那豪宅玻璃窗子的反光,美好且短暂。电影中的人物通过镜子看到自己,观众通过银幕看到角色和镜像化的分身,这种处理方式多为角色起伏不定的心理投射。
电影中多惠在问到基宇和自己接吻时在想什么,两人通过玻璃镜子看到了自己。这个时候的基宇的内心在纠结挣扎,基宇问多惠,我合适吗?虽然都是临时过来的,大家都很从容体面呢。
实际上也是在问自己怎么样挤入这个上流圈子的,宾客们自然地在交际。基宇心里很明白,当两个人肩膀不齐时,身份阶级便产生了。他来自地下室贫民窟,内心深处的自卑是刻在了骨子里的,正如他们一家人在底层散发着所谓的“味道”一般。所以最终他内心挣扎了半天,还是决定去最下面,除去阻碍自己上升道路的人。
为什么多惠闻不到这样的味道,她的鼻子失灵了吗?其实不是,她爱上了这个男生,爱情的味道都是甜味浓厚的,她默认了男生虚假的首尔大学的高材生身份。多惠是一个单纯善良缺爱的白富美,明明知道弟弟是为了引起父母注意获得更多关注和爱,但是她没有特别的嫉妒,只是偶尔发一下牢骚。正如基宇的母亲所说,她很单纯,也没有变坏。 但是基宇和多惠可能在一起吗?建立在欺骗基础上的情感,不纯的恋爱动机,以及两个人不平等的阶级地位。
基宇在家人面前说了和敏赫一模一样的台词,一句话也没有修改,他和敏赫一样。也是希望通过婚姻,娶到豪门千金从而达到跨越阶层的目的,少奋斗20年。这种别有心机的“捞男”方式,他们的婚姻能够幸福长久么?
电影里多颂的反常举动是为什么?而他画的作品,并不是自画像,而是脑海中那天夜晚看到了地下室的男人。姐姐多惠说他一切都是装的,并不是什么天才。
他的一切反常,更是一种自我保护,希望父母多给他关心和爱,是典型的小孩心理,虽然这样也引发了姐姐的嫉妒。多颂那天晚上所见并不是母亲口中的遇见了鬼,而是一直寄生在地下室的男人,偷偷上来去冰箱找食物。黑暗中狰狞的面目自然容易吓到多颂小朋友,这也是电影中的一个巨大悬念。这个悬念在地下室男人第二次出现在多颂面前多颂口吐白沫倒下才揭开。
为什么第一次有流浪汉尿尿没有人去抗争,第二次就有人挺身而出了呢?
注意基宇一家的餐桌,第一次好朋友来家里,基宇掩饰吃饭的窘迫。他们家吃饭都吃不饱,哪里有力气谈其他文明?从没有什么食物的餐桌到饭团、到一起吃烤肉。电影通过这些细节来传达他们一家人的生活在逐步改善。基宇和父亲第二次奋起反抗,也是在一家人吃烤肉的时候。爸爸和哥哥与家门口尿尿的流浪汉进行泼水大战。妹妹基婷拿出手机记录下来这一幕,这里导演用特别的升格镜头拍摄,配合着街道里的夕阳,反而显得唯美动人。
这里也是基宇和父亲基泽难得一见的勇敢。性格软弱的父子,难得在妻女面前露出男子气概,导演通过这几件小事,便出神入化地塑造了两个角色的成长,从软弱到为家人出头承担起保护家庭的责任,也印证了那句话,吃饱了才有力气勇敢。
影片探讨的主题,只是简单的贫富差距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吗?两个穷人家庭的悲剧,反而间接导致了富人的陨命。电影里穷人的恶不仅是对富人,对同阶级一样踩踏,一样没有仁慈之心。
其实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为更生活奋斗的勇气。4年3个月又17天,为了躲高利贷躲藏在地下室里面,但是他和基宇一家人不一样,他已经失去了生活斗志,觉得这里很舒服,只想寄生在地下室里。相比基宇一家人,至少他们还在努力地寻找各种赚钱的工作机会,虽然电影中的工作是坑蒙拐骗。
而穷人互相侵轧,最后倒霉的为什么是富人呢?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看似人人平等,表面上没有地位之分,但现实仍存在着无法跨越的阶级。在日益两极化的社会当中,贫富对立、无可避免的矛盾冲突最后一定会爆发。
失去妻子的吴勤世最后拿刀杀人,杀的人并不是富人朴社长和家人,而是基宇一家人。在他的潜意识里,是基宇一家人剥夺了他们的生存空间和生存机会。殊不知,他們的经营不善倒闭的实体店, 其实是大资本巨头们间接造成的,只不过政府同样也看不见他们失业之后沦落为城市赤贫家庭罢了。
阶级矛盾激化到最后,便是你死我活了。如果说《燃烧》里钟秀刺向了富二代本,是那种“将相王侯宁有种乎”的情绪;那么导演安排金基泽刺向朴社长,不仅仅是朴社长一家人一直歧视穷人,歧视穷人只是那一刻金基泽冲动杀人的诱因,而在他眼里只有死亡可以代表着公平和平等了。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面对无法改变无法跨越阶级,死亡反而对他们是解脱了。导演更是传达出无产者无谓那种不怕死的情绪。
当韩国大邱地铁事件悲剧袭来时,民众不仅仅是抱怨结构缺陷,还有更多的人反应如下:“如果我能赚到钱,足以买车,这件事(地铁)就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正如很多富人看完《寄生虫》会说我比里面的富人聪明多了,我不会被这些人骗得团团转,但是有一句话叫:“雪崩来临之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阶级矛盾爆发之时,穷人富人都不可能是简单撇开责任的个体。这或许便是导演想表达更深层次的东西吧。
影片的结局是开放式的。既有基宇闪回想象自己未来可以买下房子解救父亲,一家团聚;又有残酷无情的现实。正如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和电影的结局是首尾呼应的。基宇经历了一切之后,回到了原点,仍在地下室的家中待着,独白中基宇说自己立下了计划,说要奋发图强把富人区房子买下来救父亲。
四次考学失败的基宇有实力逆天改命吗?就算考入了大学,毕业之后,500个大学生争一个保安岗位的韩国社会,在就业困难的时代,蚁族翻身难上加难,他的希望有几分?导演奉俊昊说,以韩国人人均3万多美元的年收入,不吃不喝买那样一栋豪宅需要547年,换算一下,是1亿多人民币。电影是给了观众希望,但是更多的是更绝望的现实。
商业与艺术并存的《寄生虫》成为第92届奥斯卡奖的最大赢家,斩获多项大奖。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相比李沧东《燃烧》的晦涩难懂,《寄生虫》拿出了最朴素的设定,通俗易懂的故事,以及类型片里猜不到的反转,精妙的电影节奏,讽刺的人物对立,深刻的社会人文关怀,可以说真正做到了商业与艺术近乎完美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