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
江苏省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本是一所普通的三星级学校,生源不是很好,现在这个班上全班仅一名“假小子”的女生,其余全是来自从前各班的“金刚”,不仅学习成绩差,学习习惯更差,更有甚者早已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帮“精英”聚集在一起后,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思维的跳跃性很大,稍不留意就不知其所云,不知其所为了。所以课堂氛围很散,再加上高二一上来我们首先要学习就是他们最为头疼的文言文,趣味性不强,而且教学任务很重。开始几节课还好,课堂气氛还算不错,可是一个星期下来就发现他们从前懒散的学习状态就慢慢显露出来了。
二、教学过程
今天我的教学安排是《项脊轩志》,虽文章浅显易懂,但是问到一些重要的文言字词时,还是发现他们的预习作业(翻译)形同虚设,根本都不是自己做的,做得好点的是抄参考书,还有的抄同学的,更有的还来不及抄干脆没交。
面对这样的局面,我虽很生气但还是尽力保持平静,这是一个问题,我要想出对策。如何让他们主动按时地完成作业呢?
既然都没预习,我只能逐字逐句力求生动地给他们讲解,结合旧知,教授新知。但是这帮“金刚”却不领情,有的趴下了,有的不知在干什么,还有的就是只顾眼巴巴地望着你,都不知道动动笔头做记录。
我正讲到“顷之,持一象笏至”这句话,我问:“象笏是什么?”
有几个听课的学生看着注释回答道:“象牙制的笏,古时大臣上朝所执的手板。”
“很好。”我继续问道:“但是有同学知道象笏是干什么用的吗?”
有一个学生兴奋地喊道:“老师,我知道。”(这个班人少,所以我同意学生回答问题坐在座位上回答。)我带着期待的眼神看着他,“就是大臣把上朝时要禀奏的内容写在一个板子上。”
我肯定了他的回答,并表扬了他:“非常好,某某不仅知识面广,而且上课注意力非常集中,希望大家都向他学习。”
这时有一些刚才似乎在神游的人开始发出嘘声,似乎很不服。我继续说:“似乎有人不服,那我再出一个问题,看谁能够抢答。”我偶尔尝试一下抢答,这帮“金刚”虽对学习不感兴趣,但是却对游戏很感兴趣,似乎抢答一词颇有感染力,一下子大部分同学都抬头看着我了,我问道:“象笏这个东西用的时候是拿在手上的,但是不用的时候是放在哪儿的?”
“腰带上,插在腰带上。”我的话音刚落,就有人抢先作答,唯恐被人占先。
我说,“非常好!但是这不是我要问的问题,我要问的是——”。我故意拖长口气,吊足胃口,我发现这些金刚们一下子似乎很来劲,都盯着我。
“因为笏是插在腰带上的,所以古时候的官员就因此有了一个别称,请问——这个别称是什么?”我故意模仿出电视上《开心辞典》中王小丫的口气,营造出紧张气氛。这是即兴想出来的题目,我突然想到高一学过的《五人墓碑记》里的“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这句话。
题目一出,学生们似乎有所悟,但就是想不出来。嘴里念叨着:“就是那个,那个……那个叫什么的呀?”一副冥思苦想的样子。
我开始得意了,我感觉我的目的达到了,于是我继续煽动他们。“赶快想,谁先回答出,有奖励!”
“什么奖励?”
“嗯,奖励一个特权。可以免写一次作业的特权!”我灵光一闪,脱口而出作了这个决定,他们不是不想写作业吗?与其让他们去抄作业,不如让他们为了获得特权而真正去关注文本。
果然,一片欢呼声。“真的呀?好啊,好啊,赶快想,赶快想!”一下子课堂陷入一片寂静,都开始冥思苦想。
“插在腰带上,叫插带。”一个学生似乎很聪明地说道。我摇摇头,但是肯定了他的思路说,“快接近了,再想。”
他们实在想不出来,瞎猜,让我提示一下。我说,“好吧,其实我们是学过的,想想《五人墓碑记》吧!”
“《五人墓碑记》中哪句啊?”甚至有人开始背诵《五人墓碑记》了,我发现其实他们的记忆力还是不错的。
很快就有人率先报出答案:“缙绅!”
“恭喜你,答对了!获得一个特权!” 我大声道,“缙就是插的意思,绅就是腰带。”
他很得意地笑了,有几个人懊恼万分,“对对,我就是想说这个的,被他抢先了,唉!”
看到他们这样的表现我很开心,我小小的计谋成功了,有时候小小的利诱一下,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我说:“没关系的,以后如果你们都能认真听课好好思考,经常可以获得拥有特权的机会!”他们跃跃欲试,说:“好,老师你继续讲吧,还有什么问题?”
我笑了,课堂在一片积极和谐的氛围中继续……
三、反思
对于这种特殊班级的学生,我认为如何让他们关注课堂,在课堂上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是解决他们学习积极性的第一步。那么如何让他们愿意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中来呢?这个案例的成功我认为主要是我采取了以下几种评价机制。
1.激发式
青春期的中学生大多争强好胜,不服输,现在很多电脑游戏闯关就是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吸引了很多中学生乐此不疲。我们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光靠做思想工作有时候是不行的,必须要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潜能。我的这种智力竞赛式的教学有效地抓住了学生不服输的心理,激发了他们的强烈的表现欲望,从而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觉得语文课也很好玩,在玩中又可以学到知识,慢慢就会从中尝到听课的甜头。
2.鼓励式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我们一般称之为学困生。教师要关注学困生的心理与情感,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信心。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一定的认可,获得成功感,学困生更是如此。因此,我们只有蹲下来去看他们的世界,发自内心地欣赏学生的成长,为学生的进步喝彩。所以我们要努力去发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有时还要创造条件,间接帮助他们取得成功,再适当给予奖励,这样逐渐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高了,成绩也就更好了。
3.奖励式
奖励式评价多用于小学低年级的课堂上,某小朋友表现好贴一颗小红花,这个小朋友心里就会有很强的成就感,一堂课都会表现得很好。在高中课堂上这种方式不再管用,但是真的就不能用吗?其实从心理学来讲,人人都希望被表扬,如果有实质性奖励更好。所以我灵机一动想到奖励特权的办法,符合了高中生并不成熟的心理特点,并迎合了他们不想写作业的心理,颇有吸引力。但是如果他已经能够主动去理解课文,并能够获得一个特权,那么不写一次作业又有何不可呢?作业的目的不就是希望他们能够主动去预习、复习吗?获得特权的同学心里会沾沾自喜,他必然会更认真地去学习,希望获得更多的特权。而没有获得特权的同学也会因羡慕而努力学习去获得特权。
课堂实践证明,我的这种教学方法对于这类学生是可行的,但是这也不是万能钥匙,能打开每个学生的心灵,教育仍需因人而异。所以课堂上还要不断探索其他更好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成就感,多方面地提高其学习兴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
江苏省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本是一所普通的三星级学校,生源不是很好,现在这个班上全班仅一名“假小子”的女生,其余全是来自从前各班的“金刚”,不仅学习成绩差,学习习惯更差,更有甚者早已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帮“精英”聚集在一起后,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思维的跳跃性很大,稍不留意就不知其所云,不知其所为了。所以课堂氛围很散,再加上高二一上来我们首先要学习就是他们最为头疼的文言文,趣味性不强,而且教学任务很重。开始几节课还好,课堂气氛还算不错,可是一个星期下来就发现他们从前懒散的学习状态就慢慢显露出来了。
二、教学过程
今天我的教学安排是《项脊轩志》,虽文章浅显易懂,但是问到一些重要的文言字词时,还是发现他们的预习作业(翻译)形同虚设,根本都不是自己做的,做得好点的是抄参考书,还有的抄同学的,更有的还来不及抄干脆没交。
面对这样的局面,我虽很生气但还是尽力保持平静,这是一个问题,我要想出对策。如何让他们主动按时地完成作业呢?
既然都没预习,我只能逐字逐句力求生动地给他们讲解,结合旧知,教授新知。但是这帮“金刚”却不领情,有的趴下了,有的不知在干什么,还有的就是只顾眼巴巴地望着你,都不知道动动笔头做记录。
我正讲到“顷之,持一象笏至”这句话,我问:“象笏是什么?”
有几个听课的学生看着注释回答道:“象牙制的笏,古时大臣上朝所执的手板。”
“很好。”我继续问道:“但是有同学知道象笏是干什么用的吗?”
有一个学生兴奋地喊道:“老师,我知道。”(这个班人少,所以我同意学生回答问题坐在座位上回答。)我带着期待的眼神看着他,“就是大臣把上朝时要禀奏的内容写在一个板子上。”
我肯定了他的回答,并表扬了他:“非常好,某某不仅知识面广,而且上课注意力非常集中,希望大家都向他学习。”
这时有一些刚才似乎在神游的人开始发出嘘声,似乎很不服。我继续说:“似乎有人不服,那我再出一个问题,看谁能够抢答。”我偶尔尝试一下抢答,这帮“金刚”虽对学习不感兴趣,但是却对游戏很感兴趣,似乎抢答一词颇有感染力,一下子大部分同学都抬头看着我了,我问道:“象笏这个东西用的时候是拿在手上的,但是不用的时候是放在哪儿的?”
“腰带上,插在腰带上。”我的话音刚落,就有人抢先作答,唯恐被人占先。
我说,“非常好!但是这不是我要问的问题,我要问的是——”。我故意拖长口气,吊足胃口,我发现这些金刚们一下子似乎很来劲,都盯着我。
“因为笏是插在腰带上的,所以古时候的官员就因此有了一个别称,请问——这个别称是什么?”我故意模仿出电视上《开心辞典》中王小丫的口气,营造出紧张气氛。这是即兴想出来的题目,我突然想到高一学过的《五人墓碑记》里的“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这句话。
题目一出,学生们似乎有所悟,但就是想不出来。嘴里念叨着:“就是那个,那个……那个叫什么的呀?”一副冥思苦想的样子。
我开始得意了,我感觉我的目的达到了,于是我继续煽动他们。“赶快想,谁先回答出,有奖励!”
“什么奖励?”
“嗯,奖励一个特权。可以免写一次作业的特权!”我灵光一闪,脱口而出作了这个决定,他们不是不想写作业吗?与其让他们去抄作业,不如让他们为了获得特权而真正去关注文本。
果然,一片欢呼声。“真的呀?好啊,好啊,赶快想,赶快想!”一下子课堂陷入一片寂静,都开始冥思苦想。
“插在腰带上,叫插带。”一个学生似乎很聪明地说道。我摇摇头,但是肯定了他的思路说,“快接近了,再想。”
他们实在想不出来,瞎猜,让我提示一下。我说,“好吧,其实我们是学过的,想想《五人墓碑记》吧!”
“《五人墓碑记》中哪句啊?”甚至有人开始背诵《五人墓碑记》了,我发现其实他们的记忆力还是不错的。
很快就有人率先报出答案:“缙绅!”
“恭喜你,答对了!获得一个特权!” 我大声道,“缙就是插的意思,绅就是腰带。”
他很得意地笑了,有几个人懊恼万分,“对对,我就是想说这个的,被他抢先了,唉!”
看到他们这样的表现我很开心,我小小的计谋成功了,有时候小小的利诱一下,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我说:“没关系的,以后如果你们都能认真听课好好思考,经常可以获得拥有特权的机会!”他们跃跃欲试,说:“好,老师你继续讲吧,还有什么问题?”
我笑了,课堂在一片积极和谐的氛围中继续……
三、反思
对于这种特殊班级的学生,我认为如何让他们关注课堂,在课堂上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是解决他们学习积极性的第一步。那么如何让他们愿意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中来呢?这个案例的成功我认为主要是我采取了以下几种评价机制。
1.激发式
青春期的中学生大多争强好胜,不服输,现在很多电脑游戏闯关就是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吸引了很多中学生乐此不疲。我们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光靠做思想工作有时候是不行的,必须要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潜能。我的这种智力竞赛式的教学有效地抓住了学生不服输的心理,激发了他们的强烈的表现欲望,从而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觉得语文课也很好玩,在玩中又可以学到知识,慢慢就会从中尝到听课的甜头。
2.鼓励式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我们一般称之为学困生。教师要关注学困生的心理与情感,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信心。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一定的认可,获得成功感,学困生更是如此。因此,我们只有蹲下来去看他们的世界,发自内心地欣赏学生的成长,为学生的进步喝彩。所以我们要努力去发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有时还要创造条件,间接帮助他们取得成功,再适当给予奖励,这样逐渐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高了,成绩也就更好了。
3.奖励式
奖励式评价多用于小学低年级的课堂上,某小朋友表现好贴一颗小红花,这个小朋友心里就会有很强的成就感,一堂课都会表现得很好。在高中课堂上这种方式不再管用,但是真的就不能用吗?其实从心理学来讲,人人都希望被表扬,如果有实质性奖励更好。所以我灵机一动想到奖励特权的办法,符合了高中生并不成熟的心理特点,并迎合了他们不想写作业的心理,颇有吸引力。但是如果他已经能够主动去理解课文,并能够获得一个特权,那么不写一次作业又有何不可呢?作业的目的不就是希望他们能够主动去预习、复习吗?获得特权的同学心里会沾沾自喜,他必然会更认真地去学习,希望获得更多的特权。而没有获得特权的同学也会因羡慕而努力学习去获得特权。
课堂实践证明,我的这种教学方法对于这类学生是可行的,但是这也不是万能钥匙,能打开每个学生的心灵,教育仍需因人而异。所以课堂上还要不断探索其他更好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成就感,多方面地提高其学习兴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