敛巧饭的传说

来源 :北京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keycn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市怀柔区琉璃庙镇杨树底下村敛巧饭习俗已经传承了近两百年。每年正月十六就成了村里又一个节日。这碗饭从此薪火相传,历久弥香。
   据传,清嘉庆年间,霍、靳两家族人从山东清远辗转而来。见这里山高林密,地肥水美,便决计停留于此扎根繁衍。此时正逢春日,冰消雪融、土松地软,眼看着耕田播种时节将至,可全村连一粒种子也没有,急得大家团团转。于是族长出面召集大家作出决定:霍、靳两家族各选派一精壮男丁,结伴而行,离家讨种。
   且说这二人肩负重任,一路前行,一连走了三天三夜,终于在百里之外喜得种子。有金黄的玉米、饱满的谷黍、红彤彤的高粱……颗颗壮硕,粒粒放光。直喜得二人倒头跪拜、谢声不绝。其中一位赶忙脱了夹袄,将种子裹了个里三层外三层,生怕它们长了翅膀偷偷飞了,紧紧地抱在胸窝。
   二人不敢耽搁,再三谢罢恩公匆匆上路。这一日,已攀至奇峰之巅,远远地能够看到自家村落。再有一个时辰就可以向父老报喜,庆功受赏了。想到这里,二位情不自禁、喜从中来,早已把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的艰辛抛到九霄云外。巧了,兜里还剩最后一块干粮。二人在悬崖边,找了块大石盖儿坐下来分享。从山脚爬到山顶,二位早已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哪里还捂得住衣裳,便将上身脱得个精光,任由暖阳烘着,暖风熏着。树上的山雀见到他俩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他俩干脆把干粮嚼碎了再吐出来,撒给山雀吃。山雀“扑棱棱——扑棱棱——”接二连三地从树上、从崖边飞来,争抢着把这细碎的干粮渣儿吃了个一干二净。然后围着这二位,有的跳到他们的背上、头上、腿上、肩上,耍个没完没了。
   “哎!——”对面的山上传来吆喝声。噢,是族人!二位“嗖”地从地上蹦起,跳着脚向山的那边大声应着,摆着手。一位还抡起了衣服在头上打旋,另一位也将手伸向衣服,可刚一拎,就听“哗——”的一声,种子摊了一地。说来也巧,这时正赶上一阵山风吹过,连地上的枯叶都吹起老高……完了,完了!这辛辛苦苦讨来的种子一粒不剩全被刮飞了。有的落到岩缝里,有的撒在悬崖下,还有的躲到草丛中,那几粒却藏在了树杈间。这下二位可傻了眼,急得抓耳挠腮,捶胸顿足,大腿都拍紫了也无济于事。二位垂头丧气地瘫坐在地,像两条霜打了的紫茄子。
   忽然听到“扑棱棱”的声音。是刚才的那几只山雀,竟然落到了他俩的头上。然后跳下来,不住地用尖尖的长喙啄他们的手指,啄得还挺起劲。待掌心张开,就像魔术一般居然出现了一粒金灿灿的种子!这山雀抬着头,翘着尾,喳喳喳叫个不停。奇迹,简直是奇迹!这二位瞪大双眼,互相看着,咧开大嘴憨憨地笑着。两粒、三粒、四粒……二位叉开腿,张开蒲扇似的大手捧着,低着脑壳瞅着。山雀的两只脚爪在他俩的手心儿上不停地抓着,小尖嘴在手心儿上鹐着,这二位哎哟哎哟,一惊一乍地兴奋著,嘴咧得大门牙都瞧得真真儿的。山雀们上下翻飞,不停地把岩缝里、悬崖下、草丛中、树杈间散落的种子一粒一粒地衔回来,不一会儿就形成了两座小金字塔。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这一年霍、靳两家族人们第一次吃上了饱饭,过上了丰年。吃饱了,喝足了,躺在热乎乎的炕头上,嘴上也开始哼起来了。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老祖宗的话就是一个准儿。十五这天,打天一亮就呼呼悠悠地飘起雪花,铺天盖地下了一整天,直到傍晚天才放晴。男人们盘腿卧脚炕上一坐,围着火盆儿,烫着小酒儿,滋儿咂儿地喝着。女人们炕上炕下忙活着。酒香、饭香、肉香和着柴草香、炊烟香,一缕一缕地飘向窗外……湛蓝湛蓝的夜空,月明星稀。小山村静静的,只听到男人们的打鼾声。
   还是女人们最勤快,一大早就起炕,要抱柴烧火做饭,可门怎么也推不开。不得不叫醒自己的男人。娃儿们照旧躲在被窝里呼呼睡懒觉。哇,这么大雪,都没过了膝盖!天地间全是白的,简直像换了个世界。于是男人拿起扫帚一下一下地扫起雪来。终于露出了一块土地,干楞楞儿的,土面儿和白雪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一会儿这土地就一条儿一缕儿扩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男人的头上也冒起了腾腾热气,和着嘴里的鼻里的吐出的白烟,像个烧开的小笼屉。“突——”不知从哪儿飞来了一只山雀,小爪子在土地上挠着、刨着,小尖嘴儿在地上钻着划着,那地上便泛起一股一股的微微的土花,留下了它们的一朵一朵的小梅花和一条一缕的小沟沟儿。又来了一只,紧接着,三只、五只……从树梢上、从屋檐下成群结队来了一大片。男人和女人好像也从来没见过这阵势,在一旁看傻了。
   咋啦?这雀儿们也过年吗?娃们也早已被这场景惊呆,连忙跑到院里来捉……他们哪有那样的本事。于是院子里便传来了你追我赶的欢叫声,传来了“腾棱棱、腾棱棱”鸟儿的振翅声和“唧唧唧、啾啾啾”鸟儿的杂鸣声。
   霍家是这样,靳家也如此。族人们找到了族长去问究竟。族长翘着胡子,颤颤巍巍道:“这不明摆着嘛,这雀儿呀,跟人一样,一顿不吃饿得慌!”
   霍、靳两家讨种子的那二位不知从哪儿冒了出来,大声嚷嚷:“没这雀儿,哪来我们的种子,没有种子,哪来我们的大丰收?它们是我们的恩人呐,我们得有良心!”
   “对,说得对!我们给雀儿做饭去!”女人们说得嘎巴硬脆。
   于是,家家的灶膛红起来了,锅里的热气腾起来了,饭菜的香味飘起来了,炊烟一缕一缕地扭起来了。这时,每家的院子里都开始热闹起来。最高兴的还是娃儿们,东边一把米,西边一把饭,把雀儿们引得也是东一头,西一逛。大人们则伸展双臂,亮出掌中的米食,鸟雀们就在空中俯冲、滑翔,啄上一颗就画出一条美丽的圆弧往高处去。地上、身上、半空中,到处都是扇动的翅膀,灰的、黄的、红的、绿的、蓝的、白的……就连喜鹊都被引了来,在枝头上喳喳喳地叫个不停。“快看,快看!那是什么?”孩子们惊叫着。只见两只大鸟,扑展着长长的双翼,拖着长长的尾巴,从日出的方向朝着小山村飘来,红彤彤,金灿灿,像两团燃烧着的云……族长第一个发出惊叹:“是……是金凤凰!”眨眼间,两只大鸟已在村子上空盘旋。再看这些鸟雀全都欢腾着欢舞着欢唱着……小山村霎时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逢正月十六,村里的大人们便给雀儿做饭,孩子们便扬饭喂雀儿。这种香火便一辈一辈地传承下来,成了一种习俗。后来人们把这饭称作“怜雀(qiao)儿饭”,表达人们对雀儿的爱怜、感恩、回报。
   再后来,也是正月十六这一天,大人们就打发女娃们家家户户去敛一些食粮、菜蔬,在村边支起一口大锅,自己拾柴点火,自己淘米切肉,做起了大锅饭。再后来,还有人在锅里放了顶针、铜钱之类,看谁有运气,吃到顶针的心灵手巧,会做针线活儿,将来祈望找个好婆家;吃到铜钱的福气多多,财运滚滚。这饭食便有了讨巧、祈福之意,遂将“怜雀儿饭”称作“敛巧饭”了。
   而今的“敛巧饭”习俗已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逢正月十六,村里便支起百口大锅,三村五里的乡亲们和国内外许多游客赶集似的都奔村里来,成千上万的,同食共享。不但吃这地道的柴锅饭,还能观赏怀柔区的、京津冀的好多好多非遗项目展演,红红火火好不热闹。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吃饭、讨巧,而升成了一种文化、一种文明。
  责任编辑 张 哲
其他文献
本文将立足于集体记忆与个人记忆的理论探讨“文革”转化为个人记忆的过程中,是何种机制决定了作家的价值取向,从而决定了其文本呈现出的风格,即试图从记忆理论角度分析杨绛
期刊
横笛   白露,像是季节转换的命令,在今天令万物都凉了下来。一个盛夏储存在我内心的烦躁,也被它剃刀一样一一剃掉,变得晶莹剔亮。这个节气,一旦月圆,脑海里就会跳出杜甫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个节气,一旦转凉,就有一种莫名的惆怅从心底翻腾出来,指引着我走进成都永陵博物馆。于是来到永陵地宫的石刻吹笛伎面前,伫立。她的双眼微垂着哀愁,流动的眼波已经休止,唯有含着笛管的嘴唇和微露的舌尖颇为动人。
期刊
期刊
当悲悯之心能够不只针对人类,而能扩大涵盖一切万物生命时,才能到达最恢宏深邃的人性光辉.rn——非洲之父史怀哲rn1rn变色龙已是尘世离不开的动物,本属蜥蜴亚目避役科爬虫类,
期刊
期刊
期刊
法国科学家法伯做过一个有名的实验:在一个花盆的边缘首尾相接地摆放了一圈毛毛虫,同时,在离花盆6英尺的地方撒了一圈毛毛虫最喜欢吃的松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