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森鸥外是日本明治、大正时期的代表作家,是日本近代文学的集大成者,与夏目漱石合称为日本近代文学的双壁。1962年出生于岛根县的津和野。家族世代行医,1981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医学部,成为陆军军医。去往德国留学之后开始了文学创作。森鸥外是日本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舞姬》即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经历了1899年至1902年的左迁小仓事件和乃木大将殉死事件后放弃了反应社会现实题材的创作转而进行历史小说的创作。《高濑舟》即是森鸥外历史小说的代表作品。本文对作品中体现出的森鸥外的传统道德意识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濑舟》;森鸥外;传统道德;历史小说
一、关于《高濑舟》
森鸥外的历史小说分为“尊重历史”和“脱离历史”两种类型,《高濑舟》即是“脱离历史”而创作的作品。《高濑舟》于大正5年(1916年)1月发表在《中央公论》上。取材于江户时期的一部随笔集《翁草》中的一篇小故事《流浪犯人的故事》。《高濑舟》内容讲的是,德川时代(1603-1867)京都的罪犯被宣判为流放远方小岛时,需要由一个解差押解,乘坐“高濑舟”去往大阪。宽政年间(1789-1801)的某一天,一个名叫喜助的犯人,因犯杀人罪而被流放。通常情况下,“高濑舟”上的流放犯,无不悲伤至极。相比之下,无亲无故的喜助却迥然不同,他美滋滋的,好像在愉快地游山玩水。押送喜助的解差羽田庄兵卫觉得此犯人神情匪夷所思,便问其缘由。作品便是以二人的对话一步步展开的。
二、森鸥外的传统道德意识在作品中的体现
刚出场的喜助在庄兵卫的眼里是“消瘦、脸色苍白”“看起来是那么的老实,那么的温顺”实在不像一个穷凶极恶的杀人犯。被宣判流放到岛上的罪人无一不垂头丧气,懊悔不已。只有喜助非但没有任何伤心之色,反而“容光焕发,双眸微微洋溢着光彩”这令庄兵卫大惑不解,问起原因,回答说:“去往远岛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是件悲伤的事情,我也可以理解他们的心情。但那是因为他们在这个世上是享过福的人。岛上虽然艰难,但也不是什么鬼栖之地。……去了岛上不管多累的工作,我都能应对。并且在出发前公家还发了二百文钱。”从喜助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喜助以前生活困苦,到处奔波劳碌却食不果腹。但因杀了弟弟而犯罪的喜助不但三餐有了着落,还能得到200文钱作为本钱开始新的生活。这对于喜助来说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因此他对裁决没有丝毫的不满,甚至非常感激。喜助对于自己一直以来的处境没有丝毫的反抗意识,反而因为状况得到了些微改善而对统治者感激涕零。他自出生就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潜意识中己经接受了那种等级森严的社会阶级制度。
喜助的弟弟是在作品的后半部分登场的。虽然对弟弟的描述较少,但我们也可以看出弟弟是一个善良又高傲的人物形象。由于生病,不仅失去了劳动能力,而且由于长期患病,花费了很多钱。弟弟深知自己的已经无法痊愈,这样下去只会拖累哥哥,于是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短暂而又痛苦的人生。但是刀子插进喉咙后却没有立刻死亡,痛苦不堪的弟弟拜托喜助帮他拔出剃刀,结束生命来摆脱痛苦。求生本是人类的本能,然后弟弟却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很多学者都认为这一段表现了弟弟和喜助之间感人至深,超越生死的兄弟之情。森鸥外刻画这种长幼尊卑、手足情深,实际上也是对传统道德观的一种肯定。
作品除了描写喜助之外,还对庄兵卫的心理活动进行了大量描写。庄兵卫是一个押送犯人的下级官吏,虽然生活状况要比喜助优越许多,却也同样入不敷出。他也感到困惑过,却始终没有找到答案。因此他尊敬甚至羡慕无欲无求的喜助,被他深深打动。听完喜助的回答后,他也曾质疑过裁决,认为“这能算是杀人吗”,然而他最终也没有也不敢找出答案。“他决定完完全全把大人的裁定当做自己的想法”,即完完全全听从于统治阶级的安排,屈从于权威,不敢有丝毫反抗。对于喜助的遭遇,庄兵卫确实做到了“哀其不幸”,最终也没有做到“怒其不争”,甚至可以说庄兵卫本身也没有丝毫“怒”的感情。这里也体现出了森鸥外对忠君思想的拥护与支持。
三、总结
吉田精一认为:“森鸥外的历史小说的特点是,把人物和事件安排在客观的环境里,结合当前的现实和历史的事实,从而来研究社会行为的伦理意义。”那么发表《高濑舟》时的社会现实又是怎么样的呢?《高濑舟》发表于1916年,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了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然而这场改革并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下层劳动人民生活贫困,苦不堪言,状况与文中的喜助十分相似。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森鸥外塑造了喜助这样“知足常乐”的人物形象,无疑起到了教化群众,转移阶级矛盾的作用。森鸥外虽然看到了下层人民的困苦,并带有一些同情,然而并没有指出其存在的根本原因。非但没有指出社会阶级等级制度的不公平,反而以歌颂喜助这样“知足常乐”的形象来麻痹人民的神经。这与森鸥外的阶级局限性是分不开的。森鸥外是有名的军医,本身就属于统治阶级。所以他虽然能够发现问题却不能够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肖书文.日本近现代名作选析.华中师范大学,2007,8.
[2]吉田精一.现代日本文学史.樱枫社,1980,3.
[3]三好行雄.日本现代文学大事典.讲谈社,1994,9.
[4]房颖.从高濑舟看晚年森鸥外的传统道德回归.剑南文学,2011(12).
关键词:《高濑舟》;森鸥外;传统道德;历史小说
一、关于《高濑舟》
森鸥外的历史小说分为“尊重历史”和“脱离历史”两种类型,《高濑舟》即是“脱离历史”而创作的作品。《高濑舟》于大正5年(1916年)1月发表在《中央公论》上。取材于江户时期的一部随笔集《翁草》中的一篇小故事《流浪犯人的故事》。《高濑舟》内容讲的是,德川时代(1603-1867)京都的罪犯被宣判为流放远方小岛时,需要由一个解差押解,乘坐“高濑舟”去往大阪。宽政年间(1789-1801)的某一天,一个名叫喜助的犯人,因犯杀人罪而被流放。通常情况下,“高濑舟”上的流放犯,无不悲伤至极。相比之下,无亲无故的喜助却迥然不同,他美滋滋的,好像在愉快地游山玩水。押送喜助的解差羽田庄兵卫觉得此犯人神情匪夷所思,便问其缘由。作品便是以二人的对话一步步展开的。
二、森鸥外的传统道德意识在作品中的体现
刚出场的喜助在庄兵卫的眼里是“消瘦、脸色苍白”“看起来是那么的老实,那么的温顺”实在不像一个穷凶极恶的杀人犯。被宣判流放到岛上的罪人无一不垂头丧气,懊悔不已。只有喜助非但没有任何伤心之色,反而“容光焕发,双眸微微洋溢着光彩”这令庄兵卫大惑不解,问起原因,回答说:“去往远岛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是件悲伤的事情,我也可以理解他们的心情。但那是因为他们在这个世上是享过福的人。岛上虽然艰难,但也不是什么鬼栖之地。……去了岛上不管多累的工作,我都能应对。并且在出发前公家还发了二百文钱。”从喜助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喜助以前生活困苦,到处奔波劳碌却食不果腹。但因杀了弟弟而犯罪的喜助不但三餐有了着落,还能得到200文钱作为本钱开始新的生活。这对于喜助来说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因此他对裁决没有丝毫的不满,甚至非常感激。喜助对于自己一直以来的处境没有丝毫的反抗意识,反而因为状况得到了些微改善而对统治者感激涕零。他自出生就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潜意识中己经接受了那种等级森严的社会阶级制度。
喜助的弟弟是在作品的后半部分登场的。虽然对弟弟的描述较少,但我们也可以看出弟弟是一个善良又高傲的人物形象。由于生病,不仅失去了劳动能力,而且由于长期患病,花费了很多钱。弟弟深知自己的已经无法痊愈,这样下去只会拖累哥哥,于是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短暂而又痛苦的人生。但是刀子插进喉咙后却没有立刻死亡,痛苦不堪的弟弟拜托喜助帮他拔出剃刀,结束生命来摆脱痛苦。求生本是人类的本能,然后弟弟却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很多学者都认为这一段表现了弟弟和喜助之间感人至深,超越生死的兄弟之情。森鸥外刻画这种长幼尊卑、手足情深,实际上也是对传统道德观的一种肯定。
作品除了描写喜助之外,还对庄兵卫的心理活动进行了大量描写。庄兵卫是一个押送犯人的下级官吏,虽然生活状况要比喜助优越许多,却也同样入不敷出。他也感到困惑过,却始终没有找到答案。因此他尊敬甚至羡慕无欲无求的喜助,被他深深打动。听完喜助的回答后,他也曾质疑过裁决,认为“这能算是杀人吗”,然而他最终也没有也不敢找出答案。“他决定完完全全把大人的裁定当做自己的想法”,即完完全全听从于统治阶级的安排,屈从于权威,不敢有丝毫反抗。对于喜助的遭遇,庄兵卫确实做到了“哀其不幸”,最终也没有做到“怒其不争”,甚至可以说庄兵卫本身也没有丝毫“怒”的感情。这里也体现出了森鸥外对忠君思想的拥护与支持。
三、总结
吉田精一认为:“森鸥外的历史小说的特点是,把人物和事件安排在客观的环境里,结合当前的现实和历史的事实,从而来研究社会行为的伦理意义。”那么发表《高濑舟》时的社会现实又是怎么样的呢?《高濑舟》发表于1916年,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了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然而这场改革并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下层劳动人民生活贫困,苦不堪言,状况与文中的喜助十分相似。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森鸥外塑造了喜助这样“知足常乐”的人物形象,无疑起到了教化群众,转移阶级矛盾的作用。森鸥外虽然看到了下层人民的困苦,并带有一些同情,然而并没有指出其存在的根本原因。非但没有指出社会阶级等级制度的不公平,反而以歌颂喜助这样“知足常乐”的形象来麻痹人民的神经。这与森鸥外的阶级局限性是分不开的。森鸥外是有名的军医,本身就属于统治阶级。所以他虽然能够发现问题却不能够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肖书文.日本近现代名作选析.华中师范大学,2007,8.
[2]吉田精一.现代日本文学史.樱枫社,1980,3.
[3]三好行雄.日本现代文学大事典.讲谈社,1994,9.
[4]房颖.从高濑舟看晚年森鸥外的传统道德回归.剑南文学,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