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om公司出于什么动机与心态触网?
.com公司的生存状态和未来如何?
.com公司超高增长的营业收入是怎么“做”出来的?
5月末,一则未经证实的消息在北京的网络圈子里流传:已经有两家.com公司因欠缴房租问题被迫搬离嘉里中心写字楼。这座位于京城东部商圈的高档写字楼聚集了大批新兴的网络公司,曾有人开玩笑说,扔一颗炸弹到嘉里中心,北京的互联网事业就得重起炉灶。有关嘉里中心的另一个传闻是:该写字楼已经在暗中控制互联网公司租户的比例了——日盛一日的泡沫说和倒闭说或多或少引起了他们的警惕:尽管融到风险投资的互联网公司出手阔绰使得房租水涨船高,可一旦大规模的.com倒闭潮袭来,一时间怕找不到那么多租楼的新客户。
中国互联网企业半年来的变化戏剧性十足,短短时间内风水就转了好几轮。当下的情势,纳斯达克指数一蹶不振,网络公司一掷千金的表面繁荣和渐紧的倒闭风声共存。据某网络公司财务人员透露,国内做内容为主的某知名网站前几轮融资的钱只能支撑到下半年,眼见近期上市无望,只得卖力地“秀”给风险投资商,吸引下一轮融资。不独这一家,不少网络公司都手头发紧,不得不削减市场推广费用。
有人甚至开始预言“网站的死法”:各网络公司的资金充裕期将在下半年结束,到时将上演一系列并购与关门的悲喜剧。也有人不服气地申辩:传统企业每年倒闭的比例也不低,猴子的屁股本来就那么红,可人们偏觉得蹲在电线杆上的猴子屁股比蹲在地上的猴子红。一部分混出个样子来、一部分转型或联合、一部分倒闭,这是正常调整。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网络经济学博士”的吕本富则认为,新经济并没有出什么问题,只不过游戏规则变了,过去一张白纸起家、一夜暴富的网络英雄会越来越少,而讲究赢利模式、整合传统资源的网络公司将成为新经济主流和投资者的新宠。
有趣的是,几乎所有我们接触的总裁被问及怎样看70%甚至更多互联网公司将倒闭的预言时,都表示同意,但用的词都是“他们”——是别的网络公司有这个那个问题,而不是我。并且都对以上市为目标而非手段表示不屑,都对抄国外模式不认同,都表示要做持续发展的企业。但是,在非正式场合,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互联网公司CFO、CTO甚至CEO说心里话:不为上市,不为套现,那为什么?纳斯达克持续萎靡,再加上国内政策对ICP上市的限制,更有CEO意识到连上市套现这条路也可能走不通了,干脆将公司卖掉更保险。
这时期似乎是互联网业的乱世,我们且走近看一看,.com的日子和未来究竟如何。
已上市者:说不清是喜是忧
纳指的暴跌直接冲击了近期准备去国外资本市场“抢滩登陆”的网络公司,使得上市这条路愈发艰险。去年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华网股价在创下156美元最高价后一路下跌,曾跌到57.75美元,跌幅达63%。而在动荡的风口浪尖上上市成功的新浪,其招股定价、募集资金、市值等难免有程度不同的缩水,股价更是一路艰难,在低价位徘徊不前。近日新浪股价虽逆市上扬,但有人评论说这是基金“做”出来的。
很多网络公司的创业者往往以为,上市或被并购是互联网企业最终的“出口”,因而根本就没有打算到上市以后公司该怎么走。看看已上市者的例子,就知道上市真的只是企业历史中的一步,迈过这个门槛,还得踏踏实实想怎么挣钱。大家看纳斯达克,看到的都是折腾得最热闹的那几个,其实纳斯达克的上市公司多的是,终年没有买卖成交的“死股”也多的是,即使上了市,公司也进不了保险箱。
不过,上市成功的企业毕竟是幸运儿,通过上市圈到的钱可以为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开道。而且,新浪的品牌已经树立起来,其经营状况自然比没有品牌优势的网站好一些。在某个场合,新浪的销售人员透露,新浪的广告已经卖到三个月之后了。据说,2000年的新浪将有一系列的收购计划,新浪将通过收购行动调整业务走向,使得公司的赢利模式更清晰,更加符合资本市场的需要。新浪在电子商务方面也积极行动,年初开业的新浪家电商城已初具规模。虽然在传统经济领域如家电业中,新浪并没有什么既定优势,但著名的投资机构软银集团北京代表石明春却表示,他仍然看好像新浪这样具有品牌优势的互联网公司涉足电子商务。
立场:随投资者的喜好改变
有关互联网公司创始人土洋划分的最新用语是“西洋参”和“山药蛋”。其中,“西洋参”的创业者是一群与CEO角色最契合的人。多年的海外求学经历、名校MBA或博士学位是他们最大的资本。他们敏感地意识到国内新兴的互联网业也许是他们所能赶上的最好的一次机遇,于是回国淘金,将自己拥有的优越背景“变现”。据说,哈佛商学院有一届尚未毕业的11名中国学生有9个抛下学业回国,而且全部“落网”,分别担任几个互联网公司的CEO。
在很多场合,我们听到有关这些人“毅然离开国外高薪职位”的介绍,能够如此“毅然”肯定是和巨大的机会和利益吸引分不开的。如果这一轮发烧的不是互联网,这些人也同样会跳入别的热门领域,以其海外背景谋得CEO位置。说起来,搜狐张朝阳是此类型的先驱。张曾对记者说,是搜狐鼓励了大批留学生回国创业,因为大家以为“回来就能办个搜狐”。此话后来者可能不认同,但张的搜狐确实在早些时候起了一定的鼓舞作用。
正因为创业者的上述背景,这一类型互联网公司是所有互联网公司中与国外商业模式最接近的,创新比较少,舆论所谓“照抄国外”多指这类公司。拍卖、打折、社区、书店、垂直……国外流行的概念,不出一月就会在国内出现一个甚至多个“Copy版”。最近B2B的电子商务模式开始吃香,风险投资商手中收到的商业计划就几乎全都自称做的是B2B。
套用国外的商业模式并不是投机型公司最鲜明的特点,在公司运作上的洋化才是他们共同的特征。这些“海归”(海外归来)人士丝毫不掩饰其海外背景的优势,一位CEO曾说:如果一个互联网企业前四把交椅不是留学生,这个企业在很多运作上就将先天不足。最重要的一点,在靠风险资金支撑的互联网业,有海外背景的创业者更容易和海外风险投资人对话,更容易找到融资渠道,更容易取得风险投资机构的信任。同样的商业计划书,同样是编故事,他们最明白风险投资商想看想听的是什么。
硅谷故事中国版的代表当属亿唐与易趣。1999年下半年涌现出来的“e系列”公司中,亿唐是最典型的海外归国创业公司。5位哈佛商学院毕业生和2位芝加哥大学MBA,把亿唐的明黄色映衬得更晃眼。CEO唐海松以及整个管理团队的背景,使得他们一开始就是以经营的思路去操作一个自认为有前途的项目,在他们的思维里,互联网是天赐良机,不可错失。
亿唐完全按照标准的硅谷模式,做商业计划后融资,再把公司做起来。通过一期二期融资,唐海松手里握着几乎是轻而易举得来的至少4750万美元资金,这可比张朝阳当年顺利多了。不过,常常有人对亿唐到底是做什么的一片茫然,亿唐做“明黄色一代”生活和文化品牌、倡导时尚生活方式的定位也有些太飘忽。最近听到消息说,亿唐涉足电子商务了。不知这是否出于对投资人好恶和时下网络“主流”的追逐。
而易趣被称作“中国版eBay”,去年的这个时候,邵亦波还在琢磨哪些在美国成功的电子商务模式放到中国来行得通。他相中了eBay,觉得这样个人对个人交易的模式,加上本地化的调整,在中国有可能做成。易趣的发展经历也是标准的硅谷模式:冒出创建个人网上竞标平台的念头后,毕业于哈佛商学院的邵亦波手到擒来地拿出了一份3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凭着哈佛的资历和一份有创意的商业计划书”,一个月左右,邵亦波“很容易”地募到了40万美元的种子基金。几个月后,邵亦波又“很容易”地为公司融得第一期的650万美元风险投资。这么多“很容易”,如果提前那么几个月在美国资本市场一路飙升的时候出现,很可能是个成功上市的完美案例,如今可就难说了。
当然,取悦投资人的心态无论土洋.com公司都存在。而且,确实有些网络公司是在互联网大潮中摸爬滚打后,发现公司的业务方向必须做调整,而不是简单地唯风险投资家的马首是瞻。刚推出时以内容网站亮相的焦点网就是这样一个例子,焦点网出世时,内容网站已有新浪、搜狐两大品牌在先。意识到自己不能先声夺人,焦点网不久就推出了“拉拉手”议价物品交易网。到4月份,焦点网已经在筹备做自己的B2B电子商务了。
但是,B2B就一定是网站的救星吗?有人指出,类似阿里巴巴、焦点网这样原本自身并不是一个“B”的B2B网站,跨越多个行业,充其量只是买家与卖家的信息中介,很难深入到交易层面,其模式的赢利点不甚清晰。不看清楚自己的优势,盲目做B2B,其结果并不一定乐观。
资金:网站永远的掣肘
网站无论大小,资金永远短缺。融到巨资的网站为造势给投资人,资金往往是大进大出。一笔投资进来,首先要大把大把花钱做广告,打市场。报刊、电视上的网站广告自不必说,在北京这个互联网公司的必争之地,网站广告最青睐的还有三环路沿线、中关村、东部国贸商圈一带的户外路牌广告,公共交通工具如公共汽车车身、地铁广告牌上的广告战更是热闹。同样是定位于社区网站的China Ren和人人网,广告战尤为激烈,所到之处,有China Ren必有人人。
按每块路牌广告每年100万元计算,10块广告牌就得花1000万元。这样算下来,网络公司融到的钱,除了交房租、发工资,几乎都扔在广告里了。定位于大众社区的网站在公共场合大做广告还可理解,一些专业网站也不惜重金在公共汽车、地铁里做广告,不管这样的广告策略能否影响自己的目标人群。有明眼人说,网站撒开了做广告,醉翁之意不在受众,而在于上市。那么多的广告,是“秀”给投资人看的:我的知名度最高,我在本领域内是第一,买我没错。
能做得起广告的,说明暂时还有钱。苦捱苦撑的是那些融资困难的中小网络公司。这样的小公司在.com公司中虽然动静不大,其实是大多数,而且多是“山药蛋”型公司。其融资能力和渠道显然无法与“西洋参”同日而语,渴望风险投资却不甚了解投资商的喜好和要求,常常要从如何写商业计划开始补课。意识到管理层没有海外背景的欠缺,这些公司中的幸运儿在融到足够的钱之后,最先做的事通常是花钱请一位国外名校的毕业生。
资金窘迫是这类公司最头痛的问题,一直没有风险投资进来的公司只能维持低成本运转支撑下去。资金的匮乏必然带来发展步履缓慢,有的网站听上去创意不错,真进去转一圈,“草还没长呢”。这样的尴尬期一长,有些小公司只得谋求被收购。据说,联想进军互联网的消息传出去之后,试图让联想收购的小网络公司排起了长队。这些小公司的出路有三——缓慢长大直到投资进来、被买走或散伙。
有的小公司谋求融入国外风险投资不成,转而考虑国内的风险资金。定位于女性网民的半边天网站在初期就争取到了河南建业集团的资金支持。不过,国内投资者对网络游戏规则的理解显然与国外投资者相距甚远,双方的合作很快就终止了。还有些小网站并不急于引入风险投资,原因是自有资金还能支持小打小闹,引入风险投资就会有做收入和上市的压力,还是先把网站做得像样些再考虑并购、上市的事。靠自筹的大约100万元做起来的个人数字产品网站IT power现在仅有三个员工,CEO曾建明说:哪怕做不成,也能告诉后来者,这条路走不通,这也是我们的价值。对这类小网站而言,无论成败,既不会带来太大损失,又能在互联网大浪中一试身手,相对来说心态比较超脱。
传统资源:.com们的软肋
运作了一段时间之后,“网络英雄”们突然发现,英雄的梦想在现实中屡屡碰壁。原因无它,网络的世界并不是完全虚拟的世界,而是要将现实世界网络化,从而带来更大的价值。这时候,他们才意识到,做互联网企业,根本不能脱离现实中的Business。换句话说,做网上旅游,你得有现实世界中的旅游资源;做网上书店,你不光得学习真实书店的运作方式,还得利用现实中的采购和配送资源。那些曾视传统公司为粪土的新兴公司如梦方醒:自己最缺的就是传统公司做了几十年的东西。
网络公司最初的反应是“拿来”。8848将网上购物的范围扩大到全国,借助的就是邮局的递送网络。此时,各种速递公司被网络公司瞄上了。不过,利用社会已有的配送网络,网络公司的成本凭空增加了一块,更何况,这些传统公司的反应速度大多无法与网络公司的承诺相匹配,相互间的合作无法令人愉快。
一些资金充裕的网络公司开始考虑购买或参股配送企业,将原有的配送网络改造后为己所用。更有亿国这样做B2C的公司,经历过与社会配送体系的艰苦磨合之后,决定自己投资做配送。目前,亿国已在北京市建立了配送网点和配送队伍,包括车辆和配送人员。下一步还要将配送网络扩展到全国各大城市去。网络公司回头做传统资源的建设,到底是明智之举还是无奈而为?目前尚无法评论。不过,在全国建设配送网,这可是件大工程,其投入也深不见底。这一点,不知道网络公司有没有思想准备。
也就在这时候,传统公司发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传统业务似乎已经难以带来超高增长,如何获得突破是他们共同的问题。也许是经人点拨,也许是自己悟道,这些企业突然发现自己与新兴的互联网业并非无缘,企业长期积累下来的在渠道、配送等方面的资源可能正是那些所谓纯粹的互联网企业梦寐以求的东西。
尽管有借网络炒作之嫌,这些企业还是触网了。他们出手也相当阔绰,比如美的就号称以10亿元开道进军互联网。他们触网的方式大概有两种,一种是把一部分业务剥离出来,成立专门的网络公司从事网络业务,如上海梅林正广和;另一种是将所有业务整合到网络上来,分别做与供应商、经销商之间的B2B以及与消费者之间的B2C,成为名副其实的网上商务公司,比如海尔。但是,传统企业做电子商务最大的难关是企业原有的业务流程需要进行网络化改造和重组,拥有对互联网经济有深刻理解同时又深谙传统企业运作规则的人才也是这些企业触网的先决条件。无论如何,传统企业作为一个真正的“B”介入电子商务,毕竟对减少网络泡沫、做实互联网有好处。
营业收入:泡沫充斥的神话
人人都知道,现在评估互联网公司的价值标准不再只是点击数和页面浏览量,而是收入。此时,Revenue(收入)成了网络公司挂在嘴边的时髦词,因为投资者认这个。事实上,价值指标是换了一个,当初做点击数、做页面浏览量时“没有水份是万万不能的”原则却依然适用。
互联网公司“做”高增长营收的原因是投资人的胃口太大。风险投资商和律师为了让招股说明书看上去好看一些,有很多硬性指标,最关键的是成长率,最起码纸面上的成长率要让投资人觉得很诱人,是一块谁都想咬一口的蛋糕。比如一个公司前3个月可能没有收入,第4到6个月可能有50万元人民币的收入,再3个月就需要狂增长,每季度营业收入都要有50%甚至更高的增长,直至上市成功。有公司曾公布过连续几个月其网站交易量和收入增长的惊人数字,动机盖源于此。
除去广告、产品销售、网页设计、网站建设、系统维护等正常收入外,互联网公司“做”营收的办法就是在记帐方法上做“合法”文章。比如某互联网公司网上卖的商品可能在公司内只有很少或根本没有库存,其收入只能是代销货物的代理佣金。但在客户下订单后,该公司即与供应商签定合同,双方做采购的帐务处理,相当于该公司先把货物买进来,再卖出去。尽管成本很高,但不管怎样这笔收入全部计在自己帐上了。另一种普遍使用的手法是关联公司辗转做帐。很多互联网公司都不是孤立的,有些的关联公司相当复杂。为了促使互联网公司上市成功,整个利益集团会调动所有的关联公司为互联网公司做收入。互换广告是最常用的办法,另外还有收入转移,即把利益集团内某实体公司的营业收入部分甚至绝大部分算做是从网站上发生的,由此实现传统方式业务收入向网络业务收入的转移。
以上手段能给互联网公司的营收带来多大的增长空间?有关人士透露,最好的情况至少也有30%的水份,一般的网站则至少有50%的水份。许多CEO对外说自己的哪个环节能挣钱,什么时候能赢利,其实他对自己的收入也不确定。不过这也无妨,只要让美国证交会相信自己能赚钱就一切搞定了。
不管怎样,我们还不能用“盛极而衰”来形容2000年的中国网络公司,半年来的动荡至多就是国外媒体对纳斯达克的评价:shaking(摇动)。出于调整期的中国网络业,还没有摸准新经济的脉搏。也许半年之后炙手可热的.com没有一家是现有的公司,也许现在受人青睐的.com不久之后将变得面目全非。同自然界一样,生存下来的.com不是那些最强壮的、最聪明的,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
.com公司的生存状态和未来如何?
.com公司超高增长的营业收入是怎么“做”出来的?
5月末,一则未经证实的消息在北京的网络圈子里流传:已经有两家.com公司因欠缴房租问题被迫搬离嘉里中心写字楼。这座位于京城东部商圈的高档写字楼聚集了大批新兴的网络公司,曾有人开玩笑说,扔一颗炸弹到嘉里中心,北京的互联网事业就得重起炉灶。有关嘉里中心的另一个传闻是:该写字楼已经在暗中控制互联网公司租户的比例了——日盛一日的泡沫说和倒闭说或多或少引起了他们的警惕:尽管融到风险投资的互联网公司出手阔绰使得房租水涨船高,可一旦大规模的.com倒闭潮袭来,一时间怕找不到那么多租楼的新客户。
中国互联网企业半年来的变化戏剧性十足,短短时间内风水就转了好几轮。当下的情势,纳斯达克指数一蹶不振,网络公司一掷千金的表面繁荣和渐紧的倒闭风声共存。据某网络公司财务人员透露,国内做内容为主的某知名网站前几轮融资的钱只能支撑到下半年,眼见近期上市无望,只得卖力地“秀”给风险投资商,吸引下一轮融资。不独这一家,不少网络公司都手头发紧,不得不削减市场推广费用。
有人甚至开始预言“网站的死法”:各网络公司的资金充裕期将在下半年结束,到时将上演一系列并购与关门的悲喜剧。也有人不服气地申辩:传统企业每年倒闭的比例也不低,猴子的屁股本来就那么红,可人们偏觉得蹲在电线杆上的猴子屁股比蹲在地上的猴子红。一部分混出个样子来、一部分转型或联合、一部分倒闭,这是正常调整。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网络经济学博士”的吕本富则认为,新经济并没有出什么问题,只不过游戏规则变了,过去一张白纸起家、一夜暴富的网络英雄会越来越少,而讲究赢利模式、整合传统资源的网络公司将成为新经济主流和投资者的新宠。
有趣的是,几乎所有我们接触的总裁被问及怎样看70%甚至更多互联网公司将倒闭的预言时,都表示同意,但用的词都是“他们”——是别的网络公司有这个那个问题,而不是我。并且都对以上市为目标而非手段表示不屑,都对抄国外模式不认同,都表示要做持续发展的企业。但是,在非正式场合,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互联网公司CFO、CTO甚至CEO说心里话:不为上市,不为套现,那为什么?纳斯达克持续萎靡,再加上国内政策对ICP上市的限制,更有CEO意识到连上市套现这条路也可能走不通了,干脆将公司卖掉更保险。
这时期似乎是互联网业的乱世,我们且走近看一看,.com的日子和未来究竟如何。
已上市者:说不清是喜是忧
纳指的暴跌直接冲击了近期准备去国外资本市场“抢滩登陆”的网络公司,使得上市这条路愈发艰险。去年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华网股价在创下156美元最高价后一路下跌,曾跌到57.75美元,跌幅达63%。而在动荡的风口浪尖上上市成功的新浪,其招股定价、募集资金、市值等难免有程度不同的缩水,股价更是一路艰难,在低价位徘徊不前。近日新浪股价虽逆市上扬,但有人评论说这是基金“做”出来的。
很多网络公司的创业者往往以为,上市或被并购是互联网企业最终的“出口”,因而根本就没有打算到上市以后公司该怎么走。看看已上市者的例子,就知道上市真的只是企业历史中的一步,迈过这个门槛,还得踏踏实实想怎么挣钱。大家看纳斯达克,看到的都是折腾得最热闹的那几个,其实纳斯达克的上市公司多的是,终年没有买卖成交的“死股”也多的是,即使上了市,公司也进不了保险箱。
不过,上市成功的企业毕竟是幸运儿,通过上市圈到的钱可以为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开道。而且,新浪的品牌已经树立起来,其经营状况自然比没有品牌优势的网站好一些。在某个场合,新浪的销售人员透露,新浪的广告已经卖到三个月之后了。据说,2000年的新浪将有一系列的收购计划,新浪将通过收购行动调整业务走向,使得公司的赢利模式更清晰,更加符合资本市场的需要。新浪在电子商务方面也积极行动,年初开业的新浪家电商城已初具规模。虽然在传统经济领域如家电业中,新浪并没有什么既定优势,但著名的投资机构软银集团北京代表石明春却表示,他仍然看好像新浪这样具有品牌优势的互联网公司涉足电子商务。
立场:随投资者的喜好改变
有关互联网公司创始人土洋划分的最新用语是“西洋参”和“山药蛋”。其中,“西洋参”的创业者是一群与CEO角色最契合的人。多年的海外求学经历、名校MBA或博士学位是他们最大的资本。他们敏感地意识到国内新兴的互联网业也许是他们所能赶上的最好的一次机遇,于是回国淘金,将自己拥有的优越背景“变现”。据说,哈佛商学院有一届尚未毕业的11名中国学生有9个抛下学业回国,而且全部“落网”,分别担任几个互联网公司的CEO。
在很多场合,我们听到有关这些人“毅然离开国外高薪职位”的介绍,能够如此“毅然”肯定是和巨大的机会和利益吸引分不开的。如果这一轮发烧的不是互联网,这些人也同样会跳入别的热门领域,以其海外背景谋得CEO位置。说起来,搜狐张朝阳是此类型的先驱。张曾对记者说,是搜狐鼓励了大批留学生回国创业,因为大家以为“回来就能办个搜狐”。此话后来者可能不认同,但张的搜狐确实在早些时候起了一定的鼓舞作用。
正因为创业者的上述背景,这一类型互联网公司是所有互联网公司中与国外商业模式最接近的,创新比较少,舆论所谓“照抄国外”多指这类公司。拍卖、打折、社区、书店、垂直……国外流行的概念,不出一月就会在国内出现一个甚至多个“Copy版”。最近B2B的电子商务模式开始吃香,风险投资商手中收到的商业计划就几乎全都自称做的是B2B。
套用国外的商业模式并不是投机型公司最鲜明的特点,在公司运作上的洋化才是他们共同的特征。这些“海归”(海外归来)人士丝毫不掩饰其海外背景的优势,一位CEO曾说:如果一个互联网企业前四把交椅不是留学生,这个企业在很多运作上就将先天不足。最重要的一点,在靠风险资金支撑的互联网业,有海外背景的创业者更容易和海外风险投资人对话,更容易找到融资渠道,更容易取得风险投资机构的信任。同样的商业计划书,同样是编故事,他们最明白风险投资商想看想听的是什么。
硅谷故事中国版的代表当属亿唐与易趣。1999年下半年涌现出来的“e系列”公司中,亿唐是最典型的海外归国创业公司。5位哈佛商学院毕业生和2位芝加哥大学MBA,把亿唐的明黄色映衬得更晃眼。CEO唐海松以及整个管理团队的背景,使得他们一开始就是以经营的思路去操作一个自认为有前途的项目,在他们的思维里,互联网是天赐良机,不可错失。
亿唐完全按照标准的硅谷模式,做商业计划后融资,再把公司做起来。通过一期二期融资,唐海松手里握着几乎是轻而易举得来的至少4750万美元资金,这可比张朝阳当年顺利多了。不过,常常有人对亿唐到底是做什么的一片茫然,亿唐做“明黄色一代”生活和文化品牌、倡导时尚生活方式的定位也有些太飘忽。最近听到消息说,亿唐涉足电子商务了。不知这是否出于对投资人好恶和时下网络“主流”的追逐。
而易趣被称作“中国版eBay”,去年的这个时候,邵亦波还在琢磨哪些在美国成功的电子商务模式放到中国来行得通。他相中了eBay,觉得这样个人对个人交易的模式,加上本地化的调整,在中国有可能做成。易趣的发展经历也是标准的硅谷模式:冒出创建个人网上竞标平台的念头后,毕业于哈佛商学院的邵亦波手到擒来地拿出了一份3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凭着哈佛的资历和一份有创意的商业计划书”,一个月左右,邵亦波“很容易”地募到了40万美元的种子基金。几个月后,邵亦波又“很容易”地为公司融得第一期的650万美元风险投资。这么多“很容易”,如果提前那么几个月在美国资本市场一路飙升的时候出现,很可能是个成功上市的完美案例,如今可就难说了。
当然,取悦投资人的心态无论土洋.com公司都存在。而且,确实有些网络公司是在互联网大潮中摸爬滚打后,发现公司的业务方向必须做调整,而不是简单地唯风险投资家的马首是瞻。刚推出时以内容网站亮相的焦点网就是这样一个例子,焦点网出世时,内容网站已有新浪、搜狐两大品牌在先。意识到自己不能先声夺人,焦点网不久就推出了“拉拉手”议价物品交易网。到4月份,焦点网已经在筹备做自己的B2B电子商务了。
但是,B2B就一定是网站的救星吗?有人指出,类似阿里巴巴、焦点网这样原本自身并不是一个“B”的B2B网站,跨越多个行业,充其量只是买家与卖家的信息中介,很难深入到交易层面,其模式的赢利点不甚清晰。不看清楚自己的优势,盲目做B2B,其结果并不一定乐观。
资金:网站永远的掣肘
网站无论大小,资金永远短缺。融到巨资的网站为造势给投资人,资金往往是大进大出。一笔投资进来,首先要大把大把花钱做广告,打市场。报刊、电视上的网站广告自不必说,在北京这个互联网公司的必争之地,网站广告最青睐的还有三环路沿线、中关村、东部国贸商圈一带的户外路牌广告,公共交通工具如公共汽车车身、地铁广告牌上的广告战更是热闹。同样是定位于社区网站的China Ren和人人网,广告战尤为激烈,所到之处,有China Ren必有人人。
按每块路牌广告每年100万元计算,10块广告牌就得花1000万元。这样算下来,网络公司融到的钱,除了交房租、发工资,几乎都扔在广告里了。定位于大众社区的网站在公共场合大做广告还可理解,一些专业网站也不惜重金在公共汽车、地铁里做广告,不管这样的广告策略能否影响自己的目标人群。有明眼人说,网站撒开了做广告,醉翁之意不在受众,而在于上市。那么多的广告,是“秀”给投资人看的:我的知名度最高,我在本领域内是第一,买我没错。
能做得起广告的,说明暂时还有钱。苦捱苦撑的是那些融资困难的中小网络公司。这样的小公司在.com公司中虽然动静不大,其实是大多数,而且多是“山药蛋”型公司。其融资能力和渠道显然无法与“西洋参”同日而语,渴望风险投资却不甚了解投资商的喜好和要求,常常要从如何写商业计划开始补课。意识到管理层没有海外背景的欠缺,这些公司中的幸运儿在融到足够的钱之后,最先做的事通常是花钱请一位国外名校的毕业生。
资金窘迫是这类公司最头痛的问题,一直没有风险投资进来的公司只能维持低成本运转支撑下去。资金的匮乏必然带来发展步履缓慢,有的网站听上去创意不错,真进去转一圈,“草还没长呢”。这样的尴尬期一长,有些小公司只得谋求被收购。据说,联想进军互联网的消息传出去之后,试图让联想收购的小网络公司排起了长队。这些小公司的出路有三——缓慢长大直到投资进来、被买走或散伙。
有的小公司谋求融入国外风险投资不成,转而考虑国内的风险资金。定位于女性网民的半边天网站在初期就争取到了河南建业集团的资金支持。不过,国内投资者对网络游戏规则的理解显然与国外投资者相距甚远,双方的合作很快就终止了。还有些小网站并不急于引入风险投资,原因是自有资金还能支持小打小闹,引入风险投资就会有做收入和上市的压力,还是先把网站做得像样些再考虑并购、上市的事。靠自筹的大约100万元做起来的个人数字产品网站IT power现在仅有三个员工,CEO曾建明说:哪怕做不成,也能告诉后来者,这条路走不通,这也是我们的价值。对这类小网站而言,无论成败,既不会带来太大损失,又能在互联网大浪中一试身手,相对来说心态比较超脱。
传统资源:.com们的软肋
运作了一段时间之后,“网络英雄”们突然发现,英雄的梦想在现实中屡屡碰壁。原因无它,网络的世界并不是完全虚拟的世界,而是要将现实世界网络化,从而带来更大的价值。这时候,他们才意识到,做互联网企业,根本不能脱离现实中的Business。换句话说,做网上旅游,你得有现实世界中的旅游资源;做网上书店,你不光得学习真实书店的运作方式,还得利用现实中的采购和配送资源。那些曾视传统公司为粪土的新兴公司如梦方醒:自己最缺的就是传统公司做了几十年的东西。
网络公司最初的反应是“拿来”。8848将网上购物的范围扩大到全国,借助的就是邮局的递送网络。此时,各种速递公司被网络公司瞄上了。不过,利用社会已有的配送网络,网络公司的成本凭空增加了一块,更何况,这些传统公司的反应速度大多无法与网络公司的承诺相匹配,相互间的合作无法令人愉快。
一些资金充裕的网络公司开始考虑购买或参股配送企业,将原有的配送网络改造后为己所用。更有亿国这样做B2C的公司,经历过与社会配送体系的艰苦磨合之后,决定自己投资做配送。目前,亿国已在北京市建立了配送网点和配送队伍,包括车辆和配送人员。下一步还要将配送网络扩展到全国各大城市去。网络公司回头做传统资源的建设,到底是明智之举还是无奈而为?目前尚无法评论。不过,在全国建设配送网,这可是件大工程,其投入也深不见底。这一点,不知道网络公司有没有思想准备。
也就在这时候,传统公司发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传统业务似乎已经难以带来超高增长,如何获得突破是他们共同的问题。也许是经人点拨,也许是自己悟道,这些企业突然发现自己与新兴的互联网业并非无缘,企业长期积累下来的在渠道、配送等方面的资源可能正是那些所谓纯粹的互联网企业梦寐以求的东西。
尽管有借网络炒作之嫌,这些企业还是触网了。他们出手也相当阔绰,比如美的就号称以10亿元开道进军互联网。他们触网的方式大概有两种,一种是把一部分业务剥离出来,成立专门的网络公司从事网络业务,如上海梅林正广和;另一种是将所有业务整合到网络上来,分别做与供应商、经销商之间的B2B以及与消费者之间的B2C,成为名副其实的网上商务公司,比如海尔。但是,传统企业做电子商务最大的难关是企业原有的业务流程需要进行网络化改造和重组,拥有对互联网经济有深刻理解同时又深谙传统企业运作规则的人才也是这些企业触网的先决条件。无论如何,传统企业作为一个真正的“B”介入电子商务,毕竟对减少网络泡沫、做实互联网有好处。
营业收入:泡沫充斥的神话
人人都知道,现在评估互联网公司的价值标准不再只是点击数和页面浏览量,而是收入。此时,Revenue(收入)成了网络公司挂在嘴边的时髦词,因为投资者认这个。事实上,价值指标是换了一个,当初做点击数、做页面浏览量时“没有水份是万万不能的”原则却依然适用。
互联网公司“做”高增长营收的原因是投资人的胃口太大。风险投资商和律师为了让招股说明书看上去好看一些,有很多硬性指标,最关键的是成长率,最起码纸面上的成长率要让投资人觉得很诱人,是一块谁都想咬一口的蛋糕。比如一个公司前3个月可能没有收入,第4到6个月可能有50万元人民币的收入,再3个月就需要狂增长,每季度营业收入都要有50%甚至更高的增长,直至上市成功。有公司曾公布过连续几个月其网站交易量和收入增长的惊人数字,动机盖源于此。
除去广告、产品销售、网页设计、网站建设、系统维护等正常收入外,互联网公司“做”营收的办法就是在记帐方法上做“合法”文章。比如某互联网公司网上卖的商品可能在公司内只有很少或根本没有库存,其收入只能是代销货物的代理佣金。但在客户下订单后,该公司即与供应商签定合同,双方做采购的帐务处理,相当于该公司先把货物买进来,再卖出去。尽管成本很高,但不管怎样这笔收入全部计在自己帐上了。另一种普遍使用的手法是关联公司辗转做帐。很多互联网公司都不是孤立的,有些的关联公司相当复杂。为了促使互联网公司上市成功,整个利益集团会调动所有的关联公司为互联网公司做收入。互换广告是最常用的办法,另外还有收入转移,即把利益集团内某实体公司的营业收入部分甚至绝大部分算做是从网站上发生的,由此实现传统方式业务收入向网络业务收入的转移。
以上手段能给互联网公司的营收带来多大的增长空间?有关人士透露,最好的情况至少也有30%的水份,一般的网站则至少有50%的水份。许多CEO对外说自己的哪个环节能挣钱,什么时候能赢利,其实他对自己的收入也不确定。不过这也无妨,只要让美国证交会相信自己能赚钱就一切搞定了。
不管怎样,我们还不能用“盛极而衰”来形容2000年的中国网络公司,半年来的动荡至多就是国外媒体对纳斯达克的评价:shaking(摇动)。出于调整期的中国网络业,还没有摸准新经济的脉搏。也许半年之后炙手可热的.com没有一家是现有的公司,也许现在受人青睐的.com不久之后将变得面目全非。同自然界一样,生存下来的.com不是那些最强壮的、最聪明的,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