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模糊语言在教学和交际中被大量地使用,与精确语言相比,模糊语言具有更大的概括性和灵活性。模糊语言既是一种文明,也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语言。把模糊语言应用到美术课堂中来,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关键词 模糊语言;美术教学;表现;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3)35-0081-03
作者简介 张益美,女,江苏溧阳人,本科,江苏省溧阳市戴埠高级中学教师,中学二级。
模糊语言作为一种弹性语言,是指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的特性语言。与精确语言相比,模糊语言具有更大的概括性和灵活性。这种概括性与灵活性集中反映在语言外延上。在一些学科教学中模糊观点要比清晰观点更富有表现力。“模糊”一论最初由美国伯克加利福尼亚大学数学控制论专家查德教授于1965年在《信息和控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题为《模糊集》的文章提出来的。他指出,在现实物质世界中所遇到的客体,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但人的认识能力有一定的模糊特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大致地把握它们。这种模糊性是普遍的、绝对的。由于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抽象思维都是通过模糊语言来表达,所以模糊性也是不可分离地存在于自然语言中。
一、模糊语言在美术课堂中的表现
在课堂教学中,人们习惯用精确的方法来思考问题,力求精确的学习方法,盲目地追求教学的精益求精,讲究教学方法的模式化和分析命题的标准化。这些精确化的手段确实解决了不少传统教学中的难题,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情感。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教学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教学语言首先应具有严密的科学性。这就要求教师用精确的语言把各种概念、原理和方法准确明白地表达出来。其次,教学还必须讲究艺术性,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性的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如果能在课堂中把握好模糊艺术的运用,就能弥补以往的不足。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模糊语言的表现:
(一)导入的模糊艺术
导入是美术课堂教学中的第一环节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起着从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的作用。好的课堂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把学生吸引过来。为了让学生有更大的兴趣学习,笔者往往采用模糊的语言来表达。有时笔者用悬念式,利用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时,笔者“声东击西”,提出与课程有关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比较。如美术鉴赏中的《走进抽象艺术》这一课的导入方法,笔者就让学生把之前学习的具象艺术和意象艺术进行对比,找出不同点,学生既巩固了旧知识又提高了对新知识的兴趣。有时,笔者也采取情境导入式,《走进抽象艺术》这一课时,笔者另外设计了一个导入部分,就是用音乐导入,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去感受,说出他们的感觉,进而导入新课。这样比起用精确的语言去阐述要容易吸引学生得多,而且能让学生对这堂课印象更深刻。
(二)新课教学中的模糊语言的表现和运用
新课教授中,学生的学习情绪和课堂气氛与教师的诱导息息相关。教师要面对不同的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设计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过程。新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如果用精确的语言直接传输给学生,学生就缺乏思考,长此以往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来越弱。如果用弹性大、外延宽泛的模糊语言来提问,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在学习美术鉴赏第二课《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时候,教师如果直接告诉学生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中的语言元素包括:点、线、面、色、肌理,学生会很快看一下,然后也很快忘记了。笔者在课上的时候展示了中国工笔重彩人物画《韩熙载夜宴图》、中国写意人物画《泼墨仙人图》及油画《1954》三幅表现形式不同的绘画作品,让学生主动去欣赏绘画作品思考问题,总结出三件作品都运用到了点、线、面、色这几个语言元素。在欣赏作品的时候,教师千万不要用很精确的语言去描述一幅作品,比如在《走进抽象艺术》中,重点欣赏的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笔者是让学生欣赏的时候放一段爵士乐,带学生先用情绪来感受这幅画,让他们主观地去思考,这样就不会破坏他们的审美思维,不会影响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在课堂中,教师一定要巧设疑问,循循善诱,把学生引入“跃跃欲试”的状态,再适当点拨,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语言的模糊性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形式多变的、动态的,突发性事件总是让人措手不及。如何稳定教学秩序,调节课堂气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组织教学的语言艺术有很大的联系。在课堂上,有的学生不听讲或者做小动作确实需要进行批评教育,但是高中生处在青春期,逆反情绪较强,而且自尊心很强。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把握好语言的尺度,批评指正的时候避免用到名字,可以用“某些同学”或者“个别”同学等,这比直接点名效果要好,课堂上也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有的时候上课了,教室里还闹哄哄的,教师如果大声呵斥“别吵了,上课了还吵什么”等类似的话,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效果不是很明显。如果教师直接走上讲台,环视不语就会让学生“警觉”而安静下来,它传递的信息有模糊性,潜藏了教师的不满情绪,使用含蓄的方法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让他们安静下来。
二、模糊语言的作用
(一)模糊语言理论可以指导美术教学实践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在欣赏一幅作品的时候,在画的旁边同时展示这幅画的标准鉴赏理论。但是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审美观念以及认识程度都不同,这样就证明了语言中的模糊普遍存在。因此教师需要用模糊的观点来指导美术鉴赏这个问题,灵活采用不同角度的欣赏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不再拘泥于正确答案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意识。
(二)模糊语言可以让师生培养更好的交际能力
模糊交际能力是充分认识语言的模糊性,并理解和懂得在何种情况下如何恰当地运用模糊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既要识别他人使用模糊语言的策略意图,又要策略地运用模糊语言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模糊语言形象生动,且富有含蓄性、委婉性、暗示性及灵活性,适当地、恰到好处地运用模糊语言,能增强教师职业口语的艺术性,从而提高教学和教育的效果。正如英国语言学家厄尔曼所说,“语言词汇中的模糊性在某些情况下是一种障碍,在另一些情况下却是一种优点。”作为学生,应该了解和适应这种模糊的教学用语的策略,进而学会恰当地运用模糊语言回应或主动与教师交流,使师生交际更加轻松活泼、礼貌、得体和周全,这样教与学就在默契中同时促进。
模糊语言具有两重性特点,即在本质上是明确的,在表象上是模糊的;在定性表述上是肯定的,在定量表述上是变化的;在内容上是确指的,在形式上是灵活的。“模糊”一词往往带有贬义意味,人们常常会把它与“含糊不清”等同起来,但是随着国内外对模糊数学、模糊逻辑、模糊语言等研究的发展,“模糊”二字的贬义意味在淡化,并且人们对它进行了具体分析。模糊语言作为语言学新起的分支,引起了不少探索者的兴趣,并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把模糊语言应用到美术课堂中来,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参考文献:
1 李延凤.谈谈模糊语言在应用写作中的运用 J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0(3).
2 伍铁平.模糊语言学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 模糊语言;美术教学;表现;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3)35-0081-03
作者简介 张益美,女,江苏溧阳人,本科,江苏省溧阳市戴埠高级中学教师,中学二级。
模糊语言作为一种弹性语言,是指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的特性语言。与精确语言相比,模糊语言具有更大的概括性和灵活性。这种概括性与灵活性集中反映在语言外延上。在一些学科教学中模糊观点要比清晰观点更富有表现力。“模糊”一论最初由美国伯克加利福尼亚大学数学控制论专家查德教授于1965年在《信息和控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题为《模糊集》的文章提出来的。他指出,在现实物质世界中所遇到的客体,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但人的认识能力有一定的模糊特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大致地把握它们。这种模糊性是普遍的、绝对的。由于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抽象思维都是通过模糊语言来表达,所以模糊性也是不可分离地存在于自然语言中。
一、模糊语言在美术课堂中的表现
在课堂教学中,人们习惯用精确的方法来思考问题,力求精确的学习方法,盲目地追求教学的精益求精,讲究教学方法的模式化和分析命题的标准化。这些精确化的手段确实解决了不少传统教学中的难题,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情感。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教学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教学语言首先应具有严密的科学性。这就要求教师用精确的语言把各种概念、原理和方法准确明白地表达出来。其次,教学还必须讲究艺术性,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性的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如果能在课堂中把握好模糊艺术的运用,就能弥补以往的不足。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模糊语言的表现:
(一)导入的模糊艺术
导入是美术课堂教学中的第一环节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起着从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的作用。好的课堂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把学生吸引过来。为了让学生有更大的兴趣学习,笔者往往采用模糊的语言来表达。有时笔者用悬念式,利用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时,笔者“声东击西”,提出与课程有关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比较。如美术鉴赏中的《走进抽象艺术》这一课的导入方法,笔者就让学生把之前学习的具象艺术和意象艺术进行对比,找出不同点,学生既巩固了旧知识又提高了对新知识的兴趣。有时,笔者也采取情境导入式,《走进抽象艺术》这一课时,笔者另外设计了一个导入部分,就是用音乐导入,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去感受,说出他们的感觉,进而导入新课。这样比起用精确的语言去阐述要容易吸引学生得多,而且能让学生对这堂课印象更深刻。
(二)新课教学中的模糊语言的表现和运用
新课教授中,学生的学习情绪和课堂气氛与教师的诱导息息相关。教师要面对不同的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设计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过程。新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如果用精确的语言直接传输给学生,学生就缺乏思考,长此以往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来越弱。如果用弹性大、外延宽泛的模糊语言来提问,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在学习美术鉴赏第二课《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时候,教师如果直接告诉学生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中的语言元素包括:点、线、面、色、肌理,学生会很快看一下,然后也很快忘记了。笔者在课上的时候展示了中国工笔重彩人物画《韩熙载夜宴图》、中国写意人物画《泼墨仙人图》及油画《1954》三幅表现形式不同的绘画作品,让学生主动去欣赏绘画作品思考问题,总结出三件作品都运用到了点、线、面、色这几个语言元素。在欣赏作品的时候,教师千万不要用很精确的语言去描述一幅作品,比如在《走进抽象艺术》中,重点欣赏的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笔者是让学生欣赏的时候放一段爵士乐,带学生先用情绪来感受这幅画,让他们主观地去思考,这样就不会破坏他们的审美思维,不会影响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在课堂中,教师一定要巧设疑问,循循善诱,把学生引入“跃跃欲试”的状态,再适当点拨,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语言的模糊性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形式多变的、动态的,突发性事件总是让人措手不及。如何稳定教学秩序,调节课堂气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组织教学的语言艺术有很大的联系。在课堂上,有的学生不听讲或者做小动作确实需要进行批评教育,但是高中生处在青春期,逆反情绪较强,而且自尊心很强。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把握好语言的尺度,批评指正的时候避免用到名字,可以用“某些同学”或者“个别”同学等,这比直接点名效果要好,课堂上也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有的时候上课了,教室里还闹哄哄的,教师如果大声呵斥“别吵了,上课了还吵什么”等类似的话,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效果不是很明显。如果教师直接走上讲台,环视不语就会让学生“警觉”而安静下来,它传递的信息有模糊性,潜藏了教师的不满情绪,使用含蓄的方法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让他们安静下来。
二、模糊语言的作用
(一)模糊语言理论可以指导美术教学实践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在欣赏一幅作品的时候,在画的旁边同时展示这幅画的标准鉴赏理论。但是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审美观念以及认识程度都不同,这样就证明了语言中的模糊普遍存在。因此教师需要用模糊的观点来指导美术鉴赏这个问题,灵活采用不同角度的欣赏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不再拘泥于正确答案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意识。
(二)模糊语言可以让师生培养更好的交际能力
模糊交际能力是充分认识语言的模糊性,并理解和懂得在何种情况下如何恰当地运用模糊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既要识别他人使用模糊语言的策略意图,又要策略地运用模糊语言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模糊语言形象生动,且富有含蓄性、委婉性、暗示性及灵活性,适当地、恰到好处地运用模糊语言,能增强教师职业口语的艺术性,从而提高教学和教育的效果。正如英国语言学家厄尔曼所说,“语言词汇中的模糊性在某些情况下是一种障碍,在另一些情况下却是一种优点。”作为学生,应该了解和适应这种模糊的教学用语的策略,进而学会恰当地运用模糊语言回应或主动与教师交流,使师生交际更加轻松活泼、礼貌、得体和周全,这样教与学就在默契中同时促进。
模糊语言具有两重性特点,即在本质上是明确的,在表象上是模糊的;在定性表述上是肯定的,在定量表述上是变化的;在内容上是确指的,在形式上是灵活的。“模糊”一词往往带有贬义意味,人们常常会把它与“含糊不清”等同起来,但是随着国内外对模糊数学、模糊逻辑、模糊语言等研究的发展,“模糊”二字的贬义意味在淡化,并且人们对它进行了具体分析。模糊语言作为语言学新起的分支,引起了不少探索者的兴趣,并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把模糊语言应用到美术课堂中来,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参考文献:
1 李延凤.谈谈模糊语言在应用写作中的运用 J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0(3).
2 伍铁平.模糊语言学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