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以音乐为本”、“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等问题,是我们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的。本文结合初中音乐教学的课例,重点探讨以音乐为本的和识与技能教学。
【关键词】 音乐为本;学科特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6-0-02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彩色的中国》这一单元,是学生进入初中的第一节音乐课,单元教学目标是:在演唱和欣赏音乐作品的基础上,感受、体验、理解其深厚的、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初步掌握节拍、节奏、节奏型等音乐知识,结合练习二拍、三拍、四拍的指挥,感受、体验节拍特点。有的老师在上此课时,将地理和历史知识讲得太多,听音乐作品和唱歌的时间太少了,我认为此课的教学,应紧紧围绕以音乐为本的教学目标来进行。首先,让学生边听此课的音乐,边了解我国相关的地理和历史知识;采用对比欣赏的方法聆听四首音乐作品;通过不同的演唱,设计速度、力度,音色变化来表现情感;学习音乐不同的表现方法和手段,想像音乐所表现的意境,第一节音乐课,要用音乐贯穿始终,使学生爱唱爱国歌曲,将学生引入“听音乐的课堂”,打下听觉体验的基础,带领学生走进音乐。
一、以音乐为本的知识与技能教学
(一)音乐知识教学方面
首先,要“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和音乐常见结构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欣赏教学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为主。”培养学生音乐听觉感受能力,同時也是在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例如,《溜冰圆舞曲》一课的教学,让学生多听几首不同题材的舞曲,采用不同的速度和力度唱《溜冰圆舞曲》的主题,再进一步学习舞曲的知识,为不同的舞种选用乐曲。在采用身体动作和表演形式“参与”音乐体验时,不要让拍打声、踏步声、笑声淹没了音乐声,不要忽视了“倾听音乐”这一主要的环节。其次,《课标》要求“加深对歌声、乐器声的了解和体验能够说明人声和常见乐器的分类及音乐特点”。“了解并评价其音乐表现作用。”人的音色和乐器的音色各具特点,十分丰富,对比很大,表现力也就更强。在人类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了极其多样的演唱(奏)形式,它是歌(乐)曲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例如,欣赏《牧歌》,可结合教学混声合唱的相关知识,并能分辨长调;教学《杵歌》则重在设计演唱(演奏)形式,富有表现力的歌唱,再进行简单的配器,富有情趣的演奏;而教学《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时可边欣赏、边填空,填出主奏乐器、音乐情绪和音乐形象,不要只局限在用诗歌、短文、图画等形式来表达听后感,不要用过多的`非音乐”因素等辅助形式来学习音乐。再次,《课标》要求:“感知音乐的结构,能够简单表述所听音乐不同段落的对比与变化。”“并能运用音乐表情术语进行描述。”要达到这些要求,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倾听音乐,关注音乐中各音乐要素的变化及由此带夹的情绪变化,例如,欣赏《天空之城》,先让学生听一听故事情节、看看形象鲜明的动画人物,再唱一唱该曲主题。老师对每段音乐作一个给学生留有想像空间的欣赏提示,结合实践与创造所提供的音乐表情术语,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去获得对乐曲中所塑造的音乐形象的认知、对乐曲中所表达的情感的体验。不要为讲曲式,将乐曲分解得支离破碎,破坏了乐曲的音乐形象和情感体验,不要进行枯燥的说教。
(二)音乐技能教学方面
音乐基本技能的教学,要“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学习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歌唱教学要注意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歌唱;要注意培养学生歌唱的积极性和演唱的自信心;歌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唱歌教学应该具备音乐的属性,艺术地表现歌曲的情感是教学的根本。例如,演唱《唱脸谱》,学生喜欢这首吸取京剧音乐的素材,采用通俗音乐的创作手法写成的戏歌。要用赞颂、自豪的情绪演唱,尽量唱出京剧的韵味,特别是最后一句的西皮唱腔,要唱得流畅、潇洒、富有激情。可多跟录音模仿唱,分句精唱。不要进行脱离此歌的专业化的发声练习,不要将声乐知识和机械性训练凌驾于唱戏歌之上,从而削弱了学生对京剧艺术的兴趣。其次,“器乐教学要与唱歌、鉴赏、创造等教学密切结合,通过乐器演奏学习音乐。”“通过演奏乐器更好地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通过演奏音乐而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掌握必要的演奏技术则是为塑造完美的音乐形象服务的。”例如,用书本卷成筒状敲击节奏为《杵歌》伴奏,编配“杵乐”节奏音型,使此歌的情绪更加欢快、活泼,舞蹈性更强。又如,表演音乐短剧《小放驴》,将乐器演奏和歌唱、表演、朗诵等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主题,更加喜爱经典的名族音乐作品。在器乐教学中,要尽量减少单纯的乐器技术练习,从最容易的地方开始,逐步提高演奏能力,要根据表现音乐作品的需要来学习演奏技术。再次,《课标》要求:“用熟悉的歌曲、乐曲学唱乐谱;能够跟随琴声或录音视唱乐谱;巩固、提高识读和运用乐谱的能力。”识谱教学也要与演唱、演奏、创造、鉴赏等活动密切结合,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例如,学唱了《雪绒花》歌词之后,再听《多来咪》,从《多来咪》中掌握音阶、唱名,然后再学唱《雪绒花》的乐谱,通过分析歌(乐)曲中的节拍、节奏和旋律线、调式等,背唱乐谱,记录乐谱,为歌词谱曲等。不用单纯进行专门的“视唱练耳”练习,而是“顺带着”学习识谱。
二、以音乐为本的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教学
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的教学,要“以自由、即兴的创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浅显的音乐创作常识和技能。”“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加深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等。“创作教学要多采用即兴性的活动。”“灵活自如、自由地表达情感。”“利用一切可能的教学时机向学生渗透音乐创作的知识和技能。”创作教学中采用“节奏接龙”、“节奏问答”、“旋律接龙”、“旋律问答”等活动方式,用打击乐器及自制乐器设计音乐,即兴创编,表观一定的情景,这些都是即兴性的音乐创作活动。创作教学与演唱、演奏、欣赏结合。创作教学不要用`统一标准”去束缚学生的创造精神,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积极性,重在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课标》要求:“聆听世界各国优秀音乐作品,了解不同音乐流派的代表人物。”“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知道其主要的种类、唱腔、风格、流派和代表人物,”每学期学完了教材内容,可进行一些有关音乐史、作曲家、中国民族音乐等知识的“听音乐答题”、办“音乐知识小报”等活动。平时的课堂教学,要突出单元课题的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记住作曲家,了解音乐史,理解中国民族音乐。
三、以音乐为本的音乐与相关文化教学
音乐与相关文化的教学,要“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了解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课标》要求:“通过艺术作品,能够比较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在表现材料和表现特点方面的相同与不同。”“对情绪、情感的表现即是各类艺术共同的特点。”例如,欣赏《沃尔塔瓦河》时,感受旋律线的变化,可用不同的色彩表现,黄色表现纯朴动人,粉红色表现温柔平和,绿色表现高昂、明亮等。使学生懂得各类艺术所表现的情感是一致的道理。《课标》要求:“能够恰当地选用音乐,烘托诗词、散文的意境。”“知道中国和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的代表性歌曲或乐曲及相关的风土人情。”初中学生比较喜欢“配乐朗诵”这一表演形式,可采用歌曲《我的中国心》配乐朗诵爱国主义的诗篇;采用古曲《春江花月夜》,吟诵有关“梅”、“兰”、“竹”、“菊”的诗词、散文等。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音乐作品,促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又如,《桑塔·露琪亚》一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演唱,初步认识“船歌”,与本歌相关的文化,应鼓励学生课下主动探索与交流。课堂上老师不要讲得过多,不要上成地理、历史课。
四、结语
“音乐与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各类艺术都可以有机结合,构成以音乐为本,以音乐为主体的音乐教学课型。”以音乐为本的初中音乐教学,还要“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经典与一般、中华音乐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的关系,注意吸收具有时代感、富有现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丰富教材内容,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要做到这些,需要师生共同努力。让我们在《课标》的指引下,继续深入地探讨以音乐为本的初中音乐教学。
参考书目:
[1]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章连启.音乐教育教学经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关键词】 音乐为本;学科特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6-0-02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彩色的中国》这一单元,是学生进入初中的第一节音乐课,单元教学目标是:在演唱和欣赏音乐作品的基础上,感受、体验、理解其深厚的、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初步掌握节拍、节奏、节奏型等音乐知识,结合练习二拍、三拍、四拍的指挥,感受、体验节拍特点。有的老师在上此课时,将地理和历史知识讲得太多,听音乐作品和唱歌的时间太少了,我认为此课的教学,应紧紧围绕以音乐为本的教学目标来进行。首先,让学生边听此课的音乐,边了解我国相关的地理和历史知识;采用对比欣赏的方法聆听四首音乐作品;通过不同的演唱,设计速度、力度,音色变化来表现情感;学习音乐不同的表现方法和手段,想像音乐所表现的意境,第一节音乐课,要用音乐贯穿始终,使学生爱唱爱国歌曲,将学生引入“听音乐的课堂”,打下听觉体验的基础,带领学生走进音乐。
一、以音乐为本的知识与技能教学
(一)音乐知识教学方面
首先,要“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和音乐常见结构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欣赏教学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为主。”培养学生音乐听觉感受能力,同時也是在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例如,《溜冰圆舞曲》一课的教学,让学生多听几首不同题材的舞曲,采用不同的速度和力度唱《溜冰圆舞曲》的主题,再进一步学习舞曲的知识,为不同的舞种选用乐曲。在采用身体动作和表演形式“参与”音乐体验时,不要让拍打声、踏步声、笑声淹没了音乐声,不要忽视了“倾听音乐”这一主要的环节。其次,《课标》要求“加深对歌声、乐器声的了解和体验能够说明人声和常见乐器的分类及音乐特点”。“了解并评价其音乐表现作用。”人的音色和乐器的音色各具特点,十分丰富,对比很大,表现力也就更强。在人类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了极其多样的演唱(奏)形式,它是歌(乐)曲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例如,欣赏《牧歌》,可结合教学混声合唱的相关知识,并能分辨长调;教学《杵歌》则重在设计演唱(演奏)形式,富有表现力的歌唱,再进行简单的配器,富有情趣的演奏;而教学《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时可边欣赏、边填空,填出主奏乐器、音乐情绪和音乐形象,不要只局限在用诗歌、短文、图画等形式来表达听后感,不要用过多的`非音乐”因素等辅助形式来学习音乐。再次,《课标》要求:“感知音乐的结构,能够简单表述所听音乐不同段落的对比与变化。”“并能运用音乐表情术语进行描述。”要达到这些要求,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倾听音乐,关注音乐中各音乐要素的变化及由此带夹的情绪变化,例如,欣赏《天空之城》,先让学生听一听故事情节、看看形象鲜明的动画人物,再唱一唱该曲主题。老师对每段音乐作一个给学生留有想像空间的欣赏提示,结合实践与创造所提供的音乐表情术语,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去获得对乐曲中所塑造的音乐形象的认知、对乐曲中所表达的情感的体验。不要为讲曲式,将乐曲分解得支离破碎,破坏了乐曲的音乐形象和情感体验,不要进行枯燥的说教。
(二)音乐技能教学方面
音乐基本技能的教学,要“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学习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歌唱教学要注意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歌唱;要注意培养学生歌唱的积极性和演唱的自信心;歌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唱歌教学应该具备音乐的属性,艺术地表现歌曲的情感是教学的根本。例如,演唱《唱脸谱》,学生喜欢这首吸取京剧音乐的素材,采用通俗音乐的创作手法写成的戏歌。要用赞颂、自豪的情绪演唱,尽量唱出京剧的韵味,特别是最后一句的西皮唱腔,要唱得流畅、潇洒、富有激情。可多跟录音模仿唱,分句精唱。不要进行脱离此歌的专业化的发声练习,不要将声乐知识和机械性训练凌驾于唱戏歌之上,从而削弱了学生对京剧艺术的兴趣。其次,“器乐教学要与唱歌、鉴赏、创造等教学密切结合,通过乐器演奏学习音乐。”“通过演奏乐器更好地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通过演奏音乐而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掌握必要的演奏技术则是为塑造完美的音乐形象服务的。”例如,用书本卷成筒状敲击节奏为《杵歌》伴奏,编配“杵乐”节奏音型,使此歌的情绪更加欢快、活泼,舞蹈性更强。又如,表演音乐短剧《小放驴》,将乐器演奏和歌唱、表演、朗诵等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主题,更加喜爱经典的名族音乐作品。在器乐教学中,要尽量减少单纯的乐器技术练习,从最容易的地方开始,逐步提高演奏能力,要根据表现音乐作品的需要来学习演奏技术。再次,《课标》要求:“用熟悉的歌曲、乐曲学唱乐谱;能够跟随琴声或录音视唱乐谱;巩固、提高识读和运用乐谱的能力。”识谱教学也要与演唱、演奏、创造、鉴赏等活动密切结合,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例如,学唱了《雪绒花》歌词之后,再听《多来咪》,从《多来咪》中掌握音阶、唱名,然后再学唱《雪绒花》的乐谱,通过分析歌(乐)曲中的节拍、节奏和旋律线、调式等,背唱乐谱,记录乐谱,为歌词谱曲等。不用单纯进行专门的“视唱练耳”练习,而是“顺带着”学习识谱。
二、以音乐为本的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教学
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的教学,要“以自由、即兴的创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浅显的音乐创作常识和技能。”“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加深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等。“创作教学要多采用即兴性的活动。”“灵活自如、自由地表达情感。”“利用一切可能的教学时机向学生渗透音乐创作的知识和技能。”创作教学中采用“节奏接龙”、“节奏问答”、“旋律接龙”、“旋律问答”等活动方式,用打击乐器及自制乐器设计音乐,即兴创编,表观一定的情景,这些都是即兴性的音乐创作活动。创作教学与演唱、演奏、欣赏结合。创作教学不要用`统一标准”去束缚学生的创造精神,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积极性,重在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课标》要求:“聆听世界各国优秀音乐作品,了解不同音乐流派的代表人物。”“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知道其主要的种类、唱腔、风格、流派和代表人物,”每学期学完了教材内容,可进行一些有关音乐史、作曲家、中国民族音乐等知识的“听音乐答题”、办“音乐知识小报”等活动。平时的课堂教学,要突出单元课题的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记住作曲家,了解音乐史,理解中国民族音乐。
三、以音乐为本的音乐与相关文化教学
音乐与相关文化的教学,要“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了解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课标》要求:“通过艺术作品,能够比较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在表现材料和表现特点方面的相同与不同。”“对情绪、情感的表现即是各类艺术共同的特点。”例如,欣赏《沃尔塔瓦河》时,感受旋律线的变化,可用不同的色彩表现,黄色表现纯朴动人,粉红色表现温柔平和,绿色表现高昂、明亮等。使学生懂得各类艺术所表现的情感是一致的道理。《课标》要求:“能够恰当地选用音乐,烘托诗词、散文的意境。”“知道中国和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的代表性歌曲或乐曲及相关的风土人情。”初中学生比较喜欢“配乐朗诵”这一表演形式,可采用歌曲《我的中国心》配乐朗诵爱国主义的诗篇;采用古曲《春江花月夜》,吟诵有关“梅”、“兰”、“竹”、“菊”的诗词、散文等。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音乐作品,促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又如,《桑塔·露琪亚》一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演唱,初步认识“船歌”,与本歌相关的文化,应鼓励学生课下主动探索与交流。课堂上老师不要讲得过多,不要上成地理、历史课。
四、结语
“音乐与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各类艺术都可以有机结合,构成以音乐为本,以音乐为主体的音乐教学课型。”以音乐为本的初中音乐教学,还要“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经典与一般、中华音乐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的关系,注意吸收具有时代感、富有现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丰富教材内容,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要做到这些,需要师生共同努力。让我们在《课标》的指引下,继续深入地探讨以音乐为本的初中音乐教学。
参考书目:
[1]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章连启.音乐教育教学经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