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王阳明是心学集大成者,其心学主要包括:心即理, “心”是道德本体,是“良知”; 知行合一,圣人之道在于知行合一,吾性自足而不假外求。致良知: 人性需求即伦理规范。反思王阳明的心学,对培养现代社会的公平、正义、良善之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阳明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王阳明,中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他融合儒、道、释三家之精华,开创阳明心学。王阳明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王阳明的一生,作为军事家和政治家,立下不朽战功,彪炳史册;作为思想家,开创儒学新天地,是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成为一代“心学”宗师。
一、阳明心学的体系
1.王阳明接受并发展了陆象山“心即理”的观点,即“心也者,吾所得于天之理也,无间于与天人,无分于古今。”心是天地万物的本体,便是超越时空的宇宙本源。
众所周知,阳明年轻时是朱子理学的忠实信徒,不仅深信格物致知的理论,而且还亲自进行了格竹子的实践,始终一无所获,差点丧失成圣贤的信念。最终,经过多年的反复摸索和艰苦实践,终于在贵州的龙场驿大悟“心即理”。提出“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阳明心学由此诞生。
王阳明提出“心即理”,为了彻底走出程朱理学的阴影,他又进一步提出“良知即天理”。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心学理论及其不假外求的实践方式构成了王阳明哲学体用不二的特征,它不仅是阳明哲学的始点,而且是阳明哲学的终点。
2.知行合一: 自觉行为中肯定人生价值的价值观
知行问题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古老问题。《中庸》中描述到,知称为“道问学”,行称为“尊德性”。朱熹强调“道问学”,陆九渊强调“尊德性”。王阳明整合并超越二者,划时代地提出了“知性合一”的理论。王阳明一生,在文学、军事、德行、哲学诸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知行合一”既是他的“心学”实践的原则,也是他为人的行为方式。正是这种良知实践、这种自觉行为成就了他古代社会“完人”的辉煌。
3.致良知: 人性需求即伦理规范
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主旨。
良知就是孟子所说是非之心,人人生而有之。致良知是阳明一生修学和智慧的结晶。阳明称“故“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义第一义”“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有良知,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概括地说,阳明心学的精髓便是:一切圣贤学问都在于体认内心本具的良知;一切道德践履,也是在心上做为善去恶的功夫,并把这种功夫扩充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而推至万事万物。
二、阳明心学的现代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曾高度评价王阳明的 “心学”思想。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之精髓,是对陆九渊学说的继承和发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心学”思想随着王阳明的功绩流传千古,响彻中外。王阳明的 “心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增强当代文化自信和干事创业有很大裨益。
1.阳明心学极大地提高了道德主体的地位。王阳明以良知为人的基本德性、道德本心,而此本心直接就是天理,认为人的道德知识必然伴随道德行为。良知本体的基本特质是良知自知、良知自觉,良知自知、良知自觉使良知本体与良知工夫必然合二为一的。阳明学的心即理、致良知与知行合一构成了一套严密的心学理论体系。王阳明的心学理论极大地提升了道德主体的地位,道德主体即良知心体,它是道德实践的动力源泉,也是道德实践得以可能的重要依据;因为本心即良知、良知即天理,所以良知心体既是判断是非善恶的“自家标准”,同时也是绝对的理性标准;使自己的“本心”或“良知”具有普遍性的意义,是由于理内在于心而又与心为同一存在。
2.阳明心学极大地肯定了意识在认识过程中发挥的能动作用。正是因为人们的“心”能够通过思维活动提炼、概括出來并形成文字,才会有世界上一切精神的、意识的、理性的东西, 有关于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认识。世界及其运动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及思维活动才能被认识。似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由心产生出来的, 甚至认为心是理的源头, 心涵万理, 心本具万理, 离开了心就没有理,“心外无理”,这是人类认识的过程中总是会产生的一种错觉。然而事实是, 一切理性的东西都是客观物质世界运动规律的反映, 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唯一的途径是在接触客观事物的实践活动中才能获得理性的认识。因为理是从事物中抽象出来并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 所以它不能脱离事物而产生、存在, 更不能先于事物而存在, 或者先天存在于人心。虽然理表面上是人的思维活动的产物,但 实质上是通过实践活动对外部世界规律性的认识。尽管王阳明看到了思维在理性认识, 但他把这种作用无限夸大, 斩去了思维对于实践、对于客观事物的依赖性, 自然而然得出了心即理、心外无理的结论。
3.阳明心学极大肯定了意识在实践活动中的指导作用,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具有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人不但能够通过它认识客观世界, 而且能够凭借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改造、支配和利用客观世界为自己服务。“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 而且创造客观世界”。主观能动性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人们在实践活动之前, 总是首先要对自己行为的目的、结果作出预测, 拟定实施计划, 然后才付诸实行。主观能动性还具有创造性,人们总是首先在自己的头脑中改变客观现实, 创造出新颖事物, 然后使之变为现实。人们的行为不是盲目的、被动的行为, 而是在一定思想意识指导、支配下的改变客观物质世界的活动。
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将感受其鲜活的价值和意义。尤其当下有部分失去道德之“心”的现代人,王阳明的“心”学无疑是一剂道德文化良药,值得我们长久地反思。
参考资料:
[1]吴震.王阳明的心学命题及其当代意义[J].天津日报2017年3月6日第010版.
[2]邹雯雯.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当代价值[J].管理视窗 商业文化.
[3]王觉仁.王阳明心学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M].2015年6月第一版.
[4]李丁香.王阳明心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J].学海纵横.
【关键词】阳明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王阳明,中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他融合儒、道、释三家之精华,开创阳明心学。王阳明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王阳明的一生,作为军事家和政治家,立下不朽战功,彪炳史册;作为思想家,开创儒学新天地,是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成为一代“心学”宗师。
一、阳明心学的体系
1.王阳明接受并发展了陆象山“心即理”的观点,即“心也者,吾所得于天之理也,无间于与天人,无分于古今。”心是天地万物的本体,便是超越时空的宇宙本源。
众所周知,阳明年轻时是朱子理学的忠实信徒,不仅深信格物致知的理论,而且还亲自进行了格竹子的实践,始终一无所获,差点丧失成圣贤的信念。最终,经过多年的反复摸索和艰苦实践,终于在贵州的龙场驿大悟“心即理”。提出“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阳明心学由此诞生。
王阳明提出“心即理”,为了彻底走出程朱理学的阴影,他又进一步提出“良知即天理”。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心学理论及其不假外求的实践方式构成了王阳明哲学体用不二的特征,它不仅是阳明哲学的始点,而且是阳明哲学的终点。
2.知行合一: 自觉行为中肯定人生价值的价值观
知行问题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古老问题。《中庸》中描述到,知称为“道问学”,行称为“尊德性”。朱熹强调“道问学”,陆九渊强调“尊德性”。王阳明整合并超越二者,划时代地提出了“知性合一”的理论。王阳明一生,在文学、军事、德行、哲学诸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知行合一”既是他的“心学”实践的原则,也是他为人的行为方式。正是这种良知实践、这种自觉行为成就了他古代社会“完人”的辉煌。
3.致良知: 人性需求即伦理规范
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主旨。
良知就是孟子所说是非之心,人人生而有之。致良知是阳明一生修学和智慧的结晶。阳明称“故“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义第一义”“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有良知,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概括地说,阳明心学的精髓便是:一切圣贤学问都在于体认内心本具的良知;一切道德践履,也是在心上做为善去恶的功夫,并把这种功夫扩充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而推至万事万物。
二、阳明心学的现代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曾高度评价王阳明的 “心学”思想。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之精髓,是对陆九渊学说的继承和发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心学”思想随着王阳明的功绩流传千古,响彻中外。王阳明的 “心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增强当代文化自信和干事创业有很大裨益。
1.阳明心学极大地提高了道德主体的地位。王阳明以良知为人的基本德性、道德本心,而此本心直接就是天理,认为人的道德知识必然伴随道德行为。良知本体的基本特质是良知自知、良知自觉,良知自知、良知自觉使良知本体与良知工夫必然合二为一的。阳明学的心即理、致良知与知行合一构成了一套严密的心学理论体系。王阳明的心学理论极大地提升了道德主体的地位,道德主体即良知心体,它是道德实践的动力源泉,也是道德实践得以可能的重要依据;因为本心即良知、良知即天理,所以良知心体既是判断是非善恶的“自家标准”,同时也是绝对的理性标准;使自己的“本心”或“良知”具有普遍性的意义,是由于理内在于心而又与心为同一存在。
2.阳明心学极大地肯定了意识在认识过程中发挥的能动作用。正是因为人们的“心”能够通过思维活动提炼、概括出來并形成文字,才会有世界上一切精神的、意识的、理性的东西, 有关于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认识。世界及其运动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及思维活动才能被认识。似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由心产生出来的, 甚至认为心是理的源头, 心涵万理, 心本具万理, 离开了心就没有理,“心外无理”,这是人类认识的过程中总是会产生的一种错觉。然而事实是, 一切理性的东西都是客观物质世界运动规律的反映, 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唯一的途径是在接触客观事物的实践活动中才能获得理性的认识。因为理是从事物中抽象出来并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 所以它不能脱离事物而产生、存在, 更不能先于事物而存在, 或者先天存在于人心。虽然理表面上是人的思维活动的产物,但 实质上是通过实践活动对外部世界规律性的认识。尽管王阳明看到了思维在理性认识, 但他把这种作用无限夸大, 斩去了思维对于实践、对于客观事物的依赖性, 自然而然得出了心即理、心外无理的结论。
3.阳明心学极大肯定了意识在实践活动中的指导作用,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具有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人不但能够通过它认识客观世界, 而且能够凭借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改造、支配和利用客观世界为自己服务。“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 而且创造客观世界”。主观能动性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人们在实践活动之前, 总是首先要对自己行为的目的、结果作出预测, 拟定实施计划, 然后才付诸实行。主观能动性还具有创造性,人们总是首先在自己的头脑中改变客观现实, 创造出新颖事物, 然后使之变为现实。人们的行为不是盲目的、被动的行为, 而是在一定思想意识指导、支配下的改变客观物质世界的活动。
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将感受其鲜活的价值和意义。尤其当下有部分失去道德之“心”的现代人,王阳明的“心”学无疑是一剂道德文化良药,值得我们长久地反思。
参考资料:
[1]吴震.王阳明的心学命题及其当代意义[J].天津日报2017年3月6日第010版.
[2]邹雯雯.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当代价值[J].管理视窗 商业文化.
[3]王觉仁.王阳明心学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M].2015年6月第一版.
[4]李丁香.王阳明心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J].学海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