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梦对中国梦的启示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pmine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1925年所写的一部以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市和美国上流阶层的白人圈为背景的中篇小说。故事随主人公盖茨比的死,梦随之破灭了,表明当时的美国梦是不可能实现的。美国梦对中国梦的启示是,即需要物质文明又需要精神文明,梦想才能够实现。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国梦;美国梦
  作者简介:容轶愚(1974-),男,汉族,重庆人,硕士研究生,重庆医科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西方文化、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1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1925年描述的是一部以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市和美国上流阶层的白人圈为背景的中篇小说。20世纪末,美国学术界在百年英语文学中评选出一百部最优秀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高居前列。它一经问世,就奠定了菲茨杰拉德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一、故事概要
  讲述的是一个叫尼克的美国人从中西部乡下来到纽约,在他住所旁边正是主人公盖茨比的豪宅。在豪宅里经常都有盛大的宴会。尼克和盖茨比相识后,对盖茨比充满好奇,他了解到年轻时的盖茨比并不富有,只是一个少校军官。他爱上了一位叫黛茜的姑娘,黛茜对他也有倾慕之意。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盖茨比被派往欧洲。黛茜因此和他分手,转而与一个出身于富豪家庭的汤姆结了婚。这是盖茨比内心深处的一段不了情。黛茜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因为她的丈夫汤姆另有情妇。虽然黛西在物质上很富有,但物欲的满足并不能填补黛西精神上的空虚。盖茨比知到此事后,内心痛苦,他坚信是金钱让黛茜背叛了她,于是立志要成为富翁,重新找回黛西的爱。几年以后,盖茨比终于成功了。他在黛茜家的对面建造起了一幢大厦,经常都要举行盛大的宴会。盖茨比挥金如土,夜夜笙歌,一心想引起黛茜的注意,重新挽回失去的爱情。故事戏剧性在于,黛茜正好就是尼克的远房表妹,尼克被盖茨比的痴情所感动,便去看望自己表妹黛茜,并向她转达盖茨比的心意。黛茜与盖茨比重新取得联系之后,盖茨比被喜悦冲昏头脑,并且天真地以为他们可以重续情缘。而此时的黛茜早已经不是当年的黛茜, 她只不过是逢场作戏而已,她只是利用盖茨比而已,将他们的暖昧关系,当作对自己丈夫的一种报复。
  有一次,黛茜在心绪烦乱的状态下开车,偏偏压死了丈夫汤姆的情妇。盖茨比为保护黛茜,承担了撞死人的责任,在混乱之中,汤姆开枪打死了盖茨比。蓋茨比最终沦为了爱情的牺牲品。当人们在为盖茨比举行葬礼时,黛茜和她丈夫此时却早已在欧洲旅行的路上。尼克目睹了现实的人清冷暖,深感厌恶,于是怀着一种悲凉的心情,远离大都市,黯然地回到自己的故乡。
  《了不起的盖茨比》也数次被搬上银幕,最近一次是2013年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领衔主演。它与其说这是一部爱情小说,不如说成是一部关于美国梦的小说。盖茨比的悲剧在于他把一切都献给了自己编织的美国梦,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有钱人,进入上流社会,从而赢得黛茜。最后美国梦破灭收场。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个关于美国梦的文学题材, 20世纪20、30年代的青年男女对金钱和生活都有一种盲目的自信,他们敢于个人冒险,消费无度,安于享乐,在奢华的物质背后是精神世界的一片荒凉和道德堕落。这个时代的青年人都做着所谓的美国梦:幻想着一个美好的世界,无数的机遇,他们希望获得成功,甚至把物质追求认同为理想追求,将财富成功视为人生目标。作者菲茨杰拉德也不例外,他一生经历了痛苦与迷惘,失败与成功。
  其实,很早以前,美国梦自清教徒踏上美洲的土地就开始了,他们希望摆脱宗教的束缚与羁绊,去寻找到一片乐土。美国梦贯穿于美国近三四百年的发展历程,美国梦像磁铁那样吸引了无数的世界各地的人去追寻,甚至许多中国人被骗去美国修铁路也是想去美国淘金!美国梦一直延续到了21世纪。随着亚裔移民种族歧视问题的日益凸现,白人警察枪杀黑人事件的频频发生,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限制伊斯兰移民等一系列措施等,新移民的美国梦基本破灭了。
  最后美国梦逐渐演变得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失去了最初的积极、奋发向上的元素,取而代之的是享乐主义,铺张浪费,豪华奢侈。盖茨比他的死,讽刺地说明了:社会仅有经济发展,仅有物质财富的满足是不能够实现梦想的,一定要有精神财富的支撑才能够实现梦想。美国梦的破灭不是偶然。
  二、美国梦对中国梦的启示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社会主义建设,既要两手抓又要两手硬。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时间进入21世纪,在新的政治经济条件下,以胡锦涛,习近平同志为中心的新一代党的领导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单就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该注重精神文化的建设。我们向着两个一百年目标奋斗,去实现中国梦的同时,要警惕只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不讲精神文化建设。没有文化的积淀,再美的梦也只能是无水之源,无本之物。中国梦的实现即要有物质文明的担当又要有精神文明的指导,两者的结合才能更加充实我们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新解, 陈超,上海外国语大学[D].2014.
  [2]《了不起的盖茨比》看美国梦的幻灭, 龚武,贵州工业大学学报[J].2004(03).
  [3]《了不起的盖茨比》悲剧性解读,尹洪涛,时代文学[J].2011(08).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02  巴尔加斯·略萨是极具创造性的作家,但同时他也是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面对秘鲁社会的种种不堪现象,他用自己的笔揭露了秘鲁当权者腐败的灵魂,略萨曾被记者问起为什么会把他自己在军校的经历写进《城市与狗》的这部小说中,他说:“因为那是一种很痛苦的体验,它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我的童年的结束,意味
作者简介:梁靖晨(2001-),女,汉族,北京人,北京市一O一中学高中生。  书中“我们仨”的故事,六十年,难以从中找出几件里程碑似的事件可以概述。六十年的时光,恰如流水一般,飞逝,平静而又流畅,偶尔泛起波澜。与所有普通家庭一样,这个学者家庭也需操心柴米油盐,养家糊口,也会经历没房子住,借住他处,去年轻的朋友那里蹭饭的“困难时期”。我们也许把这看作真实、平淡,甚至有些不如意的生活。然而这个家庭,三
摘 要:现代美学在当代的发展备受关注,本文从古典美学的发展入手,从文学解释的角度,立足于当代文化,对西方当今的审美个体和审美经验的变化加以分析,论文认为,现代性思潮下的西方文学价值取向更加趋于多元化,呈现出一种建立在个体基础上的审美体系,在转型期的背景下,西方美学的思潮价值开始走向另一条更加具有包容性,也更有多元的层次结构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现代性;审美;文艺学;文学解释  [中图分类号]:B
摘 要:默尔索是加缪笔下经典的局外人形象,在荒诞的世界之中,他是一位勇敢的自我斗士,方鸿渐则是钱钟书《围城》中的经典形象,于人生的围城之中,他是一位延宕怯懦的悲剧知识分子,二者都是那个时代的局外人、空心人。同样是面对生活,两位主人公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这既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原因,又体现了两位作家不同的取向。  关键词:默尔索;方鸿渐;局外人;生存  作者简介:李杰(1991.2-),男,湖南湘西人
摘 要:黑色喜剧片是喜剧片的一个流变类型。它在总体上有完整的喜剧构思,创造出喜剧性的人物和事件,以荒唐怪诞的犯罪故事为题材,通过描写荒诞失控的犯罪情节来产生笑的效果为特征的影片。下文将以《两杆大烟枪》、《疯狂的石头》为例,对其视听语言做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国度;黑色喜剧片;《两杆大烟枪》;《疯狂的石头》  作者简介:李慧儒(1990.4-),女,汉族,河南林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影(表
摘 要:《梅丽迪安》是著名作家艾丽斯·沃克在1976年出版的一部半自传体小说,小说故事以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为背景展开。本文试图从新历史主义中“颠覆”和“遏制”两大研究角度来分析《梅丽迪安》,探究小说中人物对当时意识形态统治的不同回应以及注定的妥协。  关键词:颠覆;遏制;民权运动;意识形态  作者简介:王晨芳(1992.8-),女,河南洛阳人,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2015级学术型硕士),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影响力日渐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的汉字与古老的文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学习汉语与中华文化的热潮。“汉语热”不仅带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也给中国带来了一次重新树立形象的机会。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各种新媒体手段应运而生,新媒体平台对文化的传播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以电视节目《汉语桥》为例,着重阐述电视传媒在汉语国际推广中的实际功用。
摘 要:魏晋南北朝被称为是文学自觉的时代,是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魏晋南北朝在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它所承载的“魏晋风度”脱不了干系。本文在文献查阅法和文本细读法的指导下,以《世说新语》为例观照以生命意识为标志的魏晋风度。本文旨在探索魏晋风度内部各方面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此挖掘魏晋风度至今仍备受关注的潜在原因与价值。  关键词:生命意识;世说新语;魏晋风度  作者简介:成琪,女,
摘 要:水族歌谣是水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纺织歌谣是水族劳动民歌类型之一。纺织歌谣与水族漫长的小农经济社会有关,与水族丰富的染织技艺和服饰类型紧密关联,它是一定历史时期水族农村妇女纺织生产生活的一面明镜。本文主要通过田野调查搜集纺织歌谣材料,进而对歌谣的掌握人群、认知程度及传承情况作初步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水族;纺织歌谣;掌握人群;认知程度;传承思考  作者简介:石莉芬(1990-),女,水族,
永远改变不了的形象,  蓑衣一身,斗笠一顶。  任眼前的流水昼夜不息,  也无法将脸上的苍桑洗净。  一双粗慥有力的大手,  多像身后坦裸的树根;  一双混浊不清的老眼,  已经认不得周边的风景。  忘却了时下是何年何月,  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年齡;  只顾 一网接一网地打捞着,  希望与失落交织的人生。  垡头风化了,  鱼晾子早已散落;  如今我从河滩上走过,  看到高地上一座浑圆的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