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羽毛球运动由于受器材,场地的限制不大,因此在我国是一项普及得比较广泛的体育运动,老百姓几乎人人都能挥拍抡上那么几下。但是,虽然爱打,爱玩的大有人在,可大多数人其实对这项运动不一定很了解:为什么同样是球拍。价格会有天壤之别?比赛用的专业球拍跟我们老百姓用的普通球拍到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同是羽毛球,鹅毛会比鸭毛的好?
在此,让我们一起近距离接触羽毛球运动,探解球拍和球背后的玄机。
2006年10月,在湖南益阳举行的世界杯羽毛球赛男单决赛中,凭着猛烈的攻击、稳定的发挥,我国著名选手林丹掌握了场上的绝对主动权。但当多数观众都已认定林丹胜券在握时,一个突发的意外几乎让这场一边倒的比赛出现了大翻盘:原来,随着林丹的一记重扣,观众们看到的不是球应声落地,而是林丹手中的球拍扭曲成了一个大麻花(图1)。而对手却利用林丹换拍尚需适应的机会,将落后的比分扳平了……
一副顶级的专业比赛球拍,为什么会突然发生严重变形呢?这就说来话长了,要从羽球装备的诞生、变化和发展说起。
拍框——用材“三级跳”
羽毛球运动百余年前发源于英国,传入我国不过几十年时间,但从它产生、演变并发展到现今,却经过了漫长的路程。经历过20世纪60年代的人们大多还记得,那时人们打羽毛球用的是清一色的木质球拍。木拍子一是沉、二是弹性差,使用过的人都会对用木拍打球的那份沉重和手臂的酸痛记忆犹新。随着科技的发展,球拍开始和金属亲密接触起来,先是木拍子后面配上金属杆,到20世纪80年代初,就索性发展到整个拍子都是铝合金的。但由于铝合金球拍一是强度不够,稍磕碰一下就会变形;再是弹性不够,打起球来很震手、不舒服,因此还没等人们对铝合金球拍逐步适应,它又被市场淘汰了。在90年代初,被一种叫碳纤维的高新技术材料取而代之了(图2)。
别看碳纤维比重不到钢的1/4,但它的抗拉强度却是钢材的7-9倍,以之做成的球拍能拥有最佳的抗力和最稳定的性能,确保运动员能更好地控制落点——“指哪打哪”。因此,它一举将金属球拍赶出了羽毛球训练场和赛场,一直沿用至今。
拍子——头、柄、弦上奥妙多
作为普通人锻炼的用具,一把球拍在通过常规的制检程序后便可出厂上市了。但是,作为国手为国争光出征的“兵刃”,它还要经过多道测试程序,因为同样重量的球拍拿在手中的感觉会大相径庭,它必须要适应它未来主人的打法。
通俗一点讲:球拍的平衡点靠近拍头的叫“头重”,这样的拍子适于进攻型运动员使用,能使劈杀和下压(球)更为有力。同时,在制作中应着重使拍板的强度要大一些,要硬一些;相反,球拍的平衡点更靠近拍柄的叫“头轻”,这种拍子适合反手型和防守型运动员使用,有利于发挥运动员灵活、快的特点。因此,制作中一定要做得柔软一些。
再就是羽弦的选用,因为一支性能优良的羽毛球拍是由拍体和羽弦共同组成的,羽弦的重要性对运动员水平的发挥同样至关重要。首先是选线,羽弦有粗细之分,粗线耐打,细线弹性较好,它们对球拍的击球性能有着很大的影响;再就是穿线,这一工序通常由有良好技术的专业穿弦员来完成。在羽毛球专业术语上,弦拉多紧一般用磅数来表示:磅数越高,弦拉得越紧,打出的球速度快、落点准,一般专业运动员都用高磅数的拍子,在32磅左右。但对于普通的球友而言,最好选用24-26磅较低磅数的拍子,因为业余爱好者如使用高磅数拍子,如果力量不够,球会一触即飞,不仅接球、击球、落点都不好控制,而且球、拍接触刹那所形成的较大的作用与反作用力很容易对手臂造成伤害(图3)。
于是,前面提到的林丹重扣时球拍出现严重扭曲的现象也就不难解释了:超高磅数的专业比赛球拍受到了强大的外力撞击,因薄弱位置的弦意外断裂,使被强大力量绷紧的拍框因为张力突然失去平衡而严重变形,从而导致了球拍永久性损坏。
羽球——“毛”里乾坤大
国内研究人员对国家羽毛球队队员杀球球速的测定结果显示:一般男运动员可达到322公里/小时以上,优秀球员杀球时甚至可达350公里/小时,几乎与最快的F1赛车同速。若以261公里/小时的球迷计算,羽球飞行一个羽毛球场全长13.4米,仅需0.184秒。根据国际比赛用球标准:每一个羽毛球都应该有16根羽毛固定在球托部。羽毛长度必须精准到64毫米-70毫米。每一个球的羽毛从托面到羽毛尖的长度应一致。羽毛顶端围成圆形,直径为58毫米-68毫米。应用线或其他适宜材料扎牢羽毛。羽毛球重4.74克-5.50克。那么,这么一个轻盈的小球,是怎么飞出300公里的时速的呢?
其中的奥妙所在,就在于羽毛球非常严格的制造标准:
一只好球的诞生,是从挑选好的球毛开始的。高标准比赛用球通常选用鹅毛来制,因为鹅毛的含绒量高于鸭毛,比较密集。因此用鹅毛制成的羽毛球结实,飞行状态也稳定。此外,用于同一只羽毛球上的16根羽毛应重量相当、体积相当、形状相当,这样才能保证球速和球的稳定性。接下来,经过流水线一道道标准化工序制出的羽毛球(图4),再经过多道严格的测试:如经羽毛球测试器击打出来的球,应落在离对方端线10米左右的区域内;再如通过各种实验渠道去测试球的重量是否合乎标准和重心是否恰当。因为只要球身或者是球头稍微重一点,击球时引起的震动就会大很多,这种力量会传递到运动员的手臂上,长期下去会对手臂的韧带产生伤害作用。反过来,球如果太轻,运动员击球时就会刻意使出更大的力量以达到击球到位的目的,这样更容易引起手臂的疲劳,对手臂也是一种伤害(图5)。好的羽毛球能最大限度降低受伤的概率。
内外兼修——“浓妆淡抹总相宜”
很多坚持打羽毛球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通过经常观察对手挥拍情况和高速飞行中的球,有时能像武林高手一样,在对手击球的一瞬间看清楚球拍翻转变化的微小动作。其实,让人练得“眼明手快”的原因很简单:我们的眼睛紧紧追寻高速飞行的球体,眼部睫状肌不断收缩和放松,大大促进了眼球组织的血液供应,从而改善了睫状肌功能。因此长期打羽毛球,能提高人的视觉灵敏度和眼睛的反应能力,这是练内功。
当然,“红花还需绿叶扶”。好拍难得,好球也难找,在这巴掌大的球拍和拳头大的羽毛球身上,还有很多学问等待着人们去开掘。这些学问不仅能让初学者迅速地掌握要领,灵巧地“指挥”着球和球拍,更能让专业运动员们精于战术,鏖战群雄。
在此,让我们一起近距离接触羽毛球运动,探解球拍和球背后的玄机。
2006年10月,在湖南益阳举行的世界杯羽毛球赛男单决赛中,凭着猛烈的攻击、稳定的发挥,我国著名选手林丹掌握了场上的绝对主动权。但当多数观众都已认定林丹胜券在握时,一个突发的意外几乎让这场一边倒的比赛出现了大翻盘:原来,随着林丹的一记重扣,观众们看到的不是球应声落地,而是林丹手中的球拍扭曲成了一个大麻花(图1)。而对手却利用林丹换拍尚需适应的机会,将落后的比分扳平了……
一副顶级的专业比赛球拍,为什么会突然发生严重变形呢?这就说来话长了,要从羽球装备的诞生、变化和发展说起。
拍框——用材“三级跳”
羽毛球运动百余年前发源于英国,传入我国不过几十年时间,但从它产生、演变并发展到现今,却经过了漫长的路程。经历过20世纪60年代的人们大多还记得,那时人们打羽毛球用的是清一色的木质球拍。木拍子一是沉、二是弹性差,使用过的人都会对用木拍打球的那份沉重和手臂的酸痛记忆犹新。随着科技的发展,球拍开始和金属亲密接触起来,先是木拍子后面配上金属杆,到20世纪80年代初,就索性发展到整个拍子都是铝合金的。但由于铝合金球拍一是强度不够,稍磕碰一下就会变形;再是弹性不够,打起球来很震手、不舒服,因此还没等人们对铝合金球拍逐步适应,它又被市场淘汰了。在90年代初,被一种叫碳纤维的高新技术材料取而代之了(图2)。
别看碳纤维比重不到钢的1/4,但它的抗拉强度却是钢材的7-9倍,以之做成的球拍能拥有最佳的抗力和最稳定的性能,确保运动员能更好地控制落点——“指哪打哪”。因此,它一举将金属球拍赶出了羽毛球训练场和赛场,一直沿用至今。
拍子——头、柄、弦上奥妙多
作为普通人锻炼的用具,一把球拍在通过常规的制检程序后便可出厂上市了。但是,作为国手为国争光出征的“兵刃”,它还要经过多道测试程序,因为同样重量的球拍拿在手中的感觉会大相径庭,它必须要适应它未来主人的打法。
通俗一点讲:球拍的平衡点靠近拍头的叫“头重”,这样的拍子适于进攻型运动员使用,能使劈杀和下压(球)更为有力。同时,在制作中应着重使拍板的强度要大一些,要硬一些;相反,球拍的平衡点更靠近拍柄的叫“头轻”,这种拍子适合反手型和防守型运动员使用,有利于发挥运动员灵活、快的特点。因此,制作中一定要做得柔软一些。
再就是羽弦的选用,因为一支性能优良的羽毛球拍是由拍体和羽弦共同组成的,羽弦的重要性对运动员水平的发挥同样至关重要。首先是选线,羽弦有粗细之分,粗线耐打,细线弹性较好,它们对球拍的击球性能有着很大的影响;再就是穿线,这一工序通常由有良好技术的专业穿弦员来完成。在羽毛球专业术语上,弦拉多紧一般用磅数来表示:磅数越高,弦拉得越紧,打出的球速度快、落点准,一般专业运动员都用高磅数的拍子,在32磅左右。但对于普通的球友而言,最好选用24-26磅较低磅数的拍子,因为业余爱好者如使用高磅数拍子,如果力量不够,球会一触即飞,不仅接球、击球、落点都不好控制,而且球、拍接触刹那所形成的较大的作用与反作用力很容易对手臂造成伤害(图3)。
于是,前面提到的林丹重扣时球拍出现严重扭曲的现象也就不难解释了:超高磅数的专业比赛球拍受到了强大的外力撞击,因薄弱位置的弦意外断裂,使被强大力量绷紧的拍框因为张力突然失去平衡而严重变形,从而导致了球拍永久性损坏。
羽球——“毛”里乾坤大
国内研究人员对国家羽毛球队队员杀球球速的测定结果显示:一般男运动员可达到322公里/小时以上,优秀球员杀球时甚至可达350公里/小时,几乎与最快的F1赛车同速。若以261公里/小时的球迷计算,羽球飞行一个羽毛球场全长13.4米,仅需0.184秒。根据国际比赛用球标准:每一个羽毛球都应该有16根羽毛固定在球托部。羽毛长度必须精准到64毫米-70毫米。每一个球的羽毛从托面到羽毛尖的长度应一致。羽毛顶端围成圆形,直径为58毫米-68毫米。应用线或其他适宜材料扎牢羽毛。羽毛球重4.74克-5.50克。那么,这么一个轻盈的小球,是怎么飞出300公里的时速的呢?
其中的奥妙所在,就在于羽毛球非常严格的制造标准:
一只好球的诞生,是从挑选好的球毛开始的。高标准比赛用球通常选用鹅毛来制,因为鹅毛的含绒量高于鸭毛,比较密集。因此用鹅毛制成的羽毛球结实,飞行状态也稳定。此外,用于同一只羽毛球上的16根羽毛应重量相当、体积相当、形状相当,这样才能保证球速和球的稳定性。接下来,经过流水线一道道标准化工序制出的羽毛球(图4),再经过多道严格的测试:如经羽毛球测试器击打出来的球,应落在离对方端线10米左右的区域内;再如通过各种实验渠道去测试球的重量是否合乎标准和重心是否恰当。因为只要球身或者是球头稍微重一点,击球时引起的震动就会大很多,这种力量会传递到运动员的手臂上,长期下去会对手臂的韧带产生伤害作用。反过来,球如果太轻,运动员击球时就会刻意使出更大的力量以达到击球到位的目的,这样更容易引起手臂的疲劳,对手臂也是一种伤害(图5)。好的羽毛球能最大限度降低受伤的概率。
内外兼修——“浓妆淡抹总相宜”
很多坚持打羽毛球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通过经常观察对手挥拍情况和高速飞行中的球,有时能像武林高手一样,在对手击球的一瞬间看清楚球拍翻转变化的微小动作。其实,让人练得“眼明手快”的原因很简单:我们的眼睛紧紧追寻高速飞行的球体,眼部睫状肌不断收缩和放松,大大促进了眼球组织的血液供应,从而改善了睫状肌功能。因此长期打羽毛球,能提高人的视觉灵敏度和眼睛的反应能力,这是练内功。
当然,“红花还需绿叶扶”。好拍难得,好球也难找,在这巴掌大的球拍和拳头大的羽毛球身上,还有很多学问等待着人们去开掘。这些学问不仅能让初学者迅速地掌握要领,灵巧地“指挥”着球和球拍,更能让专业运动员们精于战术,鏖战群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