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通过初中生物教学创新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yanjing1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很难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开展创新教育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着重从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究性思维的培养方面,对初中生物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创新;探究性思维
  思维能力在人的各种能力中占据重要位置,而探究性的思维作为思维的最高形式,对人的发展意义重大。可以说,探究性思维决定着一个人能否继续向前发展。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劳动性质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越来越向创新性劳动的模式发展。教育界也越来越重视创新思维人才的培养,各个学科都将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作为重点内容进行教学。生物科学是最具有创新意义的学科,要想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必须通过初中生物教学的创新来实现。
  一、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来源于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创建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进行“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的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在电视剧里,我们经常看到人们利用DNA进行亲子鉴定,那么能够携带遗传物质的是否只有DNA呢?抑或还有其他物质?在教师的提问中,学生会主动思考。这时教师就可以详细地讲解核酸的特点,听完之后学生会对DNA和核酸有基本的认识,能清楚地了解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设置生物问题情境
  生物问题情境的设置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地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交流,在思考的同时,学生会不断地提出问题,然后会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得到很大的提升。生物问题情境的设置可以有多种形式,最有效的就是结合实践生活创设实用性问题。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切身体验的基础之上,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对日常生活中的情景进行解释。比如,让学生各自种植一种盆栽对其进行观察,探究生物学中的光合作用。学生是生物教学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知识点掌握得才能更透彻。
  三、多进行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练习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教师通过课堂练习才能大致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对其进行校改。在练习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引发师生之间的共鸣,进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
  1.巧用练习,引入新知
  全新的课题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为了引入新的课题,教师在授课之前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练习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2.巧用练习,让知识更加形象
  对于那些难以理解或比较抽象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练习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3.巧用练习,发散思维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扮演着“解惑”的角色。学生对问题难以理解和接受时,教师可以多举些类似的例子进行课堂练习,帮助学生了解知识,发散思维。
  4.巧用练习,善于归纳整理
  归纳整理最能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将知识点进行连接,并能举一反三地对类似的问题进行探究。
  四、经常反思能够培养探究性思维
  及时的反馈评价是学生探究性思维培养的关键。学生在对知识进行反思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思维方式是否存在缺陷,如果存在一定的问题,可以通过理性的判断对思维结果进行修正并强化。反思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的重要技能。有研究表明,学生适时地对自己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反馈与评价,能够很好地对自己的思维进行监控和调整,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总而言之,要想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必须创新初中生的生物教学模式,通过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动性学习中发展探究性思维。
  参考文献:
  [1]何华.浅谈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191.
  [2]高丽敏.初中生物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J].学周刊,2012(20):38.
  [3]谢秀青.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生命世界,2010(9):90-91.
  [4]夏光斌.浅谈探究式教学方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9):144.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