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的魅力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rty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汉宁,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甲骨文、古文(金文)、人篆(籀文)、小篆、隶(八分)书、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我们的前人在书写过程中,逐渐卜升到一种审美阶段——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于是就产生了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书法艺术是抽象符号艺术,它靠单纯的线条的架构,演绎出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的视觉艺术形象。如果说书法是一种构成艺术,那么,它就是西方构成主义的老祖宗;如果说书法具有一种诱人的抽象美,那么,它又是西方抽象派艺术的老祖宗。所不同的是,中国书法还体现了天地万物“对立统一”的规律,还体现了“天、地、人为丰”的精神。
  线条是书法艺术的基本形式语言,直接影响到情感的表现力。如果说空间是决定书法艺术的重要条件的话,黑、白、灰的色彩关系便是空间的重要因素之一。书法正是利用了墨与水、笔与纸的紧密关系,以线条构筑空间、抒发情感的。线条本身虽然不具有物质形态,但线条存形成过程中却凝聚了书法家的主观情感,是书法家熟练运用笔法、抒发情感的结晶;同样,虽然完成后的书法作品,其线条以外化的物质形态静静地停留在纸上,但在欣赏者眼里,线条却随着欣赏活动的展开,而恢复和保留着流淌的时间性和无限活力。线条在自身形态的万千变化中不断地结构着,创造山永远不可能雷同的、并且包含着不同意义的想象空间。
  但从美学意义上来说,书法对线条的要求似乎更加纯粹,更加苛求意蕴。书法没有客观描写对象的负担,不会因为物象美而掩饰线质美的不足。因此,书法线条在情感表现上显得更加深刻。此外,书法不会囿于汉字原有的结字法而循规蹈矩,因为书法的艺术品格使它获得了情感抒发和艺术造型的极人自由。这种自由,是情感的自由、创造的自由。它可以不拘泥于客观形象的对应关系,也可以不受汉字识别性、表义性的限制,最大限度地追求线条的审美意味。线条的乏味就预示着书法艺术的窒息。书法家关注的是线条本身美不美,由线条构成的空间效果好不好,线条在运动过程中能否给人留下值得回味、值得思考的东两。一幅作品中,即使有个别错字或自然涂抹之迹,亦丝毫无损大雅。
  当我们看到一幅书法艺术作品的时候,首先就是一种美的感觉,美的享受。这时我们并不一定留意作品书写的内容。譬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仅从文章说,没有王勃《滕王阁序》那样酣畅流利的笔调,令时人叹为“此真天才,当垂不朽”;也没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那样清新流畅的语言,被后人誉为“两晋文章,惟《归去来兮辞》一篇”。但因为它是书法艺术的楷模,所以文章流传于世,被后人称为“行书之祖”。这就是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一个不太懂或完全不慵书法的人,也照样喜欢书法岂术。在中国,很多家庭都挂有书法作品。楹联、条幅、中堂等,比之绘画艺术还要普及。唐朝张旭、怀素是两个很有影响的草书大师,一个是“书圣”,一个是“书仙”,被人称为“颠张醉素”。到现在为止,他们的字也有许多人认不得,或者认不全,但这并没有妨碍人们喜欢他们的书法艺术。可见,书法艺术在中国是有着广泛而深厚的大众基础的。
  1884年,巴黎举行世界博览会,日本送了很多浮世绘的作品,在博览会上出尽了风头。我们知道,日本的文化和艺术,早在汉唐时就受到中国文化与艺术的深刻影响,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的儒、道、佛文化,在日本一直占着主流的位置。日本的大学问家,几乎同时都是造诣很深的汉学家,中围的书法艺术在日本也是风靡得很,至今日本的小学生还要上中国书法课。所以,当西方人看到日本的浮世绘在二度空间里,用线来表现,感到非常吃惊,他们没有想到二度空间的表现,对艺术的掌握比三度空间更到位。由此,写实到了无以复加地步的西方印象派的绘画,使艺术观念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并很快就开始了变形,而且不久就步入了抽象,尤其是蒙特里安与康定斯基的作品。这与其说是受了日本画的影响,毋宁说是受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