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肝切除治疗58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探讨

来源 :国际外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xia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腹腔镜肝切除治疗的58例IC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4例,女性24例;年龄34~71岁,中位年龄54岁。观察指标:(1)手术治疗情况: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术中肝门阻断时间、中转率、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围手术期有无死亡病例及非计划手术病例。(2)术后病理情况。(3)随访。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6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58例患者,其中48例患者在腹腔镜下完成ICC根治性外科切除手术,10例患者行腹腔镜中转开腹。(1)手术治疗情况:手术方式有腹腔镜下左半肝(Ⅱ、Ⅲ、Ⅳ段)切除,腹腔镜下右半肝(Ⅴ、Ⅵ、Ⅶ、Ⅷ段)切除,腹腔镜下右肝后叶(Ⅵ、Ⅶ段)切除,腹腔镜下扩大右后叶切除,腹腔镜下肝中叶(Ⅳ、Ⅴ、Ⅷ段)切除,腹腔镜下Ⅴ、Ⅵ段切除,腹腔镜下左半肝(Ⅱ、Ⅲ、Ⅳ段)联合肝尾叶(Ⅰ、Ⅸ段)切除,腹腔镜扩大左半肝切除,腹腔镜下Ⅵ段切除,腹腔镜下Ⅶ、Ⅷ段切除,腹腔镜左肝外叶(Ⅱ、Ⅲ段)切除,腹腔镜右肝肿块切除;手术时间(320.38±107.68) min;术中出血量(262.34±76.06) mL;术中输血率为0(0/58);术中肝门阻断时间(48±15) min;其中10例腹腔镜中转开腹手术,中转率17.2%(10/58);术后胆瘘发生率为6.9%(4/58),保守治疗、通畅引流(T管负压吸引)后痊愈出院;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时间(9.34±3.39) d;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1.84±0.57) d;围手术期内无死亡病例及非计划手术病例。(2)病理情况:术中32例行淋巴结清扫,术后26例病理结果提示胆管细胞癌未行淋巴结清扫;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所有肿瘤切缘的病理报告均为阴性,4例淋巴结清扫并提示淋巴结转移阳性。(3)随访结果:58例ICC患者中,49例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6~36个月,术后肿瘤生存时间为4~36个月,28例获得无瘤生存,17例患者出现肝内转移并多发淋巴结转移,4例患者发现肝内转移后行微波消融治疗,9例患者失访。

结论

腹腔镜肝切除经验丰富的中心,应用腹腔镜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是安全及可行的。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小腿后群肌内静脉畸形致马蹄足畸形原因,探索相应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的小腿后群肌内静脉畸形合并马蹄足畸形病例,共69例,男33例,女36例;年龄2~47岁,平均7.7岁。结合患者主诉、体格检查及MRI检查明确诊断并将致畸原因分为2类。(1)疼痛性障碍:病史、主诉及体格检查提示,患肢镇痛或被动情况下,踝关节背伸可大于75度;(2)挛缩性障
外泌体是一种细胞分泌的双层膜结构囊泡,是细胞旁分泌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具有来源广泛、安全性高等特点。该文对近年外泌体促进创面修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外泌体可通过调节免疫、调控成纤维细胞活动、促进血管生成、抑制瘢痕形成等机制应用于创面的治疗,和传统的干细胞治疗相比,有着更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目的探讨ABO血型与先天性小耳畸形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2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的全部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作为病例组,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2月28日同一医院收治的非畸形患者作为对照组。2组均采用试管凝集法检测ABO血型。统计2组患者ABO血型分布。采用卡方检验比较2组间总体血型分布的差异,检验水准α=0.05。若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进一步采用
目的研究小耳畸形患者伴发其他畸形的特点,并探讨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山东大学威海市立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6家三甲医院收治的小耳畸形患者资料,通过体格检查、心电图、胸部CT和腹部超声检查进行诊断,记录并统计耳部畸形及伴发其他系统畸形的情况。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
目的分析总结肝内胆管细胞癌(ICC)不同N分期、外科治疗、淋巴结清扫范围及联合放化疗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SEER数据库内4 555例IC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包括N0期患者3 710例,N1患者845例,所有患者包括完整的TNM分期信息、生存时间及生存状态信息、手术相关信息及放化疗信息。以Kaplan-Meier法描述生存曲线,共描述120个月的生存情况,应用Log-rank检验法
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多因素、多步骤的复杂过程。而泛素化是多步级联的蛋白质修饰过程,是维持真核细胞内稳态的重要机制。其中E3泛素连接酶家族是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的重要成分,可催化多种蛋白底物的泛素化,促进其被蛋白酶体系统降解。迄今为止,E3泛素连接酶在多种肿瘤细胞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细胞增殖、凋亡及周期调控。而HECT型E3泛素连接酶作为E3泛素连接酶最早被研究的一种,其主要参与蛋白质翻译后
目的观察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7(IL-27)和临床病理因素对肝癌微波消融后发生局部肿瘤进展的预测作用。方法收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东方医院普外科2014年1月—2016年12月采用微波消融治疗的102例肝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样品,其中男性80例,女性22例,年龄(58.7±11.4)岁,年龄范围24~83岁。观察患者年龄、性别、是否合并肝炎、肿瘤直径、肿瘤数目、肿瘤边界、肿瘤类型、肿瘤血流灌注程度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仅次于肝细胞癌的第二大原发性肝癌。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该病的发病率正在增加。由于病因复杂,缺乏有效的筛查策略,早期隐匿的临床症状和治疗选择方式的限制使得对于实施ICC的诊断、治疗变得棘手。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和理念的改变,对于ICC早期发现、治疗策略进行了更加积极的探索。本文就当前ICC诊断方法和治疗的进展作一综述。
目的了解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肠梗阻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8月—2019年8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收治的39例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肠梗阻患者的病例资料,设为观察组,其中男性25例,女性14例,年龄(52.34±2.64)岁,年龄范围39~64岁。采取单纯随机抽样中的随机数字表法,抽取同期42例硬化失代偿期未并发肠梗阻患者的病例资料设为对照组,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发病诱因尚不明确,增强CT或增强磁共振检查是其常用诊断方法,术后病理是诊断金标准。ICC总体治疗效果并不让人满意,手术切除是唯一根治性治疗方法,但是,切除率低、复发率高是该疾病的治疗难点。本文就ICC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