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央财经大学,北京 100081)
摘 要:对我国当前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递机制、成因及其应对措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研究表明,当前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包括成本输入型通货膨胀和货币输入型通货膨胀;其成因包括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我国不合理的汇率管理体系和对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权的缺失等;应对措施包括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改变目前人民币汇率政策,争取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权等。
关键词:输入型通货膨胀;传导机制;成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17-0020-02
2010年下半年来,通货膨胀再度成为我国经济领域讨论的热门话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CPI已从2010年7月的3.3%逐渐攀升到2011年3月的5.4%;2011年4月份也维持在5.3%的水平。中国的通货膨胀已引起广泛关注。对于此次通胀,很多学者将其定义为输入型通货膨胀。然而就输入型通胀的含义、传导机制等诸多问题仍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1 输入型通胀的含义与内涵
输入型通货膨胀是指在开放经济体中,由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国际市场上产品和要素价格的上升,通过国际贸易、资本流动和货币供给等传导途径传播到国内,从而引起国内物价持续普遍上涨的现象。
从短期周期性因素与长期趋势性因素角度考虑,输入型通胀有两方面的内涵。内涵之一主要从进口成本角度出发,分析一国进口成本的提高对本国物价水平的影响,又称为成本输入型通货膨胀;另一内涵是货币学派从发国际视角对通货膨胀理论的延伸,又称为货币输入型通货膨胀。
成本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主要内容如下:在国际市场上,外部冲击造成特定商品(主要是大宗商品)价格上升;而当一国大量进口该种特定商品,并且该国是该种商品的价格接受者时,进口价格的上升便直接或间接地推高该国国内市场的价格。一是当该种进口商品作为最终商品直接进入消费市场时,此种进口价格的上升就会直接推高该国国内市场价格;二是当该种进口商品作为原料或中间产品进入该国的生产领域时,生产成本的提高最终必然引起最终消费产品价格的上升,从而间接引起该国消费价格的上升。
货币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主要内容如下: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个独立经济体的国内总需求和对应的货币政策会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渠道产生跨国的影响;这种跨国影响主要表现为:汇率非市场化的经济环境中,贸易净额和国际资本流入净额的增加通过外汇占款的形式,使一国难以保持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进而表现为以外汇占款增加为主要内容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宽松的货币政策会直接推动国内价格的上升,另一方面,宽松的货币政策推高了资产价格,资产价格的高企不仅扩大了市场行为者的总需求,而且加强了市场主体对商品市场价格上升的预期,预期的自我实现效应最终导致了国内商品价格的上涨。
2 我国输入型通胀的传导途径
输入型通胀两方面的内涵决定了我国输入型通胀的传导途径有两方面的内容:货币输入的通货膨胀传导途径和成本输入的通货膨胀传导途径。
(1)货币输入的通货膨胀传导途径。
我国现有的基本经济条件决定了我国有管理的汇率政策并非完全市场化的汇率政策,这是货币输入型通货膨胀传导的重要条件。我国经常账户和金融资本账户的双顺差使我国的外汇储备不断增加,这是外汇占款增加的来源。
2004年,我国的贸易净额扩大为1018.8亿美元,2008年达到历史峰值2954.6亿美元。贸易净额的扩大最终体现为外汇储备的增加,截至2011年3月,我国外汇储备已经突破3万亿美元。为了保证人民币汇率在窄幅内波动,央行在外汇市场上采取用人民币买入美元外汇的对冲策略,其负面效应便是以外汇占款为主要内容的货币供给的被动增加。伴随外汇储备的扩大,外汇占款在我国国币供给中的规模不断上升,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外汇占款规模已经从2002年底的2.3万亿元增加到2010年底的22.58万亿元,我国货币供给的被动增加为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市场上充裕的货币一方面提高了我国消费需求,消费需求的提高拉动了相关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流动性进入资本市场,推高了资产价格,资产价格直接扩大了总需求,并且资产价格的高企通过预期的自我实现作用最终推动了实体经济中价格的提高。
(2)成本输入的通货膨胀传导途径。
2001年入世以来,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逐渐增大,2001年以来我国的对外依存度均在40%以上,2004年我国的对外依存度更是达到了70%左右,我国经济与国际市场联系更加紧密,同时国际市场对我国的影响不断加大。
次贷危机后,各国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美国实行了两次定量宽松政策,向市场总共输送了1.3万亿美元的流动性。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背景中,大宗商品的价格都以美元定价,过分充裕的美元弱化了美元的购买力,推高了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石油、铁矿石等能源资源的价格和国际粮、油等国际软商品的价格都出现了大幅增长。由于地缘政治原因,国际石油输出国如埃及、利比亚等动乱,政局的不稳定性也在很大程度上推高了国际石油的价格。石油作为现代工业的血液,石油价格的上涨不仅推高了生产领域成本,而且加大了流通领域的成本。尽管我国的国际大宗商品需求量大,但我国却不掌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定价权,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接受者,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是通过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实现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的联动。
从201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石油进口价格增长超过了25%,国际铁矿石价格进口价格增长超过了60%,国际粮油进口价格增长超过了30%。同时期,尽管人民币汇率升值速度明显加快,但累计升值速度不超过6%,远远比不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幅度。
3 我国输入型通胀产生的原因
与危机前的全球通货膨胀的现象相比,此次通胀最大的特点在于新兴市场经济体通货膨胀程度普遍严重,而发达经济体却未明显表现出通胀压力,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我国不合理的汇率管理体系和对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权的缺失。
第一,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是我国输入型通胀产生的基本原因。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美元甚至作为本位币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美元作为最重要的储备货币和计价货币,本应承担起币值稳定的责任。然而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不顾其他经济体的利益,采取弱势美元的政策。两次定量宽松政策向全球市场供给了1.3万亿美元,美元流动性的泛滥必然引起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美元的超发在短期内激发了全球资本市场的投机活动,投机客将目标瞄准了经济恢复速度较快的新兴市场国家。就我国而言,投机客将资本渗透到我国的资本市场,借助自然条件和相关概念,疯狂炒作我国的农副产品,导致我国农副产品价格的急剧上涨,产生了“蒜你狠”、“姜你军”等,致使我国结构性通胀的产生,并逐渐向全局通胀恶化。
第二,不合理的汇率管理体系是我国输入型通胀产生的重要传导机制。我国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盯住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允许单日汇率在上下0.5%的幅度内波动。在实际经济中,管理力度过强和波动幅度过窄无法反映市场真实的供求的力量和真实价格,这使得输入型通胀在更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自2010年下半年来,我国主要进口大宗商品的加权平均价格上涨幅度超过了25%,而同期汇率累计升值幅度不足6%,在大宗商品进口量占我国大宗商品总需求量超过45%的情况下,汇率的升值速度明显太慢。此外,在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人民币的缓慢累计升值尽管熨平了经济的波动幅度,但这种累计缓慢升值的效应如温水煮青蛙一样,一方面为热钱和游资提供了稳定的套利机会和套利时机,吸引大量资本流入我国,增加了外汇占款的数量;另一方面却不断损害着我国进口价格的优势,推动了成本输入通胀的加剧。
第三,对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权的缺失是我国输入型通胀产生的重要内因。以铁矿石为例,2010年我国的铁矿石进口总量超过6.82亿吨,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几乎占世界铁矿石进口总量的一半,而2010年国际铁矿石价格的整年累计增长超过60%,年末价格超过140美元/吨,这表明我国并不具备铁矿石的定价权。实际上,世界铁矿石的定价采用季度长协定价机制,定价权集中在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力拓和巴西的淡水河谷三家国际铁矿石出口商手中。此外,国际铁矿石价格的上涨通过示范效应带动国内铁矿石价格的上涨,这是输入型通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以上三方面的原因主要解释了201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输入型通胀产生的短期周期性因素,除此之外,对于长期趋势性因素对我国输入型通胀的解释包括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和对外经济依存度较高等方面的内容。
4 我国应对输入型通胀的措施
自2010年7月份以来,应对通货膨胀我国已经采取的货币政策措施包括:八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四次调高存贷款利率,加快人民币升值速度等,我国同时采用货币数量工具和价格工具,实现货币政策的紧缩。由于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紧缩政策效果到下半年才能得到体现。此外,针对我国此次输入型通胀产生的具体原因,还需要对症下药,采取适当合理的措施,及时遏制通胀的进一步加剧。
首先,加强国家间信用约束机制建设,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基于美元在国际市场中的核心地位,主要加强美元信用约束机制建设,具体而言,世界其他国家可以通过谈判和设置投资替代账户对美元的不断贬值进行约束。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要分短期和长期两个阶段来进行。短期内,要以稳定美元币值、建立对美元有效约束机制为主要内容;长期来看,则要要致力于改革世界储备货币和计价货币结构,努力构建“多元本位币”货币储备体系。鉴于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客观现实,我国要在美元约束机制建设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积极发挥作用。同时随着经济规模和经济影响力的不断增大,我国努力发挥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中的作用,加快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建设,努力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其次,短期内改变目前人民币渐进累进升值的汇率政策,实施以遏制输入型通胀为目标的汇率措施。很多学者提出的人民币可以一次性大幅度升值,这种主张的弊端一方面在于升值幅度难以确定,所以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后,汇率是否存在超调以及超调程度也就更无法而知;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广场协议”后日元短期内的快速升值给日本外贸出口带来的巨大打击是否也会在我国发生。笔者建议可以在一定时期内设定一个均衡汇率,比如把当前汇率作为未来一年的均衡汇率,同时放宽人民币单日波动幅度,比如将单日波动幅度扩大为5%,中国人民银行以雄厚的外汇储备资产为基础在外汇市场进行操作,配合中国大宗商品的进口,努力熨平和降低中国大宗商品的进口成本。
最后,努力争取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尤其是国际铁矿石的定价权。基于国际市场上,除铁矿石之外的其他大宗商品如石油、粮、油等的定价都是通过现货与期货的联动实现其价格的,针对于这些大宗商品而言,我国要努力培养金融市场人才,使其熟悉并掌握国际金融市场上各种金融工具的应用,以规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的风险。鉴于国际铁矿石交易仍采用季度长协定价制度,一方面要鼓励我国相关企业走出去,采取多元化交易方式,通过股权收购、资产收购和合资合营等方式获取权益矿源;另一方面,在国内采取公平措施整合我国钢铁企业的谈判力量,在谈判桌上努力实现我国关于国际铁矿石的价格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卫江,彭洁.资产价格与通货膨胀关系之辩[J].银行家,2003,(2).
[2]卢锋.大国经济与输入型通胀论[J].国际经济评论,2008,7-8.
[3]闵娜,符雯潇.中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的模型分析[J].理论探索,2011,(1).
[4]苏明正,张庆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有效汇率与输入型通货膨胀[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3).
摘 要:对我国当前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递机制、成因及其应对措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研究表明,当前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包括成本输入型通货膨胀和货币输入型通货膨胀;其成因包括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我国不合理的汇率管理体系和对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权的缺失等;应对措施包括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改变目前人民币汇率政策,争取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权等。
关键词:输入型通货膨胀;传导机制;成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17-0020-02
2010年下半年来,通货膨胀再度成为我国经济领域讨论的热门话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CPI已从2010年7月的3.3%逐渐攀升到2011年3月的5.4%;2011年4月份也维持在5.3%的水平。中国的通货膨胀已引起广泛关注。对于此次通胀,很多学者将其定义为输入型通货膨胀。然而就输入型通胀的含义、传导机制等诸多问题仍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1 输入型通胀的含义与内涵
输入型通货膨胀是指在开放经济体中,由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国际市场上产品和要素价格的上升,通过国际贸易、资本流动和货币供给等传导途径传播到国内,从而引起国内物价持续普遍上涨的现象。
从短期周期性因素与长期趋势性因素角度考虑,输入型通胀有两方面的内涵。内涵之一主要从进口成本角度出发,分析一国进口成本的提高对本国物价水平的影响,又称为成本输入型通货膨胀;另一内涵是货币学派从发国际视角对通货膨胀理论的延伸,又称为货币输入型通货膨胀。
成本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主要内容如下:在国际市场上,外部冲击造成特定商品(主要是大宗商品)价格上升;而当一国大量进口该种特定商品,并且该国是该种商品的价格接受者时,进口价格的上升便直接或间接地推高该国国内市场的价格。一是当该种进口商品作为最终商品直接进入消费市场时,此种进口价格的上升就会直接推高该国国内市场价格;二是当该种进口商品作为原料或中间产品进入该国的生产领域时,生产成本的提高最终必然引起最终消费产品价格的上升,从而间接引起该国消费价格的上升。
货币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主要内容如下: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个独立经济体的国内总需求和对应的货币政策会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渠道产生跨国的影响;这种跨国影响主要表现为:汇率非市场化的经济环境中,贸易净额和国际资本流入净额的增加通过外汇占款的形式,使一国难以保持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进而表现为以外汇占款增加为主要内容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宽松的货币政策会直接推动国内价格的上升,另一方面,宽松的货币政策推高了资产价格,资产价格的高企不仅扩大了市场行为者的总需求,而且加强了市场主体对商品市场价格上升的预期,预期的自我实现效应最终导致了国内商品价格的上涨。
2 我国输入型通胀的传导途径
输入型通胀两方面的内涵决定了我国输入型通胀的传导途径有两方面的内容:货币输入的通货膨胀传导途径和成本输入的通货膨胀传导途径。
(1)货币输入的通货膨胀传导途径。
我国现有的基本经济条件决定了我国有管理的汇率政策并非完全市场化的汇率政策,这是货币输入型通货膨胀传导的重要条件。我国经常账户和金融资本账户的双顺差使我国的外汇储备不断增加,这是外汇占款增加的来源。
2004年,我国的贸易净额扩大为1018.8亿美元,2008年达到历史峰值2954.6亿美元。贸易净额的扩大最终体现为外汇储备的增加,截至2011年3月,我国外汇储备已经突破3万亿美元。为了保证人民币汇率在窄幅内波动,央行在外汇市场上采取用人民币买入美元外汇的对冲策略,其负面效应便是以外汇占款为主要内容的货币供给的被动增加。伴随外汇储备的扩大,外汇占款在我国国币供给中的规模不断上升,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外汇占款规模已经从2002年底的2.3万亿元增加到2010年底的22.58万亿元,我国货币供给的被动增加为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市场上充裕的货币一方面提高了我国消费需求,消费需求的提高拉动了相关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流动性进入资本市场,推高了资产价格,资产价格直接扩大了总需求,并且资产价格的高企通过预期的自我实现作用最终推动了实体经济中价格的提高。
(2)成本输入的通货膨胀传导途径。
2001年入世以来,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逐渐增大,2001年以来我国的对外依存度均在40%以上,2004年我国的对外依存度更是达到了70%左右,我国经济与国际市场联系更加紧密,同时国际市场对我国的影响不断加大。
次贷危机后,各国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美国实行了两次定量宽松政策,向市场总共输送了1.3万亿美元的流动性。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背景中,大宗商品的价格都以美元定价,过分充裕的美元弱化了美元的购买力,推高了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石油、铁矿石等能源资源的价格和国际粮、油等国际软商品的价格都出现了大幅增长。由于地缘政治原因,国际石油输出国如埃及、利比亚等动乱,政局的不稳定性也在很大程度上推高了国际石油的价格。石油作为现代工业的血液,石油价格的上涨不仅推高了生产领域成本,而且加大了流通领域的成本。尽管我国的国际大宗商品需求量大,但我国却不掌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定价权,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接受者,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是通过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实现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的联动。
从201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石油进口价格增长超过了25%,国际铁矿石价格进口价格增长超过了60%,国际粮油进口价格增长超过了30%。同时期,尽管人民币汇率升值速度明显加快,但累计升值速度不超过6%,远远比不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幅度。
3 我国输入型通胀产生的原因
与危机前的全球通货膨胀的现象相比,此次通胀最大的特点在于新兴市场经济体通货膨胀程度普遍严重,而发达经济体却未明显表现出通胀压力,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我国不合理的汇率管理体系和对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权的缺失。
第一,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是我国输入型通胀产生的基本原因。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美元甚至作为本位币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美元作为最重要的储备货币和计价货币,本应承担起币值稳定的责任。然而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不顾其他经济体的利益,采取弱势美元的政策。两次定量宽松政策向全球市场供给了1.3万亿美元,美元流动性的泛滥必然引起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美元的超发在短期内激发了全球资本市场的投机活动,投机客将目标瞄准了经济恢复速度较快的新兴市场国家。就我国而言,投机客将资本渗透到我国的资本市场,借助自然条件和相关概念,疯狂炒作我国的农副产品,导致我国农副产品价格的急剧上涨,产生了“蒜你狠”、“姜你军”等,致使我国结构性通胀的产生,并逐渐向全局通胀恶化。
第二,不合理的汇率管理体系是我国输入型通胀产生的重要传导机制。我国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盯住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允许单日汇率在上下0.5%的幅度内波动。在实际经济中,管理力度过强和波动幅度过窄无法反映市场真实的供求的力量和真实价格,这使得输入型通胀在更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自2010年下半年来,我国主要进口大宗商品的加权平均价格上涨幅度超过了25%,而同期汇率累计升值幅度不足6%,在大宗商品进口量占我国大宗商品总需求量超过45%的情况下,汇率的升值速度明显太慢。此外,在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人民币的缓慢累计升值尽管熨平了经济的波动幅度,但这种累计缓慢升值的效应如温水煮青蛙一样,一方面为热钱和游资提供了稳定的套利机会和套利时机,吸引大量资本流入我国,增加了外汇占款的数量;另一方面却不断损害着我国进口价格的优势,推动了成本输入通胀的加剧。
第三,对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权的缺失是我国输入型通胀产生的重要内因。以铁矿石为例,2010年我国的铁矿石进口总量超过6.82亿吨,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几乎占世界铁矿石进口总量的一半,而2010年国际铁矿石价格的整年累计增长超过60%,年末价格超过140美元/吨,这表明我国并不具备铁矿石的定价权。实际上,世界铁矿石的定价采用季度长协定价机制,定价权集中在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力拓和巴西的淡水河谷三家国际铁矿石出口商手中。此外,国际铁矿石价格的上涨通过示范效应带动国内铁矿石价格的上涨,这是输入型通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以上三方面的原因主要解释了201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输入型通胀产生的短期周期性因素,除此之外,对于长期趋势性因素对我国输入型通胀的解释包括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和对外经济依存度较高等方面的内容。
4 我国应对输入型通胀的措施
自2010年7月份以来,应对通货膨胀我国已经采取的货币政策措施包括:八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四次调高存贷款利率,加快人民币升值速度等,我国同时采用货币数量工具和价格工具,实现货币政策的紧缩。由于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紧缩政策效果到下半年才能得到体现。此外,针对我国此次输入型通胀产生的具体原因,还需要对症下药,采取适当合理的措施,及时遏制通胀的进一步加剧。
首先,加强国家间信用约束机制建设,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基于美元在国际市场中的核心地位,主要加强美元信用约束机制建设,具体而言,世界其他国家可以通过谈判和设置投资替代账户对美元的不断贬值进行约束。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要分短期和长期两个阶段来进行。短期内,要以稳定美元币值、建立对美元有效约束机制为主要内容;长期来看,则要要致力于改革世界储备货币和计价货币结构,努力构建“多元本位币”货币储备体系。鉴于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客观现实,我国要在美元约束机制建设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积极发挥作用。同时随着经济规模和经济影响力的不断增大,我国努力发挥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中的作用,加快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建设,努力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其次,短期内改变目前人民币渐进累进升值的汇率政策,实施以遏制输入型通胀为目标的汇率措施。很多学者提出的人民币可以一次性大幅度升值,这种主张的弊端一方面在于升值幅度难以确定,所以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后,汇率是否存在超调以及超调程度也就更无法而知;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广场协议”后日元短期内的快速升值给日本外贸出口带来的巨大打击是否也会在我国发生。笔者建议可以在一定时期内设定一个均衡汇率,比如把当前汇率作为未来一年的均衡汇率,同时放宽人民币单日波动幅度,比如将单日波动幅度扩大为5%,中国人民银行以雄厚的外汇储备资产为基础在外汇市场进行操作,配合中国大宗商品的进口,努力熨平和降低中国大宗商品的进口成本。
最后,努力争取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尤其是国际铁矿石的定价权。基于国际市场上,除铁矿石之外的其他大宗商品如石油、粮、油等的定价都是通过现货与期货的联动实现其价格的,针对于这些大宗商品而言,我国要努力培养金融市场人才,使其熟悉并掌握国际金融市场上各种金融工具的应用,以规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的风险。鉴于国际铁矿石交易仍采用季度长协定价制度,一方面要鼓励我国相关企业走出去,采取多元化交易方式,通过股权收购、资产收购和合资合营等方式获取权益矿源;另一方面,在国内采取公平措施整合我国钢铁企业的谈判力量,在谈判桌上努力实现我国关于国际铁矿石的价格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卫江,彭洁.资产价格与通货膨胀关系之辩[J].银行家,2003,(2).
[2]卢锋.大国经济与输入型通胀论[J].国际经济评论,2008,7-8.
[3]闵娜,符雯潇.中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的模型分析[J].理论探索,2011,(1).
[4]苏明正,张庆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有效汇率与输入型通货膨胀[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