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年前人世时还是一片“狼来了”的喊声,三年来外资并没有像饿狼一样大肆攻城略地,我们似乎在与狼共舞中恢复到以前的安逸之中。然而,国人千万不要忘记的是,悄无声息、坚韧忍耐正是狼的特性之一,业界人士把这种特性叫做稳健经营,厚积薄发。所幸清醒者大有人在,陈小宪无疑是其中之一,而他的新著《风险·资本·市值——中国商业银行实现飞跃的核心问题》在所有清醒的言说里面无疑是最为振聋发聩的声音,在今年一月份的全国书店零售图书排名中,该书进入了财经类图书畅销榜,这也许可以视为佐证。
这些年,陈小宪在很多场合都强调一个观点,那就是金融业与家电等行业不同,通过竞争之后获得再生在金融领域不太容易实现,比如说保险,如果一家外资保险公司,条件非常优惠,有优秀的人才,有产品的优势,一旦遇到一个好客户,比如为某个“黄金”客户办了30年人寿保险,那么它就会像吸盘一样,强烈地吸引住这个客户。试想这样的客户有几个30年?好的客户被争取过去一个,我们就少一個。这种竞争力我们不能低估。中国民族金融业,如果一开始就失去竞争优势,就很难再生。两年后我们就要全面应对装备精良的外资银行,如果我们不在这段时间健体强身,如果不在这段时间积蓄自己的优势,那么这种竞争是很难想象的。
也就是这种压力,使他在中国的银行改革与发展处于重要关口的时候能够保持清醒的认识:经过多年的改革,国内银行业确实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在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方面,国内许多银行还没有真正地破题,还一直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在这样一个经济形势良好、民族情绪高涨的年代,陈小宪说出这番话需要相当的勇气。然而,陈小宪有他充足的理由:近几十年来,国际银行业发展迅速,其中最突出的三大进步是在风险计量,资本管理,组织体制扁平化、专业化方面。也正是这三大进步推动国际银行不断发展。但相比国际银行业,国内许多银行经营者对于如何管好一家商业银行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中国银行业对资产质量及其风险减除的重要性、对资本必须覆盖风险进而最终限制银行过度扩张、对银行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互协调等不能充分认识。而现在,国内银行业改革无疑处于一个紧要关口,如何抛开这些错误的认识,找到问题的症结,推进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尽快缩小与现代商业银行的差距,这几乎成了中国金融界必须面临的首要问题。而陈小宪博士新著《风险·资本·市值——中国商业银行实现飞跃的核心问题》无疑是贡献给处于转型时期中国金融界的一份厚礼,一份他个人在长期实践和摸索过程中奉献的优秀答卷。
陈小宪既是一名地地道道的金融理论工作者,又是一位名符其实的银行实业家,他的论著多来源于自己实践中的困惑与思考,所以与现实距离更接近。了解陈小宪的人都知道,该著理论的框架实际上也潜在地描述出了陈小宪这些年的实践经历。
记得还是在人民银行工作期间,分管资金处的陈小宪发现,各家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缺乏应有的风险意识,盛行打各种各样的“擦边球”,导致这一时期银行风险频发。也就是在人行工作的经历,让陈小宪明白了风险对于银行发展的重要意义。因而,在他担任招商银行北京分行行长之初,就选择了稳健经营的发展道路,大张旗鼓地强化招行的风险管理水平。10年间,招商银行北京分行累计实现赢利40亿元,平均资产收益率高达1.85%,而“五级分类”口径的不良贷款率仅为0.26%,比许多欧美银行的经营指标还要好,这些数据坚定了陈小宪加强风险管理的决心,也加深了他对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认识。
到了招商银行总行之后,陈小宪分管的还是风险工作,当时招商银行给自己确立的基本原则是“质量是发展的第一主题”,经过几年的努力,招行的资产质量实现了根本好转,在资本约束的前提下获得了效益、质量和规模的协调发展。这让陈小宪充分意识到资本约束的概念。
而与此同时,国内许多银行却在片面扩张规模,忽视了这种盲目的规模扩张到底隐含了多少风险,忽视了这些风险是否能够为资本所完全覆盖,忽视了今天的利润会不会在明天又全部亏掉。
为什么国内的银行业在认识上陷入这些陷阱,认识不到银行的规模是有限的、资本必须有效覆盖风险、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必须匹配,在他自己的商业银行的实践当中,陈小宪常常反思这些问题。
工夫不负有心人。在与国外银行的交流和考察当中,陈小宪发现国外商业银行的目的就是追求银行市值的最大化,并通常把银行当年的净收入作为短期经营目标,用这个指标衡量,就是看这个银行是不是一年比一年更值钱,市值的稳定增长是一家银行经营绩效的根本评价标准。因此,国内商业银行要把市值的稳定增长作为长期目标。
在这本书中,陈小宪这样深刻地反省道:“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通过对实践中各种现象的不断反思,通过对国外银行的考察分析,我越来越深刻地认为:对风险、资本、市值的认识不足正是中国银行业的病根所在”。
当我们沿着陈小宪这些年来的银行管理经历一路走来,梳理出这本书的主要思路,我们也不难发现,作为银行实务工作者,陈小宪写作的起因不是来自于理论的冲动,而是来自于实践的启示,这也就是陈小宪自称的下里巴人式的金融学。然而,在我看来,对于中国的金融界来说,缺乏的不是那种阳春白雪式的金融学理论,而恰恰是这种源于实践、贴近实践的实用的金融学。
最后,我愿意将这本书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语:面对加入WTO的挑战,我们准备好了吗?民族金融业能像民族家电业一样再生吗?中国的商业银行如何才能实现向现代化银行的飞跃?中国银行业的改革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重要关口。世人的目光密切注视着中国,国人也在苦苦思索。
而这段话所折射出的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形象,似乎也是陈小宪在业界的一贯形象。现在,在中信实业银行行长的位置上,这无论是对陈小宪还是对中国商业银行的改革而言,注定是一个值得期待的位置,就让我们在期待当中欣赏陈小宪个人的又一次飞跃吧!
这些年,陈小宪在很多场合都强调一个观点,那就是金融业与家电等行业不同,通过竞争之后获得再生在金融领域不太容易实现,比如说保险,如果一家外资保险公司,条件非常优惠,有优秀的人才,有产品的优势,一旦遇到一个好客户,比如为某个“黄金”客户办了30年人寿保险,那么它就会像吸盘一样,强烈地吸引住这个客户。试想这样的客户有几个30年?好的客户被争取过去一个,我们就少一個。这种竞争力我们不能低估。中国民族金融业,如果一开始就失去竞争优势,就很难再生。两年后我们就要全面应对装备精良的外资银行,如果我们不在这段时间健体强身,如果不在这段时间积蓄自己的优势,那么这种竞争是很难想象的。
也就是这种压力,使他在中国的银行改革与发展处于重要关口的时候能够保持清醒的认识:经过多年的改革,国内银行业确实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在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方面,国内许多银行还没有真正地破题,还一直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在这样一个经济形势良好、民族情绪高涨的年代,陈小宪说出这番话需要相当的勇气。然而,陈小宪有他充足的理由:近几十年来,国际银行业发展迅速,其中最突出的三大进步是在风险计量,资本管理,组织体制扁平化、专业化方面。也正是这三大进步推动国际银行不断发展。但相比国际银行业,国内许多银行经营者对于如何管好一家商业银行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中国银行业对资产质量及其风险减除的重要性、对资本必须覆盖风险进而最终限制银行过度扩张、对银行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互协调等不能充分认识。而现在,国内银行业改革无疑处于一个紧要关口,如何抛开这些错误的认识,找到问题的症结,推进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尽快缩小与现代商业银行的差距,这几乎成了中国金融界必须面临的首要问题。而陈小宪博士新著《风险·资本·市值——中国商业银行实现飞跃的核心问题》无疑是贡献给处于转型时期中国金融界的一份厚礼,一份他个人在长期实践和摸索过程中奉献的优秀答卷。
陈小宪既是一名地地道道的金融理论工作者,又是一位名符其实的银行实业家,他的论著多来源于自己实践中的困惑与思考,所以与现实距离更接近。了解陈小宪的人都知道,该著理论的框架实际上也潜在地描述出了陈小宪这些年的实践经历。
记得还是在人民银行工作期间,分管资金处的陈小宪发现,各家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缺乏应有的风险意识,盛行打各种各样的“擦边球”,导致这一时期银行风险频发。也就是在人行工作的经历,让陈小宪明白了风险对于银行发展的重要意义。因而,在他担任招商银行北京分行行长之初,就选择了稳健经营的发展道路,大张旗鼓地强化招行的风险管理水平。10年间,招商银行北京分行累计实现赢利40亿元,平均资产收益率高达1.85%,而“五级分类”口径的不良贷款率仅为0.26%,比许多欧美银行的经营指标还要好,这些数据坚定了陈小宪加强风险管理的决心,也加深了他对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认识。
到了招商银行总行之后,陈小宪分管的还是风险工作,当时招商银行给自己确立的基本原则是“质量是发展的第一主题”,经过几年的努力,招行的资产质量实现了根本好转,在资本约束的前提下获得了效益、质量和规模的协调发展。这让陈小宪充分意识到资本约束的概念。
而与此同时,国内许多银行却在片面扩张规模,忽视了这种盲目的规模扩张到底隐含了多少风险,忽视了这些风险是否能够为资本所完全覆盖,忽视了今天的利润会不会在明天又全部亏掉。
为什么国内的银行业在认识上陷入这些陷阱,认识不到银行的规模是有限的、资本必须有效覆盖风险、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必须匹配,在他自己的商业银行的实践当中,陈小宪常常反思这些问题。
工夫不负有心人。在与国外银行的交流和考察当中,陈小宪发现国外商业银行的目的就是追求银行市值的最大化,并通常把银行当年的净收入作为短期经营目标,用这个指标衡量,就是看这个银行是不是一年比一年更值钱,市值的稳定增长是一家银行经营绩效的根本评价标准。因此,国内商业银行要把市值的稳定增长作为长期目标。
在这本书中,陈小宪这样深刻地反省道:“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通过对实践中各种现象的不断反思,通过对国外银行的考察分析,我越来越深刻地认为:对风险、资本、市值的认识不足正是中国银行业的病根所在”。
当我们沿着陈小宪这些年来的银行管理经历一路走来,梳理出这本书的主要思路,我们也不难发现,作为银行实务工作者,陈小宪写作的起因不是来自于理论的冲动,而是来自于实践的启示,这也就是陈小宪自称的下里巴人式的金融学。然而,在我看来,对于中国的金融界来说,缺乏的不是那种阳春白雪式的金融学理论,而恰恰是这种源于实践、贴近实践的实用的金融学。
最后,我愿意将这本书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语:面对加入WTO的挑战,我们准备好了吗?民族金融业能像民族家电业一样再生吗?中国的商业银行如何才能实现向现代化银行的飞跃?中国银行业的改革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重要关口。世人的目光密切注视着中国,国人也在苦苦思索。
而这段话所折射出的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形象,似乎也是陈小宪在业界的一贯形象。现在,在中信实业银行行长的位置上,这无论是对陈小宪还是对中国商业银行的改革而言,注定是一个值得期待的位置,就让我们在期待当中欣赏陈小宪个人的又一次飞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